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時小學語文第一課大部分為"毛主席萬歲"(圖)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譚秋

  中國實行現代學校教育已有110年的歷史。有別於傳統私塾教育的「頌弟子規、行開筆禮」,如何上好第一堂啟蒙課,特別是承載著根基教育的語文第一課,就成為歷代教育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畢竟,第一課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都極為重要——那些貌似淺顯、簡單的文字,其實是奠定人生基礎的最重要篇章。

  110年來,我國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印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天地日月山水土木

  第一堂課認八個字

  1904年開啟的現代學校教育,與新學制相匹配,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了一套《最新國文教科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套近代意義上的小學國文教科書,共十冊,由吳眺、張元濟、高風謙、蔣維喬等當時最有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編輯。

  為了編好這套教材,他們經常圍坐在一起討論,在編寫學童入門的第一冊時,往往「為一課書,共同討論,反覆修改,費時恆至一二日。每課設生字四至五個,取筆畫簡單,使兒童腦力不傷;每課皆附插圖,增加兒童興趣」。最後,他們確定了以文字筆畫的多寡作為深淺的依據,第一冊教科書採用的字,五課之前限定6畫,十課之前限定9畫,以後逐漸增加至15畫。教科書採用的字,也限於通常日用者,絕對不取生僻字。

  《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一課是識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都是最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而且筆畫簡易,容易為兒童所接受,沒有一個字超過6畫,很受孩子們歡迎,幾個月就風靡全國各地。

  出版幾年後,有一位福建小姑娘讀到了這套教材,許多年後仍然念念不忘:「我啟蒙的第一本書,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線裝本《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這個福建小姑娘就是後來我們熟悉的「冰心」奶奶。

  教育家聯手漫畫家

  《開明國語課本》受好評

  近年來,民國小學國文課本深受好評,其中最為大眾稱讚的就是葉聖陶1932年主編的《開明國語課本》。

  《開明國語課本》由開明書店出版,共八冊,這套讀本圖文並茂,具有濃鬱的兒童文學色彩。文字部分由葉聖陶親自主筆,葉聖陶好友、漫畫家豐子愷先生繪製插圖。據葉聖陶晚年回憶,這套課本一共四百多篇課文,形式和內容都很龐雜,大約有一半是創作,另外一半是改編和再創作,沒有一篇照搬別人的作品。

  課本一上市就引起了轟動,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小學教員的普遍讚譽。他們說有的教材內容陳腐,語言枯燥,插圖呆板,孩子們見了就厭煩,哪還有學習興趣,教科書就應編成《開明國語課本》這個樣子。1980年代,有人請葉聖陶寫一篇《我和兒童文學》的文章,葉老又談起了當年編寫《開明國語課本》的感想:「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當時我編這一部國語課本,就是這樣想的。」

  這套教材第一冊第一課也非常簡單,只有短短的兩行字。一行是「先生,早。」孩子們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師的口吻。兩句話都很短,但鮮活生動,聽一遍就會。七個字中有一個是重複的,生字只有六個,筆畫都不多,間架又清楚,容易認,比著寫也方便,特別適合兒童讀寫。

  「來」改成「去」

  梁實秋版教材神來之筆

  民國小學國文課本編寫比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參與編寫的大都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學士,是標準的大手筆寫小文章。

  抗戰期間,知名學者梁實秋主持全國中小學教科書編務工作,聘請一位模範教師撰寫小學國語課本第一冊第一課課文。課文很短,只有幾個字:「來,來,來上學。」印出來後頗受非議,認為對於啟蒙兒童來說這些字太深。後來梁實秋為商務印書館主編教科書時,特地邀請一位當時批評最激烈的學者撰寫,並且預支了稿費。一個月後,那位老先生把稿費退回來,說實在編不下去,梁實秋只好另找他人,最後定為「去,去,去上學」。

  為什麼把「來」改成「去」呢?許多人都不理解,認為毫無必要,但是細細琢磨便可領會其中的妙處。這一字之改,把原來由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召喚,改為家長對孩子的主動催促和學生自己對讀書的一種自覺追求,包含著父輩對子孫的希冀,又喚起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實在是神來之筆。

  多個版本「第一課」

  彰顯鮮明時代特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文」隨之更名為「語文」,國家在出版總署設立編審局,集中了老解放區和原開明書店的部分編輯人員,負責中小學教材的編審工作。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主要從事中小學教材和教育圖書編寫和出版,出版總署副署長葉聖陶兼任社長和總編輯。

