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中奧陶世生物大輻射的觸發機制——來自L型球粒...

2020-12-05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前沿報導】Science Advances:中奧陶世生物大輻射的觸發機制——來自L型球粒隕石的證據

關於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事件(GOBE)的成因,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奧陶世動物群落及氣候的變化與一顆直徑約150 km的L型球粒隕石母體(LCPB)的裂解有關。而且,這次裂解也是地球過去30億年來所記錄的最大一次隕石裂解事件。中奧陶世沉積物中普遍存在的隕石顆粒(直徑1-20 cm)就是這次隕石母體裂解的證據。另一種觀點是通過牙形石氧同位素古溫度計的推算來揭示奧陶紀全球氣候表現為一個不斷趨冷的過程,並以此來解釋這次生物大輻射事件(Trotter et al., 2008)。

目前,支持宇宙因素觸發GOBE的證據有:已有的鉻尖晶石數據支持這次裂解發生的時間為~466 Ma。在瑞典Hallekis-Thorsberg剖面中存在一套厚約5 m的地層(當地居民稱作Arkeologen層),在其中發現了超過130顆隕石,且均為L型球粒隕石。通過測量這些隕石中的鉻鐵礦顆粒的21Ne數據,將這一裂解事件發生的時間約束在距離Arkeologen層底界之下~0.4-1.2 m之間。關於LCPB裂解和GOBE事件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的爭論的原因在於缺少高解析度的證據來限定這次裂解事件發生的精確時間。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Schmitz教授及其合作者近期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選取位於瑞典南部Kinnekulle的Hallekis-Thorsberg剖面(圖1)和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的Lynna River剖面,利用高解析度、多指標(鉻尖晶石、3He和187Os/188Os)的證據來限定地層序列中與這一裂解事件相對應的確切位置。

圖1 瑞典南部中奧陶世Hallekis剖面。紅線代表了LCPB裂解的時間(文中所指的-1 m)。在該界面之上,球粒隕石的種類全為L型球粒隕石,該界面之上生物碎屑的顆粒大小變粗,指示全球海平面下降。Taljsten層為一套低位沉積,全球可追蹤對比(Schmitz et al., 2019)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Hallekis剖面的各種分析指標均指示LCPB裂解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應於距離Arkeologen層底界之下1m(即-1 m)處。該界面之上,來自宇宙中的鉻鐵礦顆粒數量顯著增加,這種增加可至少向上延伸8m,時間相當於2-4 Ma。此外,隕石的類型也由界面之下不同種類的隕石變為界面之上單一的L型球粒隕石(圖2)。3He在該界面處發生劇增,指示LCPB裂解產生的塵埃首次到達地球(時間誤差±50 ka)。187Os/188Os的證據也表明從這一層位處開始地外物質進入海底的數量增加(圖3)。作者又對現今南極隕石中的鉻鐵礦顆粒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該界面之上地層所含有的粒徑>32 μm的鉻鐵礦顆粒就是從這次LCPB裂解事件產生的。此外,作者發現這次裂解事件產生的鉻尖晶石通量要比顯生宙其他時期高出2-3個數量級。

圖2 Hallekis-Thorsberg剖面中平衡態普通球粒鉻鐵礦顆粒(EC)的分布特徵。TS:Taljsten低位沉積(Schmitz et al., 2019)

基於以上證據,作者認為中奧陶世的這次冰期是由LCPB的裂解所觸發(或加強)的。在今天地球的大氣層中,來自宇宙空間的塵埃只佔據了平流層中塵埃總量的1%,不足以對地球的氣候產生顯著的影響。相反,如果在大氣層中塵埃的數量增加了2個數量級以上,且持續了數十萬年,必然會導致全球降溫。LCPB的裂解不僅影響地球的大氣圈,也使得整個太陽系空間變得充滿塵埃,這也會遮蔽照向地球的陽光。與此同時,LCPB裂解產生的塵埃會將生物必需的營養元素帶入海洋,提高古海洋生物的初級生產力,從而導致大氣中CO2濃度降低。

