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和「身份」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1837年,法國化學家貝羅茲用濃硝酸處理棉花得到硝化棉。
1847年,義大利都靈大學的青年化學家索布萊洛製得了一種黃色的油狀透明液體,即三硝酸甘油酯。
1866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將其與硅藻土等各類填充料混合在一起,發明了新型炸藥。
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
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
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
19世紀英國一家生產硝酸甘油炸藥的化工廠接連發生怪事:有幾位平時體壯如牛的工人周末在家休息時接二連三地發生猝死。 警方調查組進入工廠進行調查,結果令人訝異:原來這些工人早就患有冠心病,平時未能發現病情的緣故是工作時吸入了硝酸甘油塵粒,使心臟冠狀血管擴張,心肌供血供氧得以增加而改善了病情,故而沒有任何症狀表現。而死因反而是由於周末休息,沒能及時吸入硝酸甘油塵粒,發病所致。 1867年7月27日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英國皇家醫院醫生託馬斯·布魯頓的一篇文章提出白蘭地、乙醚、氨水和氯仿可治療心絞痛。 1879年,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醫院的威廉·默雷爾提出將硝酸甘油稀釋後就可以轉變成一種比較安全的物質,該物質可以用來治療心絞痛。心絞痛(angina pectoris)是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症候群。其主要病理生理機制是心肌需氧與供氧的平衡失調。
硝酸甘油主要通過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心臟前後負荷,擴張冠狀動脈減少心肌耗氧而發揮作用。
1998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NO作為一種心臟血管信息分子的作用
血管內皮產生的血管舒張因子(EDRF) 治療心臟疾病的硝化甘油藥物釋放NO EDRF即NO
內皮在乙醯膽鹼的作用下生成某種物質,藉由擴散作用影響血管的肌肉組織,造成血管舒張。內皮細胞鬆弛因子 EDRF。
Ferid Murad在研究 cGMP的功能過程中,發現包括硝酸甘油在內的所謂鬆弛劑也可在試管中啟動鳥苷酸環化酶( GC)產生大量的cGMP。
轉型常見的煩惱
·硝酸甘油耐受:擴張外周血管,改善血流動力學效應和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作用迅速減弱、甚至消失。
·硝酸甘油生物轉化酶的活性降低(細胞色素P450活性降低及線粒體ALDH-2活性降低)NO/cGMP/PKG信號轉導通路受抑制。
·血管內皮功能障礙。
「我之所以能夠支撐得起Slash的生活方式,是因為我有全面的綜合能力:既有藝術和理想的一面,又有理性和邏輯的一面;不僅懂商業,還懂得人性;能說,能寫,還能設計;除此以外,還有超強的學習,思考,創造和執行能力。」——Susan
導師:陳文星
稿件編輯:大巖石,小菜圓
稿件審閱:大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