  在當時的大背景下,語文教材具有強烈的政治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特色,以歌頌黨和領袖為主。第一套小學教材中第一篇課文內容是這樣的:「毛主席,像太陽,他比太陽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齊來歌唱:太陽太陽永遠光亮,我們跟你永遠向上。」當時還處於新舊交接時期,教材形式上還保留著舊的特色,課本自左向右翻閱,採用豎行排版方式,印刷也為繁體字。1950年代末,小學語文課本一年級第一篇則是這種風格:「爺爺六歲去放羊,爸爸六歲去逃荒。今年我也六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散,全國各地自行編寫了各種各樣的「革命教材」,但小學語文課本第一冊第一課大部分都是「毛主席萬歲」。

  「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一課變成了「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重現輕快文字

  第一課學詩詞

  進入1980年代後,國家對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大綱進行了大幅度修訂,政治宣教的內容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明顯減少,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顯著增多,小學語文重現了久違的輕快文字。這個時期的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一課主要以識字為主,內容是「比大小多少,前後左右」。

  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出版。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第一課是:「人民大會堂,全國人民熱愛共產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國家教委剛剛頒布的教學大綱重新編寫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前後共使用了十幾年,第一課是「我是中國人」。

  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被稱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是人教社編輯出版的第十套教材,2001年啟用。一年級語文第一課是北宋哲學家邵雍的一首啟蒙詩,十個數字連成一首詩,趣味盎然:「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相關焦點

