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海波作主題發布,自治區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牛寶亮、自治區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張存厚、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桂蓮、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韓芳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發布詞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 劉海波
我代表自治區氣象局就2019年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的主要結論通報如下:
一、氣候條件、主要氣象災害以及次生災害情況
(一)總體氣候條件分析
2019年全區氣候總體上為正常年景。全區年平均氣溫為6.1℃,較常年(1981-2010年)偏高1℃,較2018年偏高0.3℃,為1961年以來第5偏高年份;全區平均年降水量343.3毫米,較常年偏多21.9毫米,比2018年少39.4毫米。年內出現了乾旱、暴雨洪澇、高溫、冰雹、雷電、低溫冷害和霜凍等氣象災害。春季出現8次大範圍沙塵天氣過程;春季-夏季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部分地區遭受旱災;夏季全區各地暴雨洪澇、冰雹災害頻發;春末、秋初多地發生低溫冷害和霜凍。
(二)乾旱情況
2018年封凍前全區大部地區土壤底墒較好,2019年3月上旬全區大部土壤墒情好於歷年和2018年同期。3月~5月上旬大部地區降水偏少5成以上,5月初開始出現旱情,乾旱持續到6月中旬末,乾旱面積達69.5萬平方公裡,以中旱為主,牧區乾旱重於農區,全區氣象部門開展了乾旱監測評估專題服務,及時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為自治區抗旱減災、防災救災的總體部署提供決策依據,為自治區爭取中央救災資金做出了積極貢獻。2019年6月下旬全區普降喜雨,過程降雨量大、範圍廣,旱情基本解除。
(三)沙塵暴情況
2019年,氣象衛星在全區監測到沙塵天氣過程16次,比2018年多1次,其中有11次影響範圍超過8萬平方公裡。全區被沙塵覆蓋過的區域面積達112.6萬平方公裡,佔全區總面積的95.2%。
(四)積雪發生情況
2019年,全區大部有過積雪覆蓋,面積約為109.9萬平方公裡,約佔全區總面積的92.9%,呈現東多西少的空間分布特徵。全區最大雪深為26釐米,為2011年來最低,沒有發生雪災。
(五)森林草原火災情況
2019年,森林草原火情遙感監測結果顯示,全區共監測到火點347次,火點主要分布在中東部地區,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和興安盟為森林草原火災多發區,結合全區氣象條件及下墊面植被狀況,2019年內蒙古春季和秋季火險等級都較高。
(六)農牧業和林業病蟲害情況
2019年,全區氣溫偏高,降水接近常年略多,但由於暖冬造成病蟲害越冬基數大,全區農田病蟲害受災面積139.1千公頃,牧草受災面積1971.8千公頃,草原和農田病蟲害中度偏輕發生,局部重度發生,以蝗蟲、草地螟、粘蟲、鼠害為主;森林病蟲害為偏重發生年份,林業受災面積109.5千公頃,並呈現傳播速度快、發生面積大、危害程度重的特徵。
二、生態氣象質量總體情況
(一)乾濕環境變化
2019年,全區生態環境無明顯退化區,呼倫貝爾市東南部明顯好轉,全區乾濕條件為正常波動年份。其中,春季全區無明顯變幹變溼區;夏季赤峰市西北部明顯變幹,呼倫貝爾市東南部明顯變溼;秋季東部幹西部溼,鄂爾多斯市明顯變溼;冬季呼倫貝爾市北部明顯變幹,其餘大部地區變溼。從月動態變化情況來看,4月相對偏幹,5月和6月大部地區變溼,7月整體偏幹,8月東部區明顯變溼,中西部偏幹,9月東部明顯變幹,呼包鄂周邊及阿拉善盟相對偏溼。
(二)生態氣象質量
2019年,全區植被覆蓋度維持高位。2012年前全區植被覆蓋度平均為36.8%,2012年後平均為40.4%,2019年全區植被覆蓋度達到了41.6%,處於近年來較高水平,植被覆蓋狀況改善較為顯著,生態氣象質量指數最高達52,呈增加趨勢,並表現出東高西低的空間分布格局。全區生態氣象質量整體略偏高,大部地區生態氣象質量正常或偏好,特別是大興安嶺林區生態氣象質量較高,88%的區域植被生態氣象質量指數呈增加趨勢,西部偏南地區生態氣象質量明顯改善。
三、不同生態系統生態氣象質量分析
(一)城市生態系統
以呼和浩特市主城區為研究區,2019年大部分地區植被覆蓋度輕微減少,植被覆蓋度增大的面積佔比1.7%,植被覆蓋度略減小的面積佔比80.2%。從時間尺度分析,2013-2016年市區的植被指數均呈增大趨勢,2019年植被指數略減小。呼和浩特市主城區的植被覆蓋度變化呈現兩極化的趨勢,裸土和高覆蓋度的面積比例增加,低覆蓋度、中覆蓋度和中高覆蓋度的面積比例小幅下滑。201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區熱島面積共162.9平方公裡,主要以弱城市熱島強度為主,2013-201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區熱島強度逐漸減弱,特別是2019年的城市熱島在面積和強度上都有大幅下降。
