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早始新世馬類化石再研究獲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馬類的演化一直是生物進化的一個典型實例,從早始新世的始祖馬(Hyracotherium)到現生的馬,個體變大、齒冠增高、牙齒釉質褶皺變得複雜,尤其是從早期的四趾退化到三趾,再到單趾,逐漸適應於快速奔跑。北美和歐洲早始新世地層中「始祖馬」是較為常見的種類,其中不乏保存有完整的骨架。但亞洲儘管被認為是奇蹄類起源地,也發現了一些早始新世的角形類(貘和犀)、爪獸和雷獸的化石,但一直缺乏馬類化石的報導,成為早期馬類演化中缺失的一環。

  湖南嶺茶是我國著名早始新世嶺茶動物群的命名地點,在該地點曾首次發現亞洲陸相地層中古新世/始新世界線附近的碳同位素負向漂移,而嶺茶動物群的產出層位正位於負漂之內。這為探討最早始新世哺乳動物在不同大陸上的遷移和演化提供了相對精確的時間標尺。嶺茶動物群中曾報導過兩類奇蹄類,衡陽原厚脊馬(Propachynolophus hengyangensis)和衡東東方脊貘(Orientolophus hengdongensis)。但兩者在奇蹄類中的系統發育關係一直存有爭議,先後歸入到衡陽原厚脊馬的三件標本被認為屬於古獸、雷獸或爪獸,而歸入到東方脊貘的三件標本最初被認為是原始的角形類,但也有學者指出其可能屬於馬類。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白濱、王元青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孟津聯合在「自然科研」開放期刊《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發表了對湖南嶺茶早始新世奇蹄類化石重新研究的結果。該項研究不僅首次確定了馬類化石在亞洲最早始新世地層中的存在,並闡明了奇蹄類各主要類群在最早始新世就已經開始分化,並討論了不同類群在早始新世的遷徙路線。

  該研究認為歸入到東方脊貘的三件標本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類群:其中的一件下頜和上頜具有和北美、歐洲所發現「始祖馬」相似的一些特徵(如m1-2下次尖和下內尖之間的脊具有較深的切跡,m3下內尖完全孤立,M1-2前附尖較小,前、後小尖較明顯,前小尖位於原脊中部),並依據這些特徵建立了馬類的新屬種——丁氏曙馬(Erihippus tingae),種名獻給為嶺茶動物群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丁素因教授;而另一件上頜卻和早期的貘類相似(如前附尖較大,前、後小尖較弱,前小尖更靠近原尖),所以將其作為衡東東方脊貘的選模。

  歸入到衡陽原厚脊馬的三件標本也代表了兩類不同的類群:其中包括正型標本在內的兩件帶m3的下頜和發現於蒙古早始新世的原爪獸(Protomoropus)相似,被有疑問地歸入到衡陽原爪獸(P. hengyangensis);而以另一件下頜建立了新種——稜齒丹江獸(Danjiangia lambdodon),丹江獸是發現於我國早始新世地層中的一類早期雷獸。

  雖然嶺茶動物群中奇蹄類化石保存並不完整,但已經具有了較高的多樣性,在嶺茶動物群中已經出現了奇蹄類中四個主要的類群,包括馬、角形類、爪獸和雷獸,說明在最早始新世奇蹄類中的主要類群已經開始出現,他們的分化時間不晚於最早始新世。根據對祖先類群古地理分布的重建,研究者認為早始新世馬類的遷移路線可能從歐洲最原始的「始祖馬」經格陵蘭陸橋到達北美,然後從北美經白令海峽抵達亞洲。早期角形類、爪獸和雷獸則可能從亞洲遷徙到北美、歐洲或印度次大陸。但由於標本保存的不完整性,仍有一些結論或推測有待發現更完整的標本來論證或支持。

    論文連結

 

  1: 湖南最早始新世嶺茶組的早期馬類丁氏曙馬(Erihippus tingae gen. et sp. nov.)下頜(a-b),上頜(d-f)和角形類衡東東方脊貘(Orientolophus hengdongensis Ting, 1993)上頜(g-i) (素描許勇繪)

