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飯圈」考察報告

2020-11-24 澎湃新聞

目錄:

一  結局

二  中國飯圈各階級分析

三  中國追星演化史

四  有故事關於我們

一 結局

2020年7月13日,在漫長的爭吵後,官方表示就飯圈互撕等問題進行專項整治。

2020年7月14日上午,微博平臺宣布約談肖戰工作室並封禁了一批帳號。

2020年7月14日晚,肖戰工作室發布致歉信

至此,在經歷了官方點名平臺約談及工作室道歉後,引發爭議的肖戰事件似乎告一段落。

但飯圈的治理議題,卻只是剛剛開始。

2020年7月16日,官方發文「三評飯圈」。

2020年7月21日,官方再次發文,點名飯圈背後的網絡暴力形成產業鏈問題。

2020年8月26日,六部門發文,治理飯圈背後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問題。

2020年9月14日,網信辦通報多平臺誘導飯圈互撕問題。

為什麼,一個明星的事情,會引發全社會的關注乃至平臺約談,官方下場呢?

為什麼,一個飯圈的問題會引發出網絡暴力未成年人網絡環境的一系列問題呢?

為什麼,每次流量明星和飯圈都會引發出大眾的輿論反彈呢?

近兩個月來幾乎所有的文娛媒體包括許多官媒都注意到飯圈亂象這個問題,官方也開展了清朗運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這塊的問題。

但是,目前發聲的文章很多,卻基本都停留在蜻蜓點水的地步,往往只揭開了飯圈的一個點,很少有人源源本本從裡到外的把飯圈這個事來理一遍。

今天,我們就來理性的梳理一下目前飯圈一系列事件的根源問題,並為後續的治理提供建議。

二 中國飯圈各階級分析

首先,我認為,要完全理清目前的飯圈亂象,我們必須得回歸階級。

清晰理解飯圈亂象中各個參與者的本質,你會發現很多疑惑迎刃而解。

1 飯圈--資本的馬甲

飯圈是什麼?

飯圈是粉絲圈子的簡稱,具體來說,是流量明星運營粉絲的組織工具。大家一定要清晰區分開粉絲和粉絲圈,兩者是不同的。粉絲是大眾,是和你和我一樣的普通人。而飯圈,是一個組織工具,有職粉,並有反黑,控評,數據,宣傳等精細分工,本質上,是資本的馬甲。

為什麼?

因為傳統明星是靠著自己的演技唱功殺出來的。具有一定的不可複製性,也自然就有了稀缺性和議價權。

因此在面對資本時,傳統明星是一個合作者地位。資本提供資金,傳統明星貢獻精彩的表演,最終合力產出成熟的文藝作品。

缺資金,戲開不了拍,沒演員,戲拍爛了沒人看,雙方缺了誰都不可,所以是合作關係。

但新時代流量明星,由於並不具備演技唱功等技能,而是通過資本的扶持吹起來的氣球。

A公司選中了某批人,

首先,會安排你們上旗下的選秀節目出道,隨後,讓你們上旗下的電視劇。

電視劇拍完繼續在旗下的平臺上播,一邊播一邊會安排熱搜給你刷臉熟,同時,還會安排職粉團隊給你打造粉圈造聲勢。

最後收割粉絲賺錢,還是是在本公司的平臺上進行。

從選秀出道到粉圈拉人,從作品到宣傳到人設,一條龍服務全是由A公司一手操辦,流量藝人在過程中只是提供一個工具人,因此可替代性極強,故流量明星本身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整個流量明星和飯圈的指揮棒其實是在背後的資本手上。

流量明星的行為,是由其自己決定的,還是其背後公司決定?

流量明星成為頂流,大紅大紫後,最終的受益人,又是誰?

流量明星的粉絲就十萬不到,能掀起巨大聲勢的原因在於有職業化團隊以及源源不斷的買熱搜買營銷號造勢,那麼,還是誰在為這一整個模式源源不斷的提供資金?

流量明星取代傳統文娛工作者佔據市場,增強的又是誰的社會話語權?

不論動機,還是目的,抑或執行手段,都比較明確。

所以,我說流量明星和飯圈的本質,是資本換了一個馬甲出現,本質是資本的發聲筒。

所以,不要在奇怪為什麼流量明星不能號召粉絲不氪金不應援要節制了。

流量明星,其階級屬性天生必然是倡導消費主義的,必然是會傾向氪金應援這股風氣的,你不能讓人家背叛自己的階級啊。

理解了這個,一個長久以來的問題就清晰了。

為什麼每次流量明星和飯圈都會導致大眾的輿論反彈?

為什麼大眾天生對流量明星不待見?

真的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誰火誰被黑來簡單回答嗎?

真的可以用一個都是營銷號在黑我來簡單看待嗎?

流量明星和飯圈亂象中,營銷號拱火引戰,有沒有?肯定有。

但真要把如此大的輿論風波全都簡單歸類給營銷號拱火,這個結論顯然是武斷的。

周杰倫劉德華成龍巔峰期更火粉絲更多流量更大,為什麼沒有這麼嚴重的風波?

真有這麼大能量,我自己捧一個明星賺錢不好嗎?

究其根本,就在於兩點

飯圈本質是資本的馬甲。

飯圈控評和組織化的網暴,是資本穿著飯圈馬甲,對大眾輿論權的侵佔。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加上九年義務教育的充分普及,大眾對於資本有天生的警惕和反感。

當資本穿上了流量明星和粉圈的馬甲時,大眾雖然不太能輕易辨別,但依然模模糊糊的感知到了問題不對。

打廣告做宣傳是市場行為   做得好大家看,做的不好大家不看,這是正常的。

但是,你明明做的不好,還要控評,不許大家說不好,這是市場行為嗎?這絕對不是市場行為,而是一種更高層面的行政化權利。

但你一個資本流量,誰賦予了你這個權利?

