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不斷順應人類對情感體驗的新需求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中國網絡文學不斷走向世界。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不斷走向世界,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大眾文藝樣式。現代文明大國通常是文化輸出大國,而大眾文藝的輸出,是以滿足人類基礎性情感需求為主旨,通過市場化途徑來實現的。

中國網絡文學與好萊塢電影等世界大眾文藝競爭的能力何在,前景如何呢?這是需要認真回答的問題。

中國網絡文學與好萊塢電影等大眾文藝產業的成功,首先依賴其創作、生產機制:以受眾需求為驅動力,以受眾選擇與評價為推介手段,以受眾為市場主體,作品創作始終向受眾反饋靠攏,通過受眾需求塑造藝術形態,以此形成強大的接受反應、群聚效應,在法治體系保障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文化產業。

形成敏銳、有效的觀眾選擇機制

好萊塢電影以大眾需求為依歸,形成敏銳、有效的觀眾選擇機制,依據受眾反饋,對成功作品進行經驗總結、模式再造,並吸取失敗作品的教訓,依賴成熟的市場機制吸納世界各地躍躍欲試的製作者與創作者,對細分市場給予了有效滿足,促進了類型電影的發生與發展。

中國網絡文學在實踐中形成了讀者選擇機制。讀者的點擊、收藏、推薦、訂閱與即時評論反饋,決定作品受廣大讀者重視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情節的發展方向。比之於文學刊物、出版社的編輯選擇機制,這更能靈敏地回應讀者需求。

因此好萊塢電影與中國網絡文學的表觀特徵之一,就是它們圍繞受眾選擇的核心機制,培育出了靈活多樣的經營生態,幫助大眾文藝達成了自己的基礎效能——滿足人們對感覺、情緒與情感體驗的需求。

一些文學研究者對大眾文藝的基礎功能與核心競爭力認識不清,說到底還是因為對人類自身運行方式、對自身情感需求認識不清。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類情感(包括感覺、情緒、情感)是人類的「生物算法」,用以迅速處理個體生存發展面臨的各種信息,以做出有效應對。情感是生命存在與表達的方式,是精神世界的主要構成物。人類為了變得更聰明,進化出豐富的情感。人類個體的生存、發展與繁育後代,需要強勁的、時刻運行著的感覺、情緒和情感活動。為了驅動人類及時掌握世界與自身生命的最新狀態,人類產生了情感的獵奇機制。信息的獵奇行為獲得成功,就會產生獲得感和喜悅感,以此激勵人們追求新奇和神奇的信息,讓自己的信息處理能力越來越強,「獵奇—信息」處理能力,是生命體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

藝術發生的內部驅力正在於此。人們的情感體驗需求是自我實現與自我服務的。由於現實生活中,情感體驗、獲取生命經驗的機會不夠,為了讓情感能力得以充分成長,生命體就驅動人們創造或進入藝術情境,進行感覺、情緒與情感體驗活動,在想像中形成第二系統的情感經驗,以提升情感能力。而文藝作品的故事情節就是承載大量生命活動信息的奇異容器,裝載生命情感信息越多,越是特異、劇烈而真切,受眾體驗就越好。

藝術體驗引起的情感活動與生活中的情感活動,其形態與功能是同質同構的。通常藝術體驗引起的情感活動越有序,越有傾向性和集中性,效應就更加強大,更容易被表述和交流。大眾文藝通常更強調營造劇烈的高潮體驗,把各種感覺、情緒和情感體驗激發到極致,產生情緒爆炸效應,令人印象深刻。人們把這種效應持久地作用於自身情感信念的建構,從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確認與自我完善,因而帶來持久的愉悅。對於大眾文藝來說,能否令受眾得到過癮到位的情感體驗,並把讀者在生活中累積的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幫助讀者建立精神秩序,這是作品能否受到讀者歡迎、對讀者是否有價值的基礎性評價標準。

孜孜以求創作出充滿吸引力的好故事

正是因為大眾文藝創作是以受眾為中心的,所以也必然是類型化的。人類的情感體驗需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人類個體需要在某些作品中,專門體驗某些特定的感覺、情緒和情感,所以大眾文藝的一個類型就是指向人類一個願望情感群組,這使得人類的情感體驗更加高效集中。

