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反思:劉邦為什麼信任張良,黃石公的《素書》透露豪傑秘密?

2021-01-09 騰訊網

作者:坐照入神

01

中國人會下象棋的太多了,一般都知道楚河漢界是象棋中敵我雙方分界線。

那下棋的人可明白這條分界線的貓膩,歷史上的楚霸王和漢王劉邦在此間鬥智鬥勇?

這裡有個知識點,楚河漢界在現實中是有地標的,濃縮了軍事戰爭歷史情節,還有人生秘籍摻和其中。

兩千多年前,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在河南滎陽這個地方打了四年,最後以滎陽的鴻溝為界,將天下一分為二。

滎陽的鴻溝,是一條古老的運河,是黃河與淮河連接通道,是楚河漢界的地標。

喜歡象棋的朋友明白了這個典故,再次投子會不會有指點江山的感覺?

從象棋中可以想見遠古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一將一帥統領對陣兩方,軍馬炮對殺,兵卒血拼,相士拱衛。

歷史上,楚霸王雖然失敗了,人們依然敬他是英雄。劉邦成功,人們也明白他是有張良這樣的能人輔佐方才笑到最後。

如果說劉邦是象棋裡的帥,那張良就是站在帥一邊的仕,為劉邦出謀劃策。

02

張良憑什麼讓劉邦言聽計從?

按張良的說法,他是得了神秘高人黃石公的指點。張良恭敬地幫黃石公撿了幾次鞋,通過了黃石公的考驗,學習人生秘籍方才成就大功。

我初看這個傳說故事,心中總有些懷疑,誰會這麼無聊通過撿鞋來找學員,你這是鞋廠招工嗎,至少要搞點智商謀略測試考驗吧,考試科目有問題,這是一個重大的疑點。

我私下以為張良是自學成才,他出身為韓國豪門貴族,家藏百卷書總是有的,學習環境相當不錯,完全可以找到家教老師或者自學成長。韓國被秦始皇消滅了,張良是沒落貴族弟子卻不服輸只好浪跡天涯,他曾經僱人往秦始皇馬車上扔大鐵錐,暗殺失敗後逃亡。

黃石公是張良提到的人物,在此之前沒人知道,在此之後也無人看見。那張良為什麼拿一個虛無縹緲的人來刷自己的存在感?

有一種可能,張良是為了給自己打廣告提高身價,如果說自己是自學成才似乎降低了公信力,他就對外宣稱得了神秘高人指點。不然,考察到最後他的老師怎麼就變成一塊黃石頭呢。

03

然而傳說並未斷絕,當我看了黃石公所寫的《素書》之後,疑問豁然開朗。

《素書》是一本奇書,據傳是從張良墓中找到的,不知是哪個傢伙出手的,大家自然就猜到這是黃石公的秘籍。

在《素書》中,黃石公並沒有直接講什麼兵法,也沒講什麼奇門遁甲,主要講的是如何做人!

在開篇的「原始」第一章就講了道、德、仁、義、禮的重要性,完全是圍繞如何做人開始,絕不故弄玄虛。

回頭再看黃石公對張良的撿鞋考驗,多少明白了他的深意,就是看張良的為人是否合眼緣,是否符合黃石公的做人標準,符合就傳秘籍不符合就當是過路人甲。做人是第一標準,不管張良有多勇敢,哪怕是打傷秦始皇也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單論勇敢,黃石公應該找楚霸王傳授秘籍。

按著歷史傳說記載來看,黃石公把《素書》交給了張良。張良精研此書,走南闖北想找到知音。

結果張良與人交談,沒人願意聽張良這一套做人雞湯宣言,只有劉邦一聽就上癮。張良服了,說別人不行啊,其實也是比較一下自己,自己是看了秘籍才領會的,只有劉邦沒學過卻一聽就明白,這是天授之人啊。張良就決定一直幫助劉邦,最後平定了天下。

04

張良講劉邦是天授是不是宣揚迷信?大家不要慌,看看《素書》中對人的評判就明白了。

《素書》寫道: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什麼意思?要想讓遠方人才爭著來歸順就要講誠信,能得到大多數人擁戴,能明白歷史和經驗得失,就是英雄。

比如劉邦雖然好爆粗口罵人可還是有講究的,造反之路上,劉邦靠著仁義好名聲兵不血刃就徵服秦朝各個城關衝進了鹹陽。他說天下苦秦太久了不想難為百姓,就只約法三章,他對下屬論功獎勵也不含糊,說給就絕不吝嗇。