這才是2015年以來,流量明星和飯圈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本質。是大眾在潛意識下感知到自己輿論權被侵佔,由此產生的反彈。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句話太對了。

很多人經常掛在嘴上一句「烏合之眾」,覺得大眾容易被煽動,什麼都不懂。

這個認知是錯誤的。

中國和西方精英化教育不同,是普及全民義務教育的社會主義國家,大眾從小就接受完備的政治思想教育,「烏合之眾」這個理論在西方也許適合,但對中國顯然不適合。

中國講究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說的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 — 你可以在部分時間騙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時間騙部分人,但不能在所有時間欺騙所有人。

大眾看似愚昧,看似烏合之眾,看似容易被煽動,看似什麼都不懂,但在潛意識下,最終做出了非常精準的判斷和反饋:

說不出為什麼,但我就是討厭沒實力的流量明星。

單純的把飯圈亂象視為粉黑大戰營銷號拱火,我認為是低估了飯圈問題的危害性,把一個較為嚴重且正在向低齡校園蔓延的社會問題淡化為粉黑大戰小孩子過家家了。

所以,我認為對於飯圈一系列問題,我們不能簡單的批評粉絲不理性,當年上一代不也認為遊戲玩家是網癮少年電子海洛因嗎?

我們的目的是解救被飯圈文化盲目洗腦的年輕人,並規範資本和行業。而不是單純的對粉絲群體進行批判。單純的反對飯圈和明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只要這個模式能賺錢,不論你怎麼反對,資本都會繼續。

我們要做的是像當年出臺健康遊戲守則,規範未成年人遊戲時間一樣出臺相關的守則來規範行業,比如,限制未成年人對飯圈參與和氪金,限制飯圈進校園,限制平臺對應援氪金等行為的誘導。這才是真正切實能夠從根本上杜絕飯圈亂象的方法。當各種不規範玩法無法撈金割韭菜時,資本自然就會選擇規範的道路。

事實上,從網路遊戲的歷史來看,行業的健康發展,正規化規範化,本身就是對不良遊戲的最致命打擊。

此外,粉絲層面,如果你真的認為你的偶像是無背景無後臺清清白白優質偶像,那麼你應該支持我,支持行業的健康規範化。資本的幹預少了,你無背景的哥哥必然就更容易紅了。

理清了飯圈這個核心矛盾點,接下來各種參與者的定位就比較容易理清了。

2 職粉

職粉,又稱粉頭,大粉,職業粉。他們是粉圈的中堅力量,也是資本掌控飯圈的具體執行人,是受資產階級僱傭的無產階級。

很多人都認為職粉是明星的狂熱崇拜者是明星粉絲,在早年傳統明星的粉絲圈,確實是這樣的。但對於流量明星來說,不是。由於飯圈這個框架都是資本操辦,所以職粉是直接聽從於資本的。職粉和流量明星是兩個不同團體,利益訴求是不一致的。

簡單來說,職粉和流量明星都是資本的打工仔,明星負責拉客引流,職粉負責活躍用戶,他們和流量明星是平級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疑惑有些粉頭的迷之操作,因為他們背負的是公司的KPI~而不是流量明星的。流量明星本人的訴求可以長遠化,做長期規劃,但職粉團隊考核是季度化的,他們很難做長期化行為,所有行為都必須當下變現。

職粉的日常工作是督促粉絲們去消費氪金或者打榜刷數據,同時,也產出有利於明星的輿論內容和話術,分發給下面的粉絲。

同時,職粉還是控評等行為的組織者,很多人認為控評沒有用,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控評是有用的。否則,副作用如此巨大的行為飯圈不會頻繁使用。

3 黑子

說完了明星和飯圈陣營,下面就要說說對立面了。

大眾印象裡,飯圈的對立面,是黑子。黑子指的是不喜歡流量明星的群體。

一般來說,一個明星的大眾立場有三類:喜歡某個明星的,粉絲,討厭某個明星的,黑子,不喜歡也不討厭的,路人。但這是過去的分法,隨著飯圈洗腦文化日益嚴重,飯圈的立場越來越高度兩極管化,目前的情況已經變了。很多人認為,我不喜歡也不討厭某明星,客觀中立,那麼我算路人?NO,在目前飯圈眼裡,你這就算黑子。因為我家哥哥這麼優秀,你不喜歡一定是你有問題,你必定是黑子裝的路人。目前流量明星粉圈分法是:進超話幫忙刷數據打榜氪金的叫粉絲,喜歡明星但是不氪金的不算粉絲算路人,不喜歡的全是黑子。

這就是目前飯圈的問題,高度二極體化,你只有喜歡和不喜歡二個選擇,你必須擇一站隊,不存在路人選項,你選路人,那就是黑。

所以目前黑子這個詞,是被濫用的,很多明星因為作品說服力不夠,大眾口碑不好,而導致大量路人批評,他的飯圈為了掩蓋自己被大眾所厭惡的現實,把這些全稱為黑子,因此黑子這個詞其實已經被用壞了。

4 營銷號自媒體

但除了飯圈和黑子,飯圈還有一個參與者,就是營銷號自媒體了。

這是一個最為複雜的群體,也是飯圈亂象的放大器。

複雜的原因在於,大家都習慣把營銷號自媒體大V和KOL這些概念混為一談,甚至把職黑也混入其中,其實,他們是不同群體有不同利益訴求。

自媒體的概念最廣,自媒體包含了營銷號和KOL,而大V,博主,UP主則是各平臺對於自媒體大號的泛稱。

營銷號和KOL的核心區別在於,是否有堅定立場訴求。

營銷號是沒有立場的,它是明確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化帳號。本質是立場軟弱的小資產階級。