 

  2: 湖南最早始新世嶺茶組的早期爪獸衡陽原爪獸 (Protomoropus hengyangensis Young, 1944) (a-f)和早期雷獸稜齒丹江獸(Danjiangia lambdodon sp. nov.) (素描許勇)

 

  3: 根據系統發育和祖先類群的古地理分布重建早始新世奇蹄類的遷徙路線。粉色、白色、橙色和黃色名稱和線條分別代表馬、雷獸、角形類和爪獸類群及遷徙路線

相關焦點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同時,主要依據奇蹄類化石,重新修訂了始新世亞洲哺乳動物分期和北美哺乳動物分期的對比方案,認為以往歸入到晚始新世的烏蘭戈楚期應該和北美中始新世晚期的Duchesnean相對比。並根據對二連盆地不同時期奇蹄類多樣性的研究,認為從中始新世早期到晚始新世奇蹄類的多樣性逐漸降低,可能與始新世全球氣溫逐漸變冷的趨勢相關。
  •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中新網蘭州4月18日電 (徐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18日披露,一個始柱角鹿新種在甘肅臨夏盆地和政縣的晚中新世地層中被發現,其年齡為距今約800萬年前,經研究該新種擁有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始柱角鹿頭骨化石。
  • 中國長鼻類化石研究獲進展
    象類,古近紀一直在非洲大陸演化,至早中新世擴散到歐亞大陸,包括恐象類、嵌齒象類和軛齒象類。相比於恐象類和嵌齒象類,由於化石記錄稀少,軛齒象類早期在歐亞大陸的擴散更不為人所熟知。傳統上一直認為,最早到達歐亞大陸的軛齒象類是軛齒象屬(Zygolophodon),軛齒象屬的下門齒較短,截面呈圓形。
  •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 英文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申辦獲進展
    近日,由成都生物所和中國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分別擔任第一主辦單位和第二主辦單位的擬創辦英文學報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簡稱AHR)的申報材料已通過了四川省新聞出版局審核、並經由該局上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待批。
  • 中國發現魚石螈類化石
    這一重要發現代表了當前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最新進展,擴大了泥盆紀四足動物的古地理分布區域,將促使研究者重新審視四足動物起源、早期演化與擴散的已有假說,而且將亞洲地區四足動物的化石記錄提前了近一億年。從1929年瑞典和丹麥地質學家在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東海岸首次發現魚石螈化石,到200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在賓夕法尼亞州旅遊勝地柯林頓縣發現厚頜螈,每一次這些早期四足動物的發現都引起國際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興趣。    近年來考古的工作逐步表明中國是衍生出四足動物的肉鰭魚類的起源中心。然而,與四足動物起源問題關係最直接的泥盆紀四足動物化石在中國、在亞洲一直是個空白。
  • 角形類系統發育研究獲進展
    成果詳細介紹了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並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者們報導了從早始新到中始新世早期5屬6個新種的角形類新材料,並認為他們分別代表了最早的犀超科基幹成員、柯氏犀科和貘犀類的早期成員。這些新材料的發現,填補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出現的犀超科成員之間在演化和時代上的空白。
  • 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最早鎧甲化石(圖)
    最早厚齧科囓蟲  本報訊(記者 劉歡)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期對緬甸琥珀內含白堊紀昆蟲進行研究時,首次發現中生代鎧甲化石、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及最早囓蟲化石等研究人員通過雷射共聚焦顯微鏡、螢光顯微鏡和生物顯微鏡等的觀察研究,發現緬甸琥珀中的鎧甲化石具有一些原始特徵,如前足基節相連和腹部背板不具脊等,這一新屬種被命名為白堊原鎧甲。這為認識鎧甲昆蟲體表脊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科研人員還發現了最古老筒形隱翅蟲化石,該發現為第一塊中生代筒形隱翅蟲,比已知最早記錄(始新世)提早了約5000萬年。
  • 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人字洞」出土乳齒象化石
    新華網合肥10月16日電(周立民、吳芳)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繁昌人字洞日前發掘一頭完整的乳齒象骨骼化石。據中科院考古專家介紹,這是目前亞洲出土的乳齒象化石中最完整的一頭。  這頭乳齒象年齡在14歲左右,門牙、頭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當完整。可能由於長時間沉積或大象死後遭受重壓等原因,這頭乳齒象化石已經呈扁平狀。此前考古專家也曾在人字洞多次發現乳齒象化石,但像這麼完整還是第一次。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對中國顯生宙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9個紀的海相地層中,於1883年至2015年間根據中國材料創建的757個屬的腕足動物化石進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
