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2021-01-18 坤鵬論

所謂情商高,從本質上講,就是言語上更具欺騙性。——坤鵬論

一、對待象徵的兩種態度——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正是基於《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這個基本設定,伯克深刻地認識到了人與象徵的關係。

從該基本設定出發,他進一步總結出了人類對於語言本質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態度:

科學主義:視語言為命名、定義或界定的手段,也就是說,致力於通過語言捕捉或確定事物的「本質」。

典型的語言表達是:「這是什麼」或「這不是什麼」。

終極表現是:與「符號邏輯」相關聯的各種思維方式。

戲劇主義:與科學主義相對,視語言為象徵行為,將注意力集中於語言的表態或勸勉功能。

表態功能覆蓋了「抱怨、擔心、感激等(各種的態度)的表達」;

勸勉功能則包括「命令或請求」,以及維持人類社會「合作與競爭進程」的其他需要。

典型的語言表達:「你應該這樣做」或「你不應該這樣做」。

終極表現是:對小說、戲劇、詩歌、以演說和廣告為代表的修辭、神話、神學、哲學等體裁的思考中獲得最大的用武之地。

二、溫故知新:行為與運動相對

在《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中坤鵬論介紹了伯克對於行為與運動的區別,今天溫故而知新一下。

因為這裡面蘊含著貫穿伯克的修辭哲學思想的關鍵——動機。

動機,是個熟悉的陌生詞,很重要,先來對它有個認識。

動機的英文motivation源於拉丁語movere,即推動to move。

動機,指以一定方式引起並維持人的行為的內部喚醒狀態,主要表現為追求某種目標的主觀願望或意向,是人們為追求某種預期目的的自覺意識。

動機,由需要產生,當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並且存在著滿足需要的對象時,需要才能夠轉化為動機。

動機,是一個過程,它是以某種方式引發、促進、保持和中止指向目標的行為。

簡單講,動機就是促使個體發生行為的內在力量。

動機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需要,二是刺激。

自古以來,人都在思考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由此提出了關於動機的理論,被稱為動機理論(又稱動因理論),它是關於動機的產生、機制,動機與需要、行為和目標關係的理論。

目前經典的動機理論包括:本能理論、驅力理論、喚醒理論、誘因理論、認知理論、逆轉理論等。

伯克認為,人類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可以根據動機進行區分:

凡與動機無涉的為運動,它源於人的動物性,比如:人的生長、新陳代謝,以及對食物、休息等的欲望。

凡受動機驅使或由動機促成的是行為,雖然根源還是人的動物性,但以神經性為其本質特徵,涉及語言能力、道德倫理、價值觀念等。

因為動機的形成和變化與象徵手段的應用緊密相關。

所以,一切由象徵手段誘發或者通過象徵手段進行的活動,在伯克看來都必然涉及動機,所以,都屬於行為。

比如語言的應用毫無例外地應該被看成象徵行為,即使是那些「最不帶感情色彩的科學術語」的應用也是如此,因為這類術語的應用「不可避免地帶有說服性」,或者說帶有說服動機。

三、修辭與人類社會同時發生

正是基於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這兩大態度,以及行為與運動的區別,伯克得出一切話語都免不了帶有說服性,也就是都具有修辭性的結論。

而修辭的基本功能則在於「施事者通過詞語的使用促使其他施事者形成某一態度或採取某種行動」。

這一功能同時也是「語言本身的一個基本功能,也就是作為一種象徵行為的語言誘使對象徵天生敏感的人類個體相互合作的那個功能」。

因此,伯克認為,修辭是與人類社會同時發生的,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重要生存條件。

那麼,它的根源「並非人類社會存在過的任何具體狀況」。

換言之,修辭既不是古希臘,也不是古羅馬的產物,它早已有之,只不過後來被人們單獨形成一門學問進行研究罷了。

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科學主義的語言觀和戲劇主義的語言觀是相對而言的,它們都先是「語言」,然後才是「觀」——各自的特點。

也就是說,它的本質是相同的。

那麼,兩種語言觀並不完全排斥,因為從本質上看,命名、定義或界定本身也屬於語言這種象徵行為。

只不過,它們導致了人們比較迥異的行為取向。

戲劇主義語言觀強調「你可,你不可」,科學主義語言觀則強調「所是,所非」。

如果再從更高的視角看這兩種語言觀,其實,戲劇主義語言觀是包含科學主義語言觀的。

因此,只要將語言中的戲劇主義研究透徹即可,而無需將它們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四、對科學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的批判

在很大程度上講,伯克的戲劇主義是針對當時流行的科學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而提出來的。

20世紀30~40年代,伯克是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者,這個階段也是他修辭哲學思想初成的早期階段。

