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開國之君為何偏愛屠殺功臣,真實原因令人抓狂

2020-12-05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細觀中國歷史,就會發現,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大多有一個嗜好——屠殺功臣。

開國之君一般都是智謀超群、雄才大略的明君雄主,為何卻偏愛屠殺功臣,落得薄情寡義、忘恩負義的惡名呢?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開國之君對待功臣的一些軼事。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打江山,特別是和項羽進行楚漢爭霸時,靠的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這樣的奇人異士,靠的是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這樣的絕世武將,然而,他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開始上演倚天屠龍記,

一個個功臣被冠以各種「莫須有」的反叛罪名遭到屠殺,特別是在楚漢爭霸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被誅殺時,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了千古絕唱,讓人唏噓不已,更引得很多人感嘆韓信過於「愚忠」,如果韓信在楚漢爭霸的關鍵時期聽信謀士蒯徹之言,選擇「另起爐灶」,自立為王,從而三分天下,那會是一種怎麼樣的局面?中國的歷史是否因此而完全改變呢?

除了韓信被冤,劉邦先後殺掉的功臣還有英布、彭越,就連和他從小穿一條褲子長大的盧綰(燕王盧綰,造反,最後逃亡匈奴,沒死成)和自己的親妹夫樊噲(劉邦病重時疑心與樊噲,下旨要陳平周勃去殺他,結果周勃還沒行動,劉邦就死了,樊噲因此逃過一劫)也不放過。如此翻臉不認人,劉邦被稱之殺功臣專業戶的先祖一點也不為過。

無獨有偶,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這位心智和才謀都不遜色於劉邦的開國之君,似乎想從各方面都完勝劉邦,他在屠殺功臣上比劉邦更兇殘更冷酷。

朱元璋首先是創造性地成立了一個特務機構——錦衣衛。然後以這個恐怖組織為中心點,開始刻意打壓和屠殺功臣。錦衣衛會按照皇帝的意思,網羅大臣們各種罪狀,並把這些罪狀無限上崗上線,無限放大放長,然後牽引起出無數無辜的人來,最後一網子打盡。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元璋先後製造出慘絕人寰、震驚天下的藍玉案、胡惟庸、空印案、郭恆案等「四大特案」來,前後共誅殺害10餘萬人,其中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幾乎死亡殆盡,且不說能算盡上下五千年的絕世謀臣劉伯溫都沒能逃出他的天羅地網,就連跟最忠於朱元璋的兒時夥伴徐達也沒能逃出他的魔爪。虎毒不識子,朱元璋的狠毒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相對於劉邦的殘忍,朱元璋的狠毒,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雖然也在建國後拿功臣開涮,但採取的手斷就溫和許多,採取的方式也高明許多。他沒有採取嫁禍於人、莫須有等方式來直接屠殺功臣,而是採取了一個更文明的方式——杯酒釋兵權。

大致過程就是,趙匡胤為了防範功臣「黃袍加身」,安排了一場類似於「鴻門宴」的宴會,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功臣赴宴,席上趙匡胤叫他們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果然,功臣們一聽,知道皇帝對他們不放心了,如果此時不識時務,還緊握手中的兵權,不但會惹禍上身,而且連性命都將不保。再說趙匡胤還給了他們後半輩子享受榮華富貴的條件,退休後,除了免除官職,除了上交兵權,除了保持爵位,有補貼維持生活——薪酬照拿,五險一金全包,豐衣足食沒有一點問題。有棚改房住——除了超級無大的別墅,還有良田數畝、奴僕N名,因此,功臣們第二天便都交了兵權,告老還鄉,以享天年去了。而趙匡胤這種文明處理功臣的方式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當然,還有的開國之君也想屠殺功臣,但時機不成熟,原因是他們建國後,國勢並不穩定,甚至國家還處於割據,處於沒有完全統一的狀態。為了平天下、定社稷,他們既對功臣很是不放心,但也對功臣很倚賴,因為在徵戰的關鍵時刻還離不開這些功臣們的智謀和勇猛,因此,絕不能赤裸裸地屠殺這些功臣。

比如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他建立隋朝時,南邊還有陳國存在,直到多年後,隨著隋朝的強大,這才派兵將陳國給滅了,完成了南北大統一。這個時候,他對手下功臣們的依賴還來不及,又怎麼會怎麼敢屠殺功臣呢?