(二)農田生態系統
2019年,全區大部地區入春時間明顯偏早,第一場透雨及時,利於主要作物適期播種和出苗生長。生長季水熱資源正常或偏多,利於生物量積累和產量形成,全區玉米和馬鈴薯平均農業氣象適宜度均高於近5年平均值,利於生長發育和產量增長。農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河套灌區較低,中東部地區相對較高,全區平均水平高於近五年平均值。
(三)森林生態系統
2019年,全區水熱氣象條件有利,森林總量持續增長,森林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略有升高,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有所增強;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遲,生長季相對延長,對森林生態系統總初級生產力有一定貢獻。整體上有利於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四)草地生態系統
2019年,全區草原生態總體呈現退化趨緩、局部好轉的態勢。草原植被覆蓋度呈現東部增加,中部持平,西部降低的特點。與同區域近10年植被覆蓋度比較,東部增加了3個百分點,中部持平,而西部降低了8個百分點;與同類型草原近10年植被覆蓋度比較,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別降低了10個百分點和9個百分點,典型草原增加了6個百分點。全區草原牧草產量呈現東部高西部低的特點。與同區域近10年牧草產量均值相比,東部牧區明顯偏高,中、西部牧區偏低。不同類型草地牧草產量具有顯著差異,與同類型草地近10年牧草產量均值相比,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明顯偏低、典型草原偏高。
2019年,全區三大沙地植被覆蓋度呈現從東到西依次降低的特徵,科爾沁沙地植被覆蓋度最高,渾善達克沙地植被覆蓋度居中,毛烏素沙地植被覆蓋度最低。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植被長勢大部分地區不及2018年,科爾沁沙地大部分地區植被長勢與2018年相當或優於2018年,但三大沙地植被長勢均好於常年。
(五)荒漠生態系統
內蒙古西部荒漠區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全國荒漠化和沙漠化防治的重點區域。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及生態建設等生態工程實施,部分地區荒漠化和沙漠化趨勢初步得到了遏制,通過分析1990年至2019年近30年內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亞馬雷克沙漠與巴音溫都爾沙漠面積現狀及其邊界動態變化,結果表明:
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音溫都爾沙漠、亞瑪雷克沙漠總面積10.64萬平方公裡,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面積10.58萬平方公裡,佔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8.96%。1990年至2019年近30年間,從變化面積的絕對量來看,巴丹吉林沙漠擴張面積最大,達304.2平方公裡,受沙漠農業開發影響,烏蘭布和沙漠面積萎縮明顯,面積減少了471.8平方公裡。從變化率來看,巴音溫都爾沙漠、亞瑪雷克沙漠存在快速擴張趨勢,變化率均達兩個百分點以上,騰格里沙漠總體上處於相對穩定少動的狀態。從空間位置的變化來看,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部、騰格里沙漠東北部、烏蘭布和沙漠東北部、亞瑪雷克沙漠東北部、巴音溫都爾沙漠東南部邊界變化明顯。
(六)溼地生態系統