正是在這個階段,伯克確立了以下觀念:

——有關人的基本設定——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行為與運動相對;

——象徵行為以人類能夠學習和使用象徵系統為特徵;

——象徵系統中的符號不僅可以象徵事物而且還對主體的態度發生作用;

——語言是象徵系統中最典型、最基本的成員。

從中可見,伯克的戲劇主義理論已初見端倪。

作為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者,對於19世紀~20世紀,人類社會因科技大發展而出現的唯科學論、科學宗教化等現象,伯克就像在其《反論》的前言所說的:「我們選擇給它取名為『反論』是因為就其基本關注點和信念而言,它主張的每一條原則都與時下流行的原則針鋒相對……」

比如:他曾在《動機語法》中對技術主義進行了抨擊,認為它不僅會汙染地球,也以其他方式威脅著人類;技術主義對世界、甚至對技術開發者本人帶來的種種不良後果就說明了這一點。例如,現代科技帶來的核武器,其殺傷力之巨大,以致人甚至不敢用它報復別人。

下面來讓我們看看伯克是如何批判科學主義以及邏輯實證主義的。

1.對科學主義的批判

伯克的戲劇主義的核心是語言戲劇哲學觀。

也就是說:語言及言語是戲劇。

而科學主義則認為,語言的基本功能是命名、定義或界定,強調諸如「那是……,或那不是……」。

似乎語言行為可以不帶任何主觀色彩,沒有情感價值的作用。

伯克認為,這種從命名或定義或界定出發去研究語言特徵的做法是錯誤的。

他指出,所謂的科學定義,其實就是使用特定語言來反映現實。

但是,「由於它是一個術語,本質上必須是對現實的選擇,而且從這個方面來說,它必須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偏離,任何術語必須把注意引向某個渠道,而不是其他渠道……比如,一本物理學的教科書,把人的注意指向一個不同於法律或心理學教科書所指向的方向。」

伯克還在其《動機語法》的「定義的矛盾」一節中重點抨擊了科學定義和哲學定義貌似中立的做法。

他認為,所有定義都是具體的人為了服務特定場合而創造的,因此根本就不可能完美地再現現實。

為什麼?

首先,儘管定義可能會被一代一代的人不斷改進和完善,但是,人類相對這個世界來說太短暫、太渺小、太短視,至今還無法看到全貌。

其次,因為「人們在尋求逼真反映現實的詞彙時,必須創造對所選擇的現實進行描述的詞彙,但任何對現實的選擇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現實的偏離。」

再次,即使最「科學的」命題也是具體人物與特定場景之間的協商,為了使大多數的探究適合具體場合,探究者必須關注非理性的方面,比如:情感、美學等,所以科學語言還是浸透了倫理價值的。

最後,人的語言本質上不是中立的,更不是公正的,語言是一種人們選擇具有道德偏好和含蓄的隱喻來描述這個世界的行為。所以,人們的話不可能懸置價值判斷,而總是帶有價值判斷的。

寫到這裡,坤鵬論不禁想起我們常說的情商高,從修辭學的角度審視,所謂情商高,本質上講,就是言語上更具欺騙性。

之前坤鵬論曾分享過對於真實與欺騙的觀點。

概率世界,最佳狀態便是複雜性科學所說的混沌邊緣——秩序與混沌之間,不確定性與確定性相輔相成,糾纏拉扯,從而達到平衡狀態。

運轉良好的真實世界,在真實與欺騙方面也是處於平衡狀態的,也就是社會上的人多半誠實,偶爾說謊。

從某個角度而言,正因為我們當中有騙子,我們自己也有時撒謊,所以我們通常既誠實又謹慎。

也因為如此,坤鵬論堅信,這個世界上只有暫時的真理,卻沒有絕對的真理。

當然,有人說,沒有絕對的真理就是絕對的真理,聽著挺有道理,其實它是個典型的說謊者悖論。

如果你留意關注股票投資圈也會發現,不少人大談價值投資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看不得別人賺錢,算是一種變相詛咒,言外之意是:別人賺錢只是一時爽,未來肯定賠錢,同時還有自我安慰、自我欺騙而已。

坤鵬論發現,這種事太經常了,許多人和別人講所謂的道理,他們的真正目的是為自己不做或做不了找藉口,而且還不想讓別人去做,為此他們張嘴就來,深究的話,那些他們鄭重其事的道理,很多時候不是他們編的,就是他們自己也是道聽途說,甚至只是模糊的印象而已。

不難看出,上面所講到的伯克的觀點帶有濃濃的智者派的相對主義、高爾吉亞的語言觀、尼採的視角主義以及修辭觀的精髓。

正因為科學主義不靠譜,且嚴格意義上講,可以被戲劇主義所囊括,所以,伯克要用戲劇主義,從語言的態度功能和勸勉功能為出發點來研究人的象徵行為。

另外,伯克還從行為與運行的角度對科學主義進行了批判,他指出科學主義正在將行為淪為運動。

運動是什麼?

