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的二元性

2021-01-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對中國網絡文學的評價歷來充滿分歧,肯定者強調網絡文學的革命性、新生性,強調它在文學生產、閱讀與傳播範式方面的巨大轉型意義,否定者指斥網絡文學的大眾化、淺薄化,認定它是大眾讀物,是文字垃圾。這種爭論從網絡文學興起之初就開始,到現在20年過去了,爭論仍在持續,在筆者參加的一些網絡文學會議上,時常會看到雙方爭得面紅耳赤。顯然,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不能一直停留在這種重複的爭論上,這個問題必須要得到根本解決,在筆者看來,爭論的根源就在於學界對中國網絡文學的性質認識不清,沒有認識到中國網絡文學的二元性。

  表層描寫與深層內容的二元性

  從目前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來看,商業網絡文學是主流,這是我們評價網絡文學的一個基本前提。這種商業化比傳統大眾文學的商業性更直接、更突出,原因在於,一方面,商業資本充分利用網絡媒介的技術特點,建立了以利益為先的網絡文學制度,文學網站刻意設置的點擊、收藏、上架等數據的可視化讓寫手背負著沉重的寫作壓力;另一方面,網絡文學的IP改編與跨媒介運營,生成了巨大的利益誘惑。不能低估商業資本對推動網絡文學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網絡文學過度商業化的後果就是寫手拼命取悅讀者,讀者想看什麼就寫什麼,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作品充滿了欲望敘事與快感生產。為了取悅讀者,網絡文學強調「代入感」,讓讀者「代入」到主角身上,並突出「主角光環」,一切描寫都以烘託主角為中心,由此甚至奉行利己主義哲學,主角是「人」,甚至是「神」,其他人則是可隨意利用與處置的NPC。中國網絡文學之所以風行海外,原因之一就在於主角常常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不顧,相比日本輕小說中主角後現代式的「宅」與消極,歐美作品中主人公動輒強調政治正確的拖沓,前者自帶一種殺伐決斷的爽感。顯然,從這些白日夢與利己主義的內容描寫來看,網絡文學應該被批判,任何基於這個角度想為其辯護的人都是無力的,難以自圓其說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全盤否定網絡文學,在筆者看來,這些欲望敘事與快感生產只是構成了網絡文學的表層,其深層則滲透了網絡社會的「虛擬體驗」。所謂虛擬體驗,這是筆者提出的一種說法,指網絡社會帶來的生存體驗。網絡社會生成了不同於傳統社會的生存體驗,不同於傳統媒介,網絡媒介是可生存的媒介,人們可以生活在網上,形成虛擬人生、第二人生,這種生存並不只是想像性的,而是具有操控性、實感性與參與性,因此不能從工具意義上理解網絡媒介,它是本體意義上的存在,深刻影響與形塑了現代人的意識結構。舉例來說,網絡文學中大量興起的「隨身流」,如「隨身老爺爺」、「隨身系統」、「隨身空間」,甚至隨身帶著兩畝地,諸如此類,顯然折射了網絡與現代人的伴隨關係。現代人已然離不開網絡,網絡形成了虛擬空間,可供人們暫時避開塵世煩擾,網絡是超級大腦,可供人們搜索現成答案,獲取信息,在某種意義上,網絡已內化為人自身的一部分,現代人成了賽博格,成了後人類,這種深刻的伴隨關係折射在網絡文學中,就表現為主人公做任何事情都要隨身帶著能夠替他排憂解難、遮風擋雨的工具。顯然,網絡文學在表層的欲望敘事與俗套描寫背後呈現的虛擬體驗,是值得重視與深入挖掘的,它表現了網絡社會來臨後的社會心理、文化習性與意識結構的深刻變遷,由於中國網絡文學的繁榮在世界上獨樹一幟,這種深層的虛擬體驗必然十分豐富,而這也是中國網絡文學的獨特價值與世界意義所在。