這與同一時期勇猛好戰卻驕傲自負的楚霸王完全兩樣,楚霸王活埋了二十萬秦軍降兵,勝利後拿著將領的封賞把玩在手,遲遲不捨得兌現,一個能人範增也被他氣跑了。

我們再看看《素書》中的乾貨,黃石公是這樣評定豪傑的: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足智多謀,行為端正靠譜,誠信守約。他是廉潔公平的,可以放心地交給他分配管理財富,這就是豪。

我們再來看看《素書》中有關人傑的評定: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盡職盡責,能經受住懷疑,能堅持信義,面對利益誘惑絕不妥協,這就是人傑。

按著這個標準,蕭何和陳平都夠得上是豪傑,蕭何從沛縣開始就跟著劉邦混,到建立漢朝一直管理著內政。而陳平在家鄉時就很有名,被人公認的是公平公正,當村裡分肉時都公推陳平出面把肉分配給大家,沒人說個不字。

05

最可惜的韓信,並不是貪財之人,能忍辱負重,又有謀略見識,只是他沒明白張良的做人之道,功成身退。

在《素書》中明確指出進退的道理: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有修養的人能看明白成敗興衰,能審時度勢。當進取時就果斷出手,如果時機不對就隱退體悟大道。

漢朝建立,兔死狗烹之時,張良功成身退喜歡在家研究辟穀之術。其實這也是張良掩人耳目不想爭鋒出頭,讓劉邦的媳婦呂后都看不下去,勒令張良必須吃飯保重身體。你張良不愛惜自己,呂后絕對不讓。

