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
中國實行現代學校教育已有110年的歷史。有別於傳統私塾教育的「頌弟子規、行開筆禮」,如何上好第一堂啟蒙課,特別是承載著根基教育的語文第一課,就成為歷代教育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畢竟,第一課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都極為重要——那些貌似淺顯、簡單的文字,其實是奠定人生基礎的最重要篇章。
110年來,我國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印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天地日月山水土木
第一堂課認八個字
1904年開啟的現代學校教育,與新學制相匹配,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了一套《最新國文教科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套近代意義上的小學國文教科書,共十冊,由吳眺、張元濟、高風謙、蔣維喬等當時最有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編輯。
為了編好這套教材,他們經常圍坐在一起討論,在編寫學童入門的第一冊時,往往「為一課書,共同討論,反覆修改,費時恆至一二日。每課設生字四至五個,取筆畫簡單,使兒童腦力不傷;每課皆附插圖,增加兒童興趣」。最後,他們確定了以文字筆畫的多寡作為深淺的依據,第一冊教科書採用的字,五課之前限定6畫,十課之前限定9畫,以後逐漸增加至15畫。教科書採用的字,也限於通常日用者,絕對不取生僻字。
《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是識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都是最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而且筆畫簡易,容易為兒童所接受,沒有一個字超過6畫,很受孩子們歡迎,幾個月就風靡全國各地。
出版幾年後,有一位福建小姑娘讀到了這套教材,許多年後仍然念念不忘:「我啟蒙的第一本書,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線裝本《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這個福建小姑娘就是後來我們熟悉的「冰心」奶奶。
教育家聯手漫畫家
《開明國語課本》受好評
近年來,民國小學國文課本深受好評,其中最為大眾稱讚的就是葉聖陶1932年主編的《開明國語課本》。
《開明國語課本》由開明書店出版,共八冊,這套讀本圖文並茂,具有濃鬱的兒童文學色彩。文字部分由葉聖陶親自主筆,葉聖陶好友、漫畫家豐子愷先生繪製插圖。據葉聖陶晚年回憶,這套課本一共四百多篇課文,形式和內容都很龐雜,大約有一半是創作,另外一半是改編和再創作,沒有一篇照搬別人的作品。
課本一上市就引起了轟動,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小學教員的普遍讚譽。他們說有的教材內容陳腐,語言枯燥,插圖呆板,孩子們見了就厭煩,哪還有學習興趣,教科書就應編成《開明國語課本》這個樣子。1980年代,有人請葉聖陶寫一篇《我和兒童文學》的文章,葉老又談起了當年編寫《開明國語課本》的感想:「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當時我編這一部國語課本,就是這樣想的。」
這套教材第一冊第一課也非常簡單,只有短短的兩行字。一行是「先生,早。」孩子們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師的口吻。兩句話都很短,但鮮活生動,聽一遍就會。七個字中有一個是重複的,生字只有六個,筆畫都不多,間架又清楚,容易認,比著寫也方便,特別適合兒童讀寫。
「來」改成「去」
梁實秋版教材神來之筆
民國小學國文課本編寫比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參與編寫的大都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學士,是標準的大手筆寫小文章。
抗戰期間,知名學者梁實秋主持全國中小學教科書編務工作,聘請一位模範教師撰寫小學國語課本第一冊第一課課文。課文很短,只有幾個字:「來,來,來上學。」印出來後頗受非議,認為對於啟蒙兒童來說這些字太深。後來梁實秋為商務印書館主編教科書時,特地邀請一位當時批評最激烈的學者撰寫,並且預支了稿費。一個月後,那位老先生把稿費退回來,說實在編不下去,梁實秋只好另找他人,最後定為「去,去,去上學」。
為什麼把「來」改成「去」呢?許多人都不理解,認為毫無必要,但是細細琢磨便可領會其中的妙處。這一字之改,把原來由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召喚,改為家長對孩子的主動催促和學生自己對讀書的一種自覺追求,包含著父輩對子孫的希冀,又喚起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實在是神來之筆。
多個版本「第一課」
彰顯鮮明時代特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文」隨之更名為「語文」,國家在出版總署設立編審局,集中了老解放區和原開明書店的部分編輯人員,負責中小學教材的編審工作。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主要從事中小學教材和教育圖書編寫和出版,出版總署副署長葉聖陶兼任社長和總編輯。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語文教材具有強烈的政治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特色,以歌頌黨和領袖為主。第一套小學教材中第一篇課文內容是這樣的:「毛主席,像太陽,他比太陽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齊來歌唱:太陽太陽永遠光亮,我們跟你永遠向上。」當時還處於新舊交接時期,教材形式上還保留著舊的特色,課本自左向右翻閱,採用豎行排版方式,印刷也為繁體字。1950年代末,小學語文課本一年級第一篇則是這種風格:「爺爺六歲去放羊,爸爸六歲去逃荒。今年我也六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散,全國各地自行編寫了各種各樣的「革命教材」,但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冊第一課大部分都是「毛主席萬歲」。
「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一課變成了「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重現輕快文字
第一課學詩詞
進入1980年代後,國家對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大綱進行了大幅度修訂,政治宣教的內容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明顯減少,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顯著增多,小學語文重現了久違的輕快文字。這個時期的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一課主要以識字為主,內容是「比大小多少,前後左右」。
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出版。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第一課是:「人民大會堂,全國人民熱愛共產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國家教委剛剛頒布的教學大綱重新編寫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前後共使用了十幾年,第一課是「我是中國人」。
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被稱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是人教社編輯出版的第十套教材,2001年啟用。一年級語文第一課是北宋哲學家邵雍的一首啟蒙詩,十個數字連成一首詩,趣味盎然:「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