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間,築一個平凡樸實的夢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吳志維 文/圖

  從成都市區出發,沿成溫邛高速公路,驅車二十分鐘即可抵達崇州市的榿木河溼地公園。在這座綿延十幾公裡的溼地公園旁,有兩座以「凡樸」為名的園區:凡樸農場和凡樸生活民宿聚落。這是陳浩、塗海霞夫婦五年心血的結晶,他們在成都的鄉間,築起了平凡樸實的夢想。

  從親子農場到民宿聚落

  「凡樸農場」的主人,是陳浩和塗海霞夫婦。凡樸,始創於2013年9月,取英文「For a permanent life」諧音,意指追求永續的生活;同時,也喻意平凡、樸實的生活方式。凡而不凡,樸而不樸,是為了引領新時代詩意棲居、可持續的美好生活。海霞說起凡樸,滔滔不絕:「自然永續,返璞歸真」,是凡樸堅定的頂層理念和生活價值觀。「自然永續」,旨在引領人們在自然中健全個性、培育情感、歷練心性、探索求知、釋放潛能,愛護生存環境,關注全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返璞歸真」,倡導返樸歸真、回歸本心、淳樸坦蕩、平實良善、健康慢食、審美有趣、悠遊歡樂的生活狀態。

  當凡樸農場以「小清新的親子農場」著稱於世的時候,新的機遇也找上門來。凡樸農場所在的崇州市隆興鎮,毗鄰集賢鄉。這裡有一處名為徐家渡的林盤。地方政府邀請陳浩和塗海霞夫婦在這裡建立一座民宿聚落。海霞夫婦帶著當時在農場做義工的法國鄉村建設志願者來到這裡,一見鍾情。林盤裡,有竹林,有大樹,中間還有一大塊閒置的空地,簡直太完美了!第二天一早,法國義工將一幅如何利用大樹搭建樹屋的草圖呈現在海霞夫婦的面前。按照這樣的設計,絕大多數的樹木竹林得以保留利用。最終,這一方案也戰勝了其他在園區建房的設計。

  舊木料變身新樹屋

  如今的「凡樸生活」民宿聚落,從圍欄到屋舍,大量採用木料,仔細一看,幾乎都是舊木料。原來,崇州和周邊區縣近年來拆遷較多,鄉間老民居被拆卸下來的梁柱椽子,還有不少可用之才。舊木料較新木料便宜,且在附近,運費也省了不少。

  大量的椽子,因規格一致且有足夠的歲月痕跡,被用作園區的圍欄。愛好美術的義工將二十四節氣主題的圖案手繪其上,彰顯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氣息。更大的木料用於園區內的建築。在一位法國鄉村建造師義工的主持之下,木結構的書吧、餐廳、樹屋、膠囊旅舍閃亮登場了。

  書吧和餐廳,有透明的陡坡屋頂,利於採光和排水。牆面,實際上是可以旋轉打開的木門。海霞說,旁邊空地上經常舉行聚會,尤其是在晚上。客人可以坐在室內,通透地感受和外面一樣熱烈的氣氛。而且,園區大量的親子活動,坐在室內的家長可以最便捷地走到室外孩子的身邊,在孩子的自由和安全之間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路徑。

  木結構建築的高潮,是園中大樹上的樹屋。整座樹屋,就像太空梭鐘形的機艙。三折的樓梯通往樹屋。屋裡結構緊湊,幾乎整個房間就是一個榻榻米的床。有一個黑色的「煙囪」伸到屋外,那是衛生間獨立的排氣管。這個衛生間和園區內其他衛生間一樣,「乾濕分開」。即大便通過鋸末的拌合發酵,獨立運走充當堆肥,罕有的氣味通過「煙囪」排出到室外。液態的廢物和廢水,通過管道流向生態淨化系統,最終經生物淨化達到排放標準,進入自然水體。

  這座樹屋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分別是來自法國的兄弟倆,他們是在凡樸生活以義工身份工作的。當初,設計師設計了三座這樣的樹屋,在空中有索橋相連。後來考慮到空間有限,最終只呈現了最有特色的一座。這座樹屋不是園區唯一提供住宿的設施。在它附近,還有三座連體的膠囊旅舍。推開每座膠囊旅舍門,火車臥鋪式排列著有獨立門窗的床鋪。這樣的床鋪,適合親子活動,也適合開同學會的客人回憶寢室生活的歲月。三座膠囊旅舍之間,有平臺相連,這裡也是住在膠囊旅舍的客人相互交流的空間。