  • 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
    原標題:中科院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最大的亞洲足跡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新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新發現的大型、中型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
  • 亞洲最原始鐮刀龍類化石出土
    義縣建昌龍復原圖  近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學小林快次博士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中國遼西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幹鐮刀龍類恐龍化石。研究顯示,該新恐龍可能是迄今發現的亞洲最原始的鐮刀龍類,相關成果5月29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由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於2009年徵集的標本產自約1.25億年的遼西建昌義縣組,化石骨架基本完整。」呂君昌表示,通過近3年的研究,研究人員確認,該標本屬於獸腳類恐龍中的鐮刀龍類恐龍新屬種,並命名為義縣建昌龍,其獨特性在於它具有鳥臀類恐龍齒式。
  • 梁龍化石首現亞洲(圖)
    梁龍類恐龍示意圖在寧夏靈武發掘現場,發現了以前從未在亞洲發現的梁龍類恐龍化石,初步鑑定為一個新的恐龍物種;在新疆昌吉發掘現場,有可能發掘出完整的恐龍大型頭骨化石,恐龍化石大小有可能創造新的亞洲紀錄。  負責此次挖掘行動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介紹說,梁龍類恐龍是恐龍中最大型的一類,也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長的動物之一,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到白堊紀時期,距今1.5億年左右。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基於華南和北美典型地區高解析度的牙形類生物地層學,並結合菊石、蜓類、鋯石U-Pb年齡、旋迴地層學、全巖碳、鍶和牙形類氧同位素等進行對比研究,建立了兩個地區綜合地層的對比框架,並在此新框架的基礎上,約束和討論了二疊紀中期的多個重大環境背景事件。
  • 新疆發現世界最早草食性象類化石
    研究人員正在從出土的施泰因海姆嵌齒象臼齒化石中取樣。(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提供)近期,科研人員在對上世紀90年代出土於新疆的象類臼齒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了1600萬年前草類的植矽體,由此得出該研究樣本是世界最早的草食性象類。
  • 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北京大學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入選...
    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德明教授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亞洲最古老、泥盆紀面積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森林最早出現在泥盆紀,之後遍布陸地並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環境。
  • 兩棲類棘蛙族研究獲新進展
    新生代印度和亞洲板塊的撞擊事件可以說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在亞洲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質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重新塑造著新生代的亞洲大陸板塊,如青藏高原的抬升、東南亞地區(主要為馬來半島)的側向逃逸、以及亞洲季風氣候的盛行等。對於這樣一個全球一級板塊區域,和地質學家一樣,生物學家也同樣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華北寒武紀奇蝦類研究取得進展
    奇蝦類是寒武紀(5.41-4.85億年前)引人注目的動物類群,這類原始節肢動物體型巨大,身體構型獨特,具有良好的視力和高超的捕食能力。作為顯生宙海洋生態系統中最早出現的頂級捕食者,奇蝦在「寒武紀大爆發」的相關研究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最早的花骨海綿類化石
    中新網南京2月26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該所研究人員在安徽省南部涇縣北貢特異埋藏海綿動物群中發現並報導了奧陶—志留紀過渡期的花骨海綿化石。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花骨海綿類化石,可將其化石記錄提前了3億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