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海型「白龍」浮標在國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研製成功 並順利傳回數據

2020-11-29 齊魯網青島頻道

齊魯網青島7月31日訊(記者 孫楊)淺海海面氣象和全水深水文定點觀測及數據的實時回傳一直以來都是海洋觀測的難點之一。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氣候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原有深海型「白龍」浮標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創新和技術攻關,研製出了適合淺海海洋水文和氣象觀測的淺海型「白龍」浮標。

該浮標不僅可以觀測海表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溼度、雨量、長波和短波輻射等參量,還可以通過感應耦合傳輸技術,實時採集海洋表層至底層海水溫度、鹽度、溶解氧等海洋要素。所採集的現場數據可通過銥星實時向岸站發送,進行實時處理和共享。
7月19日10點,淺海型「白龍」浮標由向陽紅81號調查船搭載,在黃海中部(123.5°E,36°N)成功布放,獲取了黃海冷水團在該站位日變化的現場水文和氣象數據並實時回傳。第二天,浮標順利實現回收。

淺海型「白龍」浮標的研製成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淺海水文和氣象觀測能力,為淺海海洋的實時監測和海洋預報精度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責任編輯:楊凡、董光強、孫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2-8575779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2-85757799,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
  •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到測地所交流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到測地所交流 2015-12-10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博士羅孝文訪問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浮標全系統在威海國家淺海試驗場、南海等海域進行了長期海上試驗,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於近日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正式開啟在深海為期一年的示範運行。  該型浮標是我國自主研發首套全國產化的資料浮標,所搭載的風速風向儀、溫溼計、氣壓計、雨量計、長波輻射計、短波輻射計、水汽濃度儀、海流計、波浪儀、溫鹽深流一體儀、釋放器、北鬥通訊機等設備均為自主研製,在測量範圍和精度等方面達到了項目技術要求。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本任務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海洋三所負責具體實施。該浮標是我國在中北太平洋布放的第一套浮標,也是我國布放在太平洋最「東」的浮標。該浮標不僅可以觀測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溼度、波浪、海流等常規水文氣象要素,而且通過感應耦合傳輸技術能夠實時觀測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等數據,此外,該浮標還首次安裝了海氣通量觀測系統和化學要素觀測系統。
  •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在海洋一所調研時強調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在海洋一所調研時強調發揮優勢 保持健康持續發展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21 15:56 來源: 海洋局網站11月20日,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連增一行到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進行工作調研,調研考察了該所位於鰲山衛藍色矽谷核心區的新所區工程進展情況。
  • 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 海洋二所研發的這款產品 匯集全球海洋點滴變化數據 
    你知道嗎,在地球浩瀚大洋的海面上,現在一共漂浮著近4000個特殊的浮標。這些浮標時刻不停地採集海水溫度、鹽度等一系列數據,並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各個資料中心。從天氣預報到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這些數據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 東海水產研究所研製的衛星海洋電子浮標進入整機調試階段
    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下,東海水產研究所漁業遙感信息技術團隊自2013年開始研製衛星海洋電子浮標(簡稱電浮標),經歷近5年的研發,先後解決了材料
  • 普陀:首座海洋氣象波浪浮標成功投放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何晴報導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首座海洋氣象波浪浮標在朱家尖南沙海濱浴場附近海域成功投放,這是舟山市首套投入使用的SBF3-2型波浪浮標站。
  • 自然資源部:基於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浮標成功布放太平洋海域
    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已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至此,該中心研製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和FZS3-1型表面漂流浮標均可採用銥星通信傳輸數據。
  • 【科研院所】『海上哨兵』的創新之路——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
    1964年,國務院責成當時的第一工業部、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在青島聯合組織進行「海洋儀器戰役」,兩年後,初步取得一批成果。到20世紀70年代末,海洋儀器研製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剛剛參加工作的王軍成和單位的一些老同事,開始摸索著研究海洋浮標。在海風、海浪晝夜不斷地拍打、侵襲中,浮標獨自隨波沉浮,頑強挺立,為人類「站崗放哨」。
  • 我國發布首款全球海洋Argo網格數據產品—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際Argo官方網站正式發布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共同研製開發的2004~2016
  • 天津大學海洋學院自研「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成功海試
    本站訊(通訊員 沈銀傑)2020年10月19日下午,由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自主研發的「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在山東威海海域(37°36『12.49』『N,122°7』1.27『』E)成功投放並在50米水深範圍內自主浮沉採集數據。
  • 國家海洋局: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榮啟涵)6月8日第九個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餘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 自然資源部:國家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首次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順利完成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在威海國家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順利開展了首次海洋能發電裝置試驗。據悉,本次海試主要是對海洋能發電裝置功率指標進行測試,同時對裝置功率跟蹤、錨泊穩定性、充電等功能進行驗證。
  • 黃、東海浮標觀測站成功捕獲颱風「巴威」實時觀測數據
    央廣網青島8月31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之後,黃、東海浮標觀測站的觀測系統又成功獲取到第8號颱風「巴威」的相關實時觀測數據。「巴威」是典型的北上型颱風,具有強度強、降雨強度大、生命史長等特點,受其影響,中央氣象臺於8月26日18時發布了今年以來首個颱風紅色預警——也是颱風預警的最高級別。黃、東海浮標觀測站作為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的核心觀測體系,多年來積累了海量長序列定點觀測數據,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演變機制與生態災害防範、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等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隨著浮標海上運行時間的延長,為保障所獲取觀測數據的實時有效,各浮標觀測系統的維護周期縮短,維護工作將更加辛苦。 劉長華也是海洋所公共技術中心辦公室主任,他一年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外地,「哪裡有故障,我們就要趕赴哪裡。」他說,「路上單程就需要兩天,交通工具也從飛機、火車、汽車再到船輪換。到達後顧不上休息凌晨三四點鐘又要起床上浮標上幹活,中間還可能遭遇海上突發狀況。」
  • 基於北鬥的海嘯浮標於南海布放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可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中學生競賽知識點:海洋技術|第二屆海洋知識競賽_網易新聞
    該衛星是我國第一顆用於海洋開發利用的試驗型應用衛星。通過對海洋水色要素(葉綠素含量、懸浮泥沙)的探測,為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汙染監測與防治、海岸帶資源開發和海洋科學研究等領域服務。6.人類從海豚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海豚在海水中靠聲音探測目標、尋找食物、導航定位和進行聯繫。人類以海豚為師,研製出了利用水下聲波探測水中目標的儀器——聲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