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資源部:首次AUV平臺水下自主重力測量湖試成功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了解到,近日,該所地球物理與地質建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成功完成了我國首次基於AUV(水下機器人)平臺的近底重力測量湖試。據悉,傳統重力儀一般用於船載,而基於AUV平臺的水下自主重力測量具有高解析度、高信號強度的特點,對探測熱液硫化物礦產和海底精細構造結構等具有特有的優勢。
-
水下機器人的種類及國內現狀
為此在水下機器人的方案設計階段,要進行仿真技術研究,內容為兩部分:(1)平臺運動仿真按給定的技術指標和水下機器人的工作方式,設計機器人平臺外形並進行流體動力試驗,獲得仿真用的水動力參數。在建立運動數學模型、確定邊界條件後,用水動力參數和工況進行運動仿真,解算各種工況下平臺的動態響應,根據技術指標評估平臺的運動狀態,如有差異, 則通過調整平臺尺寸、重心浮心等技術參數後再次仿真,……, 直至滿足要求為止。
-
「大洋一號」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調查隊員回收海底磁力儀拖體。本報記者 劉莉攝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21日電 (記者劉莉)「大洋一號」船底的網絡實驗室裡,已經工作了24小時的吳濤還坐在電腦前緊張地處理剛剛獲得的近底磁力數據。這位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博士生是第二航段近底磁力儀設備負責人。「大洋一號」剛剛完成3條近底磁力測線。
-
知識窗▏對水下機器人(ROV),你知道多少?
美國的CURV系統在西班牙海成功地回收一枚氫彈,引發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伴隨著各國軍事項目的推進,自1953年第一艘無人遙控水下機器人問世,到1974年的20年裡,全世界共研製了20艘無人遙控水下機器人。 早期的水下機器人要應用於海洋石油開採業務,1975至1985年,由於海洋油氣業的迅速發展,水下機器人飛速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
水下機器人a_水下機器人a星算法路徑規劃 - CSDN
在水下機器人的諸多控制問題中,深度控制在許多應用中都至關重要。例如,在進行海底測繪時,要求水下機器人與海底保持恆定的距離。水下機器人的深度控制問題存在許多困難。水下機器人的非線性動力學渲染許多線性控制器如線性二次高斯積分(LQI)和固定比例積分微分(PID)控制器性能不佳。實際應用中,即使採用非線性控制器,也很難獲得水下機器人的精確動力學模型。
-
自主式水下機器人水下對接技術綜述
作者:鄭榮、宋濤、孫慶剛、國婧倩,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水下機器人已成為海洋開發的重要工具之一。
-
與水下機器人彰顯中國實力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藍鯨1號」鑽井平臺、「海洋二號」衛星等海洋大國重器的集中亮相備受關注。由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是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我國首次成功試採可燃冰,「藍鯨1號」立下了汗馬功勞。
-
「海龍」捧出葡萄酒--記水下機器人首次成功「出手」
水下機器人「海龍」號隨船首次赴青島一試身手,結果如何?昨天,記者獨家專訪了剛剛歸來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朱繼懋,他向記者轉述了海上令人激動的一幕。 筐子裡面有葡萄酒 「8月1日上午,『海龍』乘坐『大洋1號』來到黃海東部,我們選擇附近最深70米的地方進行首航試驗。
-
仿生鯊魚、水下搜救機器人將亮相服貿會
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璐水下機器人替代蛙人,協助打撈落水者在位於經開區的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區,一個水下機器人(智能纜控無人潛航器)正在大水箱裡「搜尋」。機器人通過攝像頭的實時監測以及聲吶掃描,可以成功確認水下目標物的具體位置。聲吶可以掃描前方300米以內的水域。
-
【探索】中國水下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水下機器人,通常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有纜水下機器人(簡稱ROV),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簡稱AUV)和載人潛水器(簡稱HOV)。 根據國內市場需求,1979年,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新松為首的團隊在國內最早提出了海洋機器人研究計劃。
-
農村防汛預警平臺、無人機巡查、水下地形測量……鎮江新區:智慧...
金山網訊 農村防汛預警平臺、無人機、水下地形測量、大數據、物聯網……今年鎮江新區的防汛抗洪中,眾多前沿科技大顯身手,空中、
-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0月29日11:35 就在開始不久的第三航段考察中,「大洋一號」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這一發現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大樓及山洞實驗...
6月30日上午,坐落於華中科技大學的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大樓及山洞實驗室開工儀式舉行,這也是華中科大新一屆黨委成立之際破土動工的一號工程,標誌著湖北省、武漢市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國產水下滑翔機首次用於北極科考:測量海洋溫度、深度和鹽度 申鋮/「新華視點 」微信公號 2018-07-28 21:01
-
時隔一年,常駐型水下機器人還是原來的那些面孔嗎?
Freedom ROV則更多的混了AUV和ROV的特點,側重水下作業的機動性,更適合以用於水下檢測,該機型已於今年8月完成了海上試驗,計劃進行的水下管道檢測試驗也正在路上,即將開展。Isurus™ ROV則是在Magnum Plus ROV成功的基礎上開發的,該ROV結合了Oceaneering在作業級ROV的豐富經驗、高可靠性和全作業等級的能力,非常適合在惡劣環境下進行穩定的作業。
-
軍校4年,我最難忘的是那臺「水下機器人」
難忘那臺「水下機器人」■海軍工程大學學員 陳澤生 解放軍報作為一名軍校工科學員,從入學第一天起我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在大學期間「折騰」出點小產品、小設計,不僅過把動手癮,還能更好地理解生澀抽象的書本知識。
-
清華大學成功發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
2020年8月6日12時01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的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個專用於重力與大氣科學測量的衛星,其主要目標是進行低軌大氣密度和重力場聯合探測。
-
彗星300水下機器人可在300米深處作業,能夠應對強大的水流
這種單兵攜帶式水下無人駕駛飛機設計用於從一艘小船上發射和回收,它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作為一個有浮標和水面艦艇的網絡的一部分,或者作為一個多達10個彗星的300個AUV群的一部分強大的彗星300水下機器人可以在300米深處作業,由於最高速度超過10節,它能夠應對惡劣的天氣和強大的水流。根據有效載荷和速度的不同,它具有長達20小時的持續任務續航能力。
-
仿生科學解析成功金槍魚,機器人Tunabot有望超越魚類
《金槍魚機器人學:探索遊動魚類行為空間的高頻實驗平臺》於2019年9月18日發表在《科學機器人學》雜誌上。機器金槍魚遊動得像真實魚類一樣快這項機器人金槍魚計劃是由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發起的,授予巴特·史密斯的一項為期五年、耗資720萬美元的多學科大學研究計劃,該計劃由uva工程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希拉蕊·巴特·史密斯領導,為了研究不同魚類的有效水下驅動。
-
「海龍三號」首次潛水應用成功!!這些絕技了解一下
北京時間4月4日,6000米級「海龍III」遙控水下機器人至此,「海龍III」完成全部海試。神秘而遙遠的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水下機器人由此應運而生。 水下機器人目前大致可分為三類:載人潛水器(HOV)、遙控水下機器人(ROV)和自主水下機器人(A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