  精英與大眾要素的交融

  否定網絡文學的學者往往從精英立場認為網絡文學檔次不高,過於通俗化、大眾化,只是休閒讀物,肯定網絡文學的學者則強調網絡文學也有好的作品,也有精英文學,這種辯護有一定道理,網絡文學中確有一些文青寫手,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一定的精英色彩,但在筆者看來,以這種方式來論證網絡文學的合法性,實際上遵循了與否定者相似的邏輯,區別只在於強調網絡文學有無「好作品」。更重要的是,這表現出對網絡文學簡單化的理解。網絡文學的大眾性與精英性並不是分離式存在,不是說有些作品是精英的,有些作品是大眾化的,有些是「好文學」,有些是「壞文學」,而是大眾與精英要素同時呈現於同一部作品中,是一種混合與共時的存在。

  在網絡文學中,大眾性不是純粹的大眾性,它包裹著精英性,精英性不是直接的精英性,是透過大眾性的裂縫呈現出來的精英性。網絡文學這種精英性與大眾性交融的獨特二元結構,與兩方面因素有關。首先,這是由商業性的綁架式寫作與作者文人情懷之間的博弈造成的。網絡寫手以賣文為生,以市場為旨歸,在此意義上,追求寫作的精英性並不討好,用大神夢入神機的話來說,「文青是種病,得治」;但另一方面,每位寫手都有一個文人夢,總希望在大眾化的內容中植入個人化的感悟與才情,用網絡寫手的話來說,這叫挾帶「私貨」。舉例來說,貓膩的《慶餘年》,其中的穿越手法、吟誦古詩詞,以及復仇情節,顯然是大眾性的,但小說的字裡行間又透露出作者對宏大敘事的消解與淡然處世的人生觀,這就是作者的「私貨」,這種「被壓抑」的「私貨」正是透過大眾性的縫隙呈現出來的。其次,精英性與大眾性的交融還與前述網絡文學傳達的虛擬體驗有關,在各種欲望敘事的大眾化表象背後,網絡文學呈現了網絡社會的生存體驗,而這也可以進行精英解讀。舉例來說,重生小說往往描寫主人公回到從前,利用先知優勢,玩轉商場與情場,這顯然是大眾性的,與此同時,重生小說又常常表達了生命的痛感,儘管重來人生,窺見了人生的豐富性,卻並不能真正把握這種豐富性,類似於蝴蝶效應,重來不是重複,相關的人與事必然因「重來」而改變,主人公所能抓住的,只能是當下的人生與故事,這顯然與網絡帶來的重置體驗有深刻關聯,這種虛擬體驗生成的人生況味,顯然是可以作精英闡釋的,也表現了俗文學深度描寫的可能性。而這種精英性、深度性同樣是從大眾性的縫隙中呈現出來的。

  「文本」與「網絡」的結合

  中國網絡文學的二元性還體現在「文本」與「網絡」的結合。所謂「文本」,即將網絡文學理解成一個單獨的、已經完結的作品;所謂「網絡」,即將網絡文學理解成一種網絡式存在,它不是一個單獨的文本,而是一種永不完結的、在人與人之間不斷產生連接與擴散的超文本運動。在筆者看來,對一部網文作品來說,這種似乎矛盾的「文本」與「網絡」的屬性同時存在。首先,從寫作過程來看,眾所周知,網絡文學常常採用的是網上連載的模式,在此意義上,作品是「網絡」的,由海量讀者構成的眾多網絡節點,讓作品的情節走向存在諸多變數,它是未定型的,開放的;而在作品完成後,往往會線下出版,變成實體書,此時它就成了「文本」,是定型的、終結的。其次,從閱讀過程來看,許多讀者對網絡互動感興趣,積極參與網上群體性的閱讀、點評、討論與打賞,這些網絡活動也就成了網絡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它顯然是「網絡」的;而對另一些讀者來說,他們對網絡互動並不感興趣,他們只看作品本身,在此意義上,網絡文學又是「文本」的。

  面對網絡文學「文本」與「網絡」二元屬性的存在,我們同樣可以進行雙重解讀,既可以將其理解成一個單獨的文本,分析其內容與形式,對其作出評價;也可以將其理解成「網絡」,理解成人與人之間不斷連接與擴散的超文本運動,考察文本之外的大量網絡活動,分析寫手與讀者的互動,探究讀者的各種「盜獵」、「挪用」的意義生產,評估讀者的各種仿寫與衍生文本,等等。

