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考生在複習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一章時,會感到這一章人物多、理論多,尤其在行為主義這一部分,涉及的心理學家都做了很多相關的理論,大家會感到理解起來不太容易也會出現混淆。今天中公教育李筱琛老師就跟大家探討一下行為主義的兩個理論——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與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異同,避免考生們在複習時出現混淆。
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與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都屬於行為主義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關注人的行為。一句話,在行為主義看來,人類出現學習行為的根本標誌之一就是人出現了行為上的改變。也可以說,所有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學習時,都關注人們具體行為的轉變。都可以歸結為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
我們再來看看兩者之間的區別。
首先,兩個理論的代表人物不同。經典性條件反射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通過狗的消化唾液實驗認為人的學習是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巴甫洛夫的經典型條件反射理論提出兩類理論,一方面是條件反射的獲得與消退;另一方面就是刺激的泛化與分化。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斯金納通過斯金納箱讓小白鼠主動按壓槓桿獲取食丸的實驗,認為人類的學習主要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著名的強化理論。
第二,兩個理論對於行為的理解不同。斯金納在進行研究時首先將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研究的應答性行為;而另一類是他自己研究的操作性行為。這兩種行為最大的區別在於斯金納的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發作出的行為,而不像應答性行為是被動建立起條件反射的過程。兩者研究的行為大不相同,理論觀點也就會不同。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學習是刺激——反應聯結的過程,這個過程出現的人的行為是被動的,而不是人們自發做出的某種行為;而操作性條件反射認為所謂學習是人們自發作出一種行為,隨後這種行為受到強化,此後這種自發行為出現的概率增加。我們用兩個公式表示就是:
經典性條件反射:刺激——反應(被動)
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為(自發)——強化——行為概率增加
最後,從考試這個層面上說,同學們一定不要將兩個人物涉及到的理論混淆就可以了。就是說,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有兩大理論,即獲得與消退,刺激的泛化與分化;而斯金納主要研究強化理論,即正強化、負強化,懲罰與消退幾個概念的理解。
中公講師李筱琛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