  無論是樹屋還是膠囊旅舍,都「翻譯」了大量的國外設計,並利用本地工匠將其在材料和施工上「本土化」。最終形成了成熟的流程:首先由陳浩提出大的理念,藉助國際義工做基礎設計,他們會甄選大量的方案,最終拿出別具一格的設計。中方設計師吳大勝再將「老外」的設計落地,計算調整尺寸,保證施工時對原生態的保護。最後,由本地尤其是附近安仁鎮的能工巧匠施工完成。除了木結構的房屋,風格各異的木質家具也是本土工匠的創新之作。

  創業夫妻與國際義工的巧妙結合

  陳浩和塗海霞夫婦是一對創業的黃金組合。陳浩是典型的工科男,塗海霞有新媒體從業背景。一個踏實肯幹,邏輯嚴謹;一個多思善悟,情商尤高。更可貴的是他們在川西林盤傳統文化和田園的本底之上,還具有充分的國際視野和國際意識。

  他們創造了一套吸引國際義工的工作方式。由園區免費提供義工的食宿,義工回報以智力資源。義工可以將自己的構思、設計、施工在這裡轉化為自己的各種形態的作品。這種互利雙贏的模式,幾年來,為他們引入了42個國家116名國際義工參與建設運營。我去拜訪那天,正好遇見來自加拿大的義工Alex在和陳浩一起加固樹屋。他們多數時間用英語交流,偶爾也用簡單的漢語。那份熟練和默契,讓人欣慰。

  在政府、市場和國內外義工的支持下,凡樸生活民宿聚落還開辦了自然學校、鄉村青年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傳統手工藝傳習所。海霞夫婦堅持用情懷去營造社區氛圍,帶動周邊群眾,推動社區共治共營共享。

  死水活化 返璞歸真

  □吳志維/文

  從水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崇州「凡樸生活」民宿聚落,恰似一座建立在鄉間的「活水公園」。水,在這裡被合理利用,充分淨化,做足了文章。如果你有一個院子,一座林盤,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鑑。

  一、給自然溪流造個「鄱陽湖」

  「凡樸生活」所在的徐家渡林盤,被一條名為鐵溪河的小河環繞。「凡樸生活」園區內的人工溼地,恰如長江上的鄱陽湖。豐水季節,鐵溪河的水流入園區,多餘的水又最終回到鐵溪河;枯水季節,園區內的溼地又能足以保證院內綠化的澆灌。這種尊崇自然的水量調節方法,讓「凡樸生活」受益匪淺。

  二、雨水是巨大的財富

  正如我們提出的「海綿城市」概念,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同理,也可以讓我們的村莊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凡樸生活」園區內的書吧和餐廳,都有著漂亮的玻璃屋面,雨水順著屋簷的雨水槽被收集到林盤中央的水池裡。整個園區的雨水,匯集到院內更大的水池裡,多餘的雨水被排入鐵溪河。整個園區就像一個海綿,時刻保持水源豐盈,而又不會發生內澇。雨水是最好的澆灌用水,讓整個園區的植物鬱鬱蔥蔥。

  三、園區就是一座「活水公園」

  「凡樸生活」的男主人陳浩,讀博士時研究魚菜共生。他特別關注自然界對水的淨化。於是他盯上了園區內的衛生間。乾濕分離是第一步。園區內的衛生間,用鋸末將大便收集起來,最終在特定的區域成為堆肥。

  我們還可以更多地借鑑成都「活水公園」的做法,讓汙水依次流經厭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養魚塘等水淨化系統,或涓涓細流,或激情跌宕,變幻出多姿多彩,並發生質的變化,向人們演示了水與自然界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生命過程。

  我們還可以選擇更適合的植物,讓他們各司其職。其中種植的漂浮植物有浮萍、紫萍、鳳眼蓮等;挺水植物:蘆葦、水燭、茭白、傘草等;浮葉植物:睡蓮;沉水植物:金魚藻、黑藻等幾十種,與自然生長的多類魚、昆蟲和兩棲動物等構成了良好的溼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既有分解水中汙染物和淨化水體的作用,又有很好的知識性和觀賞性。

