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陳海報導  1月9日,海南省氣象局在海口組織召開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論證會,來自中國氣象局工程諮詢中心,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省(自治區)氣象局的11專家參加了論證會,並對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3個可行性報告進行了論證。最終,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可研報告通過論證。

  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主要圍繞南海及東海海洋經濟和國防軍事活動的迫切需求,通過海洋氣象浮標站網建設,海基自動氣象觀測系統建設,海洋氣象綜合觀測和預報預警業務系統建設,提升預警業務能力,增強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增強實時氣象保障和氣象服務的能力。

  (責任編輯:孫禕)

  

相關焦點

  • 氣象服務覆蓋南海邁向全球 海南省局創新手段機制發展海洋氣象業務
    打造「一張網」 服務惠周邊一直以來,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南海氣象防災減災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在相關項目立項、建設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海南省氣象局結合自身優勢,努力建設泛南海區域氣象服務的「一張網」。
  • 海南省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提升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梁鋒 記者陳明攝影報導  2012年1月3日,新年伊始,海南省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海口籤署《關於加強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科研合作的協議》,旨在進一步提升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科研能力
  • 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這一決定得到了當時南海周邊國家的支持,將為南中國海區域防範海嘯風險,維護各國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聯合國組織授權中國組建南海海嘯預警中心  我國周邊海域及南海區域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面臨著區域海嘯和越洋海嘯的雙重威脅。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過往南海中外船隻提供可靠水文氣象保障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 (邱越)記者今天從海軍航海保證部門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為國際減災和海洋氣象預報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在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和平利用海洋資源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海南氣象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推進南海氣象預警工程項目建設 構建完善的海洋氣象監測體系「加強沿岸、島礁及海區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特別是南海海洋氣象監測系統、預警工程的建設,打好『海洋牌』。」這是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海南全省氣象防災減災會議上對海南氣象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建成覆蓋南海海域的大氣海洋綜合監測網,構建完善的災害預警防範體系,提高大氣海洋環境預測預報水平,擴大預警信息在南海區域的覆蓋面,提高其傳播能力,為南海經濟發展、海洋權益維護等提供優質氣象服務。」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內波流監測、預報、預警系統...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內波流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研究與應用大宗材料採購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 南海海域實現多語種電臺氣象廣播全覆蓋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邢俊 記者符曉虹 谷星月報導 近日,海南省氣象局完成南海海洋氣象信息發布站項目建設,實現多語種電臺語音廣播在南海海域全覆蓋,解決了南海海上氣象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
  • 青島:加強風暴潮海浪海嘯等預警應急服務
    中國氣象報記者林澤磊報導 日前,青島市政府印發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強化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的預警預報工作,提高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青島市氣象局為成員單位,主要職責是做好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發生期間的海上氣象災害實時監測、預警和預報,做好應急處置期間的氣象保障工作。  預警響應啟動後,監測預報組按照各自職責加強應急監測和信息溝通,根據相關的海洋、氣象、河流水文等信息,預測分析災害發展趨勢,及時將風暴潮、海浪、海冰災害預警信息通過傳真、簡訊、電視、網絡平臺等多種方式,向相關單位和社會進行發布或轉發。
  • 深圳市海洋災害應急預案
    實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結合,提高海洋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和防禦標準。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項應急準備,提高海洋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預警先導,部門聯動。根據海洋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按海洋災害影響程度和範圍,及其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類別,有關部門按照其職責和預案,自行啟動應急響應機制。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落戶南沙
    據悉,南海海洋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之一,有著52年研究南海的悠久歷史,擁有大批高層次、高素質的專家,在海洋科學技術發展和宏觀決策服務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體園區暨廣東深藍產業創新中心落戶南沙,必將有助於南沙加快完善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必將有助於南沙增創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加快促進海洋科技產業的發展,為推動我國海洋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提供有力支撐。
  •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02日08:53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綺薇 通訊員呂衛華
  • ...可視化 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優化 大幅提升海南省局海洋氣象服務能力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胡玉蓉 記者符曉虹報導日前,記者從海南省氣象局獲悉,北鬥船載終端可視化氣象預警服務系統在海南氣象部門的不斷優化下,目前可向全省6000多艘漁船持續提供公益性海洋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極大解決了海上通信手段匱乏、信息接收困難等問題,成為出海漁民特別是遠洋漁船獲取天氣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
  • 海洋衛星:監測預警的一把利器
    海洋一號C衛星南極埃默裡冰架遙感影像圖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眾所周知,要實現防災減災救災,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預警監測。
  • 專家稱海嘯不可預測只能預警 預警準確率僅25%
    特別是南海東部、菲律賓以西海域是一個對我國威脅最大的潛在地震海嘯源地。  海嘯尚不可預測,只能預警,預警準確率只有25%  於福江說,以目前的科學技術,海嘯還不能被預報,只能預警。人們還不能準確地預報海底地震的發生,因此海嘯的發生也無法被預測,只是在海底地震發生後進行及時預警。常規方式的海嘯預警準確率較低,通常只有25%。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浙建首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增強近海氣候監測
    新華社杭州6月22日電(屈凌燕、王敏) 浙江省第一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項目21日通過驗收,這個位於舟山群島的大型海洋氣象浮標將實現對近海氣象的全天候觀測,對於歷來多颱風等災害天氣的浙江省來說,它的建成將有進一步增強對近海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能力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崔絢  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簡稱臺海中心)是我國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的國家隊,主要負責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的監測、分析、預報、
  • 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為中外船隻提供水文氣象保障
    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1988年1月,中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被編為全球海平面聯測網第74號站。該海洋觀測站是中國最南端的海洋氣象觀測站,也是中國第一個國際性海洋氣象觀測站。
  • 廣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
    本報訊(記者 孫安然 通訊員 肖乃花)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