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科學主義」的思想觀點由來已久,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主要在20世紀盛行。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社會文化領域的全面滲透,使科學技術成為人們最熟悉、最關心而不能須臾離開的事物。
人們看到的是:科學導致了社會財富的極大增長、生活質量的提高,減輕了體力上的付出,驅散了愚昧無知和野蠻落後,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文明、進步和繁榮,因而科學技術的地位變得至高無上。
當然,在人類面前還有一些難題,那表明科學發展還不夠罷了。
由於科學的確定性、公正性和客觀性,而且最終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難題,一切不合理的現象終將隨著科學的充分發展而煙消雲散。
正是基於上述對科學的理解和期望,產生了「唯科學主義」觀點,它既是一種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心態。
「唯科學主義」在不同的問題上有不同的表現。
僅靠科學技術就能不斷取得社會成就,它是現代文明的主要而獨立的力量。
科學家們具備普遍性、公有性、無偏見等精神氣質,是人類道德的最高典範,他們的行為規範值得人們仿效和遵守。
例如,當代法國科學家貝特洛認為,科學是社會道德發展的唯一基礎,只有科學才能保證人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
按照「唯科學主義」的觀點,
所以,「唯科學主義」主張把科學的原理和規範作為社會的倫理基礎,按照科學的原則組織社會。
與「唯科學主義」相關聯的社會思潮是「技術至上主義」,它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在20世紀中葉甚為流行。
由於未來技術及工業的複雜性和專門性,只有技術專家才能掌握和支配,因此,只有專家才有資格參加各種決策,技術專家將領導經濟生活和管理政府。
例如,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了《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書中勾畫未來社會的基本特點時認為:
將來的後工業社會是知識社會,在後工業社會中,專業科學人員將取代資本家,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他們將居於權力的中心,成為澀會的統治者、決策者,領導著社會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