相關焦點

  • 黑龍江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組織開展「共抒愛國情 同築中國夢」紅色...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校團委統籌全校各級團組織圍繞國慶節、中秋節等重要節點,在青年學生中深入開展「共抒愛國情 同築中國夢"紅色經典宣傳活動,激發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厚植愛國情懷,凝聚青春擔當的磅礴力量。
  • 蓬萊市 「中國航天日」活動築起教育夢航天夢
    在第三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蓬萊市開展了「中國夢航天夢」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從而引導學校青少年樹立報國之志,傳承航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航天夢貢獻力量。蓬萊市北溝二中通過手抄報、宣傳欄等形式,以及各種豐富多彩的參觀和體驗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航空航天知識,為學生未來築起宏偉航天夢。
  • 冬天鄉間紅彤彤的柿子,藍色天空下的累累碩果,親切的家鄉景色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冬天是寒冷的,冬天是蕭瑟的,冬天是讓人充滿期待的。當原來葉子掛滿枝頭的樹木最後無葉子點綴的時候總是讓人期許下一個春天快點到來,但是南方的冬並不是如此無趣。當氣溫越來越低,暖暖的陽光照在南方鄉村的柿子橙子則越顯得紅潤誘人,而在農家房屋前後隨處可見的柿子更一道獨特的景色。柿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胺基酸,汁多味甜,是人們喜食的果品。
  • (平凡的世界)開出美麗燦爛的人生之花!
    終於,接連數日看完了由路遙同名長篇小說而拍的《平凡的世界》電視劇。看完以後;百感交集,五味雜陳。這部電視劇真真切切的演出了那個年代的心酸與無奈,平凡與希望,樸素,與真情!整個觀看的過程讓人無數次熱淚盈眶!
  • 同心共築生態夢,深港企業家募集904萬善款助力溼地保護
    新鮮資訊一籮筐 舉報   11月27日,「2020同心&紅樹之夜——見圳40,同心共築生態夢
  • 以冰為夢、以夢為馬——讓奧林匹克點燃青年夢想照亮冰雪希望
    宣講團成員來自平凡創造不凡的奧運經歷,真摯而又樸實的奧運情懷,引發了青年學生的強烈共鳴,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讓奧林匹克點燃青年夢想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願景之一。北京冬奧宣講團成員希望通過演講,帶動更多年輕人關注北京冬奧會,進一步推動冰雪運動發展。
  • 《無名之輩》裡的平凡人「幹大事」,底層人民頂起整個社會
    相信我們大家都有同樣的一個感受,那就是你我都是無名之輩。在當今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可就是平凡人。最近有這麼一部電影,無名之輩講的好像就是社會裡的你我他。但是有一句都得說,那就是平凡人也能幹大事,底層人民才撐起了整個社會。《無名之輩》裡面的男主角,讓我們想起了在生活中慘遭失敗的人。
  • 破碎的美麗,夢之殤
    夢有多長夜有多長夢裡依稀是鄉親樸實敦厚的模樣夢有多遠夜有多遠,夢裡依稀是父母滄桑憔悴的臉龐夜臨,夢現;夜離,夢醒。小草的母親,千萬母親中的平凡的一名。曾經,母親也是若嬌柔花兒一朵,有過美麗,有過風情,有過對愛情的幻想,然而,一紙婚約,葬送了一個女子美好的一生。青春韶華,若花,一夜狂風暴雨,凋零了美麗。再也沒有那清脆的笑聲,再也沒有那燦爛的笑顏。一生最美麗的年華,埋葬。
  • 毛不易《從無到有》,他是平凡人的代表,但他一直是優秀的平凡
    毛不易,你平凡卻不普通,與眾不同。 暴發戶,永遠相信你的音樂夢,陪你從無到有。 毛不易,你帶給戶戶的星空。 暴發戶,從未想過離開過。 家家陪著戶戶,戶戶陪著家家。 擁抱這份愛,我們在你左右,一直走很久。
  • 「幸福夢」講述最美故事 彰顯時代精神