同時,人類認知與情感的獵奇機制,驅動著受眾情感體驗求新求變,逼迫創作者奮力創新。因此一個藝術類型內部會不斷變化。隨著人類的進化、社會的變遷,大眾文藝會不斷產生新的類型。好萊塢電影與中國網絡文學之所以成為發達的大眾文藝形式,根源在於兩者都擁有龐大的求新求變的創造者和受眾。

大眾文藝孜孜以求創作出充滿吸引力的好故事。「好故事」包含有序、有意味、曲折而豐富的生命情感信息,能夠喚起受眾想像力,能讓受眾沉浸其中。好故事是與創作意圖相呼應的情感體驗的有效場域,情節發展的過程就是作者與讀者情感生發的流動過程。那些與人類生存、發展、繁衍活動息息相關,能夠有效激發新奇、驚奇、神奇的情感體驗效應,能夠幫助人們促進情感能力成長的文藝作品,就是人類生活的剛需品。以好萊塢電影為例,《星球大戰》《星際迷航》《魔戒》《哈利·波特》等系列電影,以充足而特異的視覺、聽覺衝擊手段,豐富精彩的故事情節,激發受眾的情緒反應,讓受眾在虛擬的故事情境中得到很過癮的情感體驗。世界電影票房排名前五十名的電影作品,全部是好萊塢電影,並且四十九部是具有神話結構的奇幻、科幻等類型作品,只有一部《鐵達尼號》是歷史言情電影。

構建新的情感體驗知識譜系

神話作為世界大眾文藝的根語彙、原始碼,當然不能缺少中國傳統神話與當代中國作家對神話再創造。中國網絡文學同樣是以玄幻、修真、仙俠、奇幻、都市異能、歷史言情為常見類型,如《傭兵天下》《間客》《盤龍》《神墓》《放開那個女巫》《詭秘之主》等,以及許多女性歷史言情小說,在想像力和體驗性上都可以與好萊塢電影相媲美。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能夠成批量走出國門,在歐美以及亞洲等地受到廣泛歡迎,正是我們有很多由這種神話思維支撐的幻想類和歷史言情類作品。

為何人類如此需要幻想類型的文藝作品?這是因為人們對現實世界知道得越多,就越希望探索未知世界,以免被現實世界的成見束縛。人類情感體驗的最高形態,是在虛擬情境、超現實情境中,憑想像力而能夠達成的情感活動,並由此得到高潮體驗。越是聰慧的人,體驗虛擬情境的動機就越強烈。當人類在超現實情境中,獲得新奇、驚奇、神奇的體驗,就會極大地激活人類獵奇機制,讓受眾在想像中靠近虛擬的超級英雄——「神我」目標,體驗力量與神智得以成長的過程,給人以向上奮鬥的誘導。

青少年受眾偏好具有神奇效應的小說與影視劇,正是因為青少年的成長,亟須培育、發展獵奇機制。而提升生存、發展的信息處理能力是成年人的終生課題,其對神奇效應的體驗需求亦是終生的。成年人是幻想小說與電影的主要創作群體,亦是主要受眾群體。

在正常社會條件下,人們得到新奇、驚奇、神奇體驗的情感效應越大,創造力就越豐富,所以大眾文藝作品總是以超現實的神話形態為常見的作品形態,並用文藝技巧對驚奇、神奇效應加以合理化、程式化安排,以安撫不適感,這是人類精神需求的自然反應。人類知識大爆炸得益於人類變得比從前更聰明,而知識大爆炸之後的社會,需要人類個體信息處理能力變得更為強大,獵奇機制更加有效,所以對神奇世界的體驗需求更為強勁。這就更加需要超現實情境的、具有神話思維的文藝作品。未來,隨著科技與社會的高速變化,如果缺少對虛擬情境的想像能力、缺少把現實與超現實情境的語碼相互轉換能力的人,就會導致人類既不能理解超現實世界,也不能理解現實世界,這將無法發展自身。

20世紀以後世界大眾文藝回歸神話傳統,好萊塢電影與中國網絡文學為人類重新創造新神話,正是順應了人類對神奇體驗效應的需求。它們大膽吸納全人類各種文化資源,把世界各地的神話元素、科技想像與人文關懷、倫理態度相融合,形成自己新的情感體驗知識譜系。這就是它們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是長盛不衰的基礎。

