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關聯氧化物摩爾調控研究中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曾長淦課題組與美國石溪大學劉夢昆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鈣鈦礦錳氧化物這一關聯電子體系中實現了電子相的摩爾調控。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與《自然—物理學》。

由於石墨烯等二維範德瓦爾斯材料層間相互作用非常弱,容易解理並堆垛形成各種人工異質或同質結構。當堆垛的兩層之間有微弱的晶格差異或微小的轉角時,就會形成摩爾圖案。近期研究發現這些二維異質結或同質結體系在摩爾周期勢場作用下,展現出了許多新奇的物理現象,比如在魔角雙層石墨烯中發現了關聯絕緣態以及非常規超導態。然而到目前為止,摩爾圖案的構造還局限於二維範德瓦爾斯體系。如果這種摩爾調控能夠拓展到其它體系,特別是強關聯體系中,將有可能發現更多新穎物性,有望應用於高溫超導調控等多個領域。

關聯氧化物中,電荷、自旋、軌道等自由度與晶格有很強的耦合,因此該研究團隊設想有可能通過應力工程來在關聯氧化物中實現摩爾圖案。他們在有周期性臺階的鋁酸鑭襯底上生長了強關聯錳氧化物(鑭鍶錳氧)薄膜,發現由於界面耦合效應,該薄膜中存在兩種來源不同但周期相近的應力周期勢場,一種來自襯底臺階,另一種來自該薄膜本身的孿晶疇。他們利用近場光學顯微鏡發現,當兩種周期勢場以較小的角度交疊在一起時,其共同作用會產生微米尺度的局域導電性的摩爾圖案調製。

研究發現,在這種薄膜體系中,導電性與應力之間有著非線性的依賴關係,所以調控效果非常顯著。通過對其中一種應力勢場的周期或者曲率的小幅度調節,可以實現摩爾紋形狀的大幅度改變。在關聯錳氧化物中,導電性和磁性直接相關。進一步的磁力顯微鏡研究的確發現了與導電性摩爾條紋相對應的鐵磁性摩爾條紋。這種薄膜的順磁—鐵磁轉變進一步調控了其電子摩爾條紋:在居裡溫度以下,導電性摩爾條紋與鐵磁性摩爾條紋共存;而在居裡溫度之上,導電性摩爾條紋還在,但鐵磁性摩爾條紋消失。

這一發現首次將摩爾調控的概念拓展到了非範德瓦爾斯二維體系,也為在外延薄膜中實現可控的電子條紋以及相應的新奇物性探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手段。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7-020-0865-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和清華大學魏永革合作研究發現了「單元素氧化物催化劑」。相關研究成果近日連續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7月2日從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王洪傑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曲久輝院士團隊合作,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支持下,在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吸附除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類功能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提供了新的科學線索,相關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和《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合肥研究院在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在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相繼在固體所研究人員基於溶液法製備出了鈣鈦礦BaSnO3薄膜,經La元素摻雜及薄膜位錯密度調控,獲得了具有與真空法製備的BaSnO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該研究利用505份甘藍型油菜群體的基因組重測序數據以及從中選擇的309份代表性材料種子發育兩個時期的轉錄組數據,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和全轉錄組關聯分析(TWAS)等方法對油菜籽粒含油量的遺傳基礎進行了系統解析。
  •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0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楊魯懿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羅衛東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電控質子過程對SrRuO3磁態的調控》(Reversible manipulation of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玉米不僅是我國和全球範圍內的重要作物,也是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植物。論文第一作者、資源區劃所土壤植物互作團隊研究員吳慶鈺介紹,前期研究成果表明,G蛋白作為重要的信號開關分子,對植物的分生組織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而分生組織的程序化發育決定著玉米果穗形態,但其分子調控機制仍有待進一步解析。尤其是G?
  • 中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苑震生教授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基礎。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成果。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儘管過去研究人員圍繞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已有相對清晰的認識,但是對RNA聚合酶II(Pol II) 的C端結構域(CTD)的動態調控,特別是轉錄抑制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11月27日,《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的研究成果。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程謨傑研究員帶領中高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團隊和美國密蘇裡大學堪薩斯城分校陳曉波助理教授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合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科學家質疑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意義—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質疑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意義 然而現在,一項頗具挑戰意味的分析對這一戰略的未來提出了疑問,同時質疑資助者是否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到這些實驗中去。 GWAS的範圍正在迅速擴展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名患者。然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遺傳學家Jonathan Pritchard指出,生物學家可能會意識到,更大規模的研究會發現越來越多對疾病影響極小的基因變異,或者說「採樣數」。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同質多晶體具有多變的結構-性能關係,能夠很好的調控材料性能,河北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副研究員武奎通過系統調研所有已知的51種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包括氧化物、滷化物、及硫屬化合物,對上述材料的「相變—結構轉變—非線性光學性能」三者關係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概括了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相變條件以及結構—性能之間的調控關係。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因此,長期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PGRN的調控分子,它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獨立人群驗證以及生物信息學分析首次發現: FAM171A2基因與腦內PGRN水平降低、變異具有顯著的相關性;FAM171A2基因與PGRN在功能上可富集多個相同的通路;FAM171A2基因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額葉顳葉變性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關聯。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