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古所等揭秘琥珀中的蛛形綱動物—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近日,兩個中外聯合研究團隊分別報告了一種新的蛛形綱動物化石,其兼具古代和現代蜘蛛的特徵,包括多節的紡器——現代蜘蛛特有的紡絲器官。兩篇論文於2月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

蜘蛛類群的演化相當成功,但是物種演化的一些方面仍舊不清晰。兩篇由不同研究組撰寫的論文通過4隻1億年前的原型蜘蛛樣本揭示了它們的起源,這些樣本均保存於緬甸琥珀中。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團隊及合作者展示了兩塊化石,包括模式標本應氏喀邁拉蛛。該屬名的翻譯是「嵌合蜘蛛」,反映了這種蜘蛛親緣同時具有原始及現代特徵。在第二篇論文中,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團隊與美國哈佛大學Gonzalo Giribet團隊介紹了另外兩塊應氏喀邁拉蛛化石。

研究人員表示,應氏喀邁拉蛛比最早的蜘蛛祖先晚出現2億年,且具有一些和現代蜘蛛大不同的特徵,包括一個長尾巴一樣的附器——尾節,今天常見於蠍子。不過,應氏喀邁拉蛛保留了多節的紡器,像現代蜘蛛一樣能紡絲。

由於兼具古代和現代特徵,這兩篇論文在應氏喀邁拉蛛在演化樹上的位置未達成一致意見。Giribet及同事認為它屬於已滅絕的Uraraneida目,而王博和同事提出它可能是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蜘蛛目(Araneae)的一種。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偽蠍「搭車」鳥類—新聞—科學網
    12月20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京宣布,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極為罕見的攜播現象
  •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2019-05-14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5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一枚保存有豐富化石類群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罕見地史前海洋生物菊石。這是古生物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菊石,為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打開新的窗口。  該研究成果於當天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琥珀中首次發現海洋動物菊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團隊報導了保存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的菊石、螺類、節肢動物等化石集群,表明該琥珀森林位於熱帶海濱地區,環境類似於當今的一些熱帶海岸森林。該研究為緬甸琥珀年齡提供了直接證據,並為琥珀埋藏學和白堊紀森林生態環境分析提供了新見解。
  • 科學網—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詠琥珀》生動傳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夠把遠古動、植物近乎完整保存,並形成化石的唯一寶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 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
    原標題:科學家揭秘琥珀中白堊紀昆蟲真實顏色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於烏克蘭始新世琥珀中的F. riclefgrollei營養枝也具有深裂的腹葉,但其側葉背瓣是圓形的,葉尖圓形,附體較小,與當前化石區別較大。 深裂耳葉苔重建圖(楊定華繪)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光萼苔目大多數種類為附生植物,包括光萼苔科、耳葉苔科、毛耳苔科等7個科。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經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1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聞...
    中科院動物所在有爪動物門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9月29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 據研究人員介紹,在古生物地理學領域,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並形成當前的分布格局是一個有趣而引人入勝的科學難題。同時,這個問題的解讀和理論上的突破,還能夠與歷史語言地理學、古人類學等學科的相關結論互相印證。而櫛蠶是一類非常罕見的無脊椎動物,亦可稱天鵝絨蟲、黏液蟲等,隸屬有爪動物門。
  • 中外科學家發現琥珀中的偽蠍「搭車」鳥類
    12月20日,中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極為罕見的攜播現象,一類叫偽蠍的蛛形綱動物會「搭車」鳥類,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地質學報(英文版)》在線發表。偽蠍與羽毛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攜播」是指某些小型動物具有附著在較大型、活動範圍大的動物身體上被攜運和擴散的現象。例如,某些蟎類或其他微小動物可以整個群落附著在金龜子或糞便體上,以實現整群落的遷移,金龜子起了飛行運載工具的作用。這一行為,常常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搭車」。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
  • 人類首次有緣一睹恐龍時代古鳥類真面目—新聞—科學網
    然而,即便是天馬行空的科幻電影,也不曾奢望在琥珀中發現脊椎動物。不過,這一次,科學家似乎走在了科幻前面。 6月28日晚,來自中、加、英、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和昆蟲學家宣稱,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批琥珀中的鳥標本。這也是人類首次有緣一睹恐龍時代古鳥類的真面目。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詠琥珀》生動傳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夠把遠古動、植物近乎完整保存,並形成化石的唯一寶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 中科院南古所等發現迄今最早的細胞核結構—新聞—科學網
    據新華社電 由中國、英國、巴西、瑞典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在我國甕安動物群胚胎化石中確認了細胞核結構的存在
  • 南京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5000萬年前的琥珀揭開氣候密碼
    昨天,一場《琥珀最新研究進展》講座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舉行,南古所研究員張海春、副研究員王博,講述了他們和琥珀的故事。他們聯合撫順琥珀研究所及國外專家,在2000多塊撫順琥珀中發現了超過150種動物,揭秘了琥珀裡的「昆蟲世界」。他們認定撫順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000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是與跳蚤同源。
  • 琥珀中發現古雛鳥 古生物學家也好奇雛鳥死前一刻在幹嘛?
    邢立達供圖琥珀中有古鳥的耳朵、眼瞼、細鱗。 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巨大轟動。 「我們在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達介紹說,「研究表明,此次發表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 世界首枚蝦類琥珀在「石探記博物科學館」展出—新聞—科學網
    11月9日,中國科學家團隊在中關村圖書大廈正式開館的「石探記博物科學館」中,展出了一枚全世界首次發現的蝦類琥珀,它也是世界上現存報導的唯一一枚純水生生物琥珀化石。科學家因此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它來自2000多萬年前。 靈蝦現身 水生生物保存於琥珀中極為罕見。因為粘稠的樹脂一旦掉到水裡,是很難包裹水中的生物的。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白明副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
  • 古生物學家揭開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
  • 古生物學家發現史前一億年琥珀中的古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圖註:死亡後墜落地面腐化後被樹脂包裹的煎餅鳥。去年6月初,古生物學家也在琥珀中發現了鳥啊,這有什麼新鮮的?研究人員使用X射線三維掃描了琥珀,然後得到了這隻鳥類的骨骼。從復原骨骼圖中能夠清晰的看到頭骨後部,完整的頸椎和背椎,左前肢,盆骨和股骨。你可能會說,化石並不完整啊,還有很多缺失,但是相比2017年6月公布琥珀古鳥可要完整太多啦,那次發現的鳥類僅僅保存了腦袋、脖子、後肢和翅膀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