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參與國際海洋治理話語權——訪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領隊徐韌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雪龍」號7月28日電  題:提升參與國際海洋治理話語權——訪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領隊徐韌

  新華社記者鬱瓊源

  目前,「雪龍」號正在白令海執行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任務。與以往七次科考相比,本次特點主要是滿足國家需求,開展業務化觀測;提升我國參與國際海洋治理的話語權,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兼首席科學家徐韌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據介紹,我國前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都是圍繞重點科學問題展開,而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首次實施極地業務化調查,旨在建立長期調查斷面,開展系統監測觀測,推進北極環境的長期業務化觀測,為系統掌握北冰洋特性和變化趨勢積累資料。「比如有關冰情的預報,要通過長期的觀測監測,建立一個可靠的預測模型。」徐韌說。

  然而,首次北極業務化考察充滿挑戰。徐韌說,總的來說,北極考察受限大,考察區域和內容受限。「北極地區留給我們考察的公海不多,此次環北冰洋航行途經水域多為北冰洋沿岸國的專屬經濟區,未經許可無法開展系統的科學考察。」

  關於提升我國參與國際海洋治理的話語權,徐韌認為,只有掌握第一手資料,才有話語權。「我們這次做的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海洋酸化和生物多樣性考察在國際上都是熱點。這只是開始,作為業務化調查,以後可能每年都這麼做下去。」

  此外,本次北極科考中,「雪龍」號要首次試航西北航道。西北航道是指從大西洋中的格陵蘭島出發,經加拿大北部的北極區域,到太平洋東岸阿拉斯加的航道,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最短的航道。

  當被問及為什麼要走西北航道時,徐韌說,我們雖然不是北極國家,但是無論從經濟、氣候、還是資源開發角度看,北極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雪龍」號經東北航道開創性試航後,試航西北航道,有助於推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系統的開發,推動我國對北極航道適航性的系統評估,服務我國國民經濟建設。

  「從上海出發,走東北航道到歐洲,走西北航道到美洲,能大概縮短25%- 30%的距離,經濟效益很可觀。」徐韌說。

  據徐韌介紹,北極航道海洋環境、海洋酸化及生物多樣性、微塑料和海漂垃圾等調查和評估是本次業務化調查的內容。以「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為平臺,科考隊員要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歐海、西北航道和北極高緯海域等北極和亞北極重點海域開展業務化調查。

  「這是我國開展大規模北極科考以來考察人數最少,女性佔比最多的一次。隊伍很年輕。」徐韌說,本次考察共有來自18家單位的考察隊員96人,平均年齡36.2歲,其中女性科考隊員13人、少數民族隊員9人。

