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文學巨匠」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

2021-01-21 中國青年報

夏 衍

夏衍(中)與巴金(左)、冰心在一起。資料圖片

夏衍擔任編劇的電影《林家鋪子》 資料圖片

【追光文學巨匠·紀念夏衍誕辰120周年】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至今,人們在評價和討論夏衍文藝創作及其個性特點的時候,往往傾向於跟「現實主義」「洗鍊」「衝淡」「雋永」等關鍵詞聯繫在一起。正如1943年7月,葉聖陶為夏衍劇作《法西斯細菌》在成都旅行公演受到各界好評後寫下的詩句:「夏衍文風樸且清,中華劇藝夙知名。喜聞今日二難並,行見光輝動錦城。」不得不說,樸實、清芬既是夏衍名作《法西斯細菌》的藝術風格,也是夏衍六十多年的各類創作實踐留下的大量膾炙人口的篇章帶給讀者和觀眾的一以貫之的美好體驗。

壹.跨越文字表達、舞臺演出、銀幕放映等媒介形式

近代世界與現代中國的歷史境遇,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左翼」文化與革命文藝的發展趨勢,加之中外融合、古今貫通的知識分子素養和天性真淳、內心勃發的文藝稟賦,既促使魯迅、郭沫若等一代傑出的思想啟蒙者放棄自身的「科學」抱負走上靈魂拯救之路,也為年輕時代的夏衍「棄工從文」,並成為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開拓者和組織者之一奠定了基礎,更為此後夏衍體裁多樣、題材豐富並轉換自如的跨媒體寫作帶來了巨大的成功。

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二十世紀,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與寫作實踐中,夏衍或偶有涉獵或精耕細作過包括調查報告、譯作譯著、時事述評、電影劇本(原創或改編)、話劇劇本(原創或改編)、報告文學、中短篇小說、詩詞、廣播短劇、新聞採訪、特寫社論、報刊補白、雜文隨筆、講義講稿、口述史、回憶錄等多種體裁和題材,還在電影、戲劇和文學的理論、批評等領域發表或出版過影響深遠的著述,在創作和理論、批評之間自由遊走,在原創與翻譯、改編之間縱橫馳騁,其載體跨越文字表達、舞臺演出、廣播傳送、銀幕放映等多種不同的媒介形式。儘管在現代文化史上,也有不少知識分子有意無意地投入這種豐富多樣的跨媒體寫作之中,但如夏衍這樣廣泛、深入並取得重大成就的寫作實踐,也是並不多見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夏衍的跨媒體寫作總是因應時代和現實需要,並在其社會活動和革命實踐中得以展開和逐漸完成的。在此過程中,夏衍總是轉益多師、兢兢業業、默默耕耘,並將自己獨特的社會經歷、個性特點和精神氣質融入不同的體裁、題材和媒介之中,形成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左聯」時期,夏衍受瞿秋白的深刻影響,將報紙上看起來比較普通的新聞報導,通過改動和重寫,使其成為一篇具有思想意義和藝術感染力的、「控訴性」更強的文藝作品,並以此在新聞語體與文學語體之間自由轉換。田漢也曾在《序〈愁城記〉》中明確表示,夏衍作為一個記者的修養,對於劇作者的他也是很有幫助的;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時代的敏感和對社會事象的熟習與洞察,夏衍也許就寫不出《一年間》《心防》《愁城記》等優秀的現代劇,同時夏衍的時論或劇本,又都讓人感到「一貫的摯切的憂時之念」。

正因為如此,夏衍才會根據形勢和需要,不斷變換自己的職業身份並嘗試跨媒體寫作,至少在報告文學(《包身工》)、戲劇劇本(《上海屋簷下》《法西斯細菌》)與電影劇本(《春蠶》《祝福》《林家鋪子》)、電影理論批評(《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代表了夏衍所在時代中國文學藝術理論創作的最高水準。

貳.探尋報告文學、舞臺演出、銀幕放映的不同特性

夏衍在跨媒體寫作領域的巨大成就,不僅有賴於他的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天賦,而且得益於他對獨特的媒介特性的把握。

