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首座海洋氣象波浪浮標成功投放

2021-01-17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何晴報導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首座海洋氣象波浪浮標在朱家尖南沙海濱浴場附近海域成功投放,這是舟山市首套投入使用的SBF3-2型波浪浮標站。

  據了解,該波浪浮標站由水上分系統及岸站分系統兩部分組成,相較於舟山海洋氣象大型浮標,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易拋設、易維護等優點。浮標站通過CDMA的通訊方式每間隔30分鐘向位於普陀區氣象局的岸站接收系統傳輸波高、波周期、波向、表層水溫等數據。建成投入運行後,浮標站採集的數據將主要用於研發多形式的海洋旅遊氣象服務產品,豐富服務內容,有利於提高普陀海洋氣象監測預警能力,提升海洋旅遊氣象服務水平,為舟山海洋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 首個自籌資金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落戶洋口港
    在南通海事局大力支持下,10月14日,全國首次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投資的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在南通洋口港投入使用,開始為洋口港海上施工及未來港口運營提供海洋氣象預測服務。      海洋監測浮標是一種現代化的海洋監測手段,採用浮標觀測技術,可全天候、連續、定點觀測氣象、水文、水質等內容,並實時將數據傳輸到岸站。
  • 浙建首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增強近海氣候監測
    新華社杭州6月22日電(屈凌燕、王敏) 浙江省第一個海洋氣象大型浮標項目21日通過驗收,這個位於舟山群島的大型海洋氣象浮標將實現對近海氣象的全天候觀測,對於歷來多颱風等災害天氣的浙江省來說,它的建成將有進一步增強對近海災害性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能力
  •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02日08:53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綺薇 通訊員呂衛華
  • 世界首座併網波浪能發電站在澳大利亞運營
    世界首座併網波浪能發電站在澳大利亞運營 【電纜網訊】日前,世界首座併網的波浪能發電站已在澳大利亞啟動運營。 澳大利亞Carnegie波浪能公司加快波浪能領域開發,並發展了這個把波浪能直接轉入電網的項目。 「這是澳大利亞乃至全球首個波浪能發電機組併入電網中的項目。」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機構執行長Ivor Frischknecht聲明稱。該機構為這個3200萬美元的項目提供了1300萬美元的資金。
  • 日照:組織完成浮標觀測站維護保養工作
    圖為日照市氣象局工作人員開展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徐浩然 崔廣暑 王軍報導  6月17日,山東省日照市氣象局組織完成對萬平口海域氣象浮標觀測站的維護保養工作。該浮標站對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能見度、海溫、海鹽、電導率、波浪、海流、葉綠素等要素進行實時、連續、全天候自動化監測,成功對世界賽艇錦標賽、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全國帆船錦標賽等重要活動提供氣象保障,多次成功地全過程實時記錄了颱風移動過程中的風、波浪和環境參數的變化等情況,填補了日照近海洋面氣象監測資料的空白。
  • 淺海型「白龍」浮標在國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研製成功 並順利傳回數據
    齊魯網青島7月31日訊(記者 孫楊)淺海海面氣象和全水深水文定點觀測及數據的實時回傳一直以來都是海洋觀測的難點之一。
  • 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在青島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
    2014年1月2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史宏達教授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這是繼去年潮流能發電裝置投放後,又一種利用海洋能源發電的裝置投入使用
  • 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海洋波浪觀測站:小麥島海洋環境監測站
    趙九章的選擇   小麥島海洋站始建於1953年,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海洋波浪觀測站。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海洋站與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頗有淵源。   趙九章是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為什麼會跟一座小小的海洋站有聯繫呢?話得從1950年說起。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成功捕獲颱風「巴威」實時觀測數據
