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窗▏對水下機器人(ROV),你知道多少?

2020-12-05 騰訊網

水下機器人是一種可在水下移動、具有視覺和感知系統,通過遙控或自主操作方式使用機械手或其它工具,代替或輔助人去完成某些水下作業的裝置。

水下機器人為服務類機器人,具有60多年的發展歷程。水下機器人的研究方向以無人化為主,使其可在高危險、被汙染以及零可見度的水域環境下工作,配備聲吶系統、攝像機、照明燈和機械臂等裝置,可以完成實時視頻傳輸、聲吶圖像繪製,抓起重物等各種專業操作。目前,水下機器人已經在海洋探索、漁業養殖、水下檢測維修、搜救、消費娛樂、軍事、教育等領域廣泛應用。

水下機器人起始於軍事領域,1953年至1974年水下機器人開始被研製和開發。美國的CURV系統在西班牙海成功地回收一枚氫彈,引發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伴隨著各國軍事項目的推進,自1953年第一艘無人遙控水下機器人問世,到1974年的20年裡,全世界共研製了20艘無人遙控水下機器人。

早期的水下機器人要應用於海洋石油開採業務,1975至1985年,由於海洋油氣業的迅速發展,水下機器人飛速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到1981年,無人遙控水下機器人市場保有量400餘艘,其中90%以上用來直接或間接為海洋石油開採業服務。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需要,推動了水下機器人理論和應用的研究,水下機器人的數量和種類顯著增長。

按照無人潛水器與水面支持設備(母船或平臺)間聯繫方式的不同,水下機器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纜水下機器人,習慣上把它稱為水下遙控運載體(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ROV通過電纜由母船向其提供動力,人在母船上通過電纜對ROV進行遙控;另一類是無纜水下機器人,習慣上把它稱為水下自主式無人運載體(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簡稱AUV,AUV自帶能源,依靠自身的自治能力來管理和控制自己以完成人賦予的使命。

一、ROV的分類

ROV數量眾多,設計各不相同,功能及複雜度千差萬別,這些都給ROV的準確分類造成一定困難。英國Douglas Westwood根據業界實踐,將ROV分為7種類型,分別為微型ROV(Miniature ROVs, MROVs)、可視型ROV(Eyeball ROVs, EROVs)、觀察型ROV(Inspection ROVs, IROVs)、拖拽型ROV(Remotely Operated Towed Vehicles, ROTVs)、作業型ROV(Work-Class ROVs, WROVs)、履帶型ROV(Tracked ROVs, TROVs)、挖掘型ROV(Ploughs)。

微型ROV從銷售數量上看是ROV工業裡增長最快的一個細分領域。它們通常是全電力的系統,用於開放水域或封閉水域(如液艙)的檢查和監測等。MROV能在各種環境中使用,如清潔水、受汙染水、冷水、海水等。MROV的工作水深一般小於100米,但如果搭載在其他大型潛水設備上使用,理論上可到達任何深度。部分MROV配備圖像聲吶,使其能用在能見度低的環境中。此外,MROV也可以配備其他設備如小型機械手等。

可視型ROV(EROV)

可視型ROV通常是全電力的系統,用於執行檢查任務,有時也用於支持潛水員的潛水活動。EROV在潛水員下潛之前先行檢查危險水域,或為其提供照明和圖像記錄。EROV因其較低的成本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領域。EROV雖然沒有作業級ROV那樣的動力和載重,但也可作為各種傳感器、工具設備、機械手等的平臺。大部分EROV工作水深在300米以內,隨著技術的進步其工作水深及功能在不斷提高。

觀察型ROV(IROV)

觀察型ROV通常用於水下結構和硬體的檢查、測量、打撈、收集物理和圖像樣本等。IROV可以配備與WROV相似的機械手,但該機械手並非固定搭配,而是能被隨時拆除,這使得IROV擁有很大的靈活性,在執行不同任務時選用不同的設備。早期IROV使用液壓推進方式,目前則越來越多地使用電力推進。大部分IROV的工作水深在1000米以內。IROV因兼顧功能和成本,廣泛用於海洋可再生能源領域。

4500米級「海馬」號ROV

拖拽型ROV(ROTV)

拖拽型ROV由水面船艇拖拽,是水下傳感器的平臺,通過其表面的控制單位控制ROTV的水平和垂直位置,使其能精確執行測量等任務。ROTV擁有較大的尺寸,且通過拖纜能提供足夠的電力和數據傳輸速度,因此ROTV能比AUV等搭載更多的測量設備和傳感器。ROTV測量具有很高的穩定性,能獲得精確的經緯度、高度等位置信息。ROTV的直線測量方式可用於海底線纜及管道檢查,以及軍事上探測魚雷等。與WROV相比,ROTV的測量速度較快,但不能像WROV那樣執行更深入細緻的工作。使用ROTV的船艇一般也同時配備IROV,用以監視ROTV在執行任務時是否存在異常。

