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解讀「習式」話語風格:質樸清新 善用隱喻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習式」話語體現了何種理念

  文風質樸清新的背後是自信篤定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習近平清新樸實的語言風格,不僅使新一代國家領導人平添更多人格魅力,使中央與普通民眾的心理距離進一步拉近,更重要的是,「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國家最高領導人手握重權,言談舉止、思維觀念均會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發展方向。一個時代的文風和學風如何,往往是觀察一國或一個時代興與衰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一個時代如果文風清新質樸,為普通百姓所喜聞樂見,往往是一個國家正在走上坡路的體現。普通民眾的語言,往往充滿生活氣息,喜歡多用俗語、歇後語,十分形象生動。更重要的是,由於有豐富的生活實踐作根基,這些俗語往往飽含人生哲理。精英階層為了與普羅大眾區分,在文風和學風方面往往會人為地進行「語言加密」而進行身份識別。殊不知,精英階層語言表達上的自我封閉,實質就是感情、利益同普通大眾的有意疏離。

  從歷史來看,政治精英階層語言風格越是追求華麗,講究四六對仗,國家越容易走下坡路。語言華麗看似是「有文化」的體現,實則是思維貧乏、作風浮誇的直觀映射。正是因為沒能力抓住事物本質,才會言不及義,誇誇其談。魏晉名士熱衷清談,成天談些「不打糧食」的話題,結果國家治理得一塌糊塗。宋明理學講求名節,整天講「男女之大防」,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由此導致空談誤國。相反,那些走向強大的國家和時代,其學風和文風往往健朗質樸,注重經世致用,沒那麼多彎彎繞——因為文風反映作風。在文化質樸清新的背後,往往是自信篤定,真抓實幹。

  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新一代中央集體,有意識地使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執政原則,實際也是在感情、思維和作風上更加貼近人民的體現,是國家走向強大的文化標誌。

  「習式風格」與轉作風一脈相承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趙洋:「習式」風格的政治話語同總書記所倡導的轉變作風、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理念一脈相承。

  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形成後不久,就提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向全國人民作出莊嚴承諾,指出領導幹部要「開短會、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切忌走過場、搞形式主義」等;這體現在講話上,就是要講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去的話,要講真話和實話,而不是大話和空話。

  就現代政治而言,領導人也應有「平民化」一面。這表現在生活上,就是領導人的生活也同老百姓一樣,要有家庭生活,也要有親情;體現在語言上,就是使用群眾化的語言來深入淺出地闡明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經常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樸實無華的語言以及通俗易懂的論證。比如,在擔任總書記之後的記者見面會上,他在講話一開始,就首先向在座的記者們表示「讓大家久等了」,說記者朋友們報導十八大「很敬業、很專業、很辛苦」,這種平易近人的態度和口語化的表達方法一下子拉近了講話人和聽眾之間的距離。再比如,在主政浙江時,他 在談到浙江經濟的發展時提出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兩個「山」的對比,就很好地詮釋了環境資源和經濟建設的關係。

  領導人的語言往往傳遞著關於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信息,因此會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對於領導人而言,說話的藝術是其管理水平和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它不僅關係到領導人個人的形象和其工作的成敗,還關係到人民群眾對於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領會和理解,關係到大政方針的執行。習總書記講話中的「習式風格」已經成為新一屆領導集體當中的一大亮點。也應當指出,習總書記的講話體現的不僅僅是他的個人風格,還代表了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朝著更加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方向發展。這些轉變,必將推動中國未來的發展與進步。

  「習式」話語傳遞出的外交理念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系副主任白雲真:習近平同志樸實和生動的語言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很大程度上豐富和充實了中國外交語言,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以至很多國外媒體稱之為「習式外交」。

  習主席在外交演講中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中國俗語,將中國元素、中國文化以及中國話語注入到中國外交理念中,展現了對中國發展模式的信心、對國際合作的期待以及維護和平的決心。就如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中引用中國古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表達了對金磚國家合作的積極支持;在坦尚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中以「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的俗語明確傳遞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原則以及可持續發展觀。

  「習式」外交話語也常將訪問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風俗融入演講中,很好地傳達了中國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相互借鑑,取長補短的包容互鑑精神。如以「河有源泉水才深」的非洲諺語勾畫中非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的美好前景;以非洲詩人的詩句「向前走,非洲,讓我們聽到你歌聲中勝利的節奏!」表明對非洲邁向和平、發展、進步的堅定信心,以「天時、地利、人和」寓意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的新階段。2013年3月24日,在坦尚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習主席甚至親切地用坦尚尼亞唯一官方語言斯瓦西裡語問候大家,向大家致謝。