按伯克的定義,運動的本質是動物性的,生理性的,是為了生存的,是不需要思考的,但是,卻又都不是人能夠說不的。

反思一下如今越來越被困於系統的我們吧,特別是那些系統化特別發達的行業,比如:流水線、外賣、快遞等。

我們不得不承認,科學越發達,我們這些個體卻越向動物性退化,行為越來越成一種奢侈,千篇一律,不需要動腦子,也沒有時間思考的運動正在越來越佔據我們的人生。

伯克特別提醒世人,警惕以下兩種傾向:

第一,行為簡化為運動的傾向,即使外部環境是這樣的趨勢,個人也應該保持清醒頭腦,而不是隨波逐流。

第二,語言的否定命令向否定命題簡化的傾向,從而截斷道德倫理介入的可能。

什麼叫命題?

在現代哲學、數學、邏輯學、語言學中,命題(判斷)是指一個判斷句的語義(實際表達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可以被定義並觀察的現象,命題不是指判斷句本身,而是指所表達的語義。

數學中的定義、公理、公式、性質、法則、定理都是數學命題。

也就是說,命題成了判斷其他的依據,它們本身是不容質疑的。

否定命令可以選擇服從或不服從,一旦簡化為否定命題後,就是將其固化起來,阻斷討論,不允許質疑,就如同上了枷鎖,將人桎梏於牢籠。

2.對邏輯實證主義的批判

在批判完科學主義後,伯克繼續對當時流行的邏輯實證主義發出詰問。

邏輯實證主義的一個基本點是所謂的「理性化」,但是,伯克認為,理性化或理性過程是一個對傾向的語言化過程,也就是說,是一個主觀色彩濃厚、具有修辭說服的過程,而不是一個100%客觀的過程。