事實上,儘管報告文學、戲劇劇本、電影劇本甚或電影理論批評的撰寫,表面上都是文字把握或文學表達,但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這些不同體裁的寫作,真正面對的受眾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讀者」,而是通過各種媒體想要獲得不同感悟和啟發的讀者、聽眾與觀眾。

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以及他在現代文學和戲劇電影運動中的重要地位,夏衍進入報告文學、戲劇劇本和電影劇本創作時,基本已與相應的社會群體、舞臺和影院產生了比較直接的對話關係。因此,文字寫作的「文學性」,總是跟社會關注的「公共性」、舞臺演出的「戲劇性」和銀幕放映的「電影性」相互交織、共同闡發。也因為如此,這種獨特的跨媒體寫作,必須建立在準確把握報告文學、舞臺演出和銀幕放映的媒介特性基礎之上,亦即「為社會的寫作」「為舞臺的寫作」和「為銀幕的寫作」。

僅就「為銀幕的寫作」而言。電影是一種舶來品的藝術形式,當夏衍領導的「黨的電影小組」奉命進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編劇並撰寫影評之初,他自己對電影作為一種不同於文學的媒介特性,應該是沒有切身體會的。但中國「左翼」電影運動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同樣離不開夏衍等人對電影作為一種新的影音載體的媒介特性的觀念認同,及其在電影院裡一部一部觀摩、一遍一遍學習、一幀一幀分析所付出的超常努力。由於真正弄懂了電影的敘事、畫面、剪輯、節奏、類型等之不同於文學、戲劇的特性,夏衍才能比較順利地獲得了影片導演和製片公司的信任,並以《狂流》《春蠶》等一批優秀的劇作引領時代風氣、創造影史經典。直到1958年,在《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這部「集大成」的電影劇作理論中,夏衍仍然是把電影劇作視為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跟戲劇和文學同中有異的一種專門的「業務」和特殊的「學問」。

正是因為始終重視電影劇作自身的特殊規律和媒介特性,夏衍根據魯迅和茅盾小說改編的《祝福》和《林家鋪子》,才會以其極具電影性的觀賞體驗和銀幕魅力徵服海內外觀眾,成為電影史上樸實清芬、意味雋永的典範作品。

叄.期待創作者和演員「戲裡面多一點實生活,實生活裡面少一點戲」

自始至終,夏衍都將自己對革命與文藝的雙重使命內蘊於心並承擔在肩。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夏衍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革命事業,輕易貶損文藝創作的審美功能,或將其直擊人類靈魂的精神訴求擱置一邊。相反,一種革命者的親和力與知識分子的書卷氣,始終縈繞在夏衍的字裡行間,在樸實、清芬的文風中,呈現出愈益深刻的現實主義的清晰軌跡和迷人魅力。

夏衍的現實主義追求,既跟其青年時代的「工科」經歷有關,也跟其作為一位職業革命家的社會使命聯繫在一起;同樣,現實主義追求既是五四運動為現代文學開拓進取的寬廣道路,又跟夏衍善於直面現實、始終關注百姓、熱愛大千世界的個人性情密不可分。

在一篇文章中,吳祖光曾經指出,讀到夏衍的作品,無論劇本、散文,或是政治小品,都會讓人想到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那種「簡練」和「雋永」;甚至在外形上,夏衍跟契訶夫扶著手杖、銜著菸斗,「靜靜地觀察世態」的神情,亦有近似之處——「靜靜地觀察世態」,正是夏衍創作的現實主義特徵。電影劇本《春蠶》裡近乎紀錄片段的養蠶窩種和鄉村生活環節,電影劇本《壓歲錢》、話劇劇本《都會的一角》和《上海屋簷下》裡五光十色的大都市面貌及其眾生相,以至大型歷史劇《賽金花》裡「儘可能真實描寫的人物性格」等,都在中國現實主義電影與戲劇發展歷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話劇《一年間》還被文學史家稱為「平靜而有為的現實主義」。

當然,在對世態的「靜靜地觀察」之中,夏衍體現出直面現實的從容不迫和關注平民的宅心仁厚,但他同樣強調更加「熱心」「豐饒」地去深入生活和探討人物的「內心流露」及其「精神世界」,要求創作者和演員「戲裡面多一點實生活,實生活裡面少一點戲」。從內到外尊重事實、環境和人物言行的必然性與合乎情理性,一切依據現實和人性本來的狀貌,掌握準確的分寸感,既不做無益的吶喊,也不做惡意的隱瞞。這種浸透著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的創作實踐和文藝理念,既能在《祝福》《林家鋪子》中領略其風採,又能給後來者以無窮的感化和啟發。

