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主研發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級海試首次抵達人類已知的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期間,央視新聞新媒體中心推出「挺進萬米深海」特別節目,對海試活動進行了全程直播報導。海洋學院師生受邀參與節目直播活動,利用學院高水平的實驗設施和條件,與央視記者一道,精心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同步模擬實驗和科普講解等,助力直播節目順利完成。
11月10日,「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首次抵達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當天上午10時30分許,在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海上公共試驗場航行的浙江大學「紫金港」號教學實習船上,央視記者與海洋學院博士生曲夢傑、張培豪和實驗師朱賢輝等,開始了為期1個多小時的舟山直播連線。
「紫金港」號教學實習船上布放有與「奮鬥者」號母船所用相似的多波束測深系統,是用來測量海洋地形、地貌的聲學設備。張培豪通過鏡頭介紹了多波束測深系統的工作流程,一旁的操作員任自強同步開展現場實驗和展示,電腦上實時顯示測深系統傳遞迴來的畫面,模擬了載人潛水器在深海「探路」的過程。
張培豪還通過視頻詳細講解了多波束測深系統的工作原理及多波束後處理技術,幫助網友了解了「奮鬥者」在萬米深海是如何導航到未知海底世界的相關知識。朱賢輝以視頻和選擇題的形式向網友們介紹了載人潛器的構造,其作業時布防、回收等過程。
吃海鮮不應該吃哪裡,怎麼吃才正確,深海生物有能食用的嗎?有哪些深海稀有生物應該受到保護?在現場,曾經跟著「深海勇士」號下潛過海底的曲夢傑通過現場解剖貽貝等海洋生物,講解不同米級的深海生物的特性,科普深海生物的相關知識,他還向網友們分享了挑選螃蟹的秘籍。
下午五點左右,在「奮鬥者」號即將回歸之時,曾經乘坐「深海勇士」號下潛的海洋學院副教授潘依雯走進CCTV13直播間,參與 「奮鬥者」號萬米級海試特別報導,結合自己的下潛經歷,向電視機前的觀眾介紹了深潛器回收前潛航員需要做的準備和心理感受等。
11月13日,「奮鬥者」號再次深潛馬裡亞納海溝。本次海試,「奮鬥者」號帶了小夥伴同行——在萬米洋底「打光拍照」的「御用攝影師」「滄海」號和「凌雲」號。當天上午8點40,由海洋學院海生所博士生盛歡等同學聯合培養的海洋細菌,「畫」出「『奮』勇向『潛』」的圖案,向「奮鬥者」號發去賀電。
之前,央視記者提前來到舟山校區,拍攝了海洋菌株的培養變化過程。盛歡和實驗室的同學將遴選出來的海洋菌株分離、純化,得到單一菌株。他們把透明的培養基覆蓋在列印好的字體、圖片上,使用菌液、棉籤進行臨摹。然後將繪製好圖案的培養皿封口,置於37攝氏度的恆溫培養箱。經過20小時的成長,「『奮』勇向『潛』」字樣和「奮鬥者」號圖樣在培養皿面上躍然而出。
下午3時許,「奮鬥者」號返回途中,海洋學院陳家旺教授課題組的師生和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的實驗師葉波、黃煜等,正利用學院200Mpa壓力筒,通過現場實驗,模擬馬裡亞納海溝萬米壓強環境,探索萬米壓力之下不同物體的神奇之處。
實驗選取保溫杯、瓶裝芬達、灌裝可樂、灌裝紅牛、雞蛋、泡沫行星球、泡沫包裝用品、桌球等8種物品放置到壓力筒內,進行壓力測試,並請在場學生進行競猜。測試發現:保溫杯、紅牛、泡沫行星球、泡沫包裝用品等發生了嚴重形變;桌球、塗油漆的雞蛋破裂;瓶裝芬達、灌裝可樂、雞蛋未發生變化。
為一探「蛋堅強」究竟,實驗人員將雞蛋殼拿去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經過壓力筒實驗的雞蛋殼表面空隙增大。現場央視記者連線海洋學院海洋結構物與船舶研究所所長冷建興教授,為現場師生和網友們解密了「蛋堅強」的秘密。
實驗間隙,央視記者還實地探訪了60Mpa壓力筒實驗區。實驗師黃煜向詳細介紹了60Mpa壓力筒在深潛設備測試中的作用、筒體尺寸和結構部件組成等。
作者:高楚清 孫瑜霞 朱賢輝
排版編輯:胡仁凱
責任編輯:高楚清 鄭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