利用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高分衛星等多元遙感大數據,對全區面積較大的呼倫湖、烏梁素海、達裡諾爾湖、東居延海、岱海和黃旗海等主要水體的面積進行了監測分析。監測結果顯示,6大水體的面積表現出不同的變化特徵:烏梁素海自1987年以來水體面積變化較小,均維持在300平方公裡以上,2019年烏梁素海面積平均為317.4平方公裡。呼倫湖經歷了一個「萎縮-恢復」的過程,呼倫湖水域面積在1975年為2097.8平方公裡,2000年後呼倫湖水域面積逐年縮小,水域面積最小年份為2011年,僅為1722.7平方公裡。黨的十八大以來,呼倫湖區域先後施行了裸露沙地綜合治理工程、溼地修復和綜合整治工程、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能力建設工程、「引河濟湖」和「河湖連通」工程等大型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呼倫湖水域面積有所恢復。2019年,呼倫湖水域面積達到了2063.1平方公裡。東居延海在歷史上幾度乾涸,2001年8月,國務院批覆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將黑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西部大開發重點生態工程,此後居延海水域面積逐步恢復,2019年達到了62.4平方公裡。達裡諾爾湖水體面積變動較小,2019年為181.5平方公裡。岱海和黃旗海等水體面積在1973年分別為150.7和81.9平方公裡,其後持續萎縮,2019年水體面積分別僅為51.4和30.9平方公裡。
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記者:據我了解內蒙古氣象局與阿拉善盟行署聯合成立了荒漠生態氣象中心,請問該中心成立後在荒漠生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還將推進哪些重點工作?
牛寶亮: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內蒙古荒漠生態氣象工作的關注。
一、荒漠生態氣象中心成立後,我們在以下幾方面開展了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頂層設計明確職責任務進一步強化。2018年11月,自治區氣象局與阿拉善盟行署聯合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荒漠生態氣象中心,2019年初聯合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荒漠生態氣象中心工作規則》。制定了《內蒙古西部荒漠區生態氣象自動觀測站網建設方案》。組織制定2項荒漠生態地方標準,積極推進荒漠生態氣象工作。
(二)荒漠生態氣象觀測體系更加完善。圍繞荒漠區生態氣象服務需求,在生態氣象觀測空白區、關鍵區和敏感區新建、升級改造生態氣象觀測站222個,生態氣象觀測站達到595個,推進生態要素與氣象要素同址觀測。
(三)科研成果轉化水平不斷提升。將沙塵天氣影響因子及預測方法、地形對蒙古高原沙塵遠距離傳輸的影響等成果業務化應用,提高了沙塵暴預報預警能力。強化多源衛星遙感數據共享和應用,增強了沙丘移動監測評估、荒漠區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評估服務能力,提高了現有荒漠生態氣象服務產品質量。發展內蒙古陸面數據同化系統,形成空間解析度為6.25公裡土壤墒情和乾旱服務產品。首次提出「沙被」和「積風」概念及其類型、算法,為持續開展相關研究和提高業務服務能力奠定基礎。
(四)決策服務保障效果顯著。各成員單位積極開展荒漠區生態監測評估工作,並及時製作發布決策服務產品,為各級黨委政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決策依據。2019年三級氣象部門共發布荒漠生態決策服務產36期,其中,自治區生態中心發布的內蒙古乾旱監測評估報告經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摘要報送國務院後,得到李克強總理批示,《關於內蒙古西部區沙漠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分析的報告》得到李秉榮副主席的批示。
(五)特色服務能力明顯提升。針對林草部門飛播造林,積極主動開展飛播造林全程化氣象保障服務。及時開展地面、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助力荒漠區生態系統修復。以阿拉善「胡楊節」、「阿拉善沙漠英雄會」等重大活動為契機,開展精細化交通旅遊氣象服務。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一是聚焦科技引領,不斷加強荒漠生態氣象科研能力。加強多元遙感與地面數據在科研中的融合應用。增強沙塵暴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建設。加強荒漠區適應氣候變化對策研究。
二是聚焦轉型升級、不斷推動荒漠生態氣象業務發展。優化業務布局,形成上下聯動,內外合作,以科研促進業務能力建設,以業務能力建設促進服務能力提升,持續穩步提升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
三是注重融入發展、不斷提升荒漠生態氣象服務能力。緊緊圍繞荒漠區生態文明建設服務需求,完善荒漠生態氣象服務指標,加強荒漠區生態氣象監測評估,強化荒漠區應對氣候變化氣象服務,為各級黨委政府組織荒漠生態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中國改革報》記者:請從氣象角度介紹一下內蒙古黃河流域植被生態質量情況?
