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海洋學院自研「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成功海試

2020-12-06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通訊員 沈銀傑)2020年10月19日下午,由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自主研發的「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在山東威海海域(37°36『12.49』『N,122°7』1.27『』E)成功投放並在50米水深範圍內自主浮沉採集數據。

「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採用柱式設計,其主要構成包括自上至下依次連接的動力控制裝置、供電裝置、浮力裝置、主控電路裝置、信息採集裝置。該系統能夠實現0-50米對溫度、深度、pH值、鹽度、濁度、電導率等多個海洋要素的採集,並通過慣導系統獲取浮標的水下實時姿態和反演水下實時海流信息,測量結果通過CDMA基站或北鬥系統實時獲取。

本次投放的「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是為我國淺海海洋環境精細化預測預報所設計。天津大學海洋學院翟京生院長表示,本次海試的「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主要面向近海環境監測保護,服務於海洋養殖、海洋調查、海洋環境評價等領域,可以及時、準確、可靠的反映全方位的海洋環境要素。下一步,將針對試驗中暴露的問題進行改進,同時擴展「海馬I」型多要素測量海洋潛標系統譜系,逐步開發具有聲通訊、噪聲測量等功能的改進型潛標系統型號,進一步滿足海洋觀測、預報的需要。

(編輯 劉曉豔 李傑奕)

