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鼻類化石研究獲進展

2020-12-07 騰訊網

象類,古近紀一直在非洲大陸演化,至早中新世擴散到歐亞大陸,包括恐象類、嵌齒象類和軛齒象類。相比於恐象類和嵌齒象類,由於化石記錄稀少,軛齒象類早期在歐亞大陸的擴散更不為人所熟知。傳統上一直認為,最早到達歐亞大陸的軛齒象類是軛齒象屬(Zygolophodon),軛齒象屬的下門齒較短,截面呈圓形。而形態上更原始的始軛齒象屬(Eozygodon),之前僅在非洲報導,它的下門齒較長,截面呈梨形,下門齒上側有縱向溝存在。

最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張曉曉和研究員王世騏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報導了歐亞大陸的首批始軛齒象材料。該材料是由古脊椎所於1964年藍田地區新生代地質調查時於臨潼縣營背後村冷水溝組採集,時代為中中新世。主要是一件幼年個體的下頜外加幾件頰齒,1978年以嵌齒象科未定屬種(Gomphotheriidae gen. et sp. indet.)發表。在當時,始軛齒象還沒有發現,人們普遍不認為軛齒象類會有較長的下頜。

但是,該標本的確具有軛型化程度較高的臼齒,歸入軛齒象類是毫無疑問的,加之該標本具有較長的下頜和下門齒,特別是下門齒截面成梨形,上側有縱向溝存在,這些特徵與非洲烏幹達和肯亞早中新世報導的莫羅託始軛齒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幾無區別。考慮到這批材料中缺少成年個體,因此將其鑑定為始軛齒象未定種(Eozygodon sp.)。這是始軛齒象在歐亞大陸的首次報導,也可能是中國乃至歐亞大陸形態上最為原始的軛齒象類。該發現對軛齒型乳齒象早期的演化遷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研究人員針對軛齒象類從非洲向歐亞大陸的擴散提出了兩點假說,一種認為在早中新世,始軛齒象同較進步的軛齒象一樣通過特提斯海第一次關閉形成的「嵌齒象路橋」到達歐亞,只不過始軛齒象的臼齒與軛齒象類沒有很大區別,可能存在將始軛齒象臼齒鑑定為軛齒象的情況。另一種假說基於中新世東亞地區的與西歐地區的象類存在較大的差異,加上象類出現在南亞的時間較早,可以達到晚漸新世,由此推測始軛齒象通過一條「南線」,經由南亞,穿過青藏高原所在的地區,遷移到東亞,而在早中新世,青藏高原隆升的高度還不足以阻擋大型哺乳動物的遷移。

