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⑯】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什麼歌堪稱好歌?
它必然要經過歲月淘洗,在不同的時空中屢次撥動人們的心弦,與時代同頻共振。慷慨激越的《長城內外》,古典抒情的《海上明月》,天馬行空的《追星》……這些風格各異的歌曲的歌詞,都出自楊啟舫之手。
2019年,在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創作主題歌曲音樂會《抒情新時代》」上,樸實感人的歌曲《平凡英雄》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禮讚新時代英雄是這首歌的主題。「和平年代的英雄,也許沒有驚天動地的舉動,他們也許就在我們身邊,是家人、同事、朋友、鄰居。他們雖然平凡,但是作出的犧牲並不少。」楊啟舫說。在落筆之前,楊啟舫和創作夥伴就確定了語言平實、接地氣、不刻意拔高的創作原則。英雄就孕育在平凡之中,英雄也是血肉之軀,楊啟舫的歌詞就從這裡入手。「我知道你的骨頭,不比別人硬,只因為有種力量,引領你往前衝。我知道你受了傷,傷口也會痛,只因為有一種信念,告訴你別放鬆。」歌詞拉近了英雄與普通人的距離,同時也道出了英雄身上所具有的信念和精神的力量。
「我知道你的身影,就在人群中」,「我知道你的樣子,平凡又普通」,歌詞道出了每個人都有成為英雄的可能。青年作曲家王喆的音樂很克制,有一種力量含在裡面,引而不發,具有藝術感染力。青年歌手李龍的詮釋與詞曲風格很統一,讓聽者動容。初稿的歌詞比較長,經過反覆打磨,歌詞越來越精練。「歌詞不能面面俱到」——楊啟舫一連說了三個「空間」——「歌詞要給音樂留下創作空間,要給歌手留下詮釋空間,要給聽眾留下想像空間」。
歌曲在2019年年底推出後,就受到人們好評。不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危難關頭,很多普通人選擇挺身逆行,成為新時代的平凡英雄。這首歌又被大家重新唱起。回過頭來,人們發現,這首歌十分適合歌頌那些抗疫英雄。「越是那危難艱險,你越會挺起胸」,「所有歲月靜好時,都有人負重前行」。楊啟舫說,這首歌抓住了平凡英雄的共性,所以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
「大雁飛過老牆,明月照在高臺」,在為央視大型系列特別節目《長城內外》寫的同名主題曲中,楊啟舫沒有重複前人寫長城歌曲的思路,他把長城還原成「老牆」,著重寫了這座牆下發生的人和事,有「挑燈縫衣」的老母親,「將家書託與郵差」的妻子,有絲綢之路上的「駝鈴驛站」,有吟唱《出塞》的戰士……「且伴我長風萬裡,五千載平仄節拍」唱出了長城的恢宏氣勢,「一方青磚,一闋婉約的詞牌」,又寫出了長城所代表的中華民族重情的一面。
最近,楊啟舫作詞的歌曲《追星》成為嫦娥五號搭載的幾首歌曲之一。歌詞「把銀河當作地球的圍巾,下雪天也不會怕冷」,充滿童趣。「我想邀請嫦娥姐姐,要不要和我一起追星」,「追星」二字一語雙關,既指宇宙中的星星,又指平時粉絲「追星」的行為。楊啟舫說,這首歌想引發大家的思索,到底要追什麼樣的星,才是更有意義的。「我想去更遠更遠的地方,讓我和太陽系來個合影。管他引力波,管他是黑洞,擋不住我勇敢的追星。」則充滿理趣。走出太陽系,彰顯了中國航天人更宏大高遠的追求。
楊啟舫作詞的另一首與月有關的歌曲《海上明月》,自從2012年亮相央視中秋晚會以後,就成為央視中秋晚會的主題曲。「月亮升起來,照亮一片海,親情友情中華情,情濃分不開。」「月圓彩雲追,天地入胸懷。鄉音鄉情最難改,一代又一代。」從這些歌詞中,我們不難看出古典詩詞的基因。「寫歌詞也要熔古鑄今,」楊啟舫說,「寫歌詞要找到根,根就在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富礦。要借鑑古詩詞,用現代話語和內容賦予它時代性,這是我們這代人要做的。」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4日 09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