伯克尤其對實證主義崇尚的實驗室實驗不滿。

他認為,因為經驗觀察到的東西,不管它是什麼,實際上都是通過對環境作出選擇,把動物環境模擬人的動機環境而獲得的,根本不是關於人的真正的事實,人與動物是有本質區別的!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教育研究中的科學主義範式與自然主義範式辨析
    在教育研究中,科學主義範式排斥形上學的本體論,自然主義範式則認可質性研究方法;科學主義範式無視研究者個人的存在,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人直接參與調研的作用;科學主義範式傾向於將對象進行分解研究,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從整體上把握研究對象;自然主義範式主要採取緊跟設計和目的抽樣的研究方式,科學主義範式往往採取預先設計和傳統隨機抽樣的研究方式。
  • 唯科學主義也太極端了吧
    「唯科學主義」的思想觀點由來已久,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主要在20世紀盛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社會文化領域的全面滲透,使科學技術成為人們最熟悉、最關心而不能須臾離開的事物。由於科學的確定性、公正性和客觀性,而且最終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難題,一切不合理的現象終將隨著科學的充分發展而煙消雲散。正是基於上述對科學的理解和期望,產生了「唯科學主義」觀點,它既是一種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心態。
  • 論尼採的反科學主義思想資源
    內容提要:現代西方科學主義大體上經歷了實證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和實在論等幾個階段。尼採 以視角主義為槓桿,以人類生命為目的,以不貶損正當的科學理性為前提,對實證主義 科學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從而開啟了現代西方哲學史上反科學主義的思潮。尼採 的反科學主義思想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自身也存在偏頗之處。構建歷史理性勢在必行 。
  • 科學主義的六種標籤
    科學主義的東西不是為藉助科學的工具和技術本身而使用它們,卻好像是只用它們來炫耀而不是進行嚴肅的使用。正如哈耶克敏銳的評論那樣:「科學主義」把「普遍的無私利的探究精神」與自然科學的方法和語言混為一談。這種邊界移動並不總是也未必是科學主義的——事實上,它經常是真正的智力進步。但是,當把未涉及較古老問題核心部分的科學解答當做是充足的時候,這就是科學主義。
  • 坤鵬論:反有神論者加繆的人間信仰
    可見,他並不是全盤否定上帝和基督教,只是自己不信而已。加繆的哲學思想和作品中總是與宗教千絲萬縷,不停糾纏、瓜葛,他長期迷戀著一個他所棄絕的宗教。為什麼?因為他的哲學思想有著宗教根源。另外,坤鵬論發現,以存在主義為例,有神論派往往樂觀,無神論派則以悲觀為主,顯然,加繆的思想更傾向於前者。
  • 神創論與唯科學主義:一種心態,兩種信仰系統
    Alan Wallace,1950年生)是一位美國作家、翻譯家、教育家、研究員,口譯家及佛法修行者,他對意識研究與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物理學等交叉學科感興趣,並致力於圖解東西方科學、哲學和心性探索的模式之間的關係及共性。儘管神創論與科學主義的主張幾乎在所有方面都不一致,可進一步審視時,這兩者卻有著連雙方都不願意承認的眾多相同之處。
  • 科技發達的今天,竟有人提出反科學主義?細品如此有理有據
    與「唯科學主義」相對立,「反科學主義「反科學主義」對科學和科學家的責難是多方面的:首先,科學發展引起的社會分工與專業化、大型化工業,具有根本性的弊端;用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集權性組織,必然隨著「塔式階級結構」的建立而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而起支配作用的正是科學家們。
  • 「反科學主義」是反科學口號
    在中國傳播反科學思潮會給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帶來嚴重危害。由於這些反科學宣傳有一定的欺騙性,因此需要分析「反對科學主義」這一口號的實質內容,還其反科學的本來面目。在「反對科學主義」的口號下,所反對的恰恰就是科學精神。
  • 實證主義哲學,在英國獲得進步發展,主要的代表有誰?
    百家原創作者:利利講歷史儘管文學藝術領域和社會經濟領域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和社會主義思潮,但在近代後期,哲學仍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思想領域,而且仍堅持著理性主義的原則。不過,這時的理性哲學已開始越來越多地求助於科學,開始逐漸向科學主義演變。
  • 教育戲劇的N種打開方式!名師分享英文戲劇教學的課堂實踐和校本融合
    戲劇展演線上直播得到場外家長一致好評,家長對課程的接受和肯定促成校內和校外教育合力的達成,形成教育同盟,實現育人目的。 「育」 見戲劇,重塑教育理念 什麼是教育戲劇?為什麼要開展教育戲劇?怎樣開展教育戲劇?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據此標準,信息加工心理學和皮亞傑的心理建構主義都屬於這一陣營。2.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維果茨基認為,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通過參與廣泛的社會活動,學生體會到(內化)由別人共同工作所產生的成果。
  • 如何區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這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各類教招考試中都屬於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但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幾個流派的區分總是比較模糊,尤其是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的觀點以及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分,在多選題中很容易出現錯誤。今天就跟隨老師一起來區分一下這幾個學習流派之間的差異。1. 行為主義VS認知主義:
  • 我在希臘學戲劇|來自戲劇起源地的教育戲劇
    在希臘兩年的教育戲劇專業研究生學習即將告一段落,希臘老師和朋友們紛紛來祝賀,既是為我不錯的學習成績和論文答辯成績,也是為我將作為第一個把希臘的教育戲劇帶回中國的戲劇教育者而高興。她所創立的這個研究生項目非常獨特,並非傳統的固定幾個學科和相應的幾個老師,而是每個星期的任課老師基本上都不同,這些老師來自希臘和歐洲其他國家,都是教育戲劇領域裡的領軍人物,比如前面提到的埃皮達夫羅斯學園的創始人喬吉娜卡古達奇。課程方面涉及教育戲劇的各個領域,比如設計戲劇、論壇戲劇、木偶劇、童話等等。這就讓我們的研究生學習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拓展。
  • 如何區分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時常會碰到兩個容易混淆的教育心理學流派,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兩個流派的觀點相似,在做題時總是會給大家帶來不少的困擾,究竟是選哪個流派,往往很難進行區分,要正確地在做題時將這兩個流派進行區分,還得從這兩個的歷史淵源進行開始說起。
  • 《靜靜的頓河》引發戲劇狂瀾
    連日來,該劇在天橋劇場掀起了戲劇狂瀾,成為了京城近期最受矚目的文化現象。眾多戲劇界、文學界、藝術界專業人士和熱愛戲劇的觀眾們,一起在劇場裡度過了不同尋常的難忘時光,他們跟隨著俄羅斯青年演員們的呼喊、舞蹈、吟唱而起伏,沉醉於舞臺上那個頓河岸邊的哥薩克世界。堅持在劇場裡看完8小時大戲的,年齡最大的超過90歲。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享受,而對於戲劇界來說,更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坤鵬論:語言是思想的邊界 哲學最難是語言(下)
    ——坤鵬論一、語言是工具,也是藝術坤鵬論認為,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思想的工具,也是聲音和符號的藝術。所以,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繪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坤鵬論甚至認為,它們的明述都不是重點,肉眼看到的都只是淺淺的表面,其中蘊含的暗示才是關鍵所在。顯然,這和西方哲學所認為的「語言是思想的邊界」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