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文風與世風息息相關。歷史上文風的變革多深刻反映和影響社會的變革,古文運動掃除華麗辭藻堆砌的駢文與儒家道統的復興,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與民主和科學新思維的大眾化,20世紀80年代激進空洞的文風轉變為務實、與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國民經濟巨大發展的風氣。
文風從來不是一股單獨的風,背後是政風、官風、民風、商風及時代之風。一個社會,經濟在下,政治在上,文化浸潤其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大眾意識到文風之害時,往往已作繭自縛。當前有幹部和文字工作者,似乎已不會講話、不會寫文章,無電腦人腦就是空白,雖然心裡明白,手裡的筆卻不聽使喚,「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會議」,一時難以跳出窠臼。
梁衡先生認為,文風的範圍分三大類,一是與政治、行政關係密切的文件、講話、會議及政要人物的文章、著作;二是大眾傳媒中的文字和節目;三是出版或上演的文藝作品。由於文風與社會政治走向,特別是與主政者的好惡關係極大,所以文風的傾向最先反映在與施政相關的第一類文字中,再從第二類到第三類。
作家準求「語不驚人死不休」,藝術家追求技壓群芳,運動員追求打破紀錄,都把自己的專業定位在創新上。工作也是這樣,開會必得形成新思想,講話必得有新效果,不如此不必去做。文風直接作用會風,自己曾參加全國兩會時,寫過《喜看兩會會風 折射改革新風》文章。如今的分組會議,簡明扼要,全是「乾貨」,沒有制式的講話稿,參會人員聽得更認真,不時低頭認真記錄。代表委員們普遍反映:會議材料少了,發言時間短了,內容更實在了。多了討論和即席發言,這就要求參會人員在會前多思考,在會上更加集中精力。會期壓縮了,效率卻提高了,感覺精神為之一振! 小切口反映大主題,應讓「短實新」之風勁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好文風要走出去、動起來,深入田間地頭、廣場庭院,察實情才能講真話,講真話才能有共鳴。要一改「冷冰冰」的官體,變人性化的「暖心體」,接地氣的文風情真意切,正是改進的方向。模板化、套路化、冗長化、生硬化的文風,寫者冥思苦想、讀者索然無趣、聽者昏昏欲睡;有的套話連篇,除了高度重視就是狠抓落實,具體怎麼抓卻大而化之;有的搞數字遊戲,「一二三四五」用完了,再「ABCDE」上陣……文風折射作風,花裡胡哨的文字看似熱熱鬧鬧,其實對推進工作毫無裨益。
凡一種新風,無論正邪,必先起於上而發於下,迴旋於各行業人們之間,最後顯現於文字講話藝術等意識形態中。轉變文風是創設條件讓人敢說真話,敢說實話,讓各種會議和公務活動真正辦實事,從而推進社會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務求高效,加快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要回顧學習偉人的典範文風,盤點當下的文風陋習,探討良好文風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正本清源,重拾好風。清麗不失純厚,透徹闡述文理,回溯人文風範。民族復興離不開文風復興,實幹興邦,從文風開始。(作者:米廣弘,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