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技術、數位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自媒體開始引領網絡時代進入新階段。網絡生態的活躍因子「大眾」開始創造著一項項網絡奇蹟。正如人們誇讚的那樣,網絡信息的海量、網絡傳播的及時、網際網路的創新精神,以及網絡的互動性,都更天然地貼近了新聞之所需和大眾之所求。新聞進入網絡傳播場域之後,文風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面貌。網絡新聞基本擺脫了傳統媒體文風缺乏活力的狀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展現了更加鮮活、真實、大眾化的文風傾向。然而就像一句名言所說「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謬誤」,網絡新聞文風也存在這樣的邏輯。網絡新聞文風因網絡而呈現出種種優勢的同時,也因網絡而陷入種種困境。網絡新聞文風呈現出二元性的特點,而後者在近年來表現突出,應該引起關注。
一、真實與虛假
新聞之本就是真實二字,真實性被視為新聞的生命。陸定一認為,新聞工作搞來搞去根本性的還是真實性問題,有了真實性,新聞報導就有信用。網絡雖然是虛擬空間,但隨著多媒體技術、數位技術及自媒體的發展,人們可以上傳自己拍攝的視頻,同時,對於一個事件,網民也發揮自發跟蹤調查、檢舉揭發等部分監督功能,這都使得網絡平臺上的新聞呈現更加真實。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網絡這個相對自由的開放性平臺上,越來越多的虛假新聞令人擔憂。
2010年12月6日晚20時19分,一條來自新浪微博用戶的信息瞬間引爆網絡。這個用戶名為「中島」,其發布原文為:「剛剛得到消息,著名武俠作家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腦炎合併胼胝體積水於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香港尖沙咀聖瑪利亞醫院去世。」從這條微博本身來看,時間精確到分,醫院也夠具體,因此一時間「中島」的這條新聞被瘋狂轉發,有媒體甚至沒有去認真核對確認,就迅速安排了悼念專版。隨後,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在其微博上對「金庸去世」的消息進行了糾正,稱是「假消息,金庸昨天剛出席樹仁大學榮譽博士頒授儀式。另外,香港沒有這家醫院,造謠者也太不專業。其實大家自己google一下就知道了。」之後「中島」在微博上發布致歉聲明,並刪除了「金庸去世」的原始微博。更為令人震驚的是,傳統媒體《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也報導了「金庸去世」的新聞,為此,《中國新聞周刊》付出了不小的代價。類似的假新聞每年都有不少。2015年的假新聞中,「農村嫁女收彩禮超8萬算買賣人口」「少林寺僧人勸捐100元」「山東淄博現百人團夥偷孩子」等就是這類假新聞的典型代表。
虛假新聞現象在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尤其嚴重。不僅僅因為傳統新聞「把關人」的作用在網絡空間中弱化甚至被消解,同時媒體市場化程度不斷增強也是原因之一。為吸引受眾眼球,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影響力,一些媒體忽視甚至是無視新聞來源審核,一味迎合大眾的低級情趣和獵奇心理,編造虛假新聞。
二、草根與低俗
網絡自進入Web2.0時代以來,大眾參與的普遍性給網絡帶來更為突出的平民性、草根性特質。這一方面使網絡新聞有了更濃重的「人間味兒」「煙火味兒」,使以往部分高高在上的新聞越來越接地氣;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的傾向,並且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低俗的一大表現就是桃色新聞、黃色新聞的傳播,以及在擇詞造句時的惡俗語言。
網絡新聞中社會新聞的比例一直在攀升。其原因之一是網絡憑藉海量的信息存儲能力想彌補傳統媒體在社會新聞方面的嚴重不足,同時也是其與傳統媒體競爭的結果。社會新聞的報導領域非常寬廣,社會各階層的大小故事都可以成為社會新聞的報導內容,包括天災人禍、婚姻家庭、好人好事、惡風陋俗等。但是在網絡上傳播的社會新聞往往充斥著「兇殺」「色情」「美女」。總體來說目前網絡新聞格調不高。根據中國新聞網報導,臺灣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有12%的青少年在色情網站上透過網絡的匿名交易獲得各式種類多樣的色情光碟。據另一項調查顯示,某網站一個月的社會新聞中,內容與性有關的佔33.75%,涉及犯罪案件的佔25%,奇聞佔16.25%,這三項共佔全部內容的75%;而民生新聞與弘揚社會正氣的新聞所佔的比例不足10%。除了黃色新聞,體育與娛樂圈的八卦新聞也相當「吃香」。記者們極盡渲染之能事,明星的家長裡短也成了報導的重頭戲。
網絡新聞文風低俗還表現在語言上的惡俗,不講尊重,粗口現象嚴重。一些網絡媒體在報導部分社會群體時口不擇言,甚至故意對其進行妖魔化。如報導有關農民工的新聞時,「骯髒、卑下、素質低、不理性、低人一等」等詞語常常出現,而「城管」已在網絡媒體上淪為「醜陋、暴力、冷血」的代名詞。