  此外,他擅長運用明喻或暗喻等隱喻方式,或蘊含哲理、或真實坦誠、或柔中帶剛地表達中國外交的合理訴求、正當關切。如在亞洲博鰲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將亞洲發展的困難和挑戰比喻為「一道道的坡、一道道的坎」,將和平比喻為「空氣和陽光」,將地球村比喻為「大舞臺」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寓意共同發展和均衡發展;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寓意開放包容。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政治性的講話往往照本宣科,語言過於程式化。習近平主席繼承和創新了老一輩政治家和外交家的外交語言風格,以更理性、睿智的語言闡明中國的安全觀、發展觀與合作觀。他的外交語言風格,充分表明了中國構築新型大國關係、謀求各國和地區共同與均衡發展、探求人類共存之道、建立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的態度、決心、信心和期待。(來源:《人民論壇》雜誌 作者:田文林等)

相關焦點

  • 隱喻嵌入政治話語的意義轉向
    >政治話語;隱喻認知;移動隱喻;政治術語 作者簡介:   從詞源學上講,當下的隱喻認知褪去了亞里斯多德「移動隱喻」觀中的繼續存在屬性。  從本體論上看,隱喻正在重塑我們對待政治學的看法,並有助於劃定政治學的研究邊界,確定研究的獨立性與特殊性;從認識論上說,隱喻釐清了政治概念本體認知的基本範疇,這是學術共同體實現後續知識積累的起點;從方法論上講,隱喻提供了具體政治話語研究的切入視角以及分析指南,這是清晰刻畫並呈現政治學學科屬性的重要保證。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隱喻與轉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是一種概念的發生機制、語言的組織手段,甚至是科學創造與理論創新的重要來源。隱喻與轉喻在日常話語中幾乎無處不在,以致人們經常忽略它們的存在。
  • 主流文化的萌態話語景觀解析
    因為在主導文化中的話語缺失,亞文化常以創新方式表達對社會規範的不滿,被理解為「叛逆,非主流」,從而與正統內容鮮有交集。萌文化最早源於日本,指代御宅族在觀看美麗可愛的動漫少女形象時,萌發出的熱血沸騰的感覺和心中有愛的狀態。在中國,萌文化性別隱喻有所淡化,「萌」更多泛指可愛,作為一種輕鬆快樂的文化方式,是主流話語所缺少的一種文化因子。
  • 沒有硝煙的戰爭——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隱喻現象分析
    隱喻本質上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種事物」,它廣泛存在於日常話語中,甚至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思維手段。在認識到其普遍性後,研究者越來越專注於去挖掘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隱喻背後的涵義。每一個行業或領域都有其常見的概念隱喻,但有一個概念隱喻幾乎瀰漫於所有話語領域,這就是戰爭隱喻。
  • 幸福習習社:生命密碼1-9號人解讀之2號人性格
    幸福習習社:生命密碼1-9號人解讀之2號人性格今天幸福習習社沐言老師給大家簡單說說主性格為2號人的一些性格特質。2號人最主要的幾個標籤就是:善溝通,細膩,有耐心,依賴性強,缺乏自信,優柔寡斷在五行中,2屬水,所以2號的人就像水一樣,很細膩,有耐心。
  • 改進文風會風轉作風更應從說話和話語方式改起
    改進文風會風轉作風更應從說話和話語方式改起 2014-11-26 09:25:08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劉彥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風格鮮明、內涵深刻,人們喜聞樂見,國內外媒體紛紛解碼這種「習式風格」,探尋語言背後的力量。  習近平同志的語言藝術和風格是長期形成、一以貫之的。從《擺脫貧困》《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之江新語》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都展現了語言的魅力。那麼,這種語言力量來自哪裡?  首先,是來自信念的力量。
  • 「刻意隱喻理論」:隱喻研究的最新進展
    話語、結構—過程謬論;意向、意識、注意;言辭、詞語、映射、五步架構。因此,刻意隱喻理論的一個主體原則就是充分關注「注意力」,若且唯若其語言結構表明聽話人必須把注意力從話語的目標域暫時離開,轉而移加到隱喻相關表達所激活的源域之上時,當前隱喻才具有刻意性。這裡有關源域的注意力假設是非常具體的:它把源域的指定表徵形式當作話語處理過程中情景模式的一部分來處理。
