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華南揚子區中-晚奧陶世古環境變遷

2020-10-09 中科院之聲

中-晚奧陶世過渡期是全球構造背景和沉積環境的重要轉折期,也是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和古生代演化動物群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發育了海侵形成的黑色頁巖序列,如塔裡木地區的薩爾幹組、華北地區的平涼組、華南江南區的胡樂組,以及揚子區的廟坡組。揚子臺地之上的廟坡組被認為分布在揚子碳酸鹽巖臺地內部並充填在同期地層大田壩組碳酸鹽相的局部凹陷區,屬揚子區陸表海上的凹陷帶沉積,其中發現大量浮遊、遊泳和底棲動物化石,包括筆石、頭足類、腕足類、三葉蟲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方翔、張俊鵬和研究員張元動等,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科研人員合作,針對湖北遠安地區真金剖面的中-上奧陶統廟坡組,開展鐵組分和主微量元素等分析研究工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論文收錄於同刊專輯VSI28Marine oxygenation, deoxygenation and life during the early Paleozoic

實驗結果顯示:在廟坡組沉積時,表層海水維持中等的初級生產力和波動的氧化還原條件。此時,全球海侵產生的上升洋流增加了海水錶層營養物質的供應,增強了生物泵,而大量有機質的輸出則會消耗更多的溶解氧;周期性的水體循環則會將更多的溶解氧輸送到底層水中。古生產力和氧化還原指標表明:黑色頁巖在臺內盆地的積累是由中等的初級生產力和動態變化的海平面導致,而非底水缺氧所致;相對應地,孔隙水有時出現硫化,表現為鉬元素的豐度高值。因此,在揚子區的陸棚內凹陷之中,廟坡組沉積時海水水柱和底水是有氧的,海洋生態系統在這樣的環境中繁盛。這挑戰了廟坡組「高多樣性群落存在於一個缺氧環境中」的悖論。

研究工作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性課題的資助。

湖北遠安真金剖面氧化還原指標分布圖

鐵組分和成巖作用指標相關性以及鋇元素和總有機碳的相關性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中–晚奧陶世板塊漂移歷程
    原標題:南京古生物所等頭足類研究揭示中–晚奧陶世板塊漂移 奧陶紀時中國的大部分板塊都位於岡瓦納東北緣的低緯度熱帶地區,包括華南、華北、塔裡木、喜馬拉雅、拉薩、滇緬馬蘇(保山地區),這些板塊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在奧陶紀時的漂移歷程一直是研究熱點。
  • Science Advances:中奧陶世生物大輻射的觸發機制——來自L型球粒...
    中奧陶世沉積物中普遍存在的隕石顆粒(直徑1-20 cm)就是這次隕石母體裂解的證據。另一種觀點是通過牙形石氧同位素古溫度計的推算來揭示奧陶紀全球氣候表現為一個不斷趨冷的過程,並以此來解釋這次生物大輻射事件(Trotter et al., 2008)。 目前,支持宇宙因素觸發GOBE的證據有:已有的鉻尖晶石數據支持這次裂解發生的時間為~466 Ma。
  • 晚奧陶世板塊漂移歷程帶來很多秘密,科學家近期有了新的研究發現
    大家知道科學家以往對於奧陶世的研究,以及地球板塊的移動,主要是取決於研究動物的方面的研究,這種研究主要是根據頭足類與典型遊泳或漂浮生物來進行大陸板塊的研究,因為這些動物不能長時間脫離海床,所以科學家認為這些動物的化石分布,就能夠看出地球板塊漂移的情況。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研究揭示中亞黃土中蝸牛化石的古氣候研究意義
    基於不同地質載體,已有多種不同的氣候代用指標被用於中亞地區的古氣候研究。然而,相對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該地區除了孢粉記錄研究較多外,生物指標的研究相對匱乏。陸生軟體動物——蝸牛是第四紀黃土沉積中最為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因其對氣候、環境變化反應敏感,被認為是黃土古環境研究中典型的「指示性動物」,其記載了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大量信息。
  • 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早—中奧陶世的揚子臺地上發育過一次臺地淹沒事件,具體是指由於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淺水碳酸鹽臺地沒入透光帶之下,從而減緩發育甚至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古脊椎所等在華南更新世化石長鼻類的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對上述哺乳動物群中象類化石的系統研究表明,我國南方第四紀長鼻類的演化、更替是有規律的:早更新世以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的組合為特徵;早更新世末中華乳齒象和華南劍齒象可能已在華南滅絕,並被東方劍齒象取代;亞洲象屬在中更新世晚期開始繁盛使之與東方劍齒象一道在動物群中起主導作用。
  • 研究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早期冰川進退規律
    因此,對晚古生代大冰期古氣候和古海洋的系統研究對於認識當今地球系統的全球變化具有一定的「深時」地質借鑑和啟示意義。近十年來,對晚古生代大冰期的古氣候、古海洋環境以及海平面變化的相關研究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但大冰期起始的時間及冰川進退規律至今並不清楚。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由蘭州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聯合中外同行共同完成的丹尼索瓦人最新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30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 研究揭示華南手斧人群對地質災害事件的響應
    發生在舊石器時代的短期地質災害事件,為研究早期人類與環境的耦合關係提供了重要信息。生活在距今約80萬年前廣西百色盆地的舊石器時代手斧人群,很可能親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事件。近日,《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浩與山東大學教授王偉、貴州大學博士雷蕾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通過系統梳理發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80萬年)的澳亞隕石降落事件和印尼多巴火山噴發事件,探討了這兩次災害事件對廣西百色盆地先民的潛在影響,並提出相關假說。
  • 鏡頭中的百年環境變遷
    新舊影像中的變遷 考慮到通過這些新舊照片的對比能夠為生態、植物、園藝、林業、氣象、環保、災害防治、城市規劃等方面的研究人員及政府決策者提供重要參考,也能為從事中國西部地區歷史、文化、旅遊、經濟以及民族學工作的人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同時,還能成為向青少年提供了解中國近代歷史和觸摸中國西部的直觀教材,《中國國家地理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鼎湖山站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副研究員鄭棉海通過整合分析人為幹擾活動(通過比較3類不同生態系統:未管理、恢復和人為幹擾的系統))和全球環境變化(升溫、CO2濃度升高、降雨量增加、乾旱加劇和氮沉降增加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