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北鬥七星不僅是偏愛,簡直就是崇拜,這與華夏古老的農耕文明密不可分。
為了更好開展農畜生產,從上古時期開始,先民們便觀察天文星象,探索物候變化,而華夏文明的主要源頭在黃土高原一帶,炎帝、黃帝均發源於此,該地區夜空高照的正是北極星和北鬥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北鬥七星自然成為被觀察、研究的首選對象,久而久之,成為先民最愛。
以上是古人偏愛北鬥七星的直接原因,同時北鬥七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下為古人偏愛北鬥七星的間接原因:
一、北鬥七星與四時節令。
古人把北方上空這七顆星聯繫起來想像為鬥(舀酒的器具),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鬥身(魁),玉衡、開陽、瑤光組成鬥柄(杓),故稱北鬥七星。先民們通過長期觀察探索,發現北鬥七星鬥柄指向東方時為春天,鬥柄指向南方時為夏天,鬥柄指向西方時為秋天,鬥柄指向北方時為冬天。
二、北鬥七星與農畜生產。
帝嚳探索天象及物候變化規律,劃分了四時節令,唐堯命令羲氏、和氏觀測日月星辰,確定了24節氣,都很好地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帶動了華夏農耕文明的飛躍發展和長足進步。
三、北鬥七星與帝王之術。
星星滿天是,都朝北鬥拱,故稱「眾星拱北鬥」。「天隨鬥轉」、「鬥轉星移」皆說明古人以北鬥七星為天的中心和樞紐,青龍白虎二十八宿也是北鬥七星居中央,二十八宿在周圍,故《史記》中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北極星代表帝王,北鬥七星則為御駕,它的轉動帶動四方運行。
四、北鬥七星與道教傳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道教,在古代中國產生了極為深廣的影響。北鬥七星為道教中分居北鬥七宮的七元解厄星君: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瑤光宮——破軍星君。另外,北鬥七星鬥柄兩側有輔星和弼星,後來因逐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在道教中,「左輔右弼」分別為洞明星君和隱光星君。
「靜水笑滄笙//感謝您的來訪//歡迎留言評論/點讚/關注/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