  • 小學第一課代代各不同 60年來課本變遷(圖)
    50年代:毛主席像太陽 「毛主席,像太陽,他比太陽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齊來歌唱:太陽太陽永遠光亮,我們跟你永遠向上。」這是建國後第一套小學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內容。那時的小學語文課文很簡單,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課本內容中關於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樓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師》、《毛主席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 由於當時處於新舊兩時代交接時期,教材形式上還有著舊的特色。比如課本自左向右翻閱,採用舊時的豎行排版方式,印刷為繁體字。 50年代後期的課本文章不多,許多課文分成幾課講述,選材多從政治角度考慮。
  • 雲南通海大地震:文革中鮮為人知的萬人浩劫
    「反對以原子彈為武器的侵略戰爭!從現在起就要有所準備」一切都從40年前那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開始。阿正旺一天最興奮的時候在晚上,1970年1月4日20時許,他所在的通海縣高大公社大寨村召開社員鬥爭大會。他只有14歲,還在小學讀書,雖然每天讀毛主席語錄,並在自家正堂前供奉的領袖像前早請示、晚匯報,但對於全國的政治形勢仍是懵懵懂懂,他只是覺得好玩。
  • 第20課《陀螺》小學四年級語文,看老師筆記體會兒時快樂心情
    #字詞梳理,為閱讀掃清障礙《陀螺》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在寫部首時,注意筆順(如動圖所示)。組詞:仇恨、憤恨、悔恨。造句:老百姓對日軍充滿了仇恨,誰也不會說出遊擊隊的去向。該字筆畫數較多,尤其是下半部分的「豕」的寫法需要注意(如動圖所示)。組詞:自豪、豪爽、豪氣。造句:我們班獲得了校運會團體第一名,我感到自豪。
  • 「為人民服務」何時相伴新華門(圖)
    新華門的影壁也還是袁世凱修建時的樣子,深灰色的磚壁,中間有一個橢圓形圖案,四個角上刻著花紋。  1967年語錄進入中南海  中南海的重新布置從1967年二三月間開始,前後大致進行了一年。主要是在各種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的牆上,精心寫上不同字體的毛主席語錄和標語。
  • 王蒙稱當年無法挑戰文革 但絕不歌頌極左
    在散文《明年我將衰老》中他寫道:  「我跟三婭女士見面的第一分鐘我就覺得就是她,有一種被秒殺的感覺——我們一見鍾情,一見如故,她是我的安慰,她是我的生機的復活——三婭的到來是我的救助,不可能有更理想的結局了。明年我將衰老,而在尚未特別衰老之際,我要說的是生活萬歲,青春萬歲,愛情萬歲。」
  • 小學語文課文被指杜撰:愛迪生7歲時根本沒闌尾炎手術
    核心提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個別課文引發了部分教師和家長的熱議,甚至被質疑是"假課文"。人教社已經向教育部寫了相關的情況說明。假課文  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的校長張敏被一個偶然發現"驚呆了"--看到二年級(下)語文課本裡有篇名為《愛迪生救媽媽》的文章。
  • 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文《普羅米修斯》的語文考點
    #小學語文第一、二自然段為文章的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即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第二部分為文章的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寫的是事情的經過,即普羅米修斯因盜火而受罰的整個過程。第九五為文章的第三部分,寫的是事情的結果,即普羅米修斯的獲救。結構緊湊,故事安排流暢,令人回味。
  • 我省公布「文革」機密檔案(圖)
    很多塵封的往事將呈現在人們面前  本報記者 苗波 攝  本報訊(記者 周豔濤)你知道毛主席在文革時期給各省、市、區黨委書記的信都寫了些什麼嗎?你知道我省在「文革」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政策法規嗎?你想了解三門峽庫區治理的相關文件嗎?
  • 小學語文:三年級課文《趙州橋》中的語文考點
    這一小節,我們來談一談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趙州橋》中所包含的知識點和考點。#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趙州橋在結構上開創世界敞肩圓弧拱的先例,拱由28券並列組成;橋上的建築造型和裝飾技術亦為上乘精品。1991年,趙州橋被評選為「國際歷史土木工程裡程碑」、「世界著名古石橋」。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與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 句子長得「讓人斷氣」 中小學語文教材部分內容存在瑕疵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應用而專門編選的材料。不少老師、家長卻發現,即便是一些權威教材,也存在一些瑕疵。  長句費解  三年級語文第一課句子長得「讓人斷氣」  讓吳先生忍不住吐槽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課文第一課《燕子》,原作者為鄭振鐸。
  • 追憶八十、九十年代小學語文教材 第一冊
    再回憶起童年,在老師的指導下,稚嫩的讀書聲似乎伴隨著我們每一堂語文課,還記得語文課本中的故事和插圖、歌曲和古詩嗎?這個系列就是整理出90年代小學語文教材,一起重溫經典,或許哪一篇讓你沉思,哪一篇讓你溼了眼眶……九十年代小學語文教材 第一冊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紅葉紅滿天。
  • 抗戰時期的小學課本,你見過嗎?
    《新學制國語教科書》第四冊第一課《靜聽》主題:哥講故事,妹妹和玩具都聽呆了。1937年中國近現代教科書與日本淵源深矣。商務出版人高夢旦,曾東渡日本考察,深知日本興盛之本在教育,教育之本在小學,小學之本在課本。歸國後得遇張元濟,一拍即合籌劃小學教科書,並請日本人長尾、小谷協助及日資入股。
  • 《四世同堂》後13章手稿曾在「文革」時被毀(圖)
    解放前出版過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的單行本。直到1980年,包括第三部《饑荒》在內的《四世同堂》,才首次在國內出版。但按1945年老舍為《四世同堂》作的《序》,全書應有一百章,而出版的只有八十七章,也就是說結尾部分的十三章「消失」了。事實上,這十三章因為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與讀者見面,在「文革」期間,這十三章的手稿最終遺失。
  • 9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插圖和文章,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真要落淚了
    老語文課本充滿了八九零後年代的特殊回憶,對於八九零後來說印象特別深刻。小學時代是個懵懂的年代,課本插圖帶來那個時代特殊的感動,溢滿了濃濃的追憶。漢語拼音,我們就是從這而開始學習語文,形象的插圖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
  • 獨家報導:港臺小學語文教什麼
    一年級學習「朋友」和「遊戲」臺灣實施「九年一貫」義務教育,將臺灣島內小學與中學兩學校層級課程中的科學與內容,以教科書為主軸來做九年一貫的銜接,其目的在於學生能獲得連續且統合的學習與知識。大陸一些地方新學期進行教材革新,為了給孩子減輕識字和背誦的壓力,讓古詩詞從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中「退役」。
  • 語文學科知識備考:小學語文知識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陳述性知識,如,漢語拼音的整體認讀音節的認讀,教學組織時,首先應使學生明確「什麼是整體認讀音節」、「整體認讀音節有哪些特點」等問題;其次,教學內容應按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予以安排,並且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如要複習前面所學的聲母、韻母、聲調等的讀法;最後,組織教學時既要確保用於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要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繫點,還要考慮尋求新知識的生長點。
  •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全部古詩
    周杰倫的「蝸牛」終於爬進了小學語文教材,而古體詩卻從上海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消失了。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昨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爭議與回應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幾年來教材的編寫和修訂過程,就是持續不斷解疑、釋疑的過程。」從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開始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簡稱「統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