韓芳: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內蒙古黃河流域植被生態質量的關注,內蒙古氣象局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評估了內蒙古黃河流域植被生態質量,下面我主要從植被覆蓋度、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和植被生態質量指數3個方面介紹。
植被覆蓋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狀況的重要指標。2000~2019年,內蒙古黃河流域約98%的區域植被覆蓋度增加,特別是東南部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以及準格爾旗增加最為明顯。從2001年最低不足12%,到2018年最高19.4%,提高了7.4個百分點。
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可以反映在自然環境條件下植被固碳能力,也是判斷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000年以來內蒙古黃河流域植被淨初級生產力持續增長,平均每年增加3.8克碳/平方米,從最低的2000年81.9增長到2018年219.6克碳/平方米,提高了近2.5倍。區域上,約96%的地區植被淨初級生產力增加,特別是和林格爾縣、清水河以及準格爾旗地區增加明顯,僅在河套部分地區減少。
植被生態質量指數是以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和覆蓋度為基礎的綜合指數,其值越大,表明植被生態質量越好。近20年內蒙古黃河流域植被生態質量指數約13.5,呈現東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約94%的區域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呈增加趨勢,特別是東南部地區植被生態質量明顯改善,而植被生態質量變差的區域零星分布於河套地區及中部部分地區。2000至2019年內蒙古黃河流域植被生態質量指數出現「三級跳」,2012至2019年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較2000至2001年、2002至2011年兩個階段明顯提高,2018年最高,2012年次之。2019年內蒙古黃河流域植被生態質量指數為16.3,較近20年平均值增加20.1%,但低於2018年,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7.6)。
總體氣候分析表明:近20年(2000-2019年)內蒙古黃河流域區域年平均氣溫7.3℃,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趨勢傾向率為0.33℃/10年;年平均降水量290毫米,也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趨勢傾向率為25毫米/10年。特別是2012年、2018年區域降水量增加明顯,且降水的增加趨勢高於升溫的趨勢。
降水的增加為植被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條件,同期國家實施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工程,有效的利用了降水增多的有利時機,促進了植被生態的改善。建議充分利用氣候變暖溼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提高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和生態質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內蒙古新聞網記者:3.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高考將於7月7日-9日舉行,請問高考期間我區天氣如何?
張桂蓮: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高考天氣的關注,高考期間,受高空西風槽影響,我區西部偏東、中部及東部偏南地區有分布不均勻的降水,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同時,受高空暖脊影響,西部地區在7日、8日兩天有35度及以上高溫天氣。
具體預報如下:
7月7日,我區中部偏東和東部地區多雲間晴,其中,赤峰市西部、通遼市中部、呼倫貝爾市東北部有分布不均勻的小雨或雷陣雨,上述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其餘地區晴間多雲;阿拉善盟大部、烏海市、巴彥淖爾市西部和南部、鄂爾多斯市西部、包頭市西部有35度及以上高溫天氣。
7月8日,我區西部偏東、中部和東南部地區晴轉多雲,其中,呼和浩特市南部、烏蘭察布市南部、錫林郭勒盟南部、赤峰市西北部地區有小雨或雷陣雨,上述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電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其餘地區晴間多雲;阿拉善盟西北部地區4、5級西北風;阿拉善盟大部、烏海市、巴彥淖爾市南部、鄂爾多斯市西部有35度及以上高溫天氣。
7月9日,我區西部偏東和中東部地區多雲間晴,其中,阿拉善盟東北部、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大部、通遼市西北部、興安盟西部、呼倫貝爾市西部地區有小雨或雷陣雨,錫林郭勒盟東北部、赤峰市西部和北部有中雨,其餘地區晴間多雲;西部偏北地區4級短時5、6級偏西風。
由於預報時效比較長,建議各位考生和考生家長持續密切關注最新的天氣資訊,及時調整出行方案,謹防降水天氣影響考生赴考,有關部門和考生也要注意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謹防中暑。
在這裡,祝願每一個考生都取得滿意的成績!
