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性是不斷再發現的過程——由「追光文學巨匠」欄目說開去

2021-01-21 騰訊網

作者:孟繁華(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成文化強國,離不開創作無愧於時代的經典之作。經典,簡單說就是不會過時的作品,這些作品穿越時間煙塵、突破山河阻隔,對當下仍發揮著燭照和指引作用。本期三篇文章聚焦經典作品創作經驗及經典性再闡釋,敬請關注。

文學經典的經典性,在不斷認知、對話和闡釋的過程中,其價值會不斷得到豐富。在冰心、艾青、錢鍾書、曹禺、夏衍、汪曾祺、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誕辰紀念之際,光明日報開闢「追光文學巨匠」欄目,連續以整版的方式,對每位作家的創作成就和價值進行再闡釋,豐富了對這些經典作家作品的評價。可見,文學經典需要在不同的對話過程中得以確立。

在不同的場合,我曾多次表達過,評價一個時期、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學成就,應該主要著眼於它的高端文學成就。所謂高端文學成就,就是具有經典性的文學作品。而經典文學作品,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是經過歷史篩選出來的最能表現文學價值、最具代表性的傑出作品。這一表述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落實到具體的經典作品,它的指認是在一定的時間範疇內實現的,於是就產生了經典作品不斷確立和顛覆的過程。

確認文學經典是文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所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不僅指當代人在新的文學實踐條件規約下,在新觀念的支配下創作的新作品,同時也指不同時代對傳統文學經典的再認識和再發現。這也正是文學經典的魅力所在,也就是經典文學的經典性。抑或說,即便在不同的歷史語境中,經典文學一直具有被再發現、再闡釋的可能:過去我們曾經強調的經典作品某些方面的價值和創造性,遮蔽了它們具有的更豐富的內涵,或者說,因時代帶來的不同局限、問題或困擾,我們總會以「片面」的方式強調經典的某個方面。這不僅可以理解,而且是難以超越的。

近期,光明日報推出七期「追光文學巨匠」專刊,梳理七位文學巨匠的文學成就和藝術風格,展示他們創作對當下的啟示。

因此,文學經典一直處在建構的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確認和構建文學經典,應該是文學批評或文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但是,對於經典的指認,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分歧,只是當時相對來說還簡單些。古人雖然也無可避免地受制於文學作品自身價值的規約,受到時代審美風尚、作家與批評家的闡釋、類書和選本選擇等的規約,但是,這些規約畢竟還限定在本土版圖範圍之內,還是「自家對話」的結果。比如,有了董仲舒為首的漢儒的努力,孔子就可以成為經典;有了蕭統主編的《昭明文選》,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的經典詩文作品,基本就沒有大的問題了;比如《唐詩三百首》,入選的作品除了偽作之外,其經典地位也日久天長。

這種由我們自己指認經典的情況,一直延續到現當代文學。比如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作家,在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中就已經被確認——「魯郭茅巴老曹」,他們的經典地位難以撼動,就是排名順序也經久不變。還有,以《子夜》《家》和《駱駝祥子》為代表的作品,一直被新文學史命名為「啟蒙經典」,以延安文學為代表的文學被命名為「紅色經典」,「三紅一創、青山保林」(《紅日》《紅巖》《紅旗譜》《創業史》《青春之歌》《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是「十七年文學經典」,金庸的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當代大眾文學的經典,等等。

文學經典的建構,要與歷史和時代對話

經典的建構,不僅和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有關,更與不同時代的文學觀、文學史觀等有關。比如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文學有一個「試錯」的過程。或者說,剛剛跨進共和國門檻的部分作家,並不明確如何書寫新的時代,並不了解文學實踐條件究竟發生怎樣的變化。因此,在「試錯」的過程中,制度化地建構起了文學規約和禁忌。規約和禁忌的形成,也無形中樹立起了文學界的絕對權威,比如周揚。他作為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權威闡釋者,對某些思潮、現象和作家作品,他的肯定或否定,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或價值就有了基本評價的依據。後來事情起了變化,這個變化發生於1985年黃子平、陳平原和錢理群聯袂發表的《論20世紀中國文學》。文章改變了百年中國的文學史觀和文學史的編撰方法;1988年,陳思和、王曉明提出「重寫文學史」的主張,強化了這一觀念並且訴諸批評實踐。