然而,到了晚年,楊堅對功臣的不放心不信任還是體現出來了。比如說刻意打壓「一號功臣」楊素就是最好證明,這個在建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論功勞無人能出其右,但楊堅在天下大事皆定後,對他越來越疏遠,甚至處處找他的碴子。但考慮到了政治影響,楊堅最終沒有直接屠殺他,而是罷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告老還鄉去了,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到了楊堅的兒子楊廣執政時,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乘著楊廣三番五次徵伐高句麗之時,做出了謀反的事來。楊玄感之所以這麼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為父親打抱不平。

再比如元朝的蒙古帝國,他們建國後,南邊要消滅宋朝的殘餘勢力,東邊要防止高麗等外族的虎視眈眈,西邊則要拓展疆土。因此,打壓或屠殺功臣都不現實。

彪悍的蒙古帝國後來打到歐洲去了,當時最大疆域的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裡,創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理版圖。當然,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蒙古人是一個內部很團結友好的友好民族,不會象漢人那樣窩裡鬥。但是,不管任何民族都有自己血性的一面,但也有隋性的一面,正所謂人不為已,知誅地滅。蒙古人也不例外,成吉思汗鐵木真死後,他的四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也上演了窩裡鬥。而鐵木真手下的那些功臣們只不過早就選擇了靠邊站隊罷了。最終窩闊臺勝出,他和他手下的功臣們笑到了最後,而其他的功臣們也隨著爭鬥的結束或被打壓或被遣離,所有風波也有被這樣化於無形了。

這個在清朝時也如出一轍,清朝成立後,花了數十年才徹底平定中原,統一天下,這其中功臣們自然不能屠殺。也正是因為這樣,也成了隱患,君不見康熙剛上位時,朝中大權被功臣鰲拜所掌控,後來康熙還是利用自己的那群「小侍衛幫」,歷經數年的精心準備謀劃才得已誅殺差點篡成功的鰲拜。

當然,也有例外的。個別開國之君建國之後,不但不屠殺功臣,反而更加厚待功臣,讓他們榮極一時、富貴一生。

比如說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就是善待功臣典範。劉秀不但給予功臣們以高官厚職,而且還精選28位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大將,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弄了個封神榜——雲臺二十八將。也正是因為這樣,劉秀後來被世人一致稱讚。