如果一個人在你的文章或微博下噴你,那麼他是營銷號嗎?不是,因為他沒有自己內容沒流量,只能在別人評論區發言,這最多算槓精。如果一個人在自己微博天天噴你,那麼他是營銷號嘛?也不是,因為他沒流量沒商業化,算火氣大的用戶或者噴子。如果一個人的內容是,大家吹他跟著吹,大家噴他跟著噴,天天跟你哈哈哈的,且能夠商業化的。這才是營銷號。

所以在這裡建議大家以後不要輕易說別人是營銷號了,營銷號需要長期專注某一領域,穩定進行高強度更新,還要拋棄自己立場一心賺錢。

毅力,聰明,不要臉,缺一不可,極難。

而理解了營銷號的邏輯,你就會明白,營銷號跑來做職黑,或者說專門黑某個藝人的產業鏈,在商業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為什麼?

資本和流量明星,這個造星產業鏈是成立的。前期花大錢出道拍戲買熱搜,投入巨大。但後期,流量明星有了人氣和流量,就可以迅速讓粉絲氪金變現,比如隨便出個單曲,幾天內就銷量過億。有投入有產出,這才是產業鏈。

職黑去網暴素人和競爭對手,這個產業鏈也是成立的

因為批評的聲音減少了,競爭對手衰弱了,自己家明星就賺多了,產出依然大於投入,是可以持續進行的。

而營銷號專門黑某個藝人,這個行為的收益產出在哪裡呢?

有人說流量分成,那這明顯是不懂自媒體生態,哪怕你有一千萬閱讀量,你的平臺流量分成也就一兩百,但你只要誇一下某個藝人,廣告費就有幾千。

誇一個明星,然後讓明星來收割粉絲,是最最賺錢的方法,黑的收益相比誇不到百分之一。

那麼,說完了營銷號,KOL呢?

KOL是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這個定義其實已經說明很多。

KOL是有立場訴求的文藝圈層。

比如汪海林,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毒舌,但注意了,他本質,是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代表的國內文藝界一部分聲音。他對於流量明星的批評,是基於飯圈模式對中國文藝發展的不良影響。大家都靠飯圈割韭菜了,以後就沒人用心創作好文藝作品了。

所以他長期批評流量明星就和牧羊犬懟狼一樣,這其作為文藝界一員的立場所決定的。

再比如本文作者,我對於流量明星的批評在於反對網際網路大資本走流量模式這種內卷玩法。

大家都產業升級或者出海競爭了,你還在國內割韭菜割的歡,大國崛起時代使命不管了?靠流量明星以後能和好萊塢競爭嗎?

同樣是反對流量明星,盧詩翰的反對更集中在流量明星背後的資本身上,不管是500京還是背水一戰,核心都是反對這個內卷的模式這個玩法,具體哪個明星,只是順手帶的。

再比如動漫博主,同人文博主,他們的反對在於飯圈肆無忌憚的控評侵佔了他們的網際網路空間。

因此,KOL跑來做職黑,也是不成立的,其先天立場已經站定了。流量明星會不會被KOL們批評,取決於自己團隊是否越界。

所以,簡單概括一下:

職黑是拿工資的為具體某個流量明星服務的公司員工,不論對錯不管雙標只要你說我家哥哥你就是錯的。

營銷號是隨波逐流跟著大潮走的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化帳號。大家吹我也吹,大家批我也批。

KOL是有明確立場進行全場AOE的提議者:只要用了XXX模式的,我全反對!

大家吃瓜看熱鬧,覺得只要是批評流量明星的,就是同一群人。但實際上,批評流量明星的媒體和自媒體,其實代表的是不同階級的聲音和訴求。聲勢浩大的反對聲,背後是四面八方無數不同陣營不同聲音最終的匯聚。

在某種意義上,他體現了人民大眾真正的呼聲— —大眾是真的很反感流量明星和流量模式。

自媒體們出於自己的媒體屬性,洞察到了大眾的聲音,傳遞了這個聲音,甚至大眾的數量過於龐大,從中誕生了自己的聲音,這才是成立的。

當然,也確實存在個別自媒體營銷號,單純為了流量和吸睛,搞標題黨,爆黑料,抹黑某個藝人。這次清朗運動要嚴打這類無良營銷號,我非常支持。這同樣是需要嚴肅對待的一個問題。

至此,你應該也理解了,為什麼飯圈喜歡用職黑抑或227這些代名詞來稱呼反對者,因為事實一旦揭開,大家就會發現其實是所有人,整個社會大眾都在反對這個模式,所以他們只能趕緊給對方扣上職黑的帽子,以偽造成這是很多人收錢在黑我們家哥哥的假象。

至此,由飯圈階級分析,我們可以總結:

第一,

把肖戰事件背後的問題,簡單歸納為粉黑大戰,營銷號拱火,這個結論只是表面。

應該說,事件中有粉黑大戰的因素,有自媒體營銷號在推波助瀾,但本質,還是資本通過飯圈擠壓了大眾的輿論權。

自媒體們只是把火山下的力量反映了出來,如果不規範化飯圈行業和資本界限,飯圈亂象這個難題,依然是只治標不治本的。

第二,

同時,我也認為,要整治飯圈,把所有仇恨和反對聲集中到粉絲乃至明星身上,覺得全是明星的鍋,也是不對的,我們真正要反對的,是資本利用飯圈的馬甲侵佔大眾輿論的行為和這個模式,而不能單單具體去反對某個明星和他們的粉絲,這就容易侵佔到其作為自然個體的人身權益。他們是我們要解放和拯救的對象,而不是敵人。