相關焦點

  • 新聞 | 海洋學院助力央視新聞「奮鬥者」號萬米級海試直播
    我國自主研發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級海試首次抵達人類已知的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挺進萬米深海」特別節目,對海試活動進行了全程直播報導。當天上午10時30分許,在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海上公共試驗場航行的浙江大學「紫金港」號教學實習船上,央視記者與海洋學院博士生曲夢傑、張培豪和實驗師朱賢輝等,開始了為期1個多小時的舟山直播連線。
  • 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初次海試!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的航次實驗,搭載於「潤江一號」科考船,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試實驗
  • 浙大研製的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初次海試
    2020年9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寧波研究院光電分院劉東教授、劉崇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了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與自主研製的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系統一起參加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組織的航次實驗
  • 科學「織網」 認知南海——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構建國際上規模最...
    攻堅:突破技術瓶頸,自主研發潛標  潛標整體位於水下,可架裝不同深度的海洋傳感器,實現全海深海洋動力環境的定點、長期、連續、多層次、多要素同步觀測,並具有隱蔽性好、不易被破壞等優點。目前,海洋動力過程觀測潛標大多針對某一動力過程設計,集成傳感器種類單一,難以滿足日益突出的多尺度動力過程觀測需求。
  • 全國「 生態海洋 」主題海報設計邀請展 I 當代海美術館
    國際藝術島在6月5日發起了 「 大海就是我故鄉 」 拾海行動。今年202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當代海美術館舉行全國「 生態海洋 」主題海報設計邀請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主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方向《我們來自海洋》
  • 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報考海洋學院,將來都能幹什麼?來看看這所985高校的解答
    面對海洋技術專業、海洋科學專業等海洋學科,不少考生提出疑問,海洋專業都學什麼,將來畢業要做什麼呢?7月29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向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進行了諮詢,想知道的考生一起來看看吧。【學院簡介】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海洋學院」)成立於2014年4月。天津大學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會主義大學。
  • 遨遊深海的「海馬」
    隨著指揮員的一聲令下,5噸多的「海馬」號ROV緩緩入水。在海面漂浮片刻後,「海馬」號開始以40米/分的速度向中央海盆深處下潛,2小時後,「海馬」號ROV抵達了4502米的海底。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作業系統——「海馬」號ROV在南海進行海上試驗的場景。
  • 中國海洋大學本科生認知海洋實習在「東方紅3」船順利開展
    中國海洋大學本科生認知海洋實習在「東方紅3」船順利開展 http://www.huaue.com  2021年1月12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2021年1月2日至10日,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隨後,浮標、潛標系統漸漸成為海洋環境調查的重要技術裝備,尤其是在惡劣的海洋環境條件下,浮標、潛標系統可以長期、連續、同步、自動地對海洋水文、氣象諸要素進行全面綜合監測。 浮標、潛標系統具有其他調查方法無法代替的作用。潛標系泊於海面以下,並可通過釋放裝置回收,可以獲取海洋水下環境剖面資料,並具有隱蔽性好、不易被破壞的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陳連增 雷波: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70年
    目前,中國已有涉海科研機構約180個,全國一級涉海科技社團10 餘個,整建制「海洋大學」超過10所,二級「海洋學院」近50個,海洋科技人員約5萬人,加上地方的科研機構,中國海洋科技人員總量超過10萬人。其中,涉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0多人,成為推動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的領軍人才。70年來,廣大海洋科技工作者為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突出貢獻。
  • 淺談海洋測繪與地球物理場導航
    此處的「高精度」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對特定要素自身物理屬性的測量精度,主要受傳感器及數據處理算法性能的影響;二是測量位置的精度,此精度隨測量對象自身屬性和測量任務的要求而異,通常要素屬性的空間變化性越強,或者對航行安全的影響越大,對定位精度的要求就越高,具體可參考各測量規範的要求。「位置是地理信息的核心要素」這一基本理念,也充分說明了位置準確性在測繪中的重要性。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類專業介紹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系統而紮實的數學、物理基礎,掌握海洋科學基本理論、現代海洋調查和資料分析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與信息處理技術,了解海洋科學及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前沿,具有從事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調查基本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 世界各國海洋測量船一覽
    多數使用柴油機動力裝置,特殊測量船配置電力推進系統。為了保證測量效果,多數測量船多裝有自動舵、側推裝置、可調距螺旋槳和減振鰭,動力部分浮筏和減振降噪工程機械。測量船多數裝備有先進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有足夠面積的試驗室。測量船的核心機構是綜合測量系統,由各種先進的測量設備、控制系統和處理系統組成。視任務需要還可以搭載直升機、深潛探測器、探空器、專用測量艇、測量浮標等,可完成複雜的海洋全要素測量任務。
  • 水下機器人平臺近底重力測量湖試成功
    本報訊 8月中旬,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實驗室地球物理與地質建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在浙江千島湖成功完成我國首次基於AUV(無纜水下機器人
  • 長篇:中國海測兵奮戰53年完成海洋國土調查測量
    中國海測官兵笑傲驚濤走天涯,探海問路寫忠誠,共測繪各種比例尺海圖兩千兩百多幅,測量島嶼六千五百餘座,探測航行障礙物一萬四千多個,總測線裡程達兩百九十多萬公裡,相當於環繞地球赤道七十多周。  天津塘沽。這裡曾是舊中國有海無防歷史的一個見證地。今天,中國惟一法定航海圖書出版機構海軍出版社就坐落在大沽口炮臺附近。
  • 海洋科學:探索海洋的奧秘
    目前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甚至少於對於太空的了解。 海洋科學是地球科學領域中的8個主要學科之一。海洋科學是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科學。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樓章華教授說:「海洋科學,顧名思義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
  • 中國六所「海洋大學」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
    學校創建於1924年,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學校有嶗山校區、魚山校區和浮山校區3個校區,正在建設西海岸校區。設有19個學院和1個基礎教學中心。為教育部直屬「985 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 類)。
  • 李建平任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曾在北師大工作多年
    李建平任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院長,曾在北師大工作多年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12-24 09:22 來源:澎湃新聞
  • 【海洋人風採】2014年度海洋人物揭曉
    陶軍,從事海洋工作30年,作為總負責人,率領國家「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4500米級深海作業系統重點科研團隊,研製成功了「海馬」號無人遙控潛水器。2014年,深海運載作業平臺小型演示驗證平臺完成海試,標誌著我國深海運載作業平臺研製的關鍵技術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座平臺的總設計師,就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七〇二研究所所長助理司馬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