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7)

2020-12-05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照片,銀川,2018年6月21日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

結束一天的扎草方格工作後,工人們坐著運輸麥草的鏟車駛出騰格里沙漠(6月11日攝)。

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沙坡頭,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個世紀以來,這裡因包蘭鐵路、麥草方格、「五帶一體」而成為中國規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點,並由此開始向世界輸出中國治沙技術。如今,面對中國乃至全球面臨的荒漠化威脅,置身沙坡頭的治沙力量依然在攻堅克難,為這道全球「生態難題」找尋答案。

新華社記者曹江濤攝

相關焦點

  • 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
    新華社銀川6月21日電 題: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新華社記者趙倩、盧鷹、曹江濤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沙坡頭,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個世紀以來,這裡因包蘭鐵路、麥草方格、「五帶一體」而成為中國規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點,並由此開始向世界輸出中國治沙技術。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據我國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 ——激活內蒙古荒漠化治理中的氣象智慧
    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曾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起阿拉善,沙落北京城」。  如今,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在這改變的過程中,內蒙古氣象部門亦緊跟步伐,積極踐行「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荒漠生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發揮科技優勢 能力實現新跨越  荒漠生態治理,需要植樹種草。林草的種植與生長離不開適宜的氣象條件與合理的規劃區劃,因此,監測各類生態植被是荒漠生態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環。
  • 綜述:中國荒漠化治理 「科技力量」將唱主角
    中新網鄂爾多斯9月8日電 (記者 李愛平)「在防治荒漠化的徵途上,科技將漸次成為主角,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正在此間舉辦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多位受訪者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在治理沙漠領域中,『科技力量』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事實正是如此,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邢國良在沙漠裡開發出的高科技產品一經亮相,就備受青睞即是明證。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裡和1980平方公裡,沙塵天氣次數年均減少20.3%,植被平均蓋度增加0.7個百分點。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15年「雙縮減」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王慶凱)記者30日從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2019年中國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26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25萬公頃。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連續3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中國綠色時報大數據系統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專題播報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監測評估啟動 7月17日,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效益監測評估啟動座談會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召開。目前,退耕還林還草效益監測評價已初步建立起生態工程效益監測評價工作機制,制定和形成退耕還林還草效益監測評價的標準規範。
  • 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
    在京津風沙源工程範圍的典型草原區,多樣性指數未治理區域僅為1.80,治理區域達到2.13。監測顯示,受過度放牧、濫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綜合因素的共同影響,川西北高原、塔裡木河下遊等區域沙化土地處於擴展狀態,但擴展的速度已經趨緩。
  • 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之荒漠化專場與國際VIP專場
    西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最大的問題,是生態惡化,沙漠化嚴重,大家都知道,中國荒漠化的80%,是沙漠化,因此一些專家,把荒漠化也說成是沙漠化,這是荒漠化的大頭,佔80%。中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在西部;中國70%的草原退化,也在西部。這幾年在中央的關心下,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在2005年第一次出現了治理速度大於沙化速度的好的局面。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脅,超過2.05億人口遭受荒漠化的直接影響。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加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同20世紀末相比,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由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裡,創造出可供各國借鑑的成功經驗和治理模式。
  • 地球之癌——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一直是令環境專家最頭疼的環境問題之一,甚至被稱為「地球癌症」,不僅對人類正常生活有長遠影響,而且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也會產生巨大的衝擊。全球化荒漠化面積是36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之和,佔陸地總面積24%,我國的土地荒漠化面積大,荒漠化面積為267平方千米,佔國土總面積28%,受危害比其他國家較嚴重,防治土地荒漠化一直是環境治理難題。
  • 甘肅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情況公報
    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584.42萬公頃,佔荒漠化土地總面積81.2%;水蝕荒漠化土地面積278.93萬公頃,佔14.3%;鹽漬化荒漠化土地面積71.83萬公頃,佔3.7%;凍融荒漠化土地面積15.03萬公頃,佔0.8%(圖2-2)。
  •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會議」|中國綠髮會分享《荒漠化公約》2020年...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圖源:UNCCD官網譯者按:土地是大自然和這個星球對人類的饋贈,它不僅使地球成為人類寶貴的棲息地,也為人類獲益提供了大量資源。然而,這份饋贈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反之,它是一種瀕臨稀缺的資源。
  • 2019全國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 荒漠化面積淨減少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11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國土綠化事業取得了新成績,全國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公報稱,2019年全民義務植樹深入開展,「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不斷拓展,盡責活動豐富多彩。
  • 美媒:中國成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參考消息網12月4日報導 美媒稱,12月1日,在世人矚目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份來自中國的「生態厚禮」被聯合國有關機構鄭重推薦給世界——聯合國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有關方面共同舉辦成果分享會,發布《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創造模式和成果報告》。
  • 德國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治理沙漠已從各國手中搶走第一
    說到土地荒漠化,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土地荒漠化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許多國家都面臨著土地退化的情況,並且有些國家還相當嚴重。若是無法加以處理的話,沙漠會逐漸「吞併」城市,極大程度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而對於荒漠化治理,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見解,但讓人疑惑的是,一位德國人卻評價中國,直言: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治理沙漠已從各國手中搶走第一。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德國人如此評價中國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高中地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介紹荒漠化的防治
    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則加速荒漠化進程。 2.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 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是不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
    這裡有一個誤區,有人會認為一個地方荒漠面積越大,也就意味著「荒漠化」越嚴重。其實這是錯誤的,土地荒漠化是指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狹義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指「土地沙漠化」。從概念中可以看出,土地荒漠化是一種動態的變化,也就是土地從本來有植被覆蓋的狀態退化成了「荒漠」,而撒哈拉沙漠地區本來就已經是荒漠了,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在發生「荒漠化」了。
  • 首屆庫布其雲論壇舉辦: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打贏藍天、碧水...
    來自聯合國、國際組織、企業界、金融界、科學界的嘉賓從不同角度探討生態產業、綠色金融在防治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稱讚中國為全球環境生態治理做出的突出貢獻。他表示,希望「把庫布其模式帶到世界其他地區,激勵和啟發非洲、中東和其他荒漠化地區的人民,綠化沙漠,創造就業。」第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亞平表示,中國已經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的零增長,實現了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積的雙減少。億利集團與當地政府、農牧民攜手,把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為荒漠化治理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