相關焦點

  • 古代開國皇帝裡面,對待功臣誰最仁厚?誰最無情?
    古代開國皇帝裡面,對待功臣誰最仁厚?誰最無情?文:枯木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帝制社會裡,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退位,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如果算上袁世凱,再加上少數民族政權以及農民起義政權,大約有1000位左右。
  • 皇帝上位後,屠殺功臣的行為往往被世人唾罵,多數是這些人該死
    在楊堅的稱帝之路上,劉昉、鄭譯二人可是死黨,一直力挺楊堅,那麼,後來楊堅有重用他們麼?史上的開國皇帝似乎都會做一件事,貶殺開國大臣,如:劉邦任期,八位異姓王,最後,只有一位得以善終,這就證明了一個事實:古代帝王,往往可共拼江山,但不可共享富貴。 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劉昉、梁士彥、宇文忻因謀反罪被誅。
  • 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一門十九侯,為何始終被竇氏壓一頭
    如果要評選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當選毫無爭議。從劉秀踏上河北之地開始,上谷太守耿況就始終力挺劉秀。在耿況選擇劉秀之前,其長子耿弇就追隨在劉秀身邊,並高居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耿況有六個兒子,除了長子耿弇,他的二子耿舒、三子耿國,都因戰功受到光武帝劉秀的信任。
  • 不為新朝站臺,「臥冰求鯉」的王祥為何被列為西晉開國十一功臣?
    自古以來,中國人十分崇尚孝道,講究「敬天法祖」,正所謂「百善孝為先」,還有整理下來的「二十四孝圖」流傳後世,其中的「臥冰求鯉」典故出自三國魏晉時期的王祥,在魏晉嬗代的微妙時刻,講究孝道的王祥毫無疑問是曹魏政權的忠實擁躉,在這一點與意欲取代曹魏的司馬氏家族利益格格不入,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司馬炎篡位代魏後,大封十一位開國公爵,王祥卻能名列其中,著實令人跌破眼鏡。
  • 開國大功臣韓信被呂后殺害,劉邦為何不聞不問?原因讓人後背發涼
    劉邦之所以通過呂后之手殺害韓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韓信戰功卓著,可謂是功高蓋主。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
  • 歷史上最令人抓狂的十大科學發現
    原標題:歷史上最令人抓狂的十大科學發現 科學是燦爛輝煌的,它能將混亂的世界理順,使其明晰。但重大的科學發現必定與直觀感受相悖,有些更是令人震驚。下面便是歷史上最顛覆認知的十大科學發現。
  • 故宮三大殿為何一棵樹都沒有?真實原因令人心有餘悸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面積如此寬廣的前三殿卻沒有種植一棵樹,這是為何呢?    這個問題也被歷來史學家所討論的話題,而據故宮有關專家考證:其實這裡面說涉及的學問很深,目前他們也只能推斷出3種原因。如果在前三殿的院子了再種上許多大樹,一旦發生火災之,大樹也會被點燃,想要快速控制火災,那簡直就是難上加難。所以故宮前三殿的院子裡才會不種一顆樹。    第二種:防止刺客行刺。恐怖分子自古有之,昏君咱就不說了,即便你是一位有為之君,也會有反叛於你的人。
  • 楊堅作為隋朝的開國之君為什麼叫隋文帝,不叫隋太祖?,
    其乃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老爸楊忠,其雖然沒有當過皇帝!但楊堅在稱帝之後,本著孝道將其追諡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即隋太祖,所以隋太祖是不能叫的。 既然是評價,那麼就有好有壞,所以古代諡號分為褒貶兩種。
  • 古代開國皇帝復活,第一句話是什麼?知道結果後會說什麼?笑死人
    偶然看到一個話題——古代皇帝在陰間聚會都會說什麼話,所以今日就以這個話題寫一小文,以供讀者一樂。中國古代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就從他開始挑幾個著名的開國之君說吧。秦始皇嬴政復活後,第一句話肯定是:現在是秦幾世在位啊,是否像朕一樣雄才大略?得知秦二世而亡,秦始皇大哭,後悔當初為什麼不明立公子扶蘇,為什麼不殺了趙高。
  • 朱元璋屠盡開國功臣,卻留下4人,原來是這個原因!
    朱元璋屠盡開國功臣,卻留下4人,原來是這個原因!要想成為一方霸主,需要有魄力和膽識。要想把皇位繼承者坐的踏實,就必須心狠手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開始是個草民,當過和尚甚至乞丐,但是憑藉自己而當了開國皇帝,之後更是為了自己的孫子能夠鞏固政權,坐穩皇位竟開始屠殺開國功臣,原本以為所有的開國功臣都已被屠盡,但是沒想到他留了4位,這是為何?眾所眾知,朱元璋因為原是一介草民後當上皇帝,所以和他一起打拼的兄弟很多,後來這些人都成為了開國功臣。
  • 深度解析海南島戰役為何會發生的真實原因?
    任何一場戰役都有著它所發生的原因,沒有人會毫無緣由的發起一場戰爭。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發生海南島戰役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為何中國解放軍選擇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動海南島戰役?海南島戰役歷史背景說明了哪些問題?