所以我並不贊同通過呼籲封殺來懲治流量明星,市場事還是市場畢,路人緣差自然就無人買單。真正能從根本上結束亂象的,是通過規範化治理,杜絕資本對於大眾輿論的侵佔,以及飯圈文化進入校園影響未成年人等越界現象。這一點上,我贊同官方的態度。

第三,

但是,除了飯圈規範,資本管理,我們還得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國崛起文化輸出的大時代背景。

伴隨著國家崛起經濟發展,目前是中國走向全球化的時刻,經濟和產品走出去了,文化也要走出去。如果就針對資本一刀切的整治,我認為也有待商榷。

資本進入娛樂圈開始工業化流水線,像好萊塢那樣形成文娛產品工業化,是文化輸出的一個必要環節,同樣不能簡單一棍子打死。

所以,如何從根本上治理目前的飯圈亂象,又要保證文娛產業發展,推動文化輸出呢?

這,可能就需要對飯圈和明星偶像這個文化現象有深入本質的理解。

也是本文接下來要探討的內容。

三 中國追星演化史

1 什麼是追星?

追星的本質是粉絲對明星的崇拜和模仿。

從歷史來看,追星其實能追溯到很早以前,比如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名滿天下的諸子百家,戰國四公子等風流人物收穫一大批粉絲,追星並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

從理論上來說,現代精神分析學證明,追星,是人在特定年齡,由於模仿與學習的天性,所產生的青春期伴生物。人類是社會動物,天生就是帶有模仿和學習特性的。

所以,追星並不可恥,他是人在成長階段的一個學習模仿過程,只不過在不同時代,因為科技水平,傳播媒介的不同而呈現了不一樣的表現形式。甚至可以說,你覺得班級考試第一的同學很帥很厲害,這同樣是一種原始化的追星。

2 60年代:學習雷鋒

在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追星,我覺得,符合這個定義的,應該是雷鋒。

這是第一個明確「向他學習」的全民偶像。

雷鋒精神,也高度代表了建國初期那種,樸素而又熱烈,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的無私奉獻價值觀。

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鬥爭。

和後來者相比,這一代偶像,沒有炫麗的舞臺,沒有精緻的包裝,沒有文藝化的臺詞,但單就傳遞的價值觀來說,我覺得他們是最最浪漫的一代。

3 70年代:偷聽鄧麗君

在雷鋒之後,則是鄧麗君。

馮小剛的《芳華》裡,對這一幕有最直接的體現。集體宿舍中年輕的女兵男兵們,在夜色中關起門來聽鄧麗君的歌。

當年大眾對鄧麗君的評價是靡靡之音,因為那時其他歌曲都是鬥志昂揚的,而鄧麗君的歌聲比較溫柔,讓人聽了有一種陶醉的人感覺,所以被廣泛批評為靡靡之音。

但我覺得,現在回頭看,靡靡之音的背後,本質是幾十年集體主義價值觀下,個人情感的回歸。相比雷鋒所傳遞的奮鬥和奉獻精神,鄧麗君則是告訴你:可能有一些,和改變世界同樣重要的事,比如,愛一個人

— — 愛的日子裡,叫人難忘記, 濃情千萬縷,絲絲為了你

不是為了家國大義,而是為了你。

鄧麗君成為一代人的符號,並不只是因為歌聲好聽,而是代表著,「我」開始回歸。

4 80年代:一無所有的崔健

在鄧麗君之後,崔健的《一無所有》宣告了中國搖滾樂的誕生,也代表著「我」正式回歸了。

「崔健身披開襟大褂,褲腳一高一低,背著一把吉他,直愣愣登上舞臺。臺下觀眾還不明白髮生了什麼。音樂響起,他扯開嗓子,轟出歌詞: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臺下一陣靜默,所有觀眾都傻掉了。因為從沒有人這麼唱歌,也沒有人聽過這樣的歌。在此之前,國內文娛領域沒有「我」這個概念,集體主義時代,大家都習慣了聽到我要做什麼什麼樣的人,我要完成什麼樣的目標。

而崔健的一無所有告訴大家,你還得自個兒思考,我是誰。

— — 7分鐘後,崔健的歌曲結束。臺下頓時炸開,掀起雷霆般的掌聲與吼聲。觀眾情緒像山洪一般爆發,高聲大吼,「牛!牛!」」

和鄧麗君一樣,崔健成為樂壇先驅,也不是因為一無所有這首歌好聽,而是他問出了那個年代年輕人心裡所想的問題:

計劃經濟和集體主義退潮,市場經濟大潮下,一代青年從英特納雄耐爾的夢中醒來,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

綜合雷鋒-鄧麗君-崔健你會發現,第一代偶像先驅們,定位更接近於精神楷模。

為什麼大家開始像崔健一樣玩吉他搞搖滾?

無數人把鄧麗君的照片貼在牆上,他們是真的想把歌唱的向鄧麗君那麼好聽?