人們應該尊重世界大眾文藝發展的趨勢,認識到以受眾為中心的創作機制對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的積極作用,讓億萬讀者的閱讀需求,繼續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強勁驅動力。

(本文刊於《光明日報》2019年11月27日14版,原標題為:不斷順應人類對情感體驗的新需求——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的啟示。作者系魯迅文學院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悟空傳》丨從這裡再看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
    原標題:由《悟空傳》反觀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文/玄峰網絡文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網絡為載體而發表的文學作品,其真正的學術定義尚不明確。在世紀之交時,中國的網際網路事業逐漸發展起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最早在新浪網金庸客棧上面連載發表小說,共二十章。該書在出版後引起廣大網民的閱讀高潮,在網絡上一直享有「網絡第一書」的美譽。
  • 中國網絡文學的二元性
    顯然,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不能一直停留在這種重複的爭論上,這個問題必須要得到根本解決,在筆者看來,爭論的根源就在於學界對中國網絡文學的性質認識不清,沒有認識到中國網絡文學的二元性。  表層描寫與深層內容的二元性  從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來看,商業網絡文學是主流,這是我們評價網絡文學的一個基本前提。
  • 正確認識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迅猛,截至目前,我國網絡文學作者已突破1500萬人,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超4億,佔網民總量的50%以上。網絡文學IP在影視、動漫、遊戲、有聲等多元領域不斷發力,激發產業鏈上下遊的多維聯動,產業規模達百億元,現如今,網絡文學「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海外影響力不斷增強,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已不容忽視。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 月關攜新書《南宋異聞錄》亮相 「網絡文學+」大會,探討AI與文學的...
    近日,2019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的開幕式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行。本屆峰會延續「網絡正能量、文學新高峰」的主題,著重突出「+」的概念,旨在運用網絡文學與IP融合的衍生形態,進一步推動網絡文學在創作上的積極正向,促進良好的網絡文學生態構建。
  • 從原始蒙昧的自然崇拜開始,人類是怎麼用文學表現自然的?
    到了農業文明階段,人類的自然觀褪去了盲目崇拜和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特徵,在對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改造實踐中增強了理性認知和主導性情感。文學表現出了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學意味和對自然的尊重熱愛,如老子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看作萬物之母及世界運行的最高法則。後來,莊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觀。
  • 網絡文學平臺有了更多「洋」寫手
    這一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兼具的網絡文學盛會,展現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來自各國的網絡文學作家、編輯、譯者和產業合作夥伴等與會,就網絡文學出海成果、IP生態發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題,展開探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海外的網絡文學原創作家們。他們日復一日在中國的網絡文學平臺上寫作,為中國的網絡文學平臺增添了更多國際元素以及中外文化融合發展的文學案例。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 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
    本屆活動還首次邀請來自英國、義大利、波蘭、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的作者、譯者,以及韓國、泰國網絡文學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堪稱一場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和創新性的行業盛會。  從輸出到聯動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當下,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正經歷從內容到模式、從區域到全球、從輸出到聯動的不斷升級。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營造了人類終極夢想,用現實經驗和藝術想像融合了東西方文學寶藏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攜帶跨文化傳播基因,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從國內走向國外,得到全球各地讀者更多的關注。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不僅是文學,不止於文學。網絡文學用獨特的中國表達、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孕育了共有的價值追求,實現「讓世界擁有中國,讓中國擁有世界」的美好願望。