但是,在這樣的批評實踐背後,同樣有一個重要的國際背景,這就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被中國學者的接觸和接受。1961年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夏志清的英文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是重寫中國現代小說史的一部著作。作者以其融貫中西的學識、寬廣的批評視野,探討了中國新文學小說創作的發展路向,尤其致力於優美作品之發現和評審,發掘並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使此書成為西方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經典之作並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現代小說史》是「重寫文學史」思潮最重要的靈感來源和理論資源。20世紀80年代末期已經接觸過這部著作的學者深受啟發,要重新確立新文學的經典。但是,這一多少有些衝動的行為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成果——那「翻烙餅」式的批評方式,只不過是逆向地評價了現當代重要的作家作品,思維方式並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是,這一誤打誤撞的文學行為,也從某一方面鼓舞了中國的批評家,原來文學的歷史是可以重新書寫的。於是,關於經典化、歷史化的討論,一時間此起彼伏。

重寫文學史,本質上就是不斷地同文學歷史講述的對話關係,這個對話關係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化」。這時我發現,那些真正被質疑、被批評的文學史,也就是「有問題的文學史」,比如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等,恰恰是最有參考價值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他們的「問題」,是被研究者的不同觀念發現的。「觀念」不同,又試圖在觀念層面討論問題,是不可能達成文學史共識的。但是,恰恰是因為不同觀念對文學史的闡述,構成了文學史的價值。那些被發現的「問題」可能正是文學史價值的一部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歷史化就更應該是一種文學史家不斷對話,試圖達成共識的「歷史化」,是文學史家永難完成的文學史方案。

中國文學經典的建構,要與國際語境對話

當代美國有世界影響的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撰寫的《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旨在尋找並論述西方文學的經典。他選擇評價了二十六位作家,指出其偉大之處在於「一種無法同化的原創性」,並且說「傳統不僅是傳承或善意的傳遞過程,它還是過去的天才與今日的雄心之間的衝突,其有利的結局就是文學的延續或經典的擴容」。

而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也認為,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自己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帶著先前解釋的氣息走向我們,背後拖著它們經過文化或多種文化(或只是多種語言和風俗)時留下的足跡;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個名稱,它用於形容任何一本表現整個宇宙的書,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

由此可見,西方對文學經典也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理解。一般來說,學界討論什麼問題,就是對什麼問題感到焦慮或遇到了麻煩。有媒體曾討論過「偉大的中國小說意識」。這一問題的提出者是一位美籍華裔作家。他認為中國要寫出偉大的小說,必須要有「偉大的中國小說意識」,就像美國有一個普遍被認同的小說意識一樣。他認為美國有這樣的偉大傳統,而中國從來就沒有這樣的傳統,從《紅樓夢》到魯迅,都被他否定了。他認為《紅樓夢》只是那個時代的好作品,而魯迅只寫了七年小說,七年時間連小說技巧都不可能掌握,怎麼會寫出文學經典?這個著名小說家,曾經獲得過美國重要的文學獎項,但他這樣評價中國的經典作家作品,我們只能對他的勇氣表示驚訝。因此,也不是所有來自西方的文學觀念都沒有問題、都可以接受。這也正跟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輕慢和蔑視一樣,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只是「二鍋頭」。

因此,中國文學經典的建構,還存在著與國際語境的對話關係。西方學者和作家對文學經典的不同觀念和闡釋,從一個方面表明,文學經典構建的語境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這就是國際語境的形成。在國際化的語境中,不同的視角出現了評價中國文學更多的可能性。或者說,西方的聲音或尺度,已經進入中國文學經典化的過程中。這是一個不能迴避的關於文學經典化的新的語境和條件,我們要面對和適應這個新的語境和條件。這不僅與一個依然形成的「文學聯合國」有關,更重要的是,文學的價值、功能以及關注人的情感方式的特殊性,超越了種族、民族和國家界限。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不同的國家、民族,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其具體的處境還是有巨大差異的,因此文學關注的問題和方式方法也必然多有不同。對本土文學經典的指認、強調和傳播,也一定要有我們自己的主體性或主體意志。這種堅持,不僅僅是對民族性的強調,也是由確立當代文學經典的特殊性決定的。