NO,NO,NO,顯然不是。

大家追星的本質,不僅僅是喜歡你的作品,還代表著大眾對你所傳遞價值觀的認可和追隨。

60年代大家學雷鋒,70年代學敢愛敢恨的鄧麗君,80年代所有人都有崔健一樣的問題。

我認可你展露的價值觀。

我希望能成為你這樣的人。

我唱你的歌,背後其實是

— — 我希望能像你這樣活著。

儘管,崔健和鄧麗君,並沒有給出答案。

5 90年代:四大天王

嘗試給出答案的,是四大天王和他們所代表的香港娛樂圈黃金年代。

劉德華張學友們,是伴隨著大哥大,中分頭,繁華的中環和跑車出現的。

作為對比,當時大陸的大部分城市,是這樣的

四大天王固然是優秀的偶像,但他們的光環背後,還包含了那種無比豐富的從物質到精神的富裕。

當劉德華高唱「給我一杯忘情水」的時候,大部分人還處於集體包辦婚姻不知道自由戀愛是什麼,「忘情水」「失戀」「前女友」在當時是一種更高層面的情感。

很多人回憶四大天王們很時髦,但說不出時髦在哪,就在於此。

當時大部分國內城市剛剛完成工業化,還處於初級城鎮,而香港已經是繁華的國際大都市,有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分工,市民文化,更發達的生產力表現。

所以四大天王和香港黃金一代的作品,不論個人情感,職場文化,還是人生感悟,各個主題作品都大獲成功。既有職業化的文娛產業原因,也因為他們提前把現代都市人的感悟科普給了剛剛開啟城市化的大陸乃至整個東南亞。

如果說崔健和鄧麗君讓大眾覺醒,開始思考「我」該去哪。

四大天王們則很好詮釋了,「我該做什麼」,「理想生活又該是什麼樣」,繁華的高樓,物資豐富的城市,勤奮認真工作,開跑車打大哥大住窗明几淨的房子。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古惑仔會成為一代人的符號。

古惑仔第一部只拍了7天(對你沒看錯,七天)

王晶自己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古惑仔能這麼火,但現在回頭來看

繁華的尖沙咀,渺小的主人公,義氣的兄弟們,打拼一片天

這代入感簡直爆棚了好嘛

這種「不拘一物,了無牽掛,不憂衣食,卻又快意恩仇」的生活,是地球上大部分人在年輕時都做過的夢。這個夢在日本叫「武士」,在美國叫「牛仔」,在歐洲叫「騎士」,在中國叫「武俠」。而在現代都市的萌芽期,他以古惑仔的形式表達了出來。

四大天王所代表的黃金年代是如此成功,以致於它埋下了二顆種子

第一顆,叫野狼disco和我的滑板鞋

二十年後,當年聽著四大天王們長大的小鎮青年,開始尋找自己成長過程中聽到的烏託邦。

我的滑板鞋,魅力之都,左手畫龍,BB機,小皮裙,全都是小鎮青年們對於那個美好印象的記憶碎片。

為什麼走進90年代的迪廳,聽到當年音樂時,他們哭了?

這是一種很難描述的情感,但經歷過的人會懂。這種懂,最終體現,就是我的滑板鞋和野狼disco這兩首歌的走紅。很多人無法理解,但經歷過的人愛不釋手。

— —儘管我已經有了自己的故事,但我依然懷念年少時,聽過的那個美好的故事。

另一顆種子,叫楊麗娟。— — 這也是追星族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被大眾熟知。

6 2000 周杰倫和非主流

在四大天王之後,伴隨著千禧年到來,接下來登上舞臺的,是周杰倫和非主流。

你肯定很好奇,為什麼我把非主流這樣一個神奇的東西和周杰倫放一起。

因為我想了很久,我覺得從歷史角度回頭看,非主流文化,是我們無法繞開的一頁,它的歷史地位,很可能也是遠超很多人想像的。他可以也應該和周杰倫放到一起來談。

周杰倫的成就不多談,真要攤開來本文說不完。但拋開樂壇成就,從偶像歷史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周杰倫的意義在於。

— — 他在四大天王之後,再一次嘗試回答了「我」這個答案。

之前說了,崔健和鄧麗君拉開了「我」的疑問,而四大天王為代表的偶像明星們則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要過上美好的生活」。

劉德華,成龍,黎明。他們是大眾偶像,學習模範,他們大多會教會你,我要勤奮,要認真,要善良,愛崗敬業,才能賺很多錢,過上美好的生活。

相比雷鋒,他們少了對於「奉獻」的強調,多了對美好生活的描述

這背後是一種大眾主流文化價值觀的變遷。

但周杰倫,又不一樣。

他提出的問題叫做「我為什麼要賺很多錢?」

「我的人生就一定要賺很多錢才有意義嗎?做一個揮著雙截棍的少年有什麼不好嗎?」

這是真正意義上又一種「我是誰,我要怎麼活」的思考。

很酷很拽,咬詞不清,歌曲很快,全是這種精神的表現。

時代的大潮最終證明了周杰倫是對的,2000年後,集體主義退潮,中國進入了個人主義時代。個性化,自我,成了大家的人生追求。

我將非主流放在這裡也源於此。

很多人一提到非主流就想到各種奇葩殺馬特造型。

但我想說,從思想上來看,非主流簡直太前衛了,他是對「自我」「個性」的極端放大。

我不想要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我就要離經叛道,我要活出自我。

非主流是經歷了集體主義時代後,對個性張揚的矯枉過正。在「集體--自我」 這個天平上,非主流位於最右端。

只不過~後來傳播中,自我精神這個點大家不怎麼關注,都學習各種畫風詭異的著裝和髮型了~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相比後來的拜金人群和飯圈粉絲,非主流既不搞事也不強行安利,就安安靜靜做自己白蓮花的行為堪稱思想獨立典範。我很懷念他們。