  • 文學品質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類的精神生活與物質條件緊密相關。商業消費和新媒體時代,消遣、娛樂型作品漸成當下大眾閱讀的熱門選擇。受此影響,迎合讀者閱讀趣味的寫作十分流行,網絡作家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同時也連帶著影響到傳統文學的創作。傳統觀念認為,作家應該自覺肩負心靈構建和道德教化的責任,讓讀者通過閱讀作品受到薰陶和教育,從而引導社會風氣。
  •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啟動 業界代表獻策把脈
    ▲主辦方領導啟動「網絡文學+」大會   8月9日上午,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此外,大會還首次開設面向C端用戶的「IP嘉年華」,設立了「科技+」「體驗+」「影漫遊+」「電競+」四個板塊,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展示網絡文學同相關行業融合發展的最新成果。
  • 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恐怖文學中的人類原始情感
    Lovecraft),中國的粉絲親切地稱他為愛手藝。他開創了「克蘇魯神話」體系恐怖與科幻小說,也影響了史蒂芬·金等一代恐怖大師。本文為洛夫克拉夫特系統性解釋恐怖文學的學術作品,從遠古人類對超自然的崇拜到美國的怪奇傳統,「未知」都是人類骨髓深處潛藏的最大恐懼。在未知被大面積剝離的當代,或許只有恐怖文學能給人們帶來久違的崇高感。01 真正的恐懼是什麼?
  • 人民日報評網絡文學:既要高質量也要正能量
    另一方面,網絡文學的類型寫作不斷進化。一批作家在既有類型傳統基礎上持續精耕細作,創作風格日臻成熟,向著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越來越多90後、95後新銳作家脫穎而出,不僅為網絡文學新增體育、科幻等題材類型,也以其輕鬆幽默的文風為網絡文學注入活力。新生創作力量源源不斷的加入,將不斷夯實網絡文學創作的「金字塔」塔基,使網絡文學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翻譯規模擴大、原創全球開花、IP協同出海
    原因在於,創作和閱讀故事始終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追求;網際網路「人人可創作」的模式使每個人都有實現創作夢想的可能;而移動網際網路,讓網絡文學作品能第一時間觸達全球讀者。基於以上特點成長的海外網絡文學原創,既承襲了中國網絡文學的特色,也有各國家、地區的本土特點,能夠進一步吸引各地本土作者和讀者。中國作家培養機制走向世界。
  • 心理學:網絡搜索改變人類大腦獎賞機制,上癮成為新的情感體驗
    本期《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剖析網絡搜索是如何改變人類大腦的獎賞機制,並解密人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搜索上癮」替代成為現代生活的情感體驗新模式。
  • 中文網絡如何走向世界?
    因為越南人自小就是看著中國電影、電視劇、小說,聽著中國流行音樂長大,中國文化已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世界,學習中文比學習英文更令他們獲得滿足感。所以讓中文走向世界最好的工具不是孔子學院,更不是坦克軍艦,而是不斷用中文創造出精彩的科學、影視、文學、文化、音樂、資訊內容,引領世界科技、文化發展!
  • 網絡文學生態出海
    昨天,在上海舉行的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式上,以筆名JKSManga寫作的英國作者傑克·舍溫在接過「最受歡迎原創作品」獎時如是說。近年來,隨著中國網絡文學經翻譯走出國門,中國網文在海外的影響不斷擴大,正在實現國內外同步「圈粉」。其中,雲集閱文集團等頭部企業的上海是網絡文學重鎮,立足於上海開放的國際化土壤,成為網文「出海」主要推手之一。
  • 公眾號用戶體驗的三大因子:瀏覽體驗、情感體驗、信任體驗
    換句話說,成功的微信公眾號一定是在瀏覽體驗、情感體驗及信任體驗上做到了超出用戶基本的期望,甚至達到了令人興奮及驚喜的期望,才會讓其喜歡、愛上、甚至完全信任的境界。圖二:公眾號的用戶體驗要素–三大關鍵因子1、把握用戶的閱讀心理—瀏覽體驗對一個公眾號來說,吸引眼球是訂閱號要做的第一步。
  • 咪咕閱讀全IP運營促使網絡文學升級 內容產業走向成熟
    近年來,網絡文學IP視頻化、遊戲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可以說,其全IP運作模式已經得到了網絡文學內容產業的一致認同。12月6日,一直紮根於網絡文學IP開發及運營的咪咕閱讀,又迎來一部重量級作品——《燃魂傳》的全IP發布,其作者管平潮也親自出席活動現場,為此次聯手合作站臺。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網絡作家舞清影提出,精品化創作應該涵蓋網絡文學的各個門類,網絡文學必將走向精品化創作的道路。「為什麼這麼說呢?對大家來說,寫一部好看的小說不難,但寫一部經得起推敲能留得下來的作品卻不容易,這個其實就是網絡小說的好讀與耐讀,好看與耐看之間的問題。」她認為,網絡文學向來不缺乏長度,但卻一直比較缺乏深度和廣度。
  • 網絡文學當與時代同行 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網絡文學創作者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向中華文化的回歸、對時代精神的回應,正在從不自覺走向自覺    網絡文學在中國已經走過20多年曆程。不久前發布的一項網絡文學發展報告指出,題材多元化,成為網絡文學內容發展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