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發現大量古人類活動時期熊貓、劍齒象等動物化石

2020-12-05 環球網

新華社南昌3月3日電(記者吳鍾昊)記者從江西省萍鄉市獲悉,萍鄉市上慄縣長平鄉楊家灣1號洞考古挖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洞內所發現的數千件哺乳動物牙齒化石,其中包括巴氏大熊貓、劍齒象等已滅絕動物的化石。

據萍鄉市博物館館長鄒松林介紹,2014年10月,萍鄉市博物館在楊家灣洞穴發現哺乳動物化石點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兩次帶隊前往實地調查,與萍鄉博物館一起對化石點進行發掘。

數千件哺乳動物牙齒化石經中科院專家初步鑑定,共計6目20科40種(含未定種)。在化石數量上,野豬佔絕對優勢,其它常見種類還有鹿類、豪豬、黑熊、小型食肉類、鬣羚、水牛、犀牛及猴類等,而長鼻類及貘相對較少;在同時代化石點中,猴類化石最豐富,食肉類屬種也更多樣。滅絕種類有巴氏大熊貓、斑鬣狗、德氏狸、劍齒象及巨貘等。

中科院專家研究分析認為,楊家灣1號洞動物化石組合與湖南道縣福巖洞晚更新世的古人類化石點動物群最為接近,由此推斷其也應當屬於晚更新世。

據介紹,晚更新世年代測定為126000年(±5000年)至10000年,大部分時期被冰川主宰。許多巨型動物在此期間滅絕,並且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全新世。在晚更新世,現代人類物種淘汰了其他人類物種,人類傳播的足跡到達除南極洲外的世界各大洲。