  中國網絡文學不是單維的,而是複雜的、二元性的,欲望敘事與虛擬體驗、大眾要素與精英要素、「文本」與「網絡」,構成了二元性之間的博弈與張力,因此,對網絡文學的評價與解讀不應該是一刀切,而應該是雙重的,否定者在看到網絡文學的不足的同時,也需要看到其呈現的虛擬體驗、精英要素與網絡連接的重要價值;肯定者在看到網絡文學的成績與長處的同時,也需要看到網絡文學的欲望敘事、大眾要素以及實體化的弊病。  

相關焦點

  • 網絡新聞文風的二元性
    隨著網絡技術、數位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自媒體開始引領網絡時代進入新階段。網絡生態的活躍因子「大眾」開始創造著一項項網絡奇蹟。正如人們誇讚的那樣,網絡信息的海量、網絡傳播的及時、網際網路的創新精神,以及網絡的互動性,都更天然地貼近了新聞之所需和大眾之所求。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 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
    本屆活動還首次邀請來自英國、義大利、波蘭、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的作者、譯者,以及韓國、泰國網絡文學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堪稱一場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和創新性的行業盛會。  從輸出到聯動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當下,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正經歷從內容到模式、從區域到全球、從輸出到聯動的不斷升級。
  • 探究網絡評論中的二元對立框架與形象塑造
    等網絡評論,在宣揚報導中國科學家等業界精英時,才「知識——娛樂」二元對立框架中進行形象塑造,將娛樂圈中藝人的「高知名度」、「高收入」與科學家、將軍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社會角色相互對立,再通過模糊、誇大甚至捏造事實的敘事手法,煽動受眾情緒,以加深社會的階層對立。
  • 網絡文學生態出海
    昨天,在上海舉行的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式上,以筆名JKSManga寫作的英國作者傑克·舍溫在接過「最受歡迎原創作品」獎時如是說。近年來,隨著中國網絡文學經翻譯走出國門,中國網文在海外的影響不斷擴大,正在實現國內外同步「圈粉」。其中,雲集閱文集團等頭部企業的上海是網絡文學重鎮,立足於上海開放的國際化土壤,成為網文「出海」主要推手之一。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A  聚焦精品創作,網絡文學亟待質量提升《2019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網絡文學作品達2590.1萬部,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01.7億元,網絡文學海外輸出作品數量達3452部。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存在,發展網絡文學已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網絡文學走紅泰國 字幕組翻譯中國電視劇
    【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俞懿春】走進泰國曼谷一家連鎖書店,《環球時報》記者驚訝地發現,居於外國浪漫小說榜首的全是中國網絡文學。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醫香4》《楚王妃》《微微一笑很傾城》《何為賢妻》《醫香3》。此外,《甄嬛傳》《鳳求凰》《且試天下》等中國網絡文學書籍也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
  • 正確認識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迅猛,截至目前,我國網絡文學作者已突破1500萬人,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超4億,佔網民總量的50%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網絡作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網絡文學組織化建設順應時勢,有了大幅提升,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的各種服務、管理、扶持、引導措施不斷出臺,創作扶持力度持續增加,專題培訓活動不斷開展,魯迅文學院舉辦了多期網絡文學作家高級研修班,使中國網絡文學開始有序健康發展。
  • 聚焦:全國網絡文學的「路橋現象」
    市網絡作協主席、資深女作家王寒的《無鮮勿落飯》一書由閱文集團重點推出,中國國家圖書集團把它做為中國優秀圖書之一向北美亞馬遜「中國書店」推薦,半年之內四次加印,成為市場暢銷書,並在臺灣出版發行,是台州第一本進入臺灣市場的地域文化作品集,被評為當當網生活類好書,登上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的「浙版好書月薦榜」,入選百道網2015中國好書榜生活類年榜。
  • 中國網絡文學走過20年 從"起點"出發再加速
    數量龐大、名列全國前茅的作者和讀者,共同為網絡文學注入生機。 如今,網絡文學從一葉扁舟成長為一艘巨輪,承載著中國文化漂洋過海。網絡小說在海外網站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吸引了歐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的讀者追更新、發評論。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如《全職高手》《琅琊榜》《無證之罪》等,登陸多個國家地區,網絡文學正在以文藝的形態走出國門。
  • 除了男性和女性,還有人被稱為「非二元性」