  • 太空人回到地球後,為何要坐在椅子上?真實原因令人淚目!
    太空人回到地球後,為何要坐在椅子上?真實原因令人淚目!每個人都懷揣著夢想,小時候有老師問學生,你的夢想是什麼?太空人對身體素質的要求非常高,他們經過刻苦的訓練,最終還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登入外太空,畢竟外太空的一切都是說不準的,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採訪太空人的報導,不難發現很多從太空中回來的太空人,他們往往都是坐在椅子上的,這一點令人費解。有人認為是太空人耍大牌,大家都站著就他坐著,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太空人回到地球後,為何要坐在椅子上?
  • 天上星星如此多,古人為何偏愛北鬥七星?
    古人對北鬥七星不僅是偏愛,簡直就是崇拜,這與華夏古老的農耕文明密不可分。以上是古人偏愛北鬥七星的直接原因,同時北鬥七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下為古人偏愛北鬥七星的間接原因:一、北鬥七星與四時節令。三、北鬥七星與帝王之術。星星滿天是,都朝北鬥拱,故稱「眾星拱北鬥」。「天隨鬥轉」、「鬥轉星移」皆說明古人以北鬥七星為天的中心和樞紐,青龍白虎二十八宿也是北鬥七星居中央,二十八宿在周圍,故《史記》中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北極星代表帝王,北鬥七星則為御駕,它的轉動帶動四方運行。
  • 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何以在朱元璋「大清洗」時得以善終
    後來,朱元璋回家鄉徵兵,徐達應徵入伍,從此戎馬一生,與常遇春一起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為朱元璋和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封魏國公。朱元璋曾評價他: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 六百年謎案:朱元璋用燒鵝害死了大明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可謂為明朝建立了不世功勳,朱元璋認為他是大明第一功臣,位居開國「六王」之首,先後被任命為大將軍、徵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兼太子少傅,被封為魏國公,死後追封為中山王。但關於的徐達的死因確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廣的就是朱元璋明知生背疽的徐達不能吃蒸發之物卻還要賜給他一隻燒鵝,徐達因此病重身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玩家盤點《動森》令人抓狂瞬間 掉坑丟魚令人窒息
    動物森友會》那些令人抓狂的瞬間,整體看下來可謂相當「真實」了。   從釣到鞋子到被馬蜂追、抓狼蛛砸到隊友、展示魚結果丟進水裡、怒吃大頭菜,相信大部分《動森》玩家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種窒息感。
  • 他是開國中將,人造衛星的幕後大功臣,開創解放軍4個第一
    1970年4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被成功發射,從此,中國成了能自主製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這顆衛星能上天,除了那些衛星專家和設計師們的貢獻,還有一個幕後大功臣,那就是主導了人造衛星研發和生產工作的第五機械工業部部長邱創成。
  • 劉邦的「狐朋狗友」當年不學無術,為何搖身一變就成了治國大才?
    在古代歷史上,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都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開國之君,也被認為是得國最正的兩個王朝,在劉邦和朱元璋創業團隊中,我們能夠看到大量他們的同鄉玩伴成為開國功臣,並且在國家建立後成為治國大才,尤其是劉邦的團隊中有他的「狐朋狗友」,也就是劉邦當年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時期的好朋友們,可以說他們都是出身於社會的底層,怎麼參與農民起義,搖身一變就成為了治國大才,難道是他們本身就有真才實學嗎
  • 最令人抓狂的10種聲音:粉筆劃黑板只排第三?
    「就像是某個非常原始的東西一下子出場了,」薩賓德•庫馬爾說,這位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認為:「這也許是杏仁核向聽覺中樞發出的緊急信號。」研究顯示,大腦中強化的情緒應答,會改變人們對某些聲音的感受。
  • 古代經常出現表兄妹結婚,為何沒有生出傻子?真相令人不寒而慄
    青梅竹馬而至白頭的夫婦總是不免令人豔羨,雖然古代不少的青梅竹馬走到半路便旋即夭折,比如金屋之諾的陳阿嬌和漢武帝,到底未能有白頭之緣。古代婚配,女方是需要將姓氏改為男方姓氏的,所以姑表結親,不會是同姓之婚,但是堂舅結親,必然是同姓,因此堂舅之親必須要禁止。此外,古人認為在血緣上,姑表不算是近親,堂舅才算,所以要避免近親結婚,就是禁止堂舅之親,就是說堂兄妹之間不能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