相關焦點

  •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然而,由於缺乏更早的化石記錄,國際上主流學術觀點一直認為,中華乳齒象是由美洲的居維葉象亞科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在上新世時進入東亞,到達中國北方。
  • 陝西漢中天坑群調查發現劍齒象化石
    近日,中外專家在對陝西漢中天坑群進行的一次科學考察中,在漢中的巖溶地下水調查中發現劍齒象化石。此次發現的劍齒象化石是繼20世紀80年代在漢中盆地初次發現劍齒象化石之後,再次發現此類化石,也是首次在漢中天坑群溶洞中發現劍齒象化石。
  • 贛鄱古人類文化遺址 探尋遠古文明 豐富文化遺產
    此次發掘出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和一些打制石器。他們在考察中發現,洞口附近堆積物分四層,包括石鐘乳層、角礫巖層、黃色沙質土層等,在第三層中出土了多種動物化石和石英質石片,其中幾件石片有明顯的人工打擊痕跡,包括石制器的幾個基本特徵,如打擊點、臺面、破裂面,尤其是臺面有二次打擊痕跡。
  • 爆炸消息,雲南昭通發現最早中華乳齒象化石,將改寫其起源和遷移史!
    (中華乳齒象頭骨,吉學平 攝)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
  • 甘肅黃河古象—劍齒象化石讓我們了解幾百萬年前的中國大地
    黃河古象屬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屬,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一種大象。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發掘、整理和研究,科學家根據它的形態特徵和發現地點給它取名為「黃河劍齒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化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1973年出土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黃河古象化石是中國古生物發掘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人們了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 浙江神秘洞穴發現劍齒象化石 專家說還會有寶貝
    經現場勘查和文物標本比對,這次在洪村鑑定的一些動物骨頭,有一種是劍齒象的牙齒,還有一種是中國犀的牙齒。「在浙江,劍齒象和犀牛牙齒的發現比較常見,但像這樣較為完整的劍齒象牙齒算是難得的。」金幸生說道。此外,還有些劍齒象牙齒的碎片和其它動物的骨骼,但不是特徵部分保存,不是很好鑑定。
  • 幾萬前劍齒象化石驚現馬金一山洞,專家推斷還有大熊貓化石?
    2013年夏天,村民汪傳亮在犀牛洞乘涼時發現周邊有些與眾不同的石頭,觀其外觀像犀牛角,拿到村裡,大家也普遍認為這是犀牛角。直到最近,邀請了省裡的相關專家來對這些化石做鑑定。劍齒象臼齒化石金幸生博士說:「經現場勘查和文物標本比對,這次在洪村鑑定的一些動物骨頭,有一種是劍齒象的牙齒,還有一種是中國犀的牙齒。
  • 陝西秦嶺發現3萬年前人類化石
    發掘1×1平方米探方27個,考古隊員以5釐米為水平層逐層發掘,重點關注不同文化層之間的人類活動「地面」信息。測量了所有出土遺物的三維坐標和信息,對清理出來的堆積物全部進行了水洗。在27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考古隊發現了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
  • 60萬年前東方劍齒象牙齒化石被發現 比猛獁象古老
    此後,瀘州便不斷曝出發現古生物遺蹟或化石的信息。穿越時空,觸摸歷史,解開謎團,對於經常在都市喧囂或文海會海中穿梭的記者來說,更加有趣。因此,能採訪這樣的新聞題材,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提起猛獁象,「古生物迷」一定不會陌生,被冰凍了數萬年的猛獁象,科學家曾在西伯利亞完整地發掘過。但東方劍齒象卻不同,世界上至今尚未發現它完整的肉體,國內也僅有甘肅省曾發現過一具完整的化石。
  • 中國古人類起源於非洲?
    17萬年前劍齒象頜骨手斧造型巧、手感好在考古界,手斧被認為是一種代表人類智力發展水平的標誌性工具。全世界發現的手斧絕大多數都用石頭打制,用動物骨頭加工製作的手斧極其罕見。2002年,九龍坡區白市驛一採石場開山炸石時,「炸」出了一把骨制手斧。
  • 漢中現劍齒象化石 繼恐龍之後的「巨無霸」
    日前,中外專家在對陝西漢中天坑群進行的一次科學考察中發現了劍齒象化石。此次發現的劍齒象化石是繼20世紀80年代在漢中盆地初次發現劍齒象化石之後,再次發現此類化石,也是首次在漢中天坑群溶洞中發現劍齒象化石。劍齒象是亞洲特有的古哺乳動物,是繼恐龍之後的「巨無霸」。化石堆積處位於洞穴末端塊石堆積體下方,堆積體部分膠結,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條件。專家介紹,根據現場堆積體的形態,並無溶蝕搬運痕跡,推測現場為溶洞崩塌導致地表塌陷後將古動物掩埋至今。
  • 找尋最早中國古人類的活動蹤跡
    原標題:找尋最早中國古人類的活動蹤跡   上陳舊石器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化石朱照宇通過古地磁測年等科學手段,將在藍田縣上陳村發現的96件古人類遺物的年限鎖定在距今約212萬年前。這一發現,也刷新了世界範圍內關於古人類活動的認知,成為非洲以外發現的最早古人類遺址,比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德馬尼西古人類遺址要早27萬年,將中國人類史向前推進約40萬年。
  • 馬來西亞發現首個劍齒象化石 距今約38000年
    馬來西亞發現首個劍齒象化石 距今約38000年(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央視新聞(總臺記者 徐荃樂):10月9日,馬來亞大學(馬大)宣布發現馬來西亞首個劍齒象化石。馬大發布通告稱,由該大學領導的一支科學家團隊,在馬來西亞霹靂州的一個石灰巖洞穴中發現了化石遺蹟,初步估計距今約有38000年。通告說,馬大醫院牙科專家也參與到整個勘查工作,並推測發現的化石是源自一頭2歲以下的劍齒象。
  • 重慶萬州鹽井溝再現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新華社重慶6月13日專電(記者張琴)曾以發現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的重慶萬州區鹽井溝,近日發掘出第四紀大型古生物化石群。    據了解,重慶市萬州區鹽井溝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是中國南方第四紀中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最為典型的代表。
  • 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人字洞」出土乳齒象化石
    新華網合肥10月16日電(周立民、吳芳)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繁昌人字洞日前發掘一頭完整的乳齒象骨骼化石。據中科院考古專家介紹,這是目前亞洲出土的乳齒象化石中最完整的一頭。  這頭乳齒象年齡在14歲左右,門牙、頭骨、脊椎骨和腿骨都相當完整。可能由於長時間沉積或大象死後遭受重壓等原因,這頭乳齒象化石已經呈扁平狀。此前考古專家也曾在人字洞多次發現乳齒象化石,但像這麼完整還是第一次。
  • 馬來亞大學宣布發現馬來西亞首個劍齒象化石
    △圖片源自馬來亞大學9日,馬來亞大學(馬大)宣布發現馬來西亞首個劍齒象化石。馬大發布通告稱,由該大學領導的一支科學家團隊,在馬來西亞霹靂州的一個石灰巖洞穴中發現了化石遺蹟,初步估計距今約有38000年。通告說,馬大醫院牙科專家也參與到整個勘查工作,並推測發現的化石是源自一頭2歲以下的劍齒象。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猿人頭骨化石 初步判斷在更新世中期
    中國科學家20日宣布,在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古人類遺址發現新的保存較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這是中國在古人類考古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發現。華龍洞是繼周口店、藍田、和縣、南京之後,在中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直立人化石地點。豐富的古人類化石發現以及相關的古人類生存活動證據,標誌著中國古人類學研究取得一項重大成果。
  • 萬年前冰河時期巫山迷宮洞曾是劍齒象等動物避難所
    昨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首次向記者披露,在1萬多年前,巫山迷宮洞及三峽地區曾是亞歐大陸動物的避難所。冰河時期哪些動物來了巫山?它們留下了什麼?研究有何價值與意義?你心中的疑問,下面將一一解答。  疑問1:巫山迷宮洞內到底有什麼?
  • 科學網—中國南方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頭骨
    ③中華乳齒象頭骨 本報訊 近日,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 「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這項成果有望揭示長期以來困擾古生物學界的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和遷徙的謎團。 項目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世騏認為,中華乳齒象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一種獨特的長鼻類化石,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時期在該地區廣泛分布,之前最早發現於中國山西的榆社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