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正確認識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

2019年02月27日 12:32 來源:文藝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新世紀以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迅猛,截至目前,我國網絡文學作者已突破1500萬人,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超4億,佔網民總量的50%以上。網絡文學IP在影視、動漫、遊戲、有聲等多元領域不斷發力,激發產業鏈上下遊的多維聯動,產業規模達百億元,現如今,網絡文學「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海外影響力不斷增強,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已不容忽視。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顯然,僅從社會功能而言,網絡文學的功能無論從內涵還是從外延看,都大大擴展和豐富了,因而,其社會影響力也就更廣泛、更強勁、更深入。

  網絡的出現和飛速發展,幾乎不受局限的海量刊載資源,給了眾多寫作者乃至寫作愛好者、文學愛好者等一個發表作品的新大陸,趨之若鶩則成為一種必然。由於網絡是綜合性的傳播渠道,因其綜合性,在網絡文學發展之初,就無法做到專業性;加之一些專業網站在追求點擊率的目的驅使下,刊載的文學作品更趨向於單純的好看、好玩,無形中忽略了或者欠缺文學的其他屬性。一是「蘿蔔多了不洗泥」,缺乏高質量的作品;二是為了追求點擊率,迎合讀者;三是題材同質化等問題。至於作品的準備和籌劃、結構和謀篇、作品的語言運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節的邏輯性等方面也相對欠缺。儘管如此,客觀地講,網絡文學發展的20年,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見證了社會發展的進程,不僅變革了人們的書寫和閱讀方式,還以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催生了新型文化產業的誕生。

  當然,網絡文學是新生事物,應該予以包容、扶持、引導、規範、提高。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其歷史背景和現實需求的,網絡文學這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就是因為傳統的載體無法滿足創作者發表的需求以及閱讀者閱讀的需要,從而應運而生的。對待網絡文學,首先要明確一個支持的態度,箇中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群眾的需求,這裡的人民群眾包括閱讀者和創作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際網路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於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的文學必須一如既往地為了人民。其次要加強引導,要強調網絡文學的創作指導思想、主旨立意、基本規則等,其實就是對文學創作的基本要求,無論哪種形式的文學創作,概莫能外。再次,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致力於對網絡文學創作者的培訓教育,以期提高創作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網絡作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網絡文學組織化建設順應時勢,有了大幅提升,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的各種服務、管理、扶持、引導措施不斷出臺,創作扶持力度持續增加,專題培訓活動不斷開展,魯迅文學院舉辦了多期網絡文學作家高級研修班,使中國網絡文學開始有序健康發展。網絡文學的一些問題,開始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得到改善和糾正,網絡文學開始向現實題材拓展,精品化成為網絡作家自覺的追求,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動漫、遊戲依託網絡文學為藍本,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總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滲透的有機整體。不少傳統作家已逐步通過電子化嘗試網絡寫作;網絡文學作者也都接受過傳統文學的薰陶。同時,網絡文學通過出版進入了傳統文學領域且依託網絡巨大的影響力,進而影響到傳統文學。新時代,中國網絡文學必須守正創新,堅定主流文化立場,堅持內容創新發展,努力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的網絡文學精品。有關方面應高度關注、重視網絡文學發展,積極發揮網絡文學的社會作用,不斷創新機制,加強對網絡文學的引導、扶持及網絡作家的聯絡、服務工作,強化網絡作家培訓,引導廣大網絡作家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