從沉積學角度來看,證明這次冰期存在的沉積記錄是「Taljsten層」,它一直被解釋為Kunda沉積旋迴的低位體系域。這套低位體系域在波羅的海、勞倫大陸、西伯利亞、岡瓦納大陸和中國揚子臺地均可追蹤。在Hallekis剖面,構成「Taljsten低位沉積」的灰巖中生物碎屑在整個剖面中是最粗的,指示很強的水動力條件。此外,該突變界面之上的灰巖Al2O3的含量較低,說明灰巖中粘土含量低,質地乾淨,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這次裂解事件的存在。基於對Lynna River Valley剖面腕足動物群的研究,古生物家發現LCPB裂解產生的塵埃在剖面中的首現層位對應著淺水腕足群落對深水腕足群落的替換(Rasmussen et al., 2016)。我國華南宜昌普溪河剖面也存在這種變淺的沉積學證據(Heck et al., 2010)。除此之外,證明這套淺水沉積的古生物學證據還包括:淺水腹足、棘皮和介形蟲等化石。因此,作者認為困擾地質學家長達一個多世紀的「Taljsten低位沉積」是在中奧陶世冰川作用導致的全球海平面下降時期沉積的。

圖3 Hallekis剖面下部平衡態普通球粒鉻鐵礦顆粒(EC)全巖豐度、3He、Al2O3含量以及187Os/188Os比值,生物骨骼碎屑顆粒的豐度(據Lindskog et al., 2014, 2017)

本研究通過解釋上述LCPB裂解與中奧陶世冰期、生物大輻射等事件存在的因果關係,解釋了為何在一個溫室條件下會存在冰期,這也為我們今天如何應對溫室效應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Heck P R, Ushikubo T, Schmitz B, et al. A single asteroidal source for extraterrestrial Ordovician chromite grains from Sweden and China: High-precision oxygen three-isotope SIMS analysi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0, 74 (2): 497-509.

2.Rasmussen C M A, Ullmann C V, Jakobsen K G, et al. Onset of main Phanerozoic marine radiation sparked by emerging Mid Ordovician icehouse[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18884): 18884.

3.Schmitz B, Farley K A, Goderis S, et al. An extraterrestrial trigger for the mid-Ordovician ice age: Dust from the breakup of the L-chondrite parent body[J]. Science Advances, 2019, 5(9): eaax4184.

4.Trotter J A, Williams I S, Barnes C R, Christophe L, et al., Did cooling oceans trigger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idence from conodont thermometry[J]. Science, 2008, 321(5888): 550-554.

