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細胞凋亡期間,mtDNA逃離線粒體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2018年2月25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的Benjamin Kile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並拍攝了在細胞死亡期間線粒體DNA(mtDNA)逃離線粒體(細胞內產生能量的細胞器)的確切時刻。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2月23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BAK/BAX macropores facilitate mitochondrial herniation and mtDNA efflux during apoptosis」。

細胞凋亡期間,線粒體DNA(綠色)逃離線粒體(紅色)。圖片來自Kate McArthur博士、Lachlan Whitehead博士和美國珍妮莉婭研究學院高級成像中心。


線粒體具有雙重功能:它們是讓細胞保持存活所必不可少的,但是當遭受損傷時,它們能夠激活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產生潛在的破壞性後果。鑑於mtDNA與

細菌

DNA(它們具有共同的祖先)有很多相似之處,身體會對線粒體之外或者甚至細胞之外的mtDNA作出反應,就好像對入侵的病原體發動攻擊一樣。不能區分『自我』與『非自我』會導致炎症和

自身免疫

疾病。

雖然mtDNA從線粒體中釋放出來被認為是造成狼瘡等

自身免疫

疾病的原因,但它逃離線粒體的方式從未被人解釋過。莫納什大學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研究員Kate McArthur博士在美國珍妮莉婭研究學院(Janelia Research Campus)裡利用一種革命性的新型顯微鏡捕捉線粒體形成「突出物(hernia)」的時刻,這種突出物將mtDNA排出到細胞的其餘部分。

這種由諾貝爾獎獲得者Eric Betzig開發出的活細胞晶格光片顯微鏡(live-cell lattice light-sheet microscopy, LLSM)系統是一種新技術,它允許科學家們以一種突破性的解析度觀察活細胞。McArthur博士在2015~2017年之間多次前往美國珍妮莉婭研究學院,並記得她首次觀察到線粒體積極地驅逐它的mtDNA的時刻。

當細胞開始凋亡時,兩種蛋白BAK和BAX會被激活。這些研究人員實時觀察到這些專業的殺手蛋白在線粒體外膜上打開巨大的「大孔(macropore)」,從而導致線粒體的內含物向外突出,同時將mtDNA一起帶走。

BAK和BAX提供旨在讓細胞永久性地失去功能的「致命射擊(kill shot)」。不過這樣做會導致mtDNA逃離線粒體。實質上,這是一種附帶損害,如果控制不當的話,這會觸發免疫系統產生病理性炎症。

