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性並非產生於新媒體時代。在線新聞生產中的即時性是指所有新聞的截稿時間都變成了「此時此刻」,新聞生產與新聞消費的時間差幾乎消失殆盡。因此,在線新聞只是把即時性的時間差要求提升到了極致。這不僅意味著新聞在付印之前就發布在網上,有時甚至意味著新聞在未完成之前就發布了。由此可見,即時性強調的是新聞生產的快速性以及內容的新鮮性。即時性這一新聞價值觀是在新聞學者、新聞從業者以及新聞消費者共同的話語建構下得以神話化的。本文主要討論新聞學界和新聞業界不同的神話化路徑。
對新聞學界而言,即時性是與時間終結的神話聯繫在一起的。具體而言,即時性神話指向的是新聞生產與新聞消費之間的時間差徹底消失,從而建構一種使新聞重回「真實」和「透明」的在場感。例如,當人們通過電視收看現場新聞報導時,就容易產生一種在場感,即時傳輸的影像與聲音把新聞生產的過程透明化了,讓人們以為鏡頭呈現的就是事實以及事實的全部。因此,即時性神話隱藏的意涵是:新聞生產越是能夠提升即時性標準,就越是能夠消除表象世界與真理世界之間的界限,使人們以為接近了事實和真相。這種把即時性與新聞的真實性和透明性聯繫在一起的理所當然的觀念,成為新聞學界將即時性神話化的基礎。
數字時代的興起把即時性標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線新聞提供了消除新聞生產與新聞消費之間時間差的更多可能性,又一次激活了新聞學界對於時間終結的烏託邦想像。這一想像包括兩層意涵:極速的新聞發布與透明的報導模式。學者們認為,在大眾傳媒的發展歷程中,提升新聞報導的即時性是新聞機構賴以成功的重要保證。而在數字媒體時代,這種瞬時的、極速的新聞報導文化更進一步得到強化。它包括速度為先的理念、快速的決策過程、倉促上線、加速的實時工作環境等。新聞學界由此擔心,即時性因素對新聞生產過程的影響會越來越凸顯,甚至成為決定性的因素,而這將有可能影響到新聞生產的準確性標準,使新聞業偏離其公共性目標。因此,也有學者考察了即時性對在線新聞生產的影響程度,試圖解構即時性神話。有研究發現,即時性對新聞網站的影響力並沒有那麼重要,網站頭條並非經常更換,除非出現突發事件報導。由此可見,新聞學界一邊在神話化即時性因素對在線新聞生產的影響力,一邊又在試圖反思和揭示自身的這種神話化過程。
即時性神話指向的第二層意涵是新聞報導過程的透明性。有學者認為,由於在線新聞生產對於即時性的更高要求,因而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過程中前臺與後臺的邊界,使得在線新聞的採集、加工與發布流程更加直觀地展現在新聞消費者眼前,讓人們能夠實時地「看見」新聞工作的處理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新聞生產的透明性。由此,新聞不再只是一種產品,而是在實時和公開的情境中展開的過程。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學界認為新聞業的主要倫理規範是作為儀式的客觀性。而在數字時代,透明性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倫理規範,幫助新聞機構重構其權威性。要促使這種透明性成為新的倫理準則,就要把公開性理念轉換為日常新聞工作中被新聞從業者廣泛接受的新聞生產常規。新聞學界通過把即時性標準與透明的報導模式聯繫在一起,也就把即時性與數字時代的新聞倫理連接在一起,從而神話了即時性價值觀。這一神話主張,即時性標準的提升有利於透明性標準的提升,進而有利於新聞業的公共性目標。
