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維 文/圖
從成都市區出發,沿成溫邛高速公路,驅車二十分鐘即可抵達崇州市的榿木河溼地公園。在這座綿延十幾公裡的溼地公園旁,有兩座以「凡樸」為名的園區:凡樸農場和凡樸生活民宿聚落。這是陳浩、塗海霞夫婦五年心血的結晶,他們在成都的鄉間,築起了平凡樸實的夢想。
從親子農場到民宿聚落
「凡樸農場」的主人,是陳浩和塗海霞夫婦。凡樸,始創於2013年9月,取英文「For a permanent life」諧音,意指追求永續的生活;同時,也喻意平凡、樸實的生活方式。凡而不凡,樸而不樸,是為了引領新時代詩意棲居、可持續的美好生活。海霞說起凡樸,滔滔不絕:「自然永續,返璞歸真」,是凡樸堅定的頂層理念和生活價值觀。「自然永續」,旨在引領人們在自然中健全個性、培育情感、歷練心性、探索求知、釋放潛能,愛護生存環境,關注全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返璞歸真」,倡導返樸歸真、回歸本心、淳樸坦蕩、平實良善、健康慢食、審美有趣、悠遊歡樂的生活狀態。
當凡樸農場以「小清新的親子農場」著稱於世的時候,新的機遇也找上門來。凡樸農場所在的崇州市隆興鎮,毗鄰集賢鄉。這裡有一處名為徐家渡的林盤。地方政府邀請陳浩和塗海霞夫婦在這裡建立一座民宿聚落。海霞夫婦帶著當時在農場做義工的法國鄉村建設志願者來到這裡,一見鍾情。林盤裡,有竹林,有大樹,中間還有一大塊閒置的空地,簡直太完美了!第二天一早,法國義工將一幅如何利用大樹搭建樹屋的草圖呈現在海霞夫婦的面前。按照這樣的設計,絕大多數的樹木竹林得以保留利用。最終,這一方案也戰勝了其他在園區建房的設計。
舊木料變身新樹屋
如今的「凡樸生活」民宿聚落,從圍欄到屋舍,大量採用木料,仔細一看,幾乎都是舊木料。原來,崇州和周邊區縣近年來拆遷較多,鄉間老民居被拆卸下來的梁柱椽子,還有不少可用之才。舊木料較新木料便宜,且在附近,運費也省了不少。
大量的椽子,因規格一致且有足夠的歲月痕跡,被用作園區的圍欄。愛好美術的義工將二十四節氣主題的圖案手繪其上,彰顯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氣息。更大的木料用於園區內的建築。在一位法國鄉村建造師義工的主持之下,木結構的書吧、餐廳、樹屋、膠囊旅舍閃亮登場了。
書吧和餐廳,有透明的陡坡屋頂,利於採光和排水。牆面,實際上是可以旋轉打開的木門。海霞說,旁邊空地上經常舉行聚會,尤其是在晚上。客人可以坐在室內,通透地感受和外面一樣熱烈的氣氛。而且,園區大量的親子活動,坐在室內的家長可以最便捷地走到室外孩子的身邊,在孩子的自由和安全之間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路徑。
木結構建築的高潮,是園中大樹上的樹屋。整座樹屋,就像太空梭鐘形的機艙。三折的樓梯通往樹屋。屋裡結構緊湊,幾乎整個房間就是一個榻榻米的床。有一個黑色的「煙囪」伸到屋外,那是衛生間獨立的排氣管。這個衛生間和園區內其他衛生間一樣,「乾濕分開」。即大便通過鋸末的拌合發酵,獨立運走充當堆肥,罕有的氣味通過「煙囪」排出到室外。液態的廢物和廢水,通過管道流向生態淨化系統,最終經生物淨化達到排放標準,進入自然水體。
這座樹屋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分別是來自法國的兄弟倆,他們是在凡樸生活以義工身份工作的。當初,設計師設計了三座這樣的樹屋,在空中有索橋相連。後來考慮到空間有限,最終只呈現了最有特色的一座。這座樹屋不是園區唯一提供住宿的設施。在它附近,還有三座連體的膠囊旅舍。推開每座膠囊旅舍門,火車臥鋪式排列著有獨立門窗的床鋪。這樣的床鋪,適合親子活動,也適合開同學會的客人回憶寢室生活的歲月。三座膠囊旅舍之間,有平臺相連,這裡也是住在膠囊旅舍的客人相互交流的空間。