確實,夏衍創作樸實、清芬的文風,與其成功的跨媒體寫作、獨特的媒介特性把握與深刻的現實主義追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藝術披荊斬棘、開拓創新貢獻卓著,並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作者:李道新,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經典性是不斷再發現的過程——由「追光文學巨匠」欄目說開去
    在冰心、艾青、錢鍾書、曹禺、夏衍、汪曾祺、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誕辰紀念之際,光明日報開闢「追光文學巨匠」欄目,連續以整版的方式,對每位作家的創作成就和價值進行再闡釋,豐富了對這些經典作家作品的評價。可見,文學經典需要在不同的對話過程中得以確立。 在不同的場合,我曾多次表達過,評價一個時期、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學成就,應該主要著眼於它的高端文學成就。
  • 鄧俊峰:清新樸實的文風從哪裡來?
    黨風決定著文風,文風體現出黨風。人們從文風狀況中可以判斷黨的作風,評價黨的形象,進而觀察黨的宗旨的貫徹落實情況。應當說,我們的幹部隊伍當中不乏清新樸實、健康有力、富於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並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鮮活文風。這對幹部個人來說,體現的是健康的思想作風;對黨的形象來說,體現的是優良的黨風導向;對整個社會來說,體現的是時代的精神風貌。
  • 新品叫板Quest 2,愛奇藝智能的底牌「追光」與「哥倫布計劃」是什麼?
    隨著「追光」的發布以及「哥倫布計劃」的啟動,愛奇藝奇遇VR面向遊戲領域的硬體、軟體和生態布局已經全面鋪開。首款搭載「追光」視覺交互技術方案的VR一體機——奇遇3,將定位於「發燒級遊戲大作」,在2021年第二季度正式發布並開售,劍指業界公認標杆Oculus Quest 2,挑戰其霸主地位。
  • 藍洞起訴網易吃雞遊戲侵權;網易回應「第五人格」直播專區取消;網...
    國家網信辦依法約談快手、火山小視頻直播短視頻平臺4 月 7 日消息,近期「快手」「火山小視頻」直播短視頻平臺傳播涉未成年人低俗不良信息,社會輿論反映強烈,國家網信辦於 4 月 4 日依法約談「快手」和今日頭條旗下「火山小視頻」相關負責人,提出嚴肅批評,責令全面進行整改。
  • 「書展2019」杜漸李偉才陳浩基譚劍出新作 科幻推理文學大放異彩
    他在十年前,即2009年以〈藍鬍子的密室〉入圍第七屆「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決選並得首獎。兩年後,2011年,他以《遺忘刑警》膺第二屆「島田庄司推理小說獎」首獎,可說已經相當矚目。至五年前,2014年,出版《13.67》,可說是風靡全球,除了獲2015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成為首位得此榮譽的香港作家,《13.67》一作更翻譯成不同版本輸出國外。
  • 最強精分,11個人格的互相廝殺——經典懸疑電影「致命ID」
    開始推大衛林奇的這段時間日常腦殼疼…距離上次把「穆赫蘭道」寫完又快過去十天了,「妖夜慌蹤」只寫了不到一半…決定中間穿插推薦一些別的電影吧,緩緩腦子~今天給大家推薦「致命ID」,個人可以說非常喜歡這個片子的節奏了,節奏緊湊環環相扣,沒有Bug,沒有無謂浪費的鏡頭,鏡頭畫面、整體邏輯
  • 當我在追光 我與光同航
    以後會和月亮結婚吧,戒指是一顆白矮星 5. 「月が好きで月は知らない」 「我喜歡月亮,月亮不知道」
  • 千篇一律的文風,近乎一樣的文案,網絡文學,一個套路打天下
    有這麼一段時間網絡文學圈子都在流行著一句話: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很多網文界大佬的事例也是印證了這句話,如天蠶土豆、唐家三少等。他們出來的作品一直都在用著以前慣有的寫作套路,然而到現在,這些作品依舊還是很火,同時也有更多的IP開發價值。這麼看來,他們這些作者是成功的,但是為什麼依舊有人質疑他們呢?
  • 「贅詞」的臺語要怎麼說?
    不過,臺語形容起這個「屎」呢,則要腦筋轉一轉才能明白,從字面到其衍生的意思,保證會有「原來是這樣!」茅塞頓開的暢快。譬如「目屎」,這應該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指眼淚;「火屎」,照字面是火的殘留物,猜出來了嗎?是指燃燒木炭過後所留下的灰燼;「薰屎」(hun-sái)照前推論,沒錯!
  • 一個希臘出生的英國人,為何成為日本近代妖怪文學鼻祖?
