中科院南古所等發現迄今最早的細胞核結構—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據新華社電 由中國、英國、巴西、瑞典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在我國甕安動物群胚胎化石中確認了細胞核結構的存在。這些細胞核距今有6.1億年歷史,是迄今發現保存在化石中最古老的細胞核結構。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前寒武紀研究》。

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化石中保存有大量生物細胞及內部結構,此前已有學者提出,在甕安胚胎化石細胞裡觀察到的一類尺寸較大的核狀結構很可能就是細胞核,但這樣的說法並未得到有力證實。

本次研究組織者、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員殷宗軍科研團隊在歐洲同步輻射光源和瑞士光源採用亞微米解析度的三維無損成像技術掃描了大量標本,發現許多化石中保存了豐富的細胞內部結構。研究人員綜合了埋藏學、顯微結構學、定量統計分析等三方面的證據,並與真核生物眾多細胞器的位置、體積、數量、形態、內部細微結構等一一對比,證明甕安動物化石細胞中的核狀結構「只有可能是細胞核」,該研究還展示了細胞核保存的細節,核內部更微小的球狀結構很可能是細胞核的核仁。(王珏玢)

《中國科學報》 (2017-08-3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細胞核結構調節對基因表達作用
    儘管轉錄機器複合物(transcriptional machinery)已經在分子水平上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分解,但是目前對於通過調節細胞核中染色體組織的三維空間結構,從而實現各種不同信號的整體轉錄應答過程尚不清楚。
  • 遼寧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照片記者31日從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遼寧省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今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紹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組成的課題組的這一重大發現。據介紹,這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葉形、脈序和果實特徵等方面特別像現生的鐵線蓮、翠雀花等。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新華社瀋陽3月31日電(記者 陳夢陽、王瑩)科學家最近在我國東北遼寧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植物,也是現生的大多數有花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迄今最早的「祖先」。
  • 中科院南古所等揭秘琥珀中的蛛形綱動物—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團隊及合作者展示了兩塊化石,包括模式標本應氏喀邁拉蛛。該屬名的翻譯是「嵌合蜘蛛」,反映了這種蜘蛛親緣同時具有原始及現代特徵。在第二篇論文中,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團隊與美國哈佛大學Gonzalo Giribet團隊介紹了另外兩塊應氏喀邁拉蛛化石。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主要生長著石松類、古羊齒類和枝蕨類植物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主要生長著石松類、古羊齒類和枝蕨類植物時間:2020-06-04 09:0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主要生長著石松類、古羊齒類和枝蕨類植物 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發現距今約3.71億年的遠古森林,這是我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遠古森林
  • 中國發現47顆迄今最早現代人類牙齒化石
    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今天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宣布在湖南省道縣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2010年以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研究員、吳秀傑研究員,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研究員等合作,在道縣境內的福巖洞進行連續發掘,先後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研究顯示,道縣人類牙齒尺寸較小,明顯小於歐洲、非洲和亞洲更新世中、晚期人類,位於現代人變異範圍。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中外科學家發現侏羅紀早期「南京花」 為迄今最古老花朵
    中外科學家發現侏羅紀早期「南京花」 為迄今最古老花朵 2018-12-18 16:46: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從河流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古菌新目,並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為新目命名為「廣微原體目」(Ca.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外部形態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研究採用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相結合,對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 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
  • 中科院南古所專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形態奇特似樹葉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近日,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 《築夢科學》有兩大特點:首先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其次善於講故事,不談空洞的大道理,在具體的個案中呈現遺傳發育所幾代科研人員的探索求真和甘於奉獻的精神風貌。 創新為主軸 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並非編纂者的一時興起或權宜之計,而是基於遺傳發育所60年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而言:從雜交高粱到麥草遠緣雜交,再到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從胚胎移植到人類基因組測序,再到組織器官再生。正是這一次次在生命科學和技術前沿的突破,一項項尖端科技創新成果,鋪就了遺傳發育所60年的創新之路。
  • 研究揭示亞細胞核結構nuclear speckle在mRNA出核中的功能與機制
    Nuclear speckle作為一種高度動態變化的亞細胞核結構,從發現至今已有近60年的歷史。由於nuclear speckle中富含大量剪接因子,迄今對於其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剪接相關的功能與調控。目前,唯一被廣泛接受的speckle的功能是剪接因子的貯存位點。
  • 迄今所知最早古人類「圖邁」距今700萬年
    說起人類祖先,許多人印象中「輩分」最高的可能是著名的「人類老祖母」露西,但實際上在非洲發現的另一個古人類圖邁的年代更早。在中國,北京猿人聞名遐邇,但要論輩分也坐不上頭把交椅。那麼,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類都是誰呢?  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她介紹了迄今在世界各地發現的最早古人類。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據了解,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歷經10年研究農業農村汙水的高效生態處理方法,首次發現綠狐尾藻溼地具有去除汙水中有機物和氮磷等能力強、生物質產量高並可作為優質飼料的特點。去年綠狐尾藻在昌江縣試種成功,種苗數量從3000多株繁殖到30000多株。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陝西鎮巴燈影組西蒿坪段發現了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和舌形貝類腕足動物。10月17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綜合期刊雜誌《岡瓦納研究》上。 寒武紀大爆發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爆發事件,在這次生命創生事件中,突然出現了具眼睛、帶附肢的三葉蟲。作為寒武紀演化動物群的典型代表,該生物也成為了傳統前寒武系—寒武系重要的分水嶺。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等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