三、創新與獵奇
網際網路思維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創新」。同樣,創新也是網絡新聞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網絡新聞相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擺脫了很多束縛和框框,本可以在報導方式或話語表達上推陳出新,佔據優勢。然而網絡新聞卻也陷入另一個極端,即追求醜聞化、娛樂化、簡單化、戲劇化,對受眾的獵奇心理投其所好,而不是友善引導。為了吸引眼球、佔有高關注度,一些人用「惡搞」等反常態化的表達方式來達到目的。很多網絡新聞事件,如網上炫富、網上徵婚、網上虐貓等,都屬於此類。如2012年一組名為「杜甫很忙」的惡搞圖片在網際網路走紅,並在輿論界引起軒然大波。新媒介為這種「無釐頭」提供了新的場域,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又減少了網民的顧忌,所以網民將其發揮到了極致,肆無忌憚地在虛擬時空中任性而為,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惡搞」構成了新的文化消費模式: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在模擬、戲仿和反諷的再編碼中獲取文化解構的快感。
四、互動與過度參與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在《數位化生存》一書中提到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受眾在接受新聞時的不同行為狀態時,用了兩個生動的詞彙Pushing(推)和Pulling(拉)。網絡媒體的交互性是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它使人類傳播「對等」的夢想得以實現,人類的傳播終於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在網絡中,傳者與受者、傳者與傳者、受者與受者均得以在同一維度上進行高速度、深層次、全方位的溝通與交流。對於新聞而言,網絡新聞傳播使新聞從來沒有擁有如此這般的反饋效應。傳播的鏈條更加閉合,反饋的時間也更加迅速,傳與受的界限逐漸消失。然而,新聞畢竟是新聞,新聞有時必須要與受者保持一定的距離,其客觀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呈現。而網絡,卻大大降低了新聞的嚴肅性和獨立性,使新聞出現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可怕現象。比如網民對發起「中非希望工程」捐款活動的「85後」女孩盧星宇惡語相向,還將盧星宇跟郭美美拿來比較,稱其為「盧美美」。有的網民在新聞後跟帖評論時出言不遜,謾罵、辱罵新聞當事人,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出於個人的仇富仇官心理。還有的網民在網絡上揭人隱私,目的是要抹黑他人形象。更有甚者為了達到特定目的,刻意編造、傳播謠言,歪曲事實,如在藥家鑫一案中,張妙的辯護律師在微博中稱藥家鑫平時生活奢華,花巨資整容,藥家資產超出藥父母收入水平數倍等。這一微博信息立即在網民中傳開來,造成民意綁架法律,影響了司法審判。還有網民通過人肉搜索並曝光他人的私人信息,嚴重侵犯了他人隱私權,對他人的網絡辱罵甚至延伸至現實生活,造成對他人生活的嚴重困擾。網絡語言暴力和網絡媒介審判就是網民過度參與網絡新聞的表現。
五、海量與同質化
我們常說網絡信息海量。的確,網絡的技術特性決定了網絡信息海量的事實。因為有了網絡,人們終於從信息匱乏的時代走出來。在網絡空間中,人人都享有獲得信息的平等權利,而且從技術角度講,人人所能獲得的信息都是均等的。網絡為每一個平民大眾提供著無比巨大的一個信息庫。但這些所謂的「海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重複、同質的。就新聞來說,網絡上的大量新聞都是被進行二次甚至三次加工,更甚者乾脆直接複製粘貼,最惡劣的是,竟有連題目、名字、內容統統不改直接貼到自己網站的侵權情況。網絡新聞抄襲風盛行。網絡新聞信息重複率極高,「海量」的背後其實是某種程度的貧乏。
六、小結
以往,傳統媒體的媒體生態決定了話語體系的相對穩定。原因很簡單,傳統媒體的持有者是政府,傳統媒體的運營機制是非商業化的,傳統媒體的話語體系就是官話體系,即使一些都市報晚報努力在話語方式上貼近百姓,但也只是有限的調整,百姓話語並沒有真正走上媒體舞臺。自網絡深入生活後,任何階層的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網絡這個開放性平臺以它獨有的包容迅速將全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話語集中起來。這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形態,在這裡,官方話語、精英話語、大眾話語集中共現在一個時空,出現了共融現象和二元性。對此,我們應該有清楚的認識和必要的警覺,去努力營造良好的文風環境。
(作者系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