《中國氣象報》記者:2020年內蒙古的乾旱情況受到廣泛關注,請具體介紹一下?
張存厚: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內蒙古乾旱的關注。我從2020年乾旱發生背景、發展過程、當前現狀、發展趨勢、關注建議5個方面給大家做一個簡要介紹:
1.乾旱發生背景
去年封凍前(2019年11月)全區底墒較差、乾旱發生面積超七成。全區除呼倫貝爾市東北部、興安盟、錫林郭勒盟東部、鄂爾多斯市大部土壤墒情較好外,其餘大部地區土壤墒情較差,全區乾旱面積達74.4萬平方公裡,佔總面積的75.4%,以輕旱、中旱為主。
2.乾旱發展過程
受去年冬季內蒙古全區大部地區降水偏多影響,2020年3月上旬,全區土壤墒情好於2019年封凍前和歷年同期;進入4月以後,全區僅錫林郭勒盟、赤峰市、興安盟降水較多,其餘全區大部降水較常年偏少明顯,全區大部地區乾旱迅速發展並首次出現在微博熱搜,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4月中下旬,受降水影響,東部除呼倫貝爾草原西部外,大部地區乾旱得到緩解或解除,而中部以西大部地區乾旱持續,牧區乾旱面積達六成,並發展為重旱;5月份至6月上旬全區大部均有降水天氣,較大的降水過程主要集中在前期無旱情的東部及中部偏南地區,中西部零星降水過程對鄂爾多斯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南部旱情緩解、降低乾旱等級作用明顯;進入6月中旬,中西部大部及呼倫貝爾草原西部有效降水少,且伴隨高溫天氣,牧區乾旱面積達六成,且以重旱為主,特別是北部牧區旱情一直持續。
3、乾旱現狀
受近期降水影響,全區大部乾旱緩解明顯,東部大部地區乾旱解除。截止到6月29日,全區大部乾旱以中旱為主,全區乾旱面積48.99萬平方公裡,佔全區農牧林總面積的49.7%,中旱以上乾旱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大部、巴彥淖爾市北部、鄂爾多斯市西南部、包頭市中部、呼和浩特市西部、烏蘭察布市中部、錫林郭勒盟西西北部和呼倫貝爾市西部地區。乾旱發生面積牧區超5成、農區不足3成、林區超5成,均以中旱為主。重旱旗縣主要出現在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蘇尼特左旗、阿拉善左旗、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等。
4.發展趨勢
預計未來一周東部偏南地區多短時強降水天氣過程,對於目前乾旱嚴重的中西部、錫林郭勒草原西北部及呼倫貝爾草原西部有效降水依然偏少,上述地區乾旱面積可能擴大、乾旱等級將呈加重態勢,草原牧區抗旱形勢依然嚴峻。
總體來看,今年我區乾旱東西部區域差異明顯。中西部旱情具有發生時間早、持續時間長、乾旱程度重、影響範圍廣的特點;東部大部地區受降水偏多影響,除呼倫貝爾草原西部外,其餘大部地區無旱情;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乾旱雖發生面積較小、但乾旱程度較重,尤其是在中西部偏北牧區、呼倫貝爾西部牧區。
5.關注與建議
當前全區即將進入主汛期,面對異常複雜嚴峻的天氣氣候形勢,建議做好災害動態監測預警,降低災害風險,減輕災害損失,防止因災返貧;關注內蒙古牧區乾旱發展動態,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加強牧區人畜飲水保障,及時調派抗旱救災物資;關注近期短時強降水事件,防範強降水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特別是前期乾旱嚴重的地區。
[責任編輯:章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