    他們定義自己的性別,是「非二元」(nonbinary,非二選一),也就是「非男非女」。這組照片,來自攝影師Jenni Holma,她拍攝了一系列肖像,這些人就是自定義為「非二元性別」的人。2016年,美國俄勒岡法院的法官就曾批准了一項申請,允許一人不選擇男性或女性身份,而是合法歸為「非二元性」。在法律專家看來,這是重大的社會進步。
  •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啟動 業界代表獻策把脈
    ▲主辦方領導啟動「網絡文學+」大會   8月9日上午,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為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提出了新思路。單霽翔認為,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通過網絡文學等手段的推動,它們仍然能活在當下,繼續閃光。   網絡文學作家知白以「用文字書寫人間美好」為主題,講述了自己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他說:「每一個網絡文學從業者都在用自己的作品來表達一種信念,這裡是中國,我生而驕傲。此時國家帶來了最好的文學時代,我堅信網絡文學借改革開放之春風而生,借國家復興之光而長的幼苗,也必將綻放最璀璨的文藝之花。」
  • 人們常說的二元性是什麼?-人學國際基金會研究
    在哲學領域裡,學術研究中,甚至生活中,我們都經常會聽到有人提起二元性這個概念。那麼「二元性」到底是什麼呢?清華大想社會美育研究所學術委員,人學國際基金會首席研究員李春光老師在他的系列作品中,深刻而詳實地闡釋了現代人類文明奠基其上的二元性思想架構,並在此基礎上系統提出了非二元性思想的真正哲學內涵及其理論應用。
  • 新生代賦予網絡文學新氣象
    正如《大江大河》一樣,這依然是一部由網絡文學改編成的電視劇。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文學自身不斷迎來進化和迭代。近日發布的《2018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如今的網絡文學在各個維度均展現出全新面貌,其中新生代的崛起和粉絲價值的凸顯更促使行業產生內生式的升級和變革。
  • 2018愛奇藝網絡文學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文學第一力架構新場域
    楊勇表示,從中國文學發展歷史上來看,有了20年發展歷程的「網絡文學」,正在成為這個時代中國文學的主要代表。當下,文學與上下遊產業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內容生產方的合作模式更加開放融合,讓有價值的作家擁有更多「壕」起來的可能。以愛奇藝文學等網站為代表的新平臺,共建文學新場域,扶持扛鼎之作,助力一代文學崛起!
  • 《悟空傳》丨從這裡再看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
    原標題:由《悟空傳》反觀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文/玄峰網絡文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網絡為載體而發表的文學作品,其真正的學術定義尚不明確。在世紀之交時,中國的網際網路事業逐漸發展起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最早在新浪網金庸客棧上面連載發表小說,共二十章。該書在出版後引起廣大網民的閱讀高潮,在網絡上一直享有「網絡第一書」的美譽。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下周開啟,「中國故事」加快出海
    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指導,浦東新區委員會宣傳部(文體旅遊局)支持下,由上海市出版協會和閱文集團共同主辦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將在11月16日開幕,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促進數字新經濟持續發展,推動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化發展。
  • 網絡文學IP產業鏈的開發——以網絡小說《擇天記》為例
    考察網絡文學的精品IP可以從內容基礎和粉絲基數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否擁有具備深度開發潛力的內容基礎 網絡文學IP數量繁多,但不是所有的IP都適合進行產業鏈的開發。很多網絡文學IP或在轉化的過程中「難產」,或在市場推出時慘澹收場。
  • 網絡文學平臺有了更多「洋」寫手
    這一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兼具的網絡文學盛會,展現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來自各國的網絡文學作家、編輯、譯者和產業合作夥伴等與會,就網絡文學出海成果、IP生態發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題,展開探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海外的網絡文學原創作家們。他們日復一日在中國的網絡文學平臺上寫作,為中國的網絡文學平臺增添了更多國際元素以及中外文化融合發展的文學案例。
  • 社會網絡分析與文學研究
    作者:劉京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研究社會關係的一種實證研究方法,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已有近80年的歷史,近30年來逐漸成為人文社科研究的一種新範式。簡單地講,社會網絡分析主要關注兩點:一是點,即社會主體;二是由點連成的線,即社會主體間的關係。
  • 網絡文學 一字千金
    讀者付費閱讀,網絡文學網站與寫手分成——這種商業模式催生出一支數十萬人的碼字大軍,其中佼佼者早已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