    央廣網青島8月31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之後,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觀測系統又成功獲取到第8號颱風「巴威」的相關實時觀測數據。黃、東海浮標觀測站作為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核心觀測體系,多年來積累了海量長序列定點觀測數據,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機制與生態災害防範、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在颱風監測方面,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更是在不斷地刷新颱風定點實時觀測的數據量,此次「巴威」颱風過境期間,共計7套浮標觀測系統和2套自動氣象站先後獲取到相關實時觀測數據。
  • 共和國的海洋足跡 | 灘涂上建起我國首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
    這艘無人艇主要用於海洋氣象觀測,是50多年來我國海洋氣象觀測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駕著一葉扁舟搞觀測,到建起有人值守的海上觀測平臺,再到如今的自控駕駛半潛式專用無人艇,我國海洋水文氣象觀測事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1968年10月,在江蘇呂四沿岸灘涂上,矗立起一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
  • 這條「小白龍」,來氣象領域大顯神通了
    最近,就有一條「小白龍」加入了氣象數據共享的大家庭。它就是來自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深海氣候變化觀測浮標——白龍浮標。人類研發投放深海浮標,是為了認識和預測當前和未來的天氣、氣候。一直以來,由於觀測不便,人類對深海、大洋的認識相當落後,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落後於對太空的認識。隨著氣候變化影響加劇,人們迫切需要開展深海的長期觀測以了解氣候變化對於海洋內部的影響,並評估深海變化帶來的反饋。深海浮標是深海、大洋氣候觀測的利器。
  • 中國科學家研製世界上首座波浪能獨立發電站
    新華網北京1月24日電(俞錚常璐)中國科學家正在開發世界上首座集發電、充電和海水淡化功能於一體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該系統足以提供200戶人家左右的沿海小鎮的居民用電。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遊亞戈研究員24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他們研製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最近進行的一次實海況試驗取得成功,這表明,中國科學家在波浪能穩定發電這一全球至今沒有解決的難題上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研發的儲能穩壓系統為專利技術,領先於國際同行。本次試驗後,他們將在現有系統上安裝蓄電、發電、波浪能製備淡水以及各種自動保護和控制系統。
  • 【工業之美】英國建首座波浪能發電廠 未來或可取代風能
    佔地球總面積70.8%的海洋蘊藏著巨大的能量,而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波浪能近年來日益凸顯出成為替代性能源的潛力。據《每日郵報》11月7日報導,英國展開了首座併網式波浪能發電廠的建造計劃,預計於2020年完成15個1兆瓦波浪能轉換裝置的安裝,屆時將能滿足6000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 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成功下水
    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成功下水「10kW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市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
  • 全自動水文氣象浮標布放青海湖(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金泉才 通訊員巨秉中攝影報導  近日,青海省氣象部門成功將SQFB型全自動水文氣象觀測浮標布放投入青海湖使用。該系統是全自動無人值守的遙測浮標系統,將開展青海湖湖面上風速、風向、溫度、溼度、氣壓、太陽輻射等氣象要素和湖水中溫度、鹽度兩個水文參數的自動連續觀測,並把獲取的數據經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傳送到北京衛星氣象中心地面接收站。  圖為投放在青海湖的浮標。
  • 5G/4G超低功耗DTU/RTU海洋氣象監測的解決方案
    海洋氣象監測系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海洋氣象監測、預報的需要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型海洋氣象監測設備。提升沿海氣象觀測能力,為準確監測和預報海上災害性天氣,尤其是熱帶氣旋的移動路徑、強度以及海上大風、海霧、強對流預報和相應科學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海洋氣象監測系統實現了海洋氣象立體監測、海洋氣象全天候監測、海洋氣象無人值守自動監測。
  • 東海水產研究所研製的衛星海洋電子浮標進入整機調試階段
    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下,東海水產研究所漁業遙感信息技術團隊自2013年開始研製衛星海洋電子浮標(簡稱電浮標),經歷近5年的研發,先後解決了材料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隨後,浮標、潛標系統漸漸成為海洋環境調查的重要技術裝備,尤其是在惡劣的海洋環境條件下,浮標、潛標系統可以長期、連續、同步、自動地對海洋水文、氣象諸要素進行全面綜合監測。 浮標、潛標系統具有其他調查方法無法代替的作用。潛標系泊於海面以下,並可通過釋放裝置回收,可以獲取海洋水下環境剖面資料,並具有隱蔽性好、不易被破壞的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