相關焦點

  • 社會網絡分析與文學研究
    作者:劉京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研究社會關係的一種實證研究方法,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已有近80年的歷史,近30年來逐漸成為人文社科研究的一種新範式。簡單地講,社會網絡分析主要關注兩點:一是點,即社會主體;二是由點連成的線,即社會主體間的關係。
  • 中國網絡文學的二元性
    顯然,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不能一直停留在這種重複的爭論上,這個問題必須要得到根本解決,在筆者看來,爭論的根源就在於學界對中國網絡文學的性質認識不清,沒有認識到中國網絡文學的二元性。  表層描寫與深層內容的二元性  從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來看,商業網絡文學是主流,這是我們評價網絡文學的一個基本前提。
  • 網絡文學平臺有了更多「洋」寫手
    這一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兼具的網絡文學盛會,展現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來自各國的網絡文學作家、編輯、譯者和產業合作夥伴等與會,就網絡文學出海成果、IP生態發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題,展開探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海外的網絡文學原創作家們。他們日復一日在中國的網絡文學平臺上寫作,為中國的網絡文學平臺增添了更多國際元素以及中外文化融合發展的文學案例。
  • 網絡文學當與時代同行 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網絡文學創作者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向中華文化的回歸、對時代精神的回應,正在從不自覺走向自覺    網絡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20多年曆程。不久前發布的一項網絡文學發展報告指出,題材多元化,成為網絡文學內容發展的新趨勢。
  • 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不斷順應人類對情感體驗的新需求
    中國網絡文學不斷走向世界。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不斷走向世界,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大眾文藝樣式。現代文明大國通常是文化輸出大國,而大眾文藝的輸出,是以滿足人類基礎性情感需求為主旨,通過市場化途徑來實現的。中國網絡文學與好萊塢電影等世界大眾文藝競爭的能力何在,前景如何呢?這是需要認真回答的問題。
  • 人民日報評網絡文學:既要高質量也要正能量
    經過20餘年高速發展,網絡文學這一新興的、極具創造力的文學樣式,日益成為新中國文學重要組成部分。最新數據顯示,網絡文學用戶數量已達4.55億,網民使用率達53.2%,網絡文學創作者達1755萬,累計作品2442萬部。
  • 「凡爾賽文學」是個什麼鳥?
    這兩天看了庫小七站長群裡有關凡爾賽文學方面的文章,感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慨嘆自己的的確確是個井底之蛙,網絡上出現這麼火爆的一個文學現象,自己這個也許勉強可以算得上的文學愛好者竟然對此一無所知,真是慚愧萬分,於是急忙充分利用空閒時間惡補了一通有關「凡爾賽文學」的知識,算是對這個新鮮事物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 網絡文學沒有變本質 網絡技術沒有「原罪」
    隨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和發展,網絡文學的出現,一個問題產生了:網絡到底有沒有改變文學的本質?先進的網絡技術是否必然導致人性的荒蕪、藝術規律的湮沒和是否扼殺了文學?我認為,勿庸置疑,網絡是始終無法改變文學本質的,而且,網絡的巨大影響力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既不是空前的,更不會是絕後的。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 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
    本屆活動還首次邀請來自英國、義大利、波蘭、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的作者、譯者,以及韓國、泰國網絡文學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堪稱一場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和創新性的行業盛會。  從輸出到聯動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當下,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正經歷從內容到模式、從區域到全球、從輸出到聯動的不斷升級。
  • 如何看待網絡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
    鳳凰衛視10月27日《世紀大講堂》,以下為文字實錄:如何看待網絡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田桐:近年來網際網路發展迅速,無疑成為當今社會最為重要的信息傳播途徑之一,由於網際網路的傳播有著快捷性,以及便捷性,使得它所傳播的內容有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 新生代賦予網絡文學新氣象
    正如《大江大河》一樣,這依然是一部由網絡文學改編成的電視劇。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文學自身不斷迎來進化和迭代。近日發布的《2018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如今的網絡文學在各個維度均展現出全新面貌,其中新生代的崛起和粉絲價值的凸顯更促使行業產生內生式的升級和變革。
  •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啟動 業界代表獻策把脈
    論壇開啟   杜飛進在開幕式上致辭   強調以正確價值為導向   開幕式上,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在致辭中表示,本屆大會匯聚了100多家文藝企業、1000多部優秀作品和近萬名業界代表,共同為新時代網絡文藝繁榮發展的新徵程、新風貌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現場,主持人駱新表達了這樣的疑惑。對「文學青年」的追捧,曾代表了文學的一段黃金時期。從70年代末到整個80年代,中文系在所有學科裡錄取分數最高,其他系的學生都想轉到中文系。整個社會的情緒抒發渠道相對單一,文學就是最重要的傳聲筒,是每個人自我價值的代表。
  • 狂歡到逃離:網絡文學裡的一千萬內卷大軍
    2017年因為對寫作的興趣和向社會表達的需要,她選擇在網絡上進行小說寫作。小骨的家庭經濟不怎麼寬裕,在學校每月約1000元的日常生活費用靠獎學金、親戚資助和兼職等方法獲得。儘管小骨很需要經濟來源,她也沒有同意與文學平臺籤訂契約。她認為籤約平臺就不能進行獨立自由的文學創作。
  • 起點17年,一部網絡文學浮沉史
    截止目前,書友圈累計發帖722萬條,產生瀏覽3.3億,平臺級別興趣圈361個,最大興趣圈有近30萬用戶;「角色」這一輔助創作功能上線,讓粉絲讀者有機會直接參與到作品角色的完善,在粉絲共創機制下創建的角色由9萬多個,互動達3000多萬次。在QuestMobile發布的《Z世代洞察報告》中,網絡文學作者成為Z世代排名第四的偏好偶像類型。
  • 《悟空傳》丨從這裡再看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社會紛繁複雜,人也由此產生了很多複雜的情感,人們常提的一種情感是焦慮,這簡直成了當代人的「病症」。網絡文學這一隨網絡新人類應運而生的事物,則更契合這一特點。文學風格大體可分為兩種,一類是「販賣焦慮」,那些「憂鬱哀愁」的文字讓人沉溺其中感慨自傷,一類是「積極」至「爽文」的地步,讓人自我陶醉,自以為可以一路刷怪最後無敵於天下。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A  聚焦精品創作,網絡文學亟待質量提升《2019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網絡文學作品達2590.1萬部,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01.7億元,網絡文學海外輸出作品數量達3452部。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存在,發展網絡文學已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網絡社會的新特點
    我們所使用的網絡社會這個概念,是有實在內容的。社會是以人為單元為依託的,中國有七億多網民,他們利用網絡平臺服務生產生活,實實在在地發生著社會聯繫和社會活動。 網絡社會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網絡社會的功能帶有共享性。所有人不分地域、不分貴賤、不分男女長幼,只要有條件和有能力接觸網際網路,就可以運用其功能分享其信息。二是網絡社會的主體帶有一定的流動性。
  • 2019年網絡文學:內力深厚 別有洞天
    然而,即便在此情形之下,網絡文學的發展仍別有洞天。在「粉絲經濟」的支撐下,受技術、市場和政策交織影響的網絡文學,在商業模式、互動機制等方面都有新發展,在作家作品層面更有重大轉型和進化。雖被外部力量反覆衝擊,但「內力深厚」的網絡文學仍穩步向前。近年來,網文行業內部最大的事件是免費閱讀的崛起,以及由此引發的免費閱讀與收費閱讀之爭。
  • 網絡文學 一字千金
    讀者付費閱讀,網絡文學網站與寫手分成——這種商業模式催生出一支數十萬人的碼字大軍,其中佼佼者早已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