我們的文學史寫作,需要注意區分「文學經典」和「文學史經典」的差別。所謂「文學經典」,就是經過歷史化之後、經過時間淘洗、經受了時間檢驗的優秀作品。用荷蘭漢學家佛克馬的話來說,文學經典是指一個文化所擁有的我們可以從中進行選擇的全部精神寶藏。所謂「文學史經典」,是指在文學發展過程中產生過重要影響、但本身並不具有經典性的作品。如果不講述這樣的作品,文學經典的建構和文學史的敘述是不能完成的。「文學史經典」在文學發展過程中有標示性的意義,但是,由於文學性的欠缺或其他方面的因素,還不具有文學經典的價值,因此不具有再闡釋的可能性。這就是「文學經典」和「文學史經典」的差別。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4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追光文學巨匠」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
    資料圖片夏衍擔任編劇的電影《林家鋪子》 資料圖片【追光文學巨匠·紀念夏衍誕辰120周年】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至今,人們在評價和討論夏衍文藝創作及其個性特點的時候,往往傾向於跟「現實主義」「洗鍊」「衝淡」「雋永」等關鍵詞聯繫在一起。正如1943年7月,葉聖陶為夏衍劇作《法西斯細菌》在成都旅行公演受到各界好評後寫下的詩句:「夏衍文風樸且清,中華劇藝夙知名。
  • 拉美文學巨匠馬裡奧·貝內德蒂:以細膩溫柔的方式喚醒民眾
    今年是拉美文學巨匠馬裡奧·貝內德蒂一百周年誕辰。貝內德蒂是烏拉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文學批評家,烏拉圭文壇「四五一代」的中堅力量。他1920 年出生於烏拉圭塔誇倫博省的帕索德羅斯託羅斯。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蒙得維的亞人》(1959)、《有無鄉愁》(1977),詩集《辦公室的詩》(1956)以及長篇小說《休戰》(1960)、《感謝火》(1965)和《破角的春天》(1982)等,他的作品曾獲包括索菲亞王后伊比利亞美洲詩歌獎、阿斯圖裡亞斯親王獎、梅嫩德斯·佩拉約國際獎、何塞·馬蒂詩歌獎、烏拉圭國家文學獎等在內的多種文學獎項,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不斷再版,受到世界讀者的歡迎。
  • 名家話巨匠|孫鬱:表現主義風潮裡的魯迅
    對比他們的不同環境中相近的表達,看得出審美的過程有著在世俗感受之外的一種發現。 現代西方藝術一直在尋找精神的突圍點,那些藝術家不滿於金錢社會的庸常思維,在批判中不乏孤獨的流浪意識,有時便被拋棄於社會邊緣。這種孤獨中產生的匪氣和詩意,也在社會革命的風潮裡得以回應。先鋒派藝術家有許多帶有左翼的背景,早期蘇聯繪畫與詩歌中的先鋒性,連帶出革命性的內容。
  • 《百年巨匠——李苦禪》第三集在北京衛視、騰訊等聯播
    《百年巨匠——李苦禪》第一集12月16日在北京衛視《光陰》欄目播出,騰訊、愛奇藝、優酷、搜狐、B站、咪咕新媒體平臺同步跟播,12月18日播出《百年巨匠——李苦禪》第三集。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等聯合攝製的《百年巨匠》,是我國第一部聚焦
  • 2020福建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備考: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本欄目為各位考生提供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備考資料。在眾多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是心理學部分的一個重要的考點,是幾乎每年都會涉及到的知識點,考查題型以單選和判斷題為主,多為理解性的例子反選,例如這是屬於條件反射還是無條件反射,第一信號系統還是第二信號系統,刺激的泛化還是分化。少數題會考到簡單的識記型單選判斷,需要大家將人物與理論觀點進行匹配。
  • 《蘇曼殊》日本隆重開機 講述一代文學巨匠蘇曼殊傳奇人生
    據悉,該片是由著名導演田壯壯擔當監製,出品方、總製片人郭穎攜手杜昌博導演合力呈現。知名高僧湛然法師和文藝片女王黃璐領銜主演。電影《蘇曼殊》是一部歷時多年籌備,投入巨資打造的民國傳記類新人文主義文藝電影。《蘇曼殊》日本隆重開機 獲得中外媒體高度關注  電影《蘇曼殊》開機儀式,受到日方鳥取縣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 經典性條件反射與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異同
    今天中公教育李筱琛老師就跟大家探討一下行為主義的兩個理論——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與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異同,避免考生們在複習時出現混淆。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與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都屬於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關注人的行為。一句話,在行為主義看來,人類出現學習行為的根本標誌之一就是人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變。
  • 巴浦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
    巴浦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在教師資格證的考試中,主要會出現單選題、辨析題等。單選題主要會考查泛化、分化的例子;辨析題主要會考查概念之間的混淆。經典性條件作用是由俄國生理學家巴浦洛夫首創的。巴浦洛夫本來是研究消化系統問題的,1904年獲諾貝爾獎。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下面我們將會帶大家一起走進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理論簡介1.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狗進食的搖鈴實驗)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
  •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化藝術巨匠作品展」再現經典藝術魅力