  據悉,「雪龍」號於7月20日從上海出發,考察總航程預計為19000多海裡,共83天,計劃於10月10日返回上海港。

相關焦點

  • 通訊:探路「冰上絲綢之路」——記中國科考隊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
    新華社「雪龍」號8月22日電 通訊:探路「冰上絲綢之路」——記中國科考隊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  新華社記者 鬱瓊源  2017年8月2日至8月16日,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科考船歷史性地從公海區穿越北冰洋,成功試航北冰洋中央航道。
  • 中國積極參與北極公域治理的路徑與方法
    同時,還有一些針對北極公域治理的有約束力國際法律文件正處於談判階段,如已經過四次預委會和一次政府間大會談判的國家管轄範圍外生物多樣性(BBNJ)問題,談判對是否應將魚類納入到海洋遺傳資源的分歧尚未形成共識,並且在平行問題上如遺傳資源的獲取與惠益分享、海洋保護區的管理模式、海洋環境影響評價的決策與監督等也存在矛盾。[3]相應的,北極公海的生物多樣性養護法律規制也處於動態發展階段。
  • 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新時代新步伐)
    海洋垃圾治理是時下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參與全球海洋垃圾治理,不僅是新時代的呼喚,也是實現中國「向海而興」的重要舉措。針對海洋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中國創新海洋治理理念,有效助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海洋強國建設。
  • 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新華社發(姚凡 攝)    當天上午,科考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到達北緯88度22分、西經177度20分地點。在進行第6個「短期冰站」和海洋考察站作業的同時,考察隊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餘興光率12名考察隊員分兩批乘「海豚」直升機成功抵達北極點。五星紅旗和考察隊隊旗在北極點冰面上飄揚。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美國自2017年以後陸續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個與全球海洋治理相關的機構/機制。美國放棄全球主義路徑對北極治理的影響最為明顯。北極治理是全球氣候和海洋治理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而是一個跨區域或全球性海洋治理議題,但美國務卿蓬佩奧2019年5月公開稱,拒絕中國等觀察國參與北極治理進程。
  • 參與太空治理,中國不能喪失話語權
    美國牽頭實施的國際空間站(ISS)項目,聯合俄羅斯、法國、德國等15國參與建設,60餘個國家共同參與應用和實驗,影響力巨大。同時,美國大力渲染「中國威脅論」,2019年2月發表《太空安全挑戰》報告,稱中國和俄羅斯發展太空技術對美國的太空安全構成「挑戰」。「國際太空秩序正在進入動蕩調整重塑的新階段,我國必須強化太空活動現代化治理能力。」
  • 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須把握這幾個問題
    具體來說,是指以國家(政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在全球海洋治理的體系構建和行動落實中,積極謀求更加有利的地位並承擔與地位相匹配的治理責任,通過與國際社會構建最廣泛的藍色夥伴關係,增強我國在國際海洋規則制定與議程設置、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秩序維護、海洋公共物品供給等具體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進而推動各類海洋問題的解決和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完善,構建人類海洋命運共同體。
  • 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波司登如何用44年成為「中國名片」?
    11月10日,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中國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出發,踏上了第37次南極科考徵程。在多個國家重要場合中,中國品牌以專注深耕、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在一次次亮相中不斷成就其高光時刻。其中,中國品牌波司登助力本次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以其專業品質提供全方位「溫暖」保障,再次開啟挑戰極寒之旅。
  • 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考 創造多項歷史紀錄
    原標題: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圓滿完成 海洋二所科考隊員講極地故事 10月9日晚上,我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抵達位於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   近日,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船抵達上海的國內極地碼頭,這標誌著我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順利完成。
  • 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極向第九次科考隊捐贈《地衣》
    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極向第九次科考隊捐贈《地衣》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張杰)日前,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極向第九次科考隊捐贈青年作家李瑾的故事集《地衣——李村尋人啟事》,捐贈儀式由「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船長沈權主持,部分科考工作者參加。
  • 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波司登如何用44年成為「中國名片」
    11月10日,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中國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出發,踏上了第37次南極科考徵程。在多個國家重要場合中,中國品牌以專注深耕、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在一次次亮相中不斷成就其高光時刻。其中,中國品牌波司登助力本次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以其專業品質提供全方位「溫暖」保障,再次開啟挑戰極寒之旅。
  • 推進外宣翻譯工作 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授權下,西方媒體的惡意渲染中國威脅論、中國不確定論,歪曲中國形象等,陷中國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嚴重壓制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嚴重影響了中國的正面形象。而長期以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一直擔著世界大國的責任與義務,面對衝突和矛盾時主持正義,堅決維護世界穩定,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要崛起,實現國家的振興與富強,就必須做好對外宣傳工作,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從而提升國際話語權。
  • 76天的極地之旅:記參與北極科考的氣象人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7月11日從上海啟程,於9月23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載譽而歸,歷時76天。來自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逯昌貴和丁明虎,作為氣象部門的隊員參與了此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工作篇  勇擔氣象科研重擔  逯昌貴算是我國極地科考的「老前輩」了。自1986年以來,他已經參與南北極科考13次、青藏高原觀測試驗5次。而丁明虎則是新生力量,今年第一次去北極進行科考。
  • 探尋北極海洋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
    7月4日,記者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了解到,我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暨「雪龍」號科學考察船計劃7月11日從上海起程,前往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重點項目為海洋環境變化和「海—冰—氣」系統變化過程的關鍵要素,了解北冰洋重點海域以及北太平洋邊緣海重點海域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冰等基本環境信息,獲取調查海域海洋環境變化的關鍵要素信息,建立重點海區的環境基線,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北極航道利用和極地海洋資料庫的完善等提供基礎資料和保障。
  • 「中國造」無人冰站首次在北極「上崗」
    科考隊員正在布放無人冰站 攝影/本報記者 李巖  隨著最後一個短期冰站作業結束,8月25日,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科考隊領隊朱建鋼稱:「『九北』到達的最北端位於北緯84°48′,此行冰上作業基本完成了預先計劃的任務目標。」  從8月11日第一個短期冰站算起,歷時15天、跨越5個緯度,「九北」共開展9個短期冰站和一個長期冰站作業。科考隊首席科學家魏澤勳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雖然在完成冰站作業後將開始返航,可是回程中還有很多其他調查工作,任務繁重。
  • ...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世界和平的意義
    從全球治理(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和平(全球海洋和平)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如何通過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而走向世界海洋和平的認識出發,中國已經是世界海洋和平的一個重要國家行動者,事實上已經在推進海洋領域新的國際協和。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中國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對於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海洋和平具有充分的國際規則和國際規範的意義。
  • 海冰厚度預報助力北極科考作業順利開展
    本報訊(特派記者 吳 瓊)當地時間8月9日,記者從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獲悉,今年8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首次為北極科考隊提供海冰厚度數值預報產品。據悉,由於海冰表面融化的影響,目前國際上很難遙感監測夏季的北極海冰厚度,夏季的海冰厚度預報是一個國際性難題。
  • 中國要在北極幹什麼,弄得國際社會緊張不已?
    北冰洋沿岸國擁有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管轄海域,北冰洋中還有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 中國參與北極治理的依據 北極域外國家在北極不享有領土主權,但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在北冰洋公海等海域享有科研、航行、飛越、捕魚、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權利,在國際海底區域享有資源勘探和開發等權利。
  • 從戰略高度推進藍色夥伴關係建設——開闢「十四五」全球海洋治理...
    二、提升三大能力、著眼五大區域,構建高質量「藍色夥伴關係」(一)提升三大海洋治理能力提升全球海洋秩序建構能力。積極參與海洋法制定,重點深度參與海洋生物多樣性國際協定談判、國際海底礦產資源開發規章制定以及極地治理的進程,參與構建多層次全球海洋治理組織體系。
  • 不可忽視的海洋汙染
    2007年起我國開始了海洋垃圾包括塑料垃圾的常規監測。2016年起,我國開始對近海微塑料進行監測。2017年7月,我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啟航。本次北極科學考察是我國首次執行北極業務化觀測任務,微塑料首次被加入監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