周杰倫和非主流,宣告了個人主義的大潮。

7 2005 超級女聲

而個人主義大潮,最終迎來了草根明星的崛起,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超級女聲》

這也是飯圈第一次登上時代舞臺。

所有人都可以上臺參加,所有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選手,投出你的簡訊。

這個簡單又有新意的規則喚醒了制定者都無法想像到的力量。

第一第二屆超級女聲,讓湖南衛視當年的收視率僅次於央視一臺,超女節目同時段收視率以極其碾壓的壓倒性優勢佔據全網首位,並且帶動了極其龐大的社會關注度和討論度。

但超女的背後,時代也在沉默中進行了轉彎。

粉絲追星從之前的個人行為,開始演變為一個集體行為,群體化了。

「玉米」「筆迷」這些稱呼背後,其實是粉絲們開始用這種稱謂劃分不同群體間的角色界限,強化自身的群體認同感。

不過此時的飯圈還比較平和,和今天的同人圈二次元各類亞文化圈並沒有什麼不同,本質上是一個圈地自萌的同好群體。

轉折即將來臨。

8 飯圈時代

2012年9月,鹿晗的一條微博,創造了微博上第一項金氏世界紀錄,世界上評論最多的微博。

歸國四子宣告了飯圈時代的來臨,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歸國,帶來了韓國飯圈的組織化模式,資本很快學習到了這個模式。

2014年,伴隨著「歸國四子」,TFBOYS等,新一代飯圈雛形開始出現。

2018年,伴隨著偶像練習生,新一代飯圈徹底走上舞臺。

新一代飯圈的流量明星特點是,本人並沒有什麼特別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但在沒有作品的情況下,他們卻具有比傳統明星更龐大的流量數據,同時,他們的表演,相比作品,其實更傾向於,高度販賣自己。

但此時,大家包括我自己,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飯圈的流量亂象上。

我當時認為,飯圈這個操作,不就是在刷流量嗎,就等於是不要錢的廣告團隊,給明星和合作夥伴刷廣告刷數據。

直到2020年,肖戰事件爆發,其飯圈群體前所未有的攻擊性,異常尖銳的敵我矛盾,直接舉報根本沒有對話可能性的那種狂熱,讓我認識到,問題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飯圈表面上是在賣流量,

但實際上,飯圈賣的是認同感,客戶就是飯圈用戶本身。

WHY?為什麼?

人是社會動物,集體主義在約束了你的同時,也給予了你歸屬感和認同感,給予了你宏大敘事和理想目標。你因此而明白,自己為何而活著。

故,在集體的年代,大家呼喚個性,但當個人的時代來臨時,無數人在自由的表象下,開始陷入迷茫和疑問,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的人生意義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靈魂問題,每一個現代人在夜晚都會不止一次的詢問自己這個問題。

當集體主義宏觀敘事退潮後,大眾在自我之餘,陷入了虛無之中。缺乏時代精神,缺乏理想追求,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目標,娛樂至死百無聊賴。

大家又重新開始渴望集體,渴望一個集體來給予自己認同,你是誰。

而飯圈,給予了他們所有想要的東西。

你是XXX的粉絲,XXX是業界頂流,超級榮耀,現在,一起為哥哥的光芒而氪金打卡吧。

「你並不明白,1933年的人都沒有被宣傳欺騙,他們選出了他,因為他明確表述了他的計劃」

「所有的敵人,從對家到平臺到各路大V,一切反對聲都會被我們的潮水淹沒。當我們氪金過億拿下熱搜震驚所有人時,我感動的落淚,我深深的感知到了我在這個時代是存在的,我發出的聲音被大家聽到了」

這就是飯圈的終極謎底:

個人主義的大潮下,個體失去了約束,也失去了目標感和認同感的來源。所以開始重新呼喚集體,飯圈作為一個集體,滿足了這種需求。

或者說,虛幻性的,滿足了這種需求。

60年追星大潮,從集體到個人,再從個人重新趨向集體。

所以,為什麼飯圈無法接受批評?

因為儘管你說的是對的,但是肖戰的粉絲們不會這麼看。她們認為自己和肖戰是榮辱與共的,哪怕你只是客觀陳述肖戰的缺點,可是在她們看來,這話是衝著幾千萬肖戰粉絲群體來的,是大大的折她們的面子。

「肖戰粉絲」這個群體給他們提供了認同感和群體歸屬,因此,肖戰不再只是一個偶像明星了,而是他們身份價值的來源。

「罵肖戰就是罵我」。

什麼爆評論區,控評,都是出於這種「共同體意識」。

同理,為什麼飯圈未成年人多,因為成年人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價值來源,我是XXX的員工,我是XXX工程師,而未成年人往往並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也沒有社會地位來給他提供一個社會認同,所以非常迫切的需求這種認同。

人是社會動物,是天生就會模仿和學習的,當時代精神缺位的時候,看起來美好的哥哥和飯圈就取代了這個位置。

而他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控評中,感覺到了自己在努力,哥哥在變的更好,自己做了有意義的事,也從飯圈裡得到了認同。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

虛幻的泡沫,終究要面對現實的。

人生的道路,也從來不能靠控評得來

四 有故事關於我們

所以,想要解決飯圈亂象,其實是一個挺複雜的問題。我也並沒有想到完善的辦法。

他既涉及到資本的亂象,也涉及到時代背後確實有不少年輕人失去了目標性和歸屬感陷入虛無。飯圈亂象也不單局限在娛樂圈,很多大V博主UP主的粉絲也有這個現象,並且不止國內,國外也有類似的問題。