    展覽海報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央新影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銀谷藝術館承辦的「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9月16日至9月2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 自由主義文學巨匠洪命熹,「朝鮮三大天才」之一
    我們對一衣帶水的鄰國朝鮮了解得不是很多,所以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就是朝鮮的文學方面的歷史,提起朝鮮文學就不得不提淇命熹和李光洙、崔南善,他們三個並稱為「朝鮮三大天才」「創造朝鮮文學的三巨頭」「東京留學生中的朝鮮三才」,但今天小編主要講的是他們其中一個,那就是自由主義文學巨匠洪命熹的歷史。
  • 【教招知識點】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下面帶大家學習行為主義中的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1.條件反射與無條件反射行為主義強調的是刺激和反應的聯結,所以,給你一個刺激,你能做出規律的反應就構成了反射。反射又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在巴甫洛夫的狗進食的搖鈴實驗中,他先給狗肉,狗流口水,在這個實驗過程中,肉就是無條件刺激,口水就是無條件反應,無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反應的聯結就構成了無條件反射,所以我們會發現,這種無條件反射就是人或者動物的先天本能,比如迎風流淚、膝跳反射、嬰兒吸奶等都屬於人的先天本能,稱之為無條件反射。
  •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哪一個人的文學成就最高?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說家是指法國的莫泊桑(1850-1893),俄國的契訶夫(1860-1904),美國的歐·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學大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緻,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1880年發表第一個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讚譽。
  • 21歲癱瘓29歲腎病|文學巨匠史鐵生:用靈魂認真活的人,勇於自勝
    而文學巨匠史鐵生的一生,是人於「自勝」上的生動體現。 或許正是因為他在自我修養上的「專注」,苦難反而成了他的「朋友」,成就了他的強大。 史鐵生,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巨匠,他的《我與地壇》感動了無數人,書中,史鐵生以地壇為載體,讓我們看到一個幾近絕望的人是如何探求希望的
  • 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是教育心理學考查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其中包括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狗進食的搖鈴實驗以及該實驗下獲得的關於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且此知識點以選擇題為主進行考察。下面對這兩部分知識做一詳細闡述。
  • 如果我們以光的速度去追光,能抓住一把光嗎?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曾經幻想過,以光的速度去追光,會不會看到光是靜止的?如果光是靜止的,那是不是伸手就可以抓住一把光呢?光的速度是不變的,不管你用什麼速度去追光,它還是以每秒30萬公裡的速度與你絕塵而去!這個就是光速守恆定律。也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假設之一,另外一個基礎假設是相對性原理。光速不變?為什麼我們測量光在不同介質中相同的距離的速度不一樣?如光在水中速度是 22.5萬公裡每秒,在玻璃中的速度是20萬公裡每秒 等等。
  • 從買魚的事說開去……
    家有客人來,上街斬2元錢的燒鵝(每斤4元),拎一塊帶血絲的鯇魚清蒸,炒一碟菜心就搞掂啦,再不用憑魚票,排長隊,買回幾條臭魚而煩心了。所以,那時的心情可謂面對長街,幸福花開!有一次,我去買魚,魚檔小青年口吐煙霧,笑眯眯說:「啊,你別小瞧我這個水溼溼的小木箱,裡邊裝的全是賣魚得來的錢,誰搶劫它就好比打劫銀行的錢櫃,即刻蹲班房!」哇,這口吻自豪又自信!
  • 錢德勒展示的美國文學的語言
    [摘要]是錢德勒,而不是海明威,向我展示了何為「美國文學的語言」,因此不禁會心莞爾於洛杉磯偵探菲利普·馬洛如此的自我介紹:「我上過大學,必要的時候能說英語。」看一切「後錢德勒」的作品,我總是下意識地以《長眠不醒》作為衡量,由其脈絡發展下來的就是好小說,是現代文學,非之則否。誠然,這種私人標準十分偏狹,可是沒有辦法,一朝定型,再也無法改變。我甚至一度堅信,20世紀是美國文學的世紀。不曾,也許是不願,對《長眠不醒》給予我的震撼啟示加以理論性的總結。
  • 關於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幾個重要例題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是教育心理學中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考點,在各地教師招聘考試中佔有一個非常穩定的考查地位。一般情況下,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理論總體是要有兩個客觀題的題量,而往往行為主義理論中主要有四個理論,那麼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就是這四選二的題目中的一個。
  • 【同心奮進•篤志奔跑】巨匠集團:建築業的「巨匠」是如何煉成的
    2016年1月12日香港聯交所,巨匠集團董事長呂耀能親手敲響掛牌上市銅鑼。巨匠集團,上市了。是什麼,讓巨匠走出騎塘,進軍嘉興,跨出浙江,走向全國?「這麼多年來,安全和質量早就融入我們巨匠人的血液,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回首過去55年,呂耀能說,是質量。作為建築行業的企業,質量是企業發展的命脈、是企業人的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