作業型ROV(WROV)

作業型ROV主要用於油氣開發行業,包括鑽井支持、施工支持和檢查修理維護等細分領域。作業型ROV通常配備有2隻機械手,可直接進行抓、推、拉等,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作業型ROV通過電纜獲得動力和控制信息,既能進行監測和探查,也是各種水下工具的平臺。一些製造商根據WROV執行任務的不同將WROV分為重型和超重型,也有的製造商將WROV歸類為調查型,因為它能搭載大量傳感器並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速度。WROV通常配置在配備ROV收放系統(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 LARS)的專用船舶上。WROV的工作水深在1000米以上,通常在3000~4500米之間,這也是大部分商業作業的範圍,部分WROV可根據任務的不同到達更深的水域。

履帶型ROV(TROV)

履帶型ROV主要用於海底採礦及電纜/管道的安裝、埋藏等,因主要在海底作業,因此TROV採用履帶更便於活動。目前大量TROV被用於海洋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線纜安裝,或者對海上風力發電機安裝位置進行水文特徵測量。部分TROV被長期置於水底進行海洋觀測。

挖掘型ROV(Plough)

挖掘型ROV是尺寸最大的ROV,用於易受魚群幹擾或破壞的水域的海底管線埋藏等。Plough由大型船舶驅動,帶有大量工具、設備和系統,造價及使用成本均十分高昂。

工業級水下機器人

以上分類方法或許過於複雜,ROV還有一種較為簡單的分類方法,即只把ROV分為觀察級和作業級。觀察級ROV針對水下特定目標進行定期觀察和檢查,如水下基礎設施、漁業、船體、以及科學研究項目等。其核心部件是水下推進器和水下攝像系統,有時輔以導航、深度傳感器等常規傳感器,本體尺寸和重量較小(通常小於15kg),負荷較低,成本較低,工作水深一般在1500米之內。

作業級ROV用於水下打撈、水下施工等應用,帶有水下機械手、液壓切割器等作業工具,還配備前視聲納、側掃聲納、海底繪圖、海底剖面等設備,尺寸和重量較大,造價高,工作水深可達6000米。

二、ROV的應用

ROV廣泛應用於軍隊、海岸警衛、海事、海關、核電、水電、海洋石油、漁業、海上救助、管線探測和海洋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世界上的海洋大國如美國、俄羅斯、日本、英國和法國等都開發了多種型號的ROV系統,用於不同的使命任務和不同的工作深度。

民用方面,R0V在海洋救助與打撈、海洋石油開採、水下工程施工、海洋科學研究、海底礦藏勘探、遠洋作業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的ROV主要集中於石油和天然氣工業以及離岸與近岸工程中。歸納起來,ROV在民用上主要有幾個方面的應用:

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發是ROV使用最為廣泛的領域,包括鑽井支持、施工支持、檢查修理維護等。其中鑽井支持中包括對海床進行監視、協助控制基盤位置、對防噴器進行監視和清理等。施工支持包括水下處理和分離設備的安裝、水下採油井修理、管線安裝等。檢查修理維護包括對油罐內部或封閉區域進行檢測、設備無損檢驗、更換損壞的零部件等。

海洋可再生能源

ROV在海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應用主要是設備安裝和布線以及檢查修理維護。在設備安裝和布線方面,ROV可以協助進行電纜安裝和埋藏,以及安裝波浪和潮汐發電設備等。在檢查修理維護方面,ROV可以對海上風力發電機可能安裝的位置進行水文特徵測量等。

海洋測量

水下測量包括地形測量、線路測量(管道和線纜)、水文測量等。地形測量主要對海床的深度、地形、結構和水下障礙物等進行測量。線路測量主要是為確保安裝管道的安全性和降低安裝成本,使管道避開障礙區、深海潮汐區、軍事應用區等水域。水文測量並非用於安裝或施工,而是了解海洋水動力情況,為使海洋航行更加安全。

水下聲吶探測示意圖

電力/通信

ROV在電力/通信領域的應用主要是對通信纜/電纜進行安裝和埋藏,以及定期或不定期對電纜進行檢查、修理、維護等。在通信纜/電纜安裝和埋藏過程中,ROV系統和埋纜系統被放置在鋪纜船上,可隨時進行作業以縮短項目時間。在檢查修理維護中,由於通信纜/電纜容易損壞,而損壞時需要將其從海底撈出,因此使用ROV進行線纜的探測和打撈。

核設施

ROV可以用於核設施的檢查、修理、維護,並在核設施報廢時執行拆除工作。在放射性較高的區域,ROV的電子設備需要採取保護措施。通常使用能在地面或牆壁爬行的ROV來對核設施進行檢查和拆除,而洩露到海中的放射性物質也需要使用ROV來確認並移除。

海底資源

海洋某些區域蘊藏著豐富的能源、金屬、礦產等資源,如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沿岸國家就擁有豐富的海底資源,因此海底資源的勘探開發也成為ROV應用的主要領域之一。通常觀察級ROV可用於海底資源探測,而作業級ROV可用於海底資源開發。

