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做到深入淺出、入腦入心,要準確把握政策導向,倡導清新樸實的文風,嚴謹而生動地宣講黨的十八大精神。
「文風」一詞最早見於劉勰的《文心雕龍·風骨》篇。劉勰說:「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崇尚優良文風是我國的文化傳統,也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指出:「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鄧小平同志歷來注重務實,反對不實風氣,他大力倡導並率先垂範開短會,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並反覆強調:「我們開會,作報告,作決議,以及做任何工作,都為的是解決問題。」江澤民同志指出,有些文章翻來覆去老是那麼幾句套話,也有的譁眾取寵,亂造概念,詞句離奇,使人看不懂,這種不良文風應加以糾正。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同樣重視文風建設,他明確指出,要改進學風和文風,精簡會議和文件,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反對弄虛作假。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把改進文風作為一項工作要求,身體力行、勉力而為,在弘揚優良文風上不斷取得新進步。
黨風決定著文風,文風體現出黨風。人們從文風狀況中可以判斷黨的作風,評價黨的形象,進而觀察黨的宗旨的貫徹落實情況。應當說,我們的幹部隊伍當中不乏清新樸實、健康有力、富於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並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鮮活文風。這對幹部個人來說,體現的是健康的思想作風;對黨的形象來說,體現的是優良的黨風導向;對整個社會來說,體現的是時代的精神風貌。但毋庸諱言的是,在一些領導幹部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以講話落實講話現象普遍存在。講話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離題萬裡,照抄照搬,移花接木,堆砌辭藻,詞語生澀,長、空、假泛濫。這些不良文風影響執政成效,脫離群眾實際,疏遠了與群眾的距離,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克服不良文風、提倡優良文風,首先必須弄清楚清新樸實的文風從哪裡來,才能多管齊下,標本兼治。那麼,清新樸實的文風從哪裡來?
一是從不斷學習中來。文風是學風的體現,腹中空空自然言之無物、言之無情,結果就是秘書寫什麼就讀什麼,按部就班、照本宣科。領導幹部要說新鮮話、說實在話,說管用的話,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勤讀書、善讀書、讀好書,從書中汲取營養。多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以此作為政治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多學習新知識,了解新事物,不斷拓寬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多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東西,充分合理地繼承和運用。理論功底紮實了,知識積累厚實了,肚子裡裝的東西多了,才能厚積薄發,言之有物、深入淺出地講話、寫文章。
二是從火熱實踐中來。實踐出真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火熱生動的實踐,就不能掌握實情,講話就難以講到點子上。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尊重實踐,正是在實踐中不斷尋求話語權的生長點、好文風的創新點,才形成了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文風,拋棄了「言必稱希臘,死不談中國」的錯誤態度,創造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的時代表達。因此,領導幹部一定要在生動火熱的實踐中「望聞問切」,誠心向實踐學習,要多擠時間搞調研,在調研時多一些「臨時安排」,多一些「即興發言」,多一些「臨場發問」,只有這樣,文章、講話才會有針對性、有新意、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才會更加符合實際,更加貼近群眾。
三是從人民群眾中來。改進文風,一定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真實掌握基層社會情況,了解群眾在想什麼、在幹什麼、在說什麼。要樹立群眾觀點,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善於汲取智慧,汲取營養,真正把群眾的創新創造反映到我們的文風中來,使我們的講話文稿充滿活力和激情。要真正低下身、沉下心,在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加深對基層的理解,不斷積累樸實清新的群眾語言,使自己的文風直接來自群眾,直接面向群眾,通俗易懂,簡潔明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樸實清新、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讓人一看就懂、一聽就明,進而「使每個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號召,都決心跟著你走」。
四是從務實作風中來。不良文風的病因,主要還是源於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不良作風。改進文風,就要傾力營造求真務實的環境,減少那些沒有必要開的會、無病呻吟的會、形式主義的會,做到能不開的會儘可能不開,沒準備好的會堅決不開,能合併的會最好合併開,必須開的會也要能短則短,對會議的時限、數量、質量、規格等加以規範,提出明確要求。一般的會議講話,不要念稿子,除黨代會、全委會、人代會等由領導幹部代表一個集體來作講話之外,其他會議,都要脫稿講話。同時,要鼓勵講真話、提倡講新話、允許講錯話,主要領導幹部要帶頭不說廢話、不寫冗文,堅決抵制唱高調、打官腔、說大話的現象,營造弘揚清新文風的激勵導向和鞭策氛圍。唯有這樣,清新樸實的文風才會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