韓信倒在呂后的棍棒之下,有劉邦的免死令也沒用。

張良得以善始善終,一定是明白了《素書》的進退道理。張良也極可能就是《素書》的作者,黃石公是他編造出來的高人,或者說張良就是黃石公本人……

相關焦點

  • 好兄弟反目成仇,劉邦最艱難時,遇到了寶藏男孩張良
    三上回書說了,劉邦建立了沛縣革命根據地之後,就是沛公了,打著張楚的旗號,帶著沛縣子弟兵到處打仗搶地盤,擴充實力。攻下故鄉豐邑之後,讓沛縣大佬雍齒鎮守豐邑,雍齒是沛縣豪傑,江湖地位僅次於王陵,身份地位影響力都不容小覷。一直以來,他覺得自己是王陵那種社會大哥,可曾經喊王陵大哥的劉邦居然拉起了隊伍,當上了沛公,他內心更不平衡,每天心裡都在問個不休,憑什麼是他劉季,憑什麼,憑什麼?
  • 是什麼原因讓張良選擇了劉邦,他家世代為韓國將相
    但是韓國最後被秦國攻破,國破家亡的張良勵志要興復韓國,並且興復張家。於是在群雄並起,抗擊強秦的時候,張良也響應號召,組織人馬發動起義,後來又投靠了項梁。因為項梁傭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張良藉機懇求項梁將韓王孫成立為新韓王,項梁同意了,並且還讓張良輔佐韓王成。
  • 劉邦樣樣不如人,為何人才都向他聚攏?因他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不僅人才,還有當時最底層的老百姓,也更加擁護劉邦集團,而反對甚至痛恨項羽集團。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終確實由劉邦得了天下。為什麼會如此?下面以幾個典型事例具體分析之。劉邦「約法三章」,滿足的是秦人的「安全需求」對於秦漢爭霸時的底層老百姓來說,需求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動輒被屠城,親人兩行淚!
  • 曾屠盡功臣的劉邦,不僅不傻殺他,竟還怕他
    就像今天我們所說的劉邦,他曾經就因為自己的猜疑之心,殺害了很多的大臣,而且失去了很多的人才,不過今天要說的卻不是劉邦,而是讓劉邦恐懼的一個人就是張良,張良曾經給劉邦做過不少的事情,而且還幫助劉邦建立了他的王朝。
  • 《素書》解碼:一定要遵循的天地萬物運轉法則,你越早明白越好
    《素書》解碼系列第二篇:《素書》原始章第二句原典: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道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等待我們去發現領悟並遵循黃石公所謂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之力。什麼是自然?老子所講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沒有「外力」影響的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它既應包含所有「自然」的存在,也應包括「自然運行的規律」。
  • 功勞不亞於韓信蕭何,如果劉邦鴻門宴被殺,他就是劉邦繼承人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最終劉邦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在楚漢爭雄的過程中,有三位功臣功勞最大,分別是蕭何、張良和韓信。
  • 龍凱鋒:劉邦採取什麼危機公關方法,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放棄殺機?
    鴻門宴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項羽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準備在宴席上殺掉劉邦。鴻門,是一個地名,就是今天的陝西省長安縣東白鹿原。在今天白鹿原是一個出名的地方,因為有一部電視劇叫《白鹿原》。那為什麼項羽沒有聽謀臣範增的諫言,殺掉劉邦呢?個人認為,有四大原因導致項羽沒有殺掉劉邦。
  •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下令殺掉戰功赫赫的救命恩人樊噲?
    劉邦下達殺掉樊噲的命令,主要原因是當時出現了一個傳聞,說是手握兵權的樊噲要舉兵,誅殺與呂后對立的戚姬和劉如意母子。戚姬是劉邦的寵妃,劉如意是他們夫妻兩個的愛子。劉邦晚年十分擔心自己一旦死去,生怕戚姬母子隨之也會遭遇不測。為此,劉邦煞費苦心得分封劉如意到趙地為王,由忠誠耿直的周昌輔佐趙王,讓他遠離帝都長安的政治鬥爭漩渦。
  • 「謀聖」張良:每次出手都是對人性至深的理解,提個要求保住小命
    對於劉邦的整體創業團隊來說,張良的出身是高一點。他們張家是戰國七雄韓國的二把手,而且是類似世襲的那種。可惜張良點背,到他這一代,韓國首先被秦國所滅,所以張良等於失去了鐵飯碗。對於當時劉邦為了剷除威脅對於當年的那些功臣進行的消滅計劃,張良也是一概不參與其中。可以說,正是張良的這種態度,讓劉邦看到了張良想要保全自己的決心,所以劉邦也並沒有對他有什麼動作。即使是後來的呂雉,對這位曾經的功臣,也是禮遇有加不曾傷害的。
  • 項羽很愛惜人才,劉邦卻截然不同,為何最後人才都選擇為劉邦效力
    但相傳劉邦對於人才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後人才都跑去為劉邦效力了。這也讓很多朋友們感到非常的疑惑。到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但是結局卻是非常不幸的,陳勝吳廣雖說非常的勇敢,但是卻沒能夠如願以償,最終天下還是成為了劉邦的囊中之物。
  • 劉邦的啟示:讀懂這三點,格局放大了,事業有成了!
    公元前203年的一天,劉邦大帳中跟張良、陳平大眼瞪小眼、唉聲嘆氣時,突然韓信使者來了,劉邦高興地跳起來:「有救了!」結果,等使者進來,劉邦滿心歡喜地問:「韓信帶來多少兵馬,啥時候來啊?」信使說:「不好意思漢王,韓將軍還沒出發!」
  • 劉邦作為一個沒文化的「流氓」,為何能駕馭比自己厲害的人?
    劉邦稱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因為根據《史記》記載,劉邦是卷帙浩繁的中華歷史上第一位沒有文化的開基帝王,也是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登上最高權力寶座的「流氓皇帝」,為什麼他能化腐朽為神奇呢?但是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文盲、流氓居然能帶領一幫兄弟打贏了項羽還建立了大漢王朝,而且這些兄弟們能力各個都比他強,為什麼都聽他指揮呢?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就是長腿歐巴+舉重冠軍提到這個重大事件,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項羽當時為什麼不殺劉邦?如果我們站在司馬遷的立場,跟隨他的視角、觀點去看待整個過程,教科書般的結論就是:因為項羽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導致由主動轉為被動,使得老奸巨猾的劉邦主導了宴會的走向,最終得以脫身離去。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這是為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劉邦和劉備雖然都是在漢中發家的,但是兩者之間所處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卻相差的太多了,劉邦之所以能稱帝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是劉備在當時卻只能佔人和,天時被曹操所佔,地利被孫權所佔,三者劉備只佔其一,而劉邦卻佔盡三者。可以這麼說劉備失敗是必然的,而劉邦成功也是必然的。 那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 劉邦英明豁達,劉盈內向文弱父子為何如此不相似?其中原因很複雜
    這句話說明了英雄豪傑要成大事必須不走常人路,劉邦的行為的確證明了這一點。要不然他怎麼會在短短的七年內由一介平民成為皇帝?但是反過來想,真豪傑未必是一個好父親,至少劉邦就是如此。他喘息未定就把兒子女兒送回關中,自己又到滎陽前線督戰去了,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職責和義務。沒有考慮到自己此前的所作所為在劉盈心中所造成的影響有多大,或許也是他根本不屑於考慮,因為他子嗣很多,將來無論是誰都可以繼承他的事業。
  • 劉邦的「狐朋狗友」當年不學無術,為何搖身一變就成了治國大才?
    在古代歷史上,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都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開國之君,也被認為是得國最正的兩個王朝,在劉邦和朱元璋創業團隊中,我們能夠看到大量他們的同鄉玩伴成為開國功臣,並且在國家建立後成為治國大才,尤其是劉邦的團隊中有他的「狐朋狗友」,也就是劉邦當年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時期的好朋友們,可以說他們都是出身於社會的底層,怎麼參與農民起義,搖身一變就成為了治國大才,難道是他們本身就有真才實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