在歐美陷入後現代虛無,日本放棄宏大敘事悶頭個人表達的時候,這其實是一代年輕人共同面臨的問題。

從眼前來看,可以用以下方式遏制

我們應該儘快出臺飯圈相關的法規規範,以規範化飯圈組織和背後的資本。

1 對中小學生參加明星應援組織,粉絲社群給予關注。未成年人分辨能力不強,還沒有建立人生目標,避免參與到帶有商業目的的娛樂機構組織中。

2 粉絲團體屬於群眾組織應該進行登記,納入管理體系。

3 涉及資金往來的粉絲團體按照類似慈善團體的管理辦法進行備案,接受審查,並且要有信息公開和信息披露制度查詢資金去向,否則這可能涉嫌非法集資。

4 限制各平臺的粉絲團打榜功能,對應援打榜,大額消費要予以限制。

但從長遠來看,要解決飯圈的根源性問題

新一代文藝創作者必須儘快創造有吸引力的故事,給予年輕人目標上的指引。

比如星辰大海,比如前兩天說的「人民朋克」,都是可以嘗試的思路。

大家經常說飯圈狹隘,但事實是沒有長遠的目標指引時,人就是容易被眼前的熱鬧所吸引。從而走進了別人的花園,就以為收穫了自己的春天。

最後,對於飯圈的人們,我有一句話給大家,

不管你認不認可我,都祝福你

我不想聽你說,我想聽到別人說起你。

原標題:中國飯圈運動考察報告:從學習雷鋒到肖戰事件

相關焦點

  • 楊冪飯圈用語大考察,除了「nbcs」其他都懂,粉絲:沒有秘密了!
    張藝興和李榮浩兩人很認真的用飯圈用語battle的時候,兩家的粉絲都快瘋了,因為兩人說的完全是驢頭不對馬嘴,不過很明顯,李榮浩還是很懂的,但是這些也是採訪的時候記者告訴李榮浩的!但是最近有一個明星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回答對了很多的飯圈用語,這個明星就是:楊冪!楊冪之前飾演於正導演的《宮》走紅。之後飾演了不少的電影和電視劇,因為作品一直很賣座,所以備受大家的期待!
  • 「飯圈」文化的成長與省思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孟  威【摘要】飯圈是青少年最真實的一種生活方式,呈現出基於年齡要素而產生的差異文化的特點,因而,可將其視為一種當代青年亞文化。粉絲群正式以合理合法姿態傲然於主流文化視野,得益於中國網際網路普及20年之後。2014年,伴隨社交媒體平臺技術應用的成熟,鹿晗等流量明星走紅,「粉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7]2018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爆紅後,粉絲團擁有了一個更具親和力的名字——飯圈。粉絲名稱變了,行為範式亦展現出新特點,首先,群體的聯繫更為緊密。
  • 飯圈是什麼意思? 飯圈用語科普一波
    飯圈是什麼意思? 飯圈用語科普一波時間:2019-07-17 10:49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飯圈是什麼意思? 飯圈用語科普一波 飯圈是什麼意思 飯圈是追明星門們的追星族的圈子,是粉絲圈子的簡稱,該詞也並非完全特指某一個特定的粉絲群。
  • 【經濟學人精讀】從肖戰事件看中國飯圈文化
    《陳情令》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古裝劇之一。自去年上線以來,該劇播放量高達80億餘次。劇中的萬人迷肖戰已經擁有大批粉絲。去年十月,粉絲們聚集在北京機場,就為了見他一面,這直接導致航班延誤。 2.
  • 「飯圈」的認同邏輯:從個人到共同體
    [4]雖然《超級女聲》火爆螢屏的2005年被認為是「飯圈」元年,但作為一座亞文化的「冰山」,「飯圈」溢出粉絲圈邊界進入普羅大眾視野與2019年的兩次網絡大戰有關:7月中旬,兩位明星的粉絲為各自「愛豆」[5]在微博超話的排名而掀起「流量大戰」;8月中旬,中國藝人們的粉絲因聲援表達支持香港警察而遭到香港激進分子辱罵的「愛豆」,迅速團結一致將中國看作共同的「愛豆」而集結到境外社交平臺展開「衛國聖戰
  • 肖戰事件餘波,飯圈走向失控邊緣?
    如今的飯圈內部,儼然形成了一整套組織化的運作機制,從進入飯圈那一刻起,每個飯圈女孩都會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為愛豆花錢,還是做數據。「拍照、美工、打榜、衝量,每個環節都需要專人負責,每個環節也都嚴絲合縫地互相配合。」餘洋洋說。
  • 飯圈bbl什麼意思?飯圈字母縮寫規律、常見詞含義整理
    飯圈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拼音縮寫字母,比如說bbl、xswl、nbcs、xj等等,相信很多飯圈之外的網友,看到這些縮寫拼音字母,都表示不知所云一頭霧水。那到底這些飯圈用語是什麼意思呢?飯圈bbl表示什麼意思呢?如果你也對這些拼音字母的含義好奇,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整理的一些飯圈用語拼音字母吧!  飯圈bbl什麼意思?
  • 飯圈粉絲說的pb是什麼意思 微博飯圈用語大全
    專屬於追星族的飯圈是個充滿著有趣故事的地方,各家藝人的粉絲們總是出其不意地發明一些飯圈用語。在諸多的飯圈用語裡,首字母縮寫是飯圈文化裡最為閃亮的一抹風景。  繼「xswl」、「dbq」等縮寫之後,飯圈最近又出現了「PB」,微博上的網友們在提到自家藝人時總會說到「pb」。那究竟「pb」是什麼意思?
  • 帝吧、飯圈女孩再出徵
    原標題:帝吧、飯圈女孩再出徵!妄圖毀掉香港的人,對不起,讓你們失望了  在過去的一周裡,香港激進的暴力分子在多處縱火,毀壞道路,向政府、警察投擲磚頭、燃燒瓶,破壞城市秩序損害公共設施,引起香港廣大市民的不滿。
  • 飯圈用語知多少?追星少女必備法寶