    6月9日上午,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文聯、市工商聯、市殘聯、市科協、市紅十字會聯合在西寧市實驗中學多動能廳舉辦「中國夢·勞動美-綠色發展、幸福西寧」職工群眾宣講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宣講會。在首場宣講會上,西寧市勞動模範劉蓉、陳志芳等來自不同領域的10位先進典型,以真人、真事和真實情感,分別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了他們在人生成長奮鬥的道路上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的勵志故事。她們在平凡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業績,引起了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和熱烈反響。她們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最美故事,表達了對職業的敬重、對祖國的熱愛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自豪。
  • 《鄉間輕曲》:鄉村種田文的典型代表,一人寫出七部精品種田文
    《鄉間輕曲》,醛石,5作者。分類:都市-都市生活。【簡介】人近中年的邊瑞厭倦了大都市的生活,想過簡單的日子,回到了老家,種上幾畝地,沒事收拾一下屋邊的菜園子。開心的時候斫上一把古琴,畫上兩筆畫,心情煩燥的時候則是騎上牛進山裡,採些山果野參。悠閒的小日子過的美滋滋。【黃金五章】第一章,遠行歸來。
  • 【百姓故事匯】疫情中的「平凡」力量不平凡
    【百姓故事匯】疫情中的「平凡」力量不平凡 2020-09-21 2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夢安然 築非凡——安然納米2019年度營銷表彰盛典榮耀開啟
    安然榮耀15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展望未來,夢已起航!她希望通過安然科技閱讀空間,啟發少年夢想,連接科技未來,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匯聚真情,與愛同行,我願意!」安然愛心志願者聯盟代表號召更多人用愛與感恩點亮未來,滋潤每一顆未來之星,助力中國夢,助力安然夢!
  • 引領世界60年 攜手共築中國夢 山貓中國2019年經銷商大會圓滿召開
    2019年1與14日-17日,鬥山山貓2019年經銷商年會在三亞亞龍灣隆重召開,本屆年會以「引領世界60年,攜手共築中國夢」 為主題,回顧2018,分享成功經驗,交流和探討市場機遇,展望2019年的美好願景。
  • 歌詞也要熔古鑄今——訪《平凡英雄》詞作者楊啟舫
    【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⑯】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什麼歌堪稱好歌?  它必然要經過歲月淘洗,在不同的時空中屢次撥動人們的心弦,與時代同頻共振。慷慨激越的《長城內外》,古典抒情的《海上明月》,天馬行空的《追星》……這些風格各異的歌曲的歌詞,都出自楊啟舫之手。
  • 當好基層「領頭羊」 共築鄉村振興夢
    當好基層「領頭羊」 共築鄉村振興夢——記合山市第九屆人大代表、北泗鎮黨委書記楊普華「我們要以身作則,傾注真情,扎紮實實做好脫貧攻堅每一項工作,絕不讓一名貧困群眾掉隊。」這是合山市人大代表、北泗鎮黨委書記楊普華逢會必講、逢事必講、逢查必講的一句話。
  • 《鄉裡彩虹城裡雨》開播 鄧英繹平凡大愛引期待
    該劇中女一號鄧英在劇中飾演林久菊,她生長於農村,平凡樸實的生活帶給她的是柔弱的外表和堅強的內心。鄧英用自己精湛的演技詮釋了農村婦女林久菊一生,展現了她的平凡大愛。  演員鄧英內地實力派代表女演員,從影以來參演了多部優秀的影視作品獲得業內一致好評,無論是《桃花運》中大氣美麗「御姐」老闆娘,亦或是《大敦煌》中溫婉爾雅的「珍娘」。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
  • 欣賞|夢裡是故鄉,夢外是鄉愁——李學明畫作展
    那時候,父親在他鄉工作,李學明與祖父、母親在鄉間過活。生計不是不艱難的,但祖父勤勤謹謹地做紙紮、制風箏、插艾草、貼對聯……一粥一飯裡都是農人的敬物惜時。在祖父對生活的投入中,李學明浸染到節氣裡的鄉土文明,「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潤餘成歲,律呂調陽。」就這樣成為他的文化基因。這個家父慈媳孝,老人把兒媳當女兒,兒媳則親奉羹湯、搓背洗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