  • 【候補】[西部網]習總書記的鄉愁——我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春節前夕,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工作,再回梁家河為契機,西部網推出系列專題報導,《習總書記的鄉愁——我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反映習總書記對這片黃土地的深厚感情,探尋習近平成長之路,並全面解讀陝西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紮實」重要要求的舉措。 一、捕捉細節 讓報導吸引人打動人 「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我永遠不會忘記父老鄉親。」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一方面,傳統主流媒體單一化、統合式的支配性敘事,正在被虛擬化、離散化的多模態敘事所融合;另一方面,傳-受雙方互動模式的變異,必然強化話語方式、修辭發明的對話性和策略化。面對社交媒體對以「國家」為主體的傳播行為的強力介入,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不止是日常人際交流、交往的社會環境的適應性問題,還是蘊含文化政治邏輯的權力交換問題。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研究發現,主流媒體通過情感主義路徑建構「英雄」的策略繼而實現政治的情感化,而如環境、問責、技術改進等許多值得思考與可作為的事物被弱化乃至遮蔽。用話語分析輔助輿論研究,輿論引導的策略得以具象地呈現出來。 Van Dijk認為報刊中的隱喻對影響輿論起重要作用[12],Gamson將媒介話語分析用以探究美國公共輿論的走向[13],這意味著話語分析在輿論研究中大有可為。
  • 政治語篇的情感話語分析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分析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的中英文語料,探討了政治語篇中通過隱喻間接表達情感的話語特點以及英文翻譯,從而揭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學習者語用理解能力和語用表達能力的培養。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
  • 幸福習習社:生命密碼1-9號人解讀,3號人性格
    幸福習習社:生命密碼1-9號人解讀_3號人性格今天,幸福習習社沐言跟大家講講熱情主動的3號人。3號人,是所有生命密碼主性格1-9中,最有藝術細胞的群體了。如果你的孩子是3號人,作為父母,應儘可能的幫他們培養一個藝術類的興趣愛好。
  • 託馬斯·阿奎那:隱喻理論:四義說
    託馬斯·阿奎那的隱喻理論是教父時代隱喻解經傳統的深化和發展。作為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集大成者,在關於聖經是否可作隱喻闡釋的辯駁中,提出了開啟但丁「詩為隱喻說」先聲的隱喻解經四義說。首先,他認為,聖經採用隱喻的方法表述神聖和精神的真理符合情理,根據上帝的創造觀,上帝依萬物的本性和能力進行創造,人自然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認識真理。因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源於感覺,所以聖經借形象的隱喻教人以神聖真理是理所當然的。並且,聖經的普適性,使它不分責賤,面向大眾,一視同仁,亦可使愚笨之人借形象的隱喻理解真理。
  • 《寄生蟲》:解讀奉俊昊特色電影風格下的黑色荒誕「寄生」大戲
    那麼,奉俊昊導演這部影片中的「寄生蟲」到底是在隱喻、表達什麼思想情感呢? 因此,我今天會從奉俊昊導演的特色電影風格入手,來解讀這部與眾不同的反映現實階級題材商業片以及「寄生」背後隱含的真正思想。在文章第三部分,我也會結合影片故事內容,談談影片帶給我的現實思考。
  • 儀式的隱喻:新聞發布活動的另一種視角
    這一表情式與宣告式話語後,記者席的右側方向、東大廳的入口處就立刻成為了期待已久的記者們與直播畫面關注的焦點。 當政治局常委成員們依次亮相併緩步走上坡道直至大廳中央展臺的預留位置處,記者們的注意力、直播畫面的跟隨鏡頭都被「政治局常委有哪幾位」所吸引(央視直播的畫外音甚至能聽到現場記者們在小聲地辨認依次出場的常委)。
  • 後疫情時代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塑造力的話語路徑
    因此,在後疫情時代為了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我們要將話語與其背後隱藏的政治企圖剝離開來,揭露少數媒體通過改變話語場景和話語角色進行話語操控的本質,利用科學事實反駁謊言和假相,並通過「真朋友」和「好兄弟」等關鍵詞構建抗疫話語,展現我國守望相助、天下一家的大國情懷,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國外受眾,實現後疫情時代的人心相通。
  • 幸福習習社:生命密碼1-9號人解讀之4號人性格
    幸福習習社:生命密碼1-9號人解讀之4號人性格上篇文章和大家講解了生命密碼1-9號人解讀之3號人的性格今天幸福習習社沐言跟大家分享下生命密碼主性格是4的人的性格特徵。4號人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非常尋求安全感,不喜歡改變。如果你的另一半是四號人,恭喜你,他會是一個專一的人。
  • 雜論|于堅「拒絕隱喻」的詩學觀
    即便在以白話文寫作的現代詩歌中,脫離存在的古典意象仍然陰魂不散,而為意識形態炮製的新的隱喻系統又粉墨登場,緊緊地扼住人們地咽喉。因此,于堅認為:「拒絕隱喻,就是對母語隱喻霸權(所指)的拒絕,對總體話語的拒絕。」 于堅在文中聲稱,要「拒絕垂直性,拒絕價值,拒絕深度,拒絕獲得深度的所謂『直覺』『靈感』『激情』等等。」
  • 「行走的XXX」構式中的隱喻與轉喻
    摘  要:在網絡新聞標題中,熱門的「行走的XXX」構式其話題對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車等物體。「行走的」往往是「直立行走」的縮寫形式,而能否直立行走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特徵之一。因此,通過範疇及特徵的轉喻機制,該構式容易激活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