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圖詩品之豪放篇,短短的12句話,將豪邁文風展現的淋漓盡致

2021-01-11 品詩賞詞

每當我們讀到那些豪放霸氣的古詩詞,心中就有一種憧憬和嚮往的感覺,恨不得立刻跨越時空,與古人交流,和先賢對話。豪放派作品氣勢磅礴、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豪放派作家寫景採用大筆勾勒、不用辭藻,如痛飲美酒;抒情則直寫胸臆、樸實明快,似潑墨作畫。豪放派作品經常在結構上跳躍動蕩,恣意揮灑,造成一種健朗的氛圍,格調也縱橫廣闊。下面介紹司空圖詩品之豪放篇,懂得吞吐大荒,就能理解李白的夢想。

詩品·豪放唐代:司空圖觀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氣,處得以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前招三辰,後引鳳凰。曉策六鰲,濯足扶桑。

豪放,指氣魄大而無所拘束,作家讓思想感情盡情流露,不受拘束,如大江大河浩浩奔放,萬裡一瀉,末勢猶壯,不可阻擋。司空圖精心選擇了一些意象來形容豪放,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易於理解。前四句重在說明豪放的特點,「觀花匪禁,吞吐大荒」,意思是洞察造化無所窒礙,而有吞吐大荒的宏偉氣勢。道與氣之說,是引用老莊思想,作者認為得道而能得氣,得氣方能表現出外在的狂放。

比如李白就深受黃老列莊思想的影響,曾經與嵩山的元丹丘來往密切,而且花費了很多時間學習道家學說,有一段時間還想做一個真正的道士。蘇軾也與僧道人士有著密切的交往,在他艱難的貶謫歲月裡才能心有所安,並渡過難關。所以當我們讀到李白的《蜀道難》,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才有一種如臨仙界的感受。

談完了豪放的特點,司空圖在接下來的八句話中,都是以各種意象來表現這種豪放的風格特點。「天風浪浪,海山蒼蒼」, 像浪浪的天風之廣漠,似蒼蒼的海山之壯闊。比如李白的《俠客行》中這樣描寫,「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重然諾、尚意氣,詩仙也從裡到外洋溢著慷慨激昂之氣。而李清照的《漁家傲》中「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更是化用莊子逍遙遊的典故,夢想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真力彌滿,萬象在旁」,意思是說作家寫作時,真力瀰漫於內,萬象列之於旁。這些大文豪既有深刻的內涵,也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比如辛棄疾不僅飽讀詩書,而且親歷沙場,他的《破陣子》就是典型代表,「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號角聲震天動地,富有催人奮勇向前的力量;而壯士挑燈看劍,更是充滿報國的激情。所以唯有真力彌滿,才能詩意磅礴;當萬象在旁,便勢不可擋。

「前招三辰,後引鳳凰。曉策六鰲,濯足扶桑」,這四句是說,前可招來日月星辰,後可引來不與群鳥為伍的鳳凰;早上鞭策著六鰲前行,晚上濯足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司空圖這四句本來就顯得非常豪邁,詩人想像豐富,意象鮮明,引人入勝。

司空圖詩品之豪放篇,短短的12句話,將豪邁文風展現的淋漓盡致。比如李白的《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幾句,「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詩仙滿懷豪情逸興,酒酣興發,飄然欲飛,表達了對高潔理想境界的追求。司空圖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豪邁意象的特點,大有包舉宇內、吞吐萬象的氣概。

