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科研,品德就會自然提高?唯科學主義也太極端了吧

2020-11-09 王嘉韻

「唯科學主義」的思想觀點由來已久,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主要在20世紀盛行。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社會文化領域的全面滲透,使科學技術成為人們最熟悉、最關心而不能須臾離開的事物。

人們看到的是:科學導致了社會財富的極大增長生活質量的提高減輕了體力上的付出驅散了愚昧無知和野蠻落後人類社會帶來了文明、進步和繁榮,因而科學技術的地位變得至高無上


當然,在人類面前還有一些難題,那表明科學發展還不夠罷了

由於科學的確定性、公正性和客觀性,而且最終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難題,一切不合理的現象終將隨著科學的充分發展而煙消雲散。

正是基於上述對科學的理解和期望,產生了「唯科學主義」觀點,它既是一種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心態。

「唯科學主義」在不同的問題上有不同的表現。

  • 在認識論問題上,「唯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根除一切罪惡的靈丹妙藥,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無限制地為人類帶來利益和好處;

僅靠科學技術就能不斷取得社會成就,它是現代文明的主要而獨立的力量。

  • 在倫理學上,「唯科學主義」認為,科學具有客觀性、確定性等特點,值得享受最高的尊敬;

科學家們具備普遍性、公有性、無偏見等精神氣質,是人類道德的最高典範,他們的行為規範值得人們仿效和遵守。

例如,當代法國科學家貝特洛認為,科學是社會道德發展的唯一基礎,只有科學才能保證人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

按照「唯科學主義」的觀點,

  • 只要科學技術發展了,社會道德便會自然而然地進步;
  • 只要從事科技研究工作,他們的品質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

所以,「唯科學主義」主張把科學的原理和規範作為社會的倫理基礎按照科學的原則組織社會

與「唯科學主義」相關聯的社會思潮是「技術至上主義」,它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在20世紀中葉甚為流行。

  • 「技術至上主義」強調科技對社會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決定作用,並由此推出了「技術統治」或「技術專家治國」的觀點。

  • 技術專家治國論」認為,技術先於經濟和政治,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發展能力,隨著技術自身的邏輯發展,將形成技術統治國家的局面

由於未來技術及工業的複雜性和專門性,只有技術專家才能掌握和支配,因此,只有專家才有資格參加各種決策,技術專家將領導經濟生活和管理政府


例如,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了《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書中勾畫未來社會的基本特點時認為:

將來的後工業社會是知識社會,在後工業社會中,專業科學人員將取代資本家,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他們將居於權力的中心,成為澀會的統治者、決策者,領導著社會革新。