該研究獲得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

始軛齒象下頜(a,1978發表的原始圖片;b,標本目前的狀態,冠面;c, 標本目前的狀態,側面)(張曉曉 供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古脊椎所關於臨夏盆地鏟齒象研究獲新進展
    鏟齒象是一類絕滅的長鼻類,生存於早中新世至中中新世的歐亞大陸,並有證據證明在晚中新世時到達美洲。這類奇異的動物最早於1927年由Borissiak報導,發現於高加索庫班地區的中中新世早期地層。此後美國中亞考察隊在中國內蒙古通古爾地區最晚中中新世地層發現了大量的該類材料。Osborn在1936年報導這些材料時,將其伸長而扁平的下頜聯合部與一把大鐵鏟並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內蒙古二連盆地古近紀奇蹄類和生物地層學研究獲進展 2019-01-1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亞洲始新世哺乳動物分期以及我國陸相始新世年代地層框架都主要以二連盆地相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和哺乳動物群為基礎,這更突顯了二連盆地在我國甚至亞洲古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由於陸相沉積的複雜性,以往的研究中對二連盆地地層的劃分、對比存在一些混淆或錯誤,從而導致了哺乳動物群組成存在「混層」的現象;這也使得與其他化石地點以及洲際對比存在不確定性。
  • 科學網—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原標題:七鰓鰻化石研究獲重要突破   孟氏中生鰻生命周期示意圖   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刊》發布了《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一文,這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彌曼院士等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
  • 科學網—中國南方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頭骨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世騏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 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
  •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
  • 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最新研究:揭秘顎區特徵演化與生態習性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對中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獲得新進展: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並通過喙、牙齒等相關研究,進一步佐證準噶爾翼龍具有挖掘捕食泥沙中貝殼類食物等生活習性。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不同環境相遺蹟化石分異度分布趨勢。南古所 供圖科研人員介紹,遺蹟化石不僅保存了鈣質殼生物的行為學、生態學信息,其更多地保存了軟軀體生物的行為學信息。除特殊埋藏條件下,軟軀體生物很少在地層中留下化石記錄。
  • 3D翼龍蛋、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你知道...
    2月8日上午,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等科研團隊完成的涉及恐龍、古鳥類、早期陸生植物、古人類等多個領域的科研成果入選。
  • 中外科學家對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遺蹟化石研究取得進展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3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3日消息,該所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的科研機構人員通過合作,將研究聚焦於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遺蹟學記錄,系統梳理和評估了對應用於反映生態系復甦的所有遺蹟學指標,並界定了每個指標的內涵和外延。通過對遺蹟化石屬種多樣性和遺蹟階層的精細分析解讀,能為底棲造跡生物復甦提供良好指示。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二疊紀牙形類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4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研究人員在中國和加拿大的2家實驗室裡,對界線層位中的大量樣品進行多次處理,但均未獲得任何牙形類標本。結合該剖面多門類化石、火山灰樣品和多種化學地層學等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沃德階底界GSSP存在缺陷,需尋找新的剖面。
  • 江西發現大量古人類活動時期熊貓、劍齒象等動物化石
    新華社南昌3月3日電(記者吳鍾昊)記者從江西省萍鄉市獲悉,萍鄉市上慄縣長平鄉楊家灣1號洞考古挖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洞內所發現的數千件哺乳動物牙齒化石,其中包括巴氏大熊貓、劍齒象等已滅絕動物的化石。據萍鄉市博物館館長鄒松林介紹,2014年10月,萍鄉市博物館在楊家灣洞穴發現哺乳動物化石點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兩次帶隊前往實地調查,與萍鄉博物館一起對化石點進行發掘。數千件哺乳動物牙齒化石經中科院專家初步鑑定,共計6目20科40種(含未定種)。
  • 臍帶血臨床研究獲可喜進展,入選「梅斯2020中國十大醫療事件」
    近日,梅斯醫學發布了「2020中國十大醫療事件」,「臍帶血幹細胞臨床研究獲可喜進展」與「國內首個5G醫療新基建項目落地」、「國產新冠疫苗進入全球疫苗頭部方陣」、「中國成為全球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研究主要貢獻者之一」、「中國擬建立藥品真實世界數據研究體系」等9大著名醫療事件入選。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20年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新進展!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現洞熊化石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洞熊化石研究獲進展。  江左其杲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此前,多數學者認為洞熊只生存在歐洲,中國從未有明確無誤的洞熊化石記錄。此次研究大大擴展了人們對洞熊分布的認識,也對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研究帶來新的認識。
  • 爆炸消息,雲南昭通發現最早中華乳齒象化石,將改寫其起源和遷移史!
    (中華乳齒象頭骨出土狀態,吉學平 攝) 近日(10月27),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題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英文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申辦獲進展
    近日,由成都生物所和中國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分別擔任第一主辦單位和第二主辦單位的擬創辦英文學報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簡稱AHR)的申報材料已通過了四川省新聞出版局審核、並經由該局上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待批。
  • 古脊椎所等在化石長頸鹿類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侯素寬博士與美國紐約理工學院醫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合作,採用兩種牙齒中磨痕方法,對中國北方和希臘的長頸鹿類化石進行了綜合的食性分析和對比,以侯素寬為通訊作者的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刊物《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2016,Vol.449: 19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