無論是樹屋還是膠囊旅舍,都「翻譯」了大量的國外設計,並利用本地工匠將其在材料和施工上「本土化」。最終形成了成熟的流程:首先由陳浩提出大的理念,藉助國際義工做基礎設計,他們會甄選大量的方案,最終拿出別具一格的設計。中方設計師吳大勝再將「老外」的設計落地,計算調整尺寸,保證施工時對原生態的保護。最後,由本地尤其是附近安仁鎮的能工巧匠施工完成。除了木結構的房屋,風格各異的木質家具也是本土工匠的創新之作。
創業夫妻與國際義工的巧妙結合
陳浩和塗海霞夫婦是一對創業的黃金組合。陳浩是典型的工科男,塗海霞有新媒體從業背景。一個踏實肯幹,邏輯嚴謹;一個多思善悟,情商尤高。更可貴的是他們在川西林盤傳統文化和田園的本底之上,還具有充分的國際視野和國際意識。
他們創造了一套吸引國際義工的工作方式。由園區免費提供義工的食宿,義工回報以智力資源。義工可以將自己的構思、設計、施工在這裡轉化為自己的各種形態的作品。這種互利雙贏的模式,幾年來,為他們引入了42個國家116名國際義工參與建設運營。我去拜訪那天,正好遇見來自加拿大的義工Alex在和陳浩一起加固樹屋。他們多數時間用英語交流,偶爾也用簡單的漢語。那份熟練和默契,讓人欣慰。
在政府、市場和國內外義工的支持下,凡樸生活民宿聚落還開辦了自然學校、鄉村青年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傳統手工藝傳習所。海霞夫婦堅持用情懷去營造社區氛圍,帶動周邊群眾,推動社區共治共營共享。
死水活化 返璞歸真
□吳志維/文
從水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崇州「凡樸生活」民宿聚落,恰似一座建立在鄉間的「活水公園」。水,在這裡被合理利用,充分淨化,做足了文章。如果你有一個院子,一座林盤,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鑑。
一、給自然溪流造個「鄱陽湖」
「凡樸生活」所在的徐家渡林盤,被一條名為鐵溪河的小河環繞。「凡樸生活」園區內的人工溼地,恰如長江上的鄱陽湖。豐水季節,鐵溪河的水流入園區,多餘的水又最終回到鐵溪河;枯水季節,園區內的溼地又能足以保證院內綠化的澆灌。這種尊崇自然的水量調節方法,讓「凡樸生活」受益匪淺。
二、雨水是巨大的財富
正如我們提出的「海綿城市」概念,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同理,也可以讓我們的村莊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凡樸生活」園區內的書吧和餐廳,都有著漂亮的玻璃屋面,雨水順著屋簷的雨水槽被收集到林盤中央的水池裡。整個園區的雨水,匯集到院內更大的水池裡,多餘的雨水被排入鐵溪河。整個園區就像一個海綿,時刻保持水源豐盈,而又不會發生內澇。雨水是最好的澆灌用水,讓整個園區的植物鬱鬱蔥蔥。
三、園區就是一座「活水公園」
「凡樸生活」的男主人陳浩,讀博士時研究魚菜共生。他特別關注自然界對水的淨化。於是他盯上了園區內的衛生間。乾濕分離是第一步。園區內的衛生間,用鋸末將大便收集起來,最終在特定的區域成為堆肥。
我們還可以更多地借鑑成都「活水公園」的做法,讓汙水依次流經厭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養魚塘等水淨化系統,或涓涓細流,或激情跌宕,變幻出多姿多彩,並發生質的變化,向人們演示了水與自然界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生命過程。
我們還可以選擇更適合的植物,讓他們各司其職。其中種植的漂浮植物有浮萍、紫萍、鳳眼蓮等;挺水植物:蘆葦、水燭、茭白、傘草等;浮葉植物:睡蓮;沉水植物:金魚藻、黑藻等幾十種,與自然生長的多類魚、昆蟲和兩棲動物等構成了良好的溼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既有分解水中汙染物和淨化水體的作用,又有很好的知識性和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