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的大力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例如環境汙染、生態失衡、自然資源枯竭、人口危機以及軍備競賽等等,這些問題使人們感到憂心忡忡。
由於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與科學技術進步有關,因而科學技術開始受到人們的責難,興起了一股「反科學主義」的浪潮。
與「唯科學主義」相對立,「反科學主義」認為:科學不可能是人們的世界觀和生活的基礎,科學帶來的危害超過它所獲得的成就,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如核戰爭的威脅、環境汙染,甚至失業、貧富不均等,應該統統歸結於科學。
人們創造了技術,但現代技術已超出了人們的控制,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
「反科學主義」對科學和科學家的責難是多方面的:
用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集權性組織,必然隨著「塔式階級結構」的建立而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而起支配作用的正是科學家們。
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可能造成對人和社會命運漠不關心的社會心態,在真理面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黯然失色,變得微不足道。
在「反科學主義」者看來,「完美的真理是痛苦的」。
此外,科學的過度發展,導致了人的自由的喪失,違背了科學的初衷。例如集體協作加強,使個人的工作固定化、細分化和單純化等,把人變成機器的奴隸;
科技研究的職業化和功利化,使科學技術創造活動不再是崇高的事業。
總之,「反科學主義」者認為:科學是危害人類幸福和生存的禍根,是萬惡之源,業已變成一種超出人類控制的「不道德和無人性的工具」。
應該承認,當人們正在一邊對科學的成就高唱讚歌,一邊毫無節制地使用科學,追逐物質利益的時候,「反科學主義」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提出了一些令人沉思的問題,無疑是對正犯有工業狂熱症的現代工業化國家注射 一針清醒劑。
所以,「反科學主義」不僅在人文主義者那裡得到支持,也引起了許多科學家和普通人的重視。
但是,「反科學主義」與「唯科學主義」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撇開社會條件單純談論科學,這就無法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把諸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戰爭乃至失業問題都歸結於科學不僅有失公允,而且混淆了問題的性質。
實際上,科學僅僅是隸屬於社會的一種現象。
汙染和核威脅等固然與科學相關聯,但它們是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問題的真正根源在於社會,尤其是社會制度;
把人變成「機器的奴隸」的不是科學技術本身,而是人類自己,所以,大量問題的出現,應該促使我們更好地思考,怎樣改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而不能簡單地主張讓人類返璞歸真,退回原始社會狀態,重新過著洞穴式的原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