    相信全對的追星mm們應該對飯圈縮語有所了解。可能不少人會好奇,到底什麼是飯圈用語?如果不追星,有些人看到這些飯圈用語會一頭霧水,他們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定要用這種形式來表達?Q: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飯圈用語?A:飯圈用語,飯圈衍生產物,就是各位姐妹們追星時用的暗語,它能用最簡潔明了又精闢的詞語或字母來表達自己想說的意思,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慣了這種說法。除了通用的飯圈用語,不少後援團也自創了飯圈用語,用來識別自家粉絲。
  • 飯圈的生圖是什麼意思 飯圈粉絲稱呼常用語大全
    那麼下面就來看看飯圈的生圖是什麼意思。  飯圈的生圖是什麼意思介紹  生圖就是站姐或者粉絲拍出來的愛豆的沒有經過photo shop或者其他修圖軟體直接發布在網上的圖一般粉絲都會誇自己愛豆  飯圈粉絲稱呼常用語大全(粉絲名就不寫了,就概括飯圈常用的)  TF:團飯  TB:團婊  WF:唯飯  DW:毒唯  CPF:CP飯  DYF:隊友飯  BP:白嫖(不出錢不出力,坐享其成的那種人)  LR:路人
  • 飯圈女孩是什麼意思有何梗 飯圈女孩指哪類人
    最近網絡上有很多流行詞彙,其中飯圈女孩就是很多人常提起的。但是不少人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什麼人被稱為飯圈女孩呢?一起來了解下。  什麼是飯圈女孩  飯圈是粉絲圈的簡稱,具體來說是指喜歡某個明星或者組合的粉絲群體。  這個詞形象生動的表達了一群人茶餘飯後一起討論某個明星。
  • 青年圈群脈動的媒介感知與文化詮釋——基於「飯圈」現象的敘事分析
    無論是針對香港暴亂事件時守護「阿中」的「飯圈行動」,還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馳援「武漢」的「飯圈公益」,都成為媒介化時代中國青年政治表達和公益參與的標誌性事件,折射出當代青年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文化認同及政治參與的新特點、新趨勢,為我國網際網路社會治理和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鮮活的研究對象。
  • 飯圈pb與ky是什麼意思的縮寫 梗 飯圈pb與ky含義介紹
    飯圈pb與ky是什麼梗?這是什麼意思呢?本篇文章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飯圈pb與ky梗介紹,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來看看。  飯圈pb什麼意思  pb就是photobook,個人理解為照片書,站姐把拍的未公開照片做成寫真,粉絲買pb算是集資,只不過有實質性回報,同時可能還會附有海報,手幅等周邊進行販賣。總之個人感覺買pb對於顏飯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了。
  • 張藝興不懂飯圈用語被質疑智商不夠,其實,他們也不懂飯圈用語
    千萬不要覺得只有明星們會組成娛樂圈,明星們的粉絲也有圈,叫飯圈。別看飯圈名不見經傳,圈子還有大有小,這其中的規矩倒是不少,甚至還自創了不少飯圈用語,交流起來一堆字母和生僻難懂的詞彙,這個暴擊就相當於文科生看到了大學高數題一樣,一臉懵圈。粉絲們圈地自萌,粉圈用語一套又一套的,還分門別類。
  • 喧囂的飯圈,光明的未來
    偶像世界則「造神」弄人--飯圈因為部分粉絲行為被更多人熟知、討厭,再相互咒罵。回過頭來,我們驚訝地發現,如同勒龐在《烏合之眾》所說的,人們集合在一起,最容易通過奇蹟與傳說造一個神來自我感動。這原是飯圈的行事邏輯,但如今,這套粉圈邏輯已經滲透進了網絡空間的方方面面,讓人無處可逃,無可遁形。我們盤點了一切都在飯圈化的2020年,想通過此透視過去365天在屏幕藍光前的青年。
  • 飯圈用語多擔是什麼梗 飯圈用語多擔是什麼意思出處哪裡
    飯圈用語多擔是什麼梗?這是什麼意思呢?本篇文章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飯圈用語多擔梗介紹及出處,對此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來看看。  飯圈用語多擔就是同時喜歡多個人的意思,同時喜歡多個愛豆,用來形容博愛型的粉絲,在團隊中很常見,當然愛豆也可能不是一個團隊的,總之就是都喜歡。
  • 飯圈用語,dbq你跟上潮流了嗎?
    2018是有趣的一年,在被稱為「偶像元年」的今年,不僅出現了一大批的偶像,更出現了令人難以理解的飯圈用語。各大明星對飯圈用語的理解及解讀真的是我的快樂源泉了。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娛樂圈男藝人的直男式解讀飯圈用語。
  • nsdd啥意思飯圈
    nsdd什麼意思nsdd其實就是你說得對的意思,一般多出現在飯圈。nsdd就是「你說得對」的首字母縮寫,很多人直接打這四個字母,輸入法第一個提示詞語就是「你說得對」,於是這就成為了一個大家默認的縮寫形式。是常見的飯圈用語。
  • 飯圈95後:因愛發電,隱形甲方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通過行業觀察、人物故事、市場報告等一系列的內容,試圖為大眾揭開這個新興群體的真實群像。特約撰稿 | Heloise編輯 | 李璐「粉絲圈形成了一個空間,這個空間的定義方式是對俗世價值和行為的拒絕,它宣揚了深藏的感情並熱情地擁抱了樂趣。粉絲圈同時從正負兩面為粉絲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