(撰稿:劉康,江茂生/油氣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黃志偉

相關焦點

  • 原來你才是真正的生物大輻射!
    最大的一次生物輻射事件是發生在寒武紀大爆發之後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事件(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簡稱GOBE)!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事件是什麼奧陶紀生物大輻射事件是從奧陶紀初,甚至寒武紀末期就開始,一直延續到奧陶紀晚期的一次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大輻射事件。
  • Science:地球的水可能來自頑火輝石球粒隕石
    Science:地球的水可能來自頑火輝石球粒隕石 地球水的來源一直是地球科學和行星科學研究的熱點。氫同位素組成是示蹤地球水來源最為重要的依據。
  • Science:地球的水可能來自頑火輝石球粒隕石
    近期,法國洛林大學的 Laurette Piani 博士對13塊不同熱變質程度的頑火輝石球粒隕石(3-6型)進行了水含量和氫同位素分析,同時還分析了一塊被認為是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受熱後的產物——頑火輝石無球粒隕石Aubrite。
  • Science Advances:地震觸發玄武質火山噴發所需的金鳳花條件——來自2015年Ambrym噴發的證據
    SA:地震觸發玄武質火山噴發所需的金鳳花條件——來自2015年Ambrym噴發的證據在噴發前30小時,火山以南約15-20km處還發生了一次Mw6.4級地震,地震為逆衝型,震源深度10km。人們自然會問,火山噴發與地震之間是否有關係,是不是地震觸發了該火山的噴發?
  • Science Advances:地震觸發玄武質火山噴發所需的金鳳花條件...
    SA:地震觸發玄武質火山噴發所需的金鳳花條件——來自2015年Ambrym噴發的證據Ambyrm火山位於萬那杜群島內,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在這裡以每年85mm的速度向東俯衝到太平洋板塊之下(圖1)。2015年2月25日,該火山發生了一次小規模噴發,形成了一個新的火山口Niri Taten。
  • 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早—中奧陶世的揚子臺地上發育過一次臺地淹沒事件,具體是指由於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淺水碳酸鹽臺地沒入透光帶之下,從而減緩發育甚至
  • ...Advances》發表最新成果—基於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的極高亮度...
    (A)分級加速和輻射示意圖;(B)三維粒子模擬顯示的驅動雷射、等離子體尾場、被加速電子束和伽馬射線輻射的空間分布。超亮伽馬輻射源是科學技術領域中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基礎科學、工業、醫療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
  • Science子刊:詳解人類氣道中的平滑肌細胞觸發哮喘機制
    然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胞引發哮喘發作的方式不僅是它們之間相互交流的結果,而且也是氣道細胞與由重要蛋白和其他分子組成的稱為細胞外基質的網狀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細胞外基質並不是細胞的一部分,而是作為細胞的結構和生化支持起作用。
  • Science Advances:巨噬細胞的「背包」可殺死癌症
    巨噬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就像人體中的偵察隊,尋找潛在威脅,如病毒、細菌和癌細胞,吞噬並摧毀它們。但是,令人討厭的是癌性腫瘤的袖手旁觀:它們分泌的物質會將到達的巨噬細胞從「殺死腫瘤」狀態轉變為「促進腫瘤」狀態,從而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促進血管生長,為腫瘤供血,並幫助腫瘤轉移。
  • 《Science Advances》:低能位錯納米結構引起的新氫脆機制被發現
    氫脆(HE)在風力渦輪機發電,儲氫和超輕車身等新興技術中被公認為具有顯著影響,因此氫脆問題成為現代社會和技術需求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氫脆問題的研究重心是先進合金中氫與微觀結構的相互作用。Gong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氫脆HE機制。主要是通過研究一種可能的最簡單的微觀結構,即具有納米沉澱物精細結構的低合金鐵素體等級,破解HE的基本原理。
  • Science:揭示細胞凋亡期間,mtDNA逃離線粒體機制
    2018年2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的Benjamin Kile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並拍攝了在細胞死亡期間線粒體DNA(mtDNA)逃離線粒體(細胞內產生能量的細胞器)的確切時刻。
  • 2019年8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
    揭示阿爾茨海默病致病機制doi:10.1126/science.aay0198; doi:10.1126/science.aay5188大腦特定區域中過度活躍的神經元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擾動。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能夠解釋這一早期重要的神經功能障礙的原因和機制。他們發現,興奮性神經遞質穀氨酸在活躍的神經元附近持續存在過長時間。
  • 研究揭示S-OPA1介導線粒體內膜融合的關鍵分子機制
    該項工作研究了人源線粒體內膜融合蛋白S-OPA1(Dynamin家族短型視神經萎縮蛋白)與線粒體內膜結合組裝的模式,發現了核苷酸結合所引起的S-OPA1構象和組裝的變化,提出了核苷酸結合所觸發的膜形變的分子機理。線粒體作為高度動態的細胞器,在細胞內呈現複雜動態的網絡形式。
  • 球粒隕石中的球粒照片
    隕石是來自太空的小行星碎片,墜入地球大氣層後沒有燒盡落在地表的物質,其中球粒隕石是所有隕石中被認為最原始的,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下面是偏光顯微鏡下球粒的照片。
  • Science Advances | 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研究所揭示植物間如何分享它們的遺傳物質—交換細胞器
    遺傳物質在不同植物中轉移,可能導致遺傳物質的新組合,或者受體細胞建立兩種遺傳變異。這兩種不同基因組的結合,稱為異源多倍體化,在進化方面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它導致新的植物物種的形成。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許多植物群體中,包括許多重要作物,如麵包小麥和硬粒小麥、燕麥、棉花、油菜、咖啡和菸草。
  • Science advances:靶向脂肪細胞鈉鉀泵或可幫助減肥
    2015年10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馬歇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阻斷細胞鈉鉀泵增強活性氧簇(ROS)作用效應的新機制,這些氧化物會導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 東南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承棋和羅卓娟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rapi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的文章,闡明了有關基因轉錄延伸複合體形成及作用機制的研究工作成果
  • 利用兩級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產生極高亮度GeV伽馬射線輻射新方案
    (A)分級加速和輻射示意圖;(B)三維粒子模擬顯示的驅動雷射、等離子體尾場、被加速電子束和伽馬射線輻射的空間分布。超亮伽馬輻射源是科學技術領域中重要的研究工具,在基礎科學、工業、醫療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
  • Science:肺泡神經內分泌細胞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機制
    2016年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靜息狀態下,人體肺部每分鐘進出的空氣大約有5-8升,其中含有大量的過敏原物質。這些信號能夠被肺部表面的細胞識別並傳遞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包括肺部血壓,免疫反應,呼吸節律等方面,然而其中的機制並不清楚。
  • 2019年2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19年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2月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3.Science:治療2型糖尿病新策略!在胃部中釋放胰島素的藥物膠囊有望取代傳統的藥物注射doi:10.1126/science.aau2277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丹麥諾和諾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用於遞送口服型胰島素的藥物膠囊,從而有可能取代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必須對自己進行的胰島素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