相關焦點

  • 神創論與唯科學主義:一種心態,兩種信仰系統
    神創論與唯科學主義
  • 教育研究中的科學主義範式與自然主義範式辨析
    (Kuhn)的解釋,範式是科學共同體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所形成和分享的理論模式、理想、信念和價值觀,也包含著彼此共同遵守的相似或相同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一、科學主義的緣起與內涵  科學主義(scientism),又稱唯科學主義,是源於西方社會的一種獨尊自然科學、貶低甚至否定非科學主題價值的信念或思想[3]。它是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而日漸興盛的一種哲學思潮。
  • 科學是個好東西,唯科學論是個壞東西
    其實這是唯科學論,又叫科學主義——  何謂「科學」  《辭海》裡對科學的定義是  何謂「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是指認識論和科學哲學中的一種思潮或運動。科學主義認為自然科學是真正的科學知識,惟有自然科學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來獲取知識,它能夠推廣用於一切研究領域並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科學主義追求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把自然科學的觀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並規範人文、社會科學,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 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如果再從更高的視角看這兩種語言觀,其實,戲劇主義語言觀是包含科學主義語言觀的。因此,只要將語言中的戲劇主義研究透徹即可,而無需將它們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四、對科學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講,伯克的戲劇主義是針對當時流行的科學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而提出來的。
  • 科學主義的六種標籤
    但到20世紀早期,「科學主義」已開始承載負面的意味——最初它似乎主要是為了回應那種雄心勃勃的觀點,這類觀點認為只要運用那些已在物理科學中被證實了十分成功的科學方法,我們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就會變得有多麼深刻。到20世紀中葉,科學主義逐漸被視為是關於科學的「偏見」、「迷信」和「畸變」。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北京五部門重磅發布:反對浮誇,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破四唯,抵制人情評審,科研要誠信
    強調從事科研活動的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是履行作風學風、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工作要求的第一責任主體。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一是明確宣傳教育的主責部門。二是明確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樹牢底線紅線意識:主要是第三部分,針對從事科研活動的各類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科研項目承擔單位、科研人員、評審專家等,鮮明的提出一系列「不得、嚴禁、杜絕……」等「紅線」要求,明確應該遵從作風學風與科研誠信的哪些規範、堅守哪些「底線」。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設置專利轉化等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在評估整體導向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
  • 破「五唯」,第五輪學科評估的突破口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透露,第五輪學科評估按照「改革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要求,將在以下十個方面改革完善: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破除「五唯」頑瘴痼疾;進一步強化師德與師能相統一;進一步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進一步強化分類評價;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評估信息可靠性;進一步提高專家評議質量和評價科學性;進一步完善結果發布方式;進一步強化評估診斷功能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
  • 王蒙:最好的品德,是水的品德
    多情反被無情惱,不要再對著蒼天闊地哭天抹淚、自作多情了吧。不仁者大仁也。不靠天地,不靠聖人,這就是解放自身的開始。自取滅亡的人常常自以為是背起了十字架;異想天開的人自以為是在扭轉乾坤;好勇鬥狠的人自以為是在垂範千古。
  • 科研人員被關在籠子裡,諾獎級創新何時到來?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房價急劇上漲,讓一些年輕的處於創新前沿的科研工作者無法安居,更談不上樂業了。當記者問到我國唯一的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獲獎的獎金會怎麼使用時,屠呦呦開玩笑地說:「這點獎金還不夠買北京的半個客廳吧?!太少了啊!」
  • 不唯「帽子」、不唯名氣,打破論資排輩,上科大堅持人才五條標準,激發年輕人創新活力
    上海科技大學與國際頂級學術期刊頻頻「親密接觸」:繼今年4月兩項學術成果在《科學》在線發表後,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兩項學術成果近期又同時上線學術期刊《自然半年內,上科大已連續發表13篇CNS(《細胞》、《自然》和《科學》雜誌)文章。建校六年多,還是一名「新生」的上科大已展示出強大的科研能力,其硬核實力的背後,是過去數年學校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持續改革與創新實踐。堅持五條標準,讓青年人才的潛力充分釋放近年來,上科大青年研究人才頻頻發力。
  • 【報告下載】科睿唯安全球研究報告《科研誠信:理解我們對可持續學術生態系統的共同責任》
    科研領域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從科研人員、編輯與審稿人、到出版機構、科研機構和科研基金,均對維護科研誠信至關重要。敬請閱讀ISI研究報告《科研誠信:理解我們對可持續學術生態系統的共同責任》,了解在科研周期不同環節中,除了偽造、篡改和抄襲(英文縮寫FFP),學術生態系統中還有哪些損害科研誠信的不端行為。本報告還探討了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攜手捍衛科研誠信。
  • 以個人品德養成教育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
    持續強化個人品德建設的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是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關鍵和基礎。推動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邏輯起點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榜樣教育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牽引點,守正創新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重難點,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的落腳點。  以個人品德養成教育為基礎,養小德才能成大德。
  • 這些科研人對消除「SCI」至上的思考
    三、科研資源配置與收入分配規則亟待改革目前,學術界「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現象,其根本原因在於科研經費資源分配、收入分配規則與論文、帽子、職稱、學歷、獎項這五個參量等過分掛鈎,使得學者在科研經費、收入待遇等方面差距巨大。
  • 科技日報:國內高校發布「期刊黑名單」,應告別唯論文浮躁風
    不合格的學術期刊,既助長了科研工作者群體中的不良風氣,也擾亂了整個學術評價體系。老老實實搞學術的研究者,和一些投機取巧評職稱、混項目的人,如果最後得到相同的評價和待遇,無疑會讓有為者寒心、讓有志者流淚。在期刊上發表論文,是科研工作者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環節。但是,對於科研成果的評價,不能唯發表論,更不能迷信某些「核心期刊」。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王志剛指出,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必須作為提高國家硬實力、軟實力以及綜合國力的最核心、最關鍵、最根本、最可持續的動力源泉和能力體系,把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作為切入點和邏輯起點,成體系、成系統布局,以科技強國建設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不唯論文不等於不要論文今年剛剛履新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是一位「網紅教授」,人稱「強哥」。他作為網紅的一個重要標籤是——「論文等身」,他曾在公開場合說,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33篇,科研經費2300萬元,累計發表SCI論文520多篇。
  • 以體系建設促進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活力
    作者:馬雄飛 雲南交通運輸職業學院科技信息處處長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加快推進科研院所改革,賦予高校、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