    這片土地深得赫恩之心,他與舊松江藩士之女小泉節子結婚,並於明治二十六年歸化日本籍,歸化日本時,赫恩從《古事記》中描述古出雲國(今松江)傳說的歌謠「八雲立 出雲八重垣」 的歌詞,為自己命名「小泉八雲」。雖說是轉述或改編,文中卻注入了八雲獨有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文章經過千錘百鍊,將材料提升為「藝術作品」;其結果就是,這些故事超越了單純的「妖怪故事」或「鬼故事」,成為卓越精湛的文學結晶,使他成為現代日本怪談文學的鼻祖,對日本乃至整個東方恐怖文學、美學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陳鈴|周恩來的故交任白濤:夏衍致周而復的佚簡釋讀
    目前所見的夏衍書信,在體量上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問題,即反映夏衍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工作生活情況的信件極少,絕大多數都是1975年以後的。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背後原因很多,卻始終是一大缺憾,希望今後夏衍書信的收集整理工作能在這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隨著時間的流逝,夏衍的其人其事以及所屬的時代將逐步走向歷史深處。但是,從學術角度出發的對夏衍研究的「歷史化」進程正在路上。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從南北朝開始,就出現「儒教」的說法,與當時逐漸在民間流傳的佛教和道教,合稱為「三教」,有跟佛教和道教分庭抗禮的意味。「儒教」又被稱為「聖教」,而孔子也從「至聖先師」變成了「聖教主」。其實,這只是某些人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將孔子神聖化,把他的言論和教誨奉為聖典的舉動,很難獲得真正儒家學者的認同。
  • 「一日之食」美食紀錄片IP上新 《向著宵夜的方向》升溫城市煙火夜
    (原標題:「一日之食」美食紀錄片IP上新 《向著宵夜的方向》升溫城市煙火夜)
  • 河北日報:好文風從哪裡來
    (一)  文風不是小事。  文風裡面有形象,展現境界,體現黨風,人們可以從文風中看到一個人的境界與情懷,更可以從中評價黨的形象;文風裡面有感情,表面上看是表達技巧和文字水平問題,實際上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感情問題;文風裡面有作風,作風好不好,效率高不高,群眾從文件、講話、文章中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蘇曼殊》日本隆重開機 講述一代文學巨匠蘇曼殊傳奇人生
    知名高僧湛然法師和文藝片女王黃璐領銜主演。電影《蘇曼殊》是一部歷時多年籌備,投入巨資打造的民國傳記類新人文主義文藝電影。《蘇曼殊》日本隆重開機 獲得中外媒體高度關注  電影《蘇曼殊》開機儀式,受到日方鳥取縣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化藝術巨匠作品展」再現經典藝術魅力
    、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銀谷藝術館承辦的「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9月16日至9月2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旨在全面展示、介紹、宣傳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的六大篇章、43位巨匠的藝術成就和人生歷程。
  •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哪一個人的文學成就最高?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說家是指法國的莫泊桑(1850-1893),俄國的契訶夫(1860-1904),美國的歐·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學大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緻,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1880年發表第一個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讚譽。
  • 梁平寄語文學「後浪」:祝願你們寫出更多更好,無愧於時代的作品
    這本雜誌是成都市重要的文學陣地,創刊於1981年,文學巨匠巴金先生專門為《青年作家》撰寫了創刊詞,並諄諄教誨,題詞「把心交給讀者」。該雜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其青春蓬勃的面貌、新銳開放的文風,引領文壇風騷,被譽為文壇「四小花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