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建首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增強近海氣候監測

2020-11-30 中國氣象局

  新華社杭州6月22日電(屈凌燕、王敏) 浙江省第一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項目21日通過驗收,這個位於舟山群島的大型海洋氣象浮標將實現對近海氣象的全天候觀測,對於歷來多颱風等災害天氣的浙江省來說,它的建成將有進一步增強對近海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能力。

  海洋氣象浮標站是布設在海上,用於獲取海洋氣象水文觀測資料的大型綜合性觀測設備,是探測海上氣象災害性天氣的重要手段。

  舟山海洋氣象浮標站是浙江省境內首個大型涉海觀測浮標站,其建設工作由浙江省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和舟山市氣象局共同承擔。浮標項目主標體於2010年4月中旬建成,2010年5月各設備安裝調試完畢。6月18日,正式啟動投放工作,經過現場設備驗收、拖運等環節,6月20日早晨到達指定海域——29o45′N、 122o45′E,並順利完成現場拋設和驗收工作。

  在驗收會上,專家驗收組對項目進行了認真審議,並一致認為:該浮標站建設達到中國氣象局「浙江海洋氣象浮標站建設合同」的技術要求,具備業務運行條件,浮標站設備及相關技術資料齊全,浮標站性能符合合同所規定的技術要求;浮標站在岸邊拷機40天,期間設備運行正常,數據傳輸及時、可靠,一致同意通過浮標站驗收。
  浙江省氣象局副局長周福表示,這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站的建立,彌補了浙江省部分近海海域氣象監測資料的空白,實現了近海氣象的定時定點全天候觀測,對提高海洋氣象監測、預警預報服務能力,加強海洋氣象服務意義重大。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02日08:53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綺薇 通訊員呂衛華
  • 首個自籌資金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落戶洋口港
    在南通海事局大力支持下,10月14日,全國首次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的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在南通洋口港投入使用,開始為洋口港海上施工及未來港口運營提供海洋氣象預測服務。      海洋監測浮標是一種現代化的海洋監測手段,採用浮標觀測技術,可全天候、連續、定點觀測氣象、水文、水質等內容,並實時將數據傳輸到岸站。
  • 我國將建首個海洋動力監測網 「三星組網」邁出關鍵一步
    據介紹,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此外,海洋二號C星通過整星帶太陽翼運輸等方式實現了大型遙感衛星的發射場流程優化,大幅縮短了發射場工作周期,對後續大型遙感衛星和商業衛星流程優化具有良好的推廣和示範效應。獨特「站位」,為防災減災及科學應用提供支撐海洋二號C星具有身手敏捷、眼疾手快的特性,能夠實現更高的海洋風場觀測頻度。
  • 我國將建首個海洋動力監測網「三星組網」邁出關鍵一步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海洋二號C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據介紹,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海洋二號C星成功升空 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胡喆)9月21日,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普陀:首座海洋氣象波浪浮標成功投放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何晴報導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首座海洋氣象波浪浮標在朱家尖南沙海濱浴場附近海域成功投放,這是舟山市首套投入使用的SBF3-2型波浪浮標站。
  • 我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C衛星!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衛星在軌後,主要對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場實現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實時觀測,並具備船舶識別以及接收、存貯和轉發我國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標測量數據能力,衛星設計師們親切地將其功能概括為「捕風、勘海、鑑舟、匯志」。
  • 海洋二號C星成功升空,將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
    原標題:海洋二號C星成功升空 將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9月21日,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實時監測2021年首個強寒潮過程
    2020年最強寒潮剛走,我國又迎來2021年首個寒潮。中科院海洋所黃、東海浮標觀測站在技術人員的努力維護下,各觀測站點持續穩定運行,實時監測該寒潮過程中海洋或海島各參數變化情況,為寒潮預測預報、科學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數據資料。
  • 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構建更進一步,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
    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記者從五院了解到,後續待海洋二號D星發射並完成3星組網後,我國將具備小時級覆蓋全球主要海域的觀測能力,同時能夠實現亞中尺度海洋現象觀測,為海洋防災減災、氣象、交通和科學應用等提供重要支撐。
  • 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陳海報導  1月9日,海南省氣象局在海口組織召開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論證會,來自中國氣象局工程諮詢中心,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省(自治區)氣象局的11專家參加了論證會,並對南海東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保障應急項目
  • 【科研院所】『海上哨兵』的創新之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
    從純粹的海洋動力環境向包括水質、生態等綜合海洋環境監測,從近海向大洋和極區等極端環境監測,從一兩個浮標的單點觀測向上百個浮標集群組網觀測的跨越……五十餘載春華秋實,風雨兼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儀所)秉承「拼搏、務實、開放、創新」的科研攻關精神,研製的海洋資料浮標系統有效支撐並加快促進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健康發展。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成功捕獲颱風「巴威」實時觀測數據
    央廣網青島8月31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之後,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觀測系統又成功獲取到第8號颱風「巴威」的相關實時觀測數據。「巴威」是典型的北上型颱風,具有強度強、降雨強度大、生命史長等特點,受其影響,中央氣象臺於8月26日18時發布了今年以來首個颱風紅色預警——也是颱風預警的最高級別。黃、東海浮標觀測站作為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核心觀測體系,多年來積累了海量長序列定點觀測數據,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機制與生態災害防範、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 今天13時40分,我國又一顆大型遙感衛星升空,將大幅提升海洋觀測能力
    此次發射的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入軌後將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海洋二號C星「身手敏捷、眼疾手快」,能夠實現更高的海洋風場觀測頻度。
  • 瑞安市建成溫州首個立體氣候梯度氣象觀測站
    近日,瑞安市建成溫州地區首個立體氣候梯度氣象觀測站。該站的投用,將提升瑞安市生態氣象監測分析預警、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生態保護等技術水平,進一步強化瑞安市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積極推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
  • 海洋二號C星成功發射!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構建更進一步
    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其入軌後與海洋二號B星組網,將大幅提升我國海洋觀測範圍、觀測效率和觀測精度。船舶識別系統可以實現全球海面船舶位置、航向航速等數據測算,極大提升海上交通和海上安全能力;數據收集系統可有效獲取海上浮標信號數據,並將浮標點測信息統一傳輸到地面進行處理,通過點面結合的精準測量大幅提升海洋預報系統的精度。
  • 遼源市科技局: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構建更進一步
    海洋二號C星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的第二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運行於傾斜軌道的大型遙感衛星。記者從五院了解到,後續待海洋二號D星發射並完成3星組網後,我國將具備小時級覆蓋全球主要海域的觀測能力,同時能夠實現亞中尺度海洋現象觀測,為海洋防災減災、氣象、交通和科學應用等提供重要支撐。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有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風速傳感器在監測海面風速變化信息的重要性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近海海洋資源開發增長迅猛, 在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中,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是重要的戰略選擇.其中風能資源的評估是其開發利用的關鍵,如何利用有限的觀測資料進行資源評估和分析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看看風速傳感器在監測海面風速變化信息的重要性!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中國氣象報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目前我國各沿海省份均建立了沿岸海區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和強對流天氣臨近預警業務,針對139個島嶼、54條航線、67個港口、7個漁場和石油平臺開展了精細化預報,部分省份氣象部門還開展了港口梯度風、陣風預報等特色預報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