如果說新聞學界對於即時性的神話化與其對新聞業公共性的期待有關,那麼,新聞業界對即時性的神話化過程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對於新聞業界來說,即時性就意味著比競爭對手更快的新聞發布速度。即時性理念之所以在一次次的媒介技術革新中不斷得到加強,至今仍被奉為新聞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原因在於這是新聞機構宣揚其新聞產品價值的最有效策略。有研究顯示,當前全球新聞從業者仍然認為快速向公眾傳遞信息是他們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紐約時報》規定每三小時要更新一次網頁,並及時將優質內容推送到社交媒體上,但仍在其《2014革新報告》中檢討稱,在速度方面落後於《赫芬頓郵報》、Buzzfeed等網絡媒體。《華盛頓郵報》開發的寫稿機器人Heliograf能夠通過人工智慧快速生成以數字為核心的簡單報導。美聯社於2014年開始與提供自動化寫作服務的公司Automated Insights合作,讓機器人自動生產偏向於數據分析的財經新聞。傳統媒體的上述努力一方面是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升即時性。數字媒體則走得更遠,《赫芬頓郵報》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運用VR視頻和360°全景展示進行即時性報導。
新聞機構圍繞即時性展開的實踐說明,新聞業界更多是從商業角度來對即時性進行神話化的,而這一神話的意涵是比競爭對手更快的發布速度。無論是傳統媒體的在線新聞編輯室,還是完全數位化運作的新興媒體,都在不斷強化和提升即時性要求。通過強調自身在即時性新聞生產方面的優勢,新聞機構試圖在即時性的新聞生產與優質的新聞服務之間建立一種歷史性的聯繫,促使用戶選擇自己而非競爭對手。在持續不斷的話語建構過程中,新聞業界不斷將這種歷史性的聯繫自然化,從而維護自身的權威地位。因此,新聞機構對即時性價值觀的實踐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媒介儀式。庫德裡將「媒介儀式」定義為任何圍繞關鍵的、與媒介有關的類別和邊界組織起來的行為。圍繞即時性形成的媒介儀式鞏固了媒介作為傳播實踐中心這一神話,並將即時性價值觀合法化,從而建構新聞機構在數字時代的媒介權力。
上述新聞學界和新聞業界對於即時性的不同神話化過程體現出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差距。對新聞學界來說,即時性提供了一種與在場有關的幻覺以及與公共性有關的規範理論基礎。由此塑造的神話使人認為,當新聞生產與新聞消費的時間差消失殆盡,當即時即刻的新聞呈現得以實現,我們也就超越了時間的距離,接近透明與真實的事實真相。對新聞業界來說,對於即時性價值觀的強調主要出於提升新聞產品競爭力、鞏固媒介權力的目的。如今,網際網路發展已經進入平庸化的階段,即時性也成為在線新聞生產一種「理所當然」的追求。這種主導性理念背後隱藏著這樣一種神話:只要不斷提升新聞產品的發布速度,就能得到更高的點擊率和更多的用戶。由此可能破壞新聞業的公共性基礎,因為一旦速度比事實核查更重要,數量比質量更重要,新聞業就有可能完全被商業邏輯所掌控,喪失其合法性基礎。
布爾迪厄認為,新聞場域是被嚴格限制的文化生產場域的一部分,在其主導取向上,新聞場域更多被經濟場域所主宰,也就是說,新聞場域是高度他律性的。新聞業對即時性理念的運用深刻地體現出這一點。但另外一方面,布爾迪厄仍然認為新聞場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即使程度很弱。?有學者指出,新聞業身陷新聞自由和市場法則兩種競爭力量之間,新聞從業者也不斷在經濟利潤、政治立場、智識工作等矛盾的要求之間被來回拉扯。智識工作涉及新聞業的合法性基礎,即以公共性為規範的新聞倫理。所謂新聞業的公共性,就是舒德森所言的,新聞業是生產和傳播攸關普遍公共利益的重要時事信息的活動或實踐。因此,本文認為,雖然新聞場域無可避免地被商業邏輯所左右,但新聞業的合法性基礎仍在於其公共性。
(本文摘自丁方舟:《「新」新聞價值觀的神話—— 一項對即時性、互動性、參與性的考察》,閱讀原文及學術引用,請務必參考《新聞記者》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