相關焦點

  • 讀司空圖詩論札記
    賈島只有「蹇澀」一種風格,不能備全眾體,因此在面對風格各異的對象時,不能與之發生感應,導致思意短淺。換言之,賈島詩味止於酸鹹,未及鹹酸之外,因此難臻醇美。司空圖在《詩經》與賈島的兩個例子之後,都用了「矧其下者」一詞,由此可見司空圖從風格之「醇美」著眼,將古今詩家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即《詩經》作者,他們的體性雅正,因此詩作風格典雅,兼容各體。
  • 李白最自負的一首詩,當真是:豪邁輕狂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
    縱觀少年李白,不乏輕狂豪放之徑,自出蜀之道,便胸懷大志,自負無比,且深受莊子哲學的影響,追求極致的浪漫,大鵬是其理念的寄託所在。《上李邕》此詩作於李白成名之前,詩人當時受盡了世人的嘲笑譏諷,等到李白雲遊四海,名滿天下後,再讀此詩,甚感世道無常,煞是諷刺!
  • 她本是一介女流,卻寫下一首豪放詩,氣勢磅礴絲毫不輸男兒
    所謂豪放,它指晚唐詩論家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豪放派,是我國古代詩詞風格的流派之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便是我們所熟知的蘇軾和辛棄疾。但不是說蘇軾和辛棄疾就寫不了其他流派詩詞,也不是說其它流派文人就寫不了豪放派詩詞。
  • 知名學者肖瑞峰教授講述「詩品與人品」
    「詩品與人品」學術講座 主講人:肖瑞峰 教授 主辦單位:文史與法學學院 講座時間:10月26日(周六)19點 講座地點:第三教學樓D301 講座對象
  • 千古宋詞巔峰之戰,蘇軾辛棄疾半夜難眠各寫同首詞,千年難分高下
    蘇軾在豪放中盡顯曠達,辛棄疾在豪放中傾盡悲壯。北宋的詞人作詞大多是為了應酬,消遣,還有時是逢場作戲。更多的是真性情的流露。南宋的詞作逐漸脫離音樂的羈絆,成為文人案頭的雅致文學。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個中秋節,身處異鄉把盞賞月之時,北望遙遠的汴京,想起自己在朝堂中屢次遭受污衊與排擠,頓時孤寂與愁緒湧上心頭。
  • 河北日報:好文風從哪裡來
    (一)  文風不是小事。  文風裡面有形象,展現境界,體現黨風,人們可以從文風中看到一個人的境界與情懷,更可以從中評價黨的形象;文風裡面有感情,表面上看是表達技巧和文字水平問題,實際上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感情問題;文風裡面有作風,作風好不好,效率高不高,群眾從文件、講話、文章中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宋詞巔峰之戰!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首《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
    兩位是為數不多的既可豪放又能婉約的詞人,世人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有人愛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就有人愛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悲壯;有人愛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中的深情,就有人愛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絕美。本期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來自二人的《西江月》。
  • 網絡新聞文風的二元性
    正如人們誇讚的那樣,網絡信息的海量、網絡傳播的及時、網際網路的創新精神,以及網絡的互動性,都更天然地貼近了新聞之所需和大眾之所求。新聞進入網絡傳播場域之後,文風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面貌。網絡新聞基本擺脫了傳統媒體文風缺乏活力的狀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展現了更加鮮活、真實、大眾化的文風傾向。然而就像一句名言所說「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謬誤」,網絡新聞文風也存在這樣的邏輯。
  • 將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舌尖上的中國
    一部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僅用7次,將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探討中國人與美食之間的緊密關係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一個中國人來說,吃飯乃一等一的大事,「吃」的事情,咱中國人的絕對發言
  • 山重水複談文風
    歷史上文風的變革多深刻反映和影響社會的變革,古文運動掃除華麗辭藻堆砌的駢文與儒家道統的復興,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與民主和科學新思維的大眾化,20世紀80年代激進空洞的文風轉變為務實、與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國民經濟巨大發展的風氣。文風從來不是一股單獨的風,背後是政風、官風、民風、商風及時代之風。一個社會,經濟在下,政治在上,文化浸潤其間。
  • 意境最美的4篇古文,第一篇文美字更美,最後一篇有點難背!
    一、《蘭亭集序》《蘭亭集序》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這篇文章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有著「書聖」稱號的王羲之在這篇作品中將自己的書法展現得淋漓盡致,自篇文章可以說是文美字更美,文中的字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稱號。
  • 諸葛亮的警世名言,短短只有12個字,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關於思考這個問題,從古至今,很多人都提出過不同的理論,警世名言更是層出不窮,不過在這些名言警句中,我更加對諸葛亮的「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12字名言感興趣,因為短短12個字,就把思考對於人的重要性講得淋漓盡致,讓人深思。至於這12字名言的深意究竟在哪裡,我結合實際繼續為你分析。
  • 這5本末日流小說,文風黑暗,血腥,甚至殘忍但卻讓人熬夜追更
    第一本:末世之王作 者:平放當末世降臨後,一切的不可能都將變成可能。王峰,一個普通人,因為一次的意外,回到了很多年前。 懷揣著那個可以無限兌換物品的仙腦,他開始了一個新的末世生涯。此君專攻末日文,這書算是巔峰之作。文風黑暗,血腥,甚至殘忍非人。把末世那種沒有秩序,人心陰暗面的癲狂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是很多書友接受不了的地方。這位老哥的豬腳一般都是從細胞層次的進化,最後結局都是外星人作怪。
  • 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
    文|丁十二同是豪放派詞人,蘇東坡和辛棄疾兩人的豪放詞風有何不同?中國的小詞本來只是歌筵酒席之間歌妓唱歌用的,但是詞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民間傳入士大夫文人之手,原本歌唱的小詞,不自覺便融入了他們的學識、修養和品格,於是小詞便有了新的境界。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詞不斷詩化的過程。
  • 鄧俊峰:清新樸實的文風從哪裡來?
    「文風」一詞最早見於劉勰的《文心雕龍·風骨》篇。劉勰說:「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崇尚優良文風是我國的文化傳統,也是我們黨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指出:「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
  • 文風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如何形成和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獨特的理論風格、獨特的文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毛澤東在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時特別指出,「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去表達它。
  • 復古文風的反撥:桓譚 世界名人
    我們來學習復古文風的反撥吧,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問題,現在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內容吧。經歷了兩漢之際的社會危機,東漢王朝復歸一統。劉秀利用圖鑿以鞏固政權,漢代經學由此進人神學的階段。王莽居攝時,「譚獨自守,默然無言」;莽新之時,官為掌樂大夫;光武時為議郎給事中。因反對徽緯,幾乎被殺,病死貶官途中。事見《後漢書·桓譚馮衍列傳》。桓譚為學,「訓沽大義,不為章句」。所著《新論》,僅存輯本。初,譚著書言當世行事二十九篇,號日《新論》.上書獻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肅宗使班固續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