這樣的發現是非常罕見的,而且這對理解一系列

自身免疫

疾病和感染產生深遠的影響。(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Kate McArthur, Lachlan W. Whitehead, John M. Heddleston et al. BAK/BAX macropores facilitate mitochondrial herniation and mtDNA efflux during apoptosis. Science, 23 Feb 2018, 359(6378):eaao6047, doi:10.1126/science.aao6047.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解讀近期細胞凋亡研究領域重磅級成果!
    【2】Nat Commun:揭示調節細胞凋亡的一種新組分---蛋白VDAC2doi:10.1038/s41467-018-07309-4凋亡性細胞死亡(即細胞凋亡)對我們身體的發育和維持至關重要,因此促進細胞凋亡的蛋白機制發生缺陷會引起一系列疾病,比如,人們已發現存在缺陷的促凋亡蛋白與癌症產生和癌細胞對治療產生抵抗性有關。
  • 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所尹慧勇研究組發現線粒體特有的磷脂—心磷脂調節肝細胞癌(HCC)凋亡的新機制。
  • 細胞凋亡調節的分子機制與抗癌先導物的篩選項目獲獎
    由動物所陳佺研究員主持的「細胞凋亡調節的分子機制與抗癌先導物的篩選」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的研究目標包括:深入研究細胞凋亡與能量代謝的網絡調節機理,闡明線粒體解偶聯蛋白UCP2在調控細胞凋亡和能量代謝中的關鍵作用;研究Bcl-2家族蛋白成員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與線粒體大分子離子通道的重要成員VDAC的相互作用,以期進一步揭示細胞凋亡的調控模式;分析篩選出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誘導細胞凋亡的作用機制和分子靶點
  • Science:揭示富馬酸鹽阻斷細胞焦亡機制
    細胞焦亡的形態學特徵、發生及調控機制等均不同於凋亡、壞死等其他細胞死亡方式。迄今為止,已經證實弗氏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桿菌、綠膿桿菌、弗朗西斯氏菌、嗜肺性軍團桿菌以及葉爾森桿菌均可誘導巨噬細胞產生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現有研究發現,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不僅存在於單核巨噬細胞,還存在於樹突細胞等其他細胞中。
  • 揭秘細胞凋亡過程:不是躺平等組織「安排」,而是主動和鄰居說...
    依賴凋亡蛋白酶的細胞凋亡約佔機體內穩態細胞周轉的90%,並調節炎症、細胞增殖和組織再生。不過,科學界對凋亡細胞是如何介導這些不同效應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在3月18日發表在《Nature》網站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概述了凋亡代謝物分泌體,並確定了其對組織鄰近的影響。
  • Cell Reports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Science:線粒體核糖體組裝機制
    兩個免疫顯性表位(前體膜蛋白以及包膜(E)蛋白上的融合環表位)能夠被交叉反應抗體識別,不僅中和不良,還可以通過Fcγ受體介導的髓樣細胞感染的促進病毒複製和疾病嚴重程度,這一過程被稱為抗體依賴性增強(ADE)。ADE是ZIKV和DENV疫苗的重要關注點,因為誘導不良中和的交叉反應抗體可能會引起個體對自然感染的ADE。
  • 水貂腸炎病毒可通過線粒體信號通路誘導細胞凋亡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特種動物病原與免疫創新團隊首次證明水貂腸炎病毒及其非結構蛋白1通過線粒體信號通路誘導細胞凋亡,該發現為進一步解釋該病毒的致病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
  •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死亡過程蛋白...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J Hepatol|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中線粒體彈性降低在腫瘤壞死因子受體信號轉導後能誘導細胞凋亡
    病毒感染肝細胞的選擇性消除是通過病毒特異性CD8 t細胞識別肽加載的MHC分子發生的。在這裡,我們報告了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也通過細胞自主機制選擇性地消除。、線粒體功能測試。在健康和感染的肝細胞中,TNF受體I同樣與NFkB激活相關,但在感染的肝細胞中選擇性介導凋亡。TNF受體信號下遊的Caspase 8激活對病毒感染肝細胞的凋亡是不可缺少的,這表明一種目前尚不清楚的促進肝細胞凋亡的非典型細胞固有途徑。結果我們確定了病毒感染肝細胞線粒體脆弱性的獨特狀態是通過腫瘤壞死因子非典型誘導凋亡額原因。
  • 細胞早期凋亡的標誌性事件——線粒體膜電位降低
    線粒體膜電位下降是細胞凋亡早期的標誌性事件,發生在細胞核凋亡特徵(染色質濃縮、DNA斷裂)出現之前,一旦線粒體膜電位崩潰,細胞凋亡便不可逆轉。JC-1是一種廣泛用於檢測線粒體膜電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 的理想螢光探針。可以檢測細胞、組織或純化的線粒體膜電位。
  • 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
    對Lmbr11突變小鼠的進一步表型分析表明所有淋巴細胞譜系的發育嚴重受損,對疫苗接種的抗體反應受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殺傷活性降低,自然殺傷(NK)細胞功能和對小鼠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抗性下降。缺乏LMBR1L的T細胞易發生凋亡並且在抗原特異性或穩態擴增信號存在下死亡。
  • 細胞凋亡機制最新研究進展
    託馬斯傑弗遜大學Kimmel癌症研究所細胞凋亡研究中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研究小組在細胞凋亡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公布在1月22日《自然》(Nature)雜誌上。
  • Devell Cell:科學家揭示細胞中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線粒體損傷時,其就會通過向細胞蛋白發送信號促其降解的方式來避免進一步出問題,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誘發上述過程的分子機制,即線粒體自噬過程(mitophagy),在攜帶破碎線粒體的細胞中,兩種名為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2020年9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它產生的能量支撐著生命。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所知。
  • 論文速遞 | 線粒體中的NF-κB調節脂多糖誘導損傷後PC12細胞的凋亡
    中文摘要:目的:探討線粒體內核轉錄因子(NF-κB)的表達與脂多糖(LPS)誘導損傷後神經細胞的凋亡之間的關係創新點:(1)LPS誘導後,線粒體中NF-κB的增加導致細胞凋亡;(2)腺嘌呤核苷酸轉位酶1(ANT1)活性決定線粒體中NF-κB的水平.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2020年8月8日訊/生物谷BIOON/---真核生物很可能是由古生菌宿主和α-變形桿菌之間的共生夥伴關係產生的,後兩者分別產生了細胞體和線粒體。正因為如此,一些控制真核細胞分裂周期中關鍵事件的蛋白都起源於古生菌。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靶細胞中引發細胞焦亡...
    然而,這些早期的研究是在細胞凋亡被認為是唯一的或主要的程序性細胞死亡形式的時候開展的。確定細胞凋亡的測定方法並不特別準確,而且是在體外針對有限類型的靶細胞進行的。確實,已有零星的報告指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可誘導非凋亡性細胞死亡。比如,當遭受NK細胞靶向攻擊時,K562和CHP134細胞會經歷壞死,Jurkat細胞表現出混合的細胞死亡形式。在某些環境下,CTL也會誘導非凋亡性細胞死亡。
  • Cell Metab | 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
    (MPT)的角度揭示了肝細胞、免疫細胞感知DAMPs促發細胞焦亡的病理分子機制,首次揭示線粒體感知不同應激條件下,通過Apaf-1選擇性招募活化caspase-4引發細胞死亡的機理。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線粒體細胞焦亡途徑,為線粒體感知損傷相關模式分子(DAMPs)引發細胞焦亡提供了科學解釋,拓寬了對於肝衰竭疾病發生機制的認識,對將來藥物幹預感染合併膽淤病人肝功能損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