科學研究

ROV在研究方面的應用可分為與科學相關的應用和與技術相關的應用。科學相關方面的應用包括考古、水產/漁業、環境監測、收集海洋樣本、深海熱液調查、湍流研究等。技術相關的應用包括ROV智能系統、任務優化、避碰規則應用,以及自動進行機械手作業、數據處理和樣本採集等。

安全檢測

在安全領域,ROV可用於在港口開展船體檢測、內河和海岸巡邏、搜救等。船體檢測是海洋安全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通過公開或隱蔽的方式檢查船舶是否攜帶毒品、走私品、爆炸品等非法物品。內河和海岸巡邏是為發現或阻止恐怖分子、海盜等襲擊海上重要目標。搜救主要應用在發生海上事故的時候。

三、主要國家或地區ROV發展情況

分國家來看,日本、歐洲、美國、中國等國家在發展ROV上各有特色,主要國家發展情況如下:

日本

1987年,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研究成功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豚3K」號,可下潛3300米。研製「海豚3K」號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在載人潛水之前對預定潛水點進行調查等深海研究,同時,也可利用「海豚3K」號進行海底救護。「海豚3K」號在前後、上下、左右三個方向各配置兩套動力裝置,基本能滿足深海採集樣品的需要。1988年,該技術中心配合「深海6500」號載人潛水器進行深海調查作業的需要,建造了萬米級無人遙控潛水器「海溝號」。「海溝號」潛水器由工作母船進行控制操作,可以較長時間進行深海調查。日本對於無人有纜潛水器的研製比較重視,不僅有近期的研究項目,而且還有較大型的長遠計劃。目前,日本正在實施一項包括開發先進無人遙控潛水器的大型規劃。這種無人有纜潛水器系統在遙控作業、聲學影像、水下遙測全向推力器、海水傳動系統、陶瓷應用技術、水下航行定位和控制等方面都要有新的開拓與突破。這項工作的直接目標是有效地服務於200米以內水深的油氣開採業,完全取代目前由潛水人員去完成的危險水下作業。

歐洲

英國科學家研製的「小賈森」有纜潛水器有其獨特的技術特點,它採用計算機控制,並通過光纖溝通潛水器與母船之間的聯繫。母船上裝有4臺專用計算機,分別用於處理海底照相機獲得的資料、處理監控海洋環境變化的資料、處理海面環境變化的資料和處理由潛水器傳輸回來的其他有關技術資料等。母船將所有獲得的資料經過整理,發送到加利福尼亞太平洋格羅夫研究所的實驗室,並貯存在資料庫裡。

在無人有纜潛水技術方面,根據歐洲尤裡卡計劃(EURECA),英國、義大利將聯合研製無人遙控潛水器。這種潛水器性能優良,能在6000米水深持續工作250小時,比現在正在使用的只能在水下4000米深度連續工作只有l2小時的潛水器性能優良得多。按照尤裡卡EU-191計劃,還將建造兩艘無人遙控潛水器:一艘為有纜式潛水器,主要用於水下檢查維修;另一艘為無人無纜潛水器,主要用於水下測量。這項潛水工程計劃將由英國、義大利、丹麥等國家的l7個機構參與完成。

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研究水下機器人的國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開始著手研究。雖然其擁有量相對於日本、歐洲等無絕對優勢,但由於它在水下機器人研究方面由來已久並且一直十分重視,因此在水下機器人技術應用和研發上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ROV——CURV就是美國研製成功的。目前,美國已經開發了多種型號的ROV系統,用於不同的使命任務和不同的工作深度。例如,美國的MAX Rover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全電力驅動工作級ROV,潛深達3000米。美國加州製造的Scorpic ROV安裝有水下電視、聲納、5自由度機械手、四隻均衡控制的高速液壓推進器,每隻提供113kg推力、配備自動導航和定位設備等。

中國

我國對於水下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起步較晚,相比於歐美國家和日本,我國一直處於落後水平。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的水下機器人研究也是從立足軍事需求起步的,從「六五」開始對軍用水下機器人進行探索性研究,加上國內其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同期研製工作,到目前軍用水下機器人已經服役並正在形成系列。

「發現號」6000米級遙控潛水器(ROV)

近年來我國的水下機器人研究飛速發展,能夠製造大中小型ROV,在ROV的研製與開發方面也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求,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6000米深水機器人的問世,表明我國在此領域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是由於在探測技術、工藝水平、綜合顯控、綜合導航與定位等技術上存在的差距較大,致使國產水下機器人的實際應用受到限制,目前國內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客戶許多是購買或租借國外現有產品,不僅價格高、配套服務難,而且有些產品並不適合中國海區的使用特點,機動性、抗流能力及作業能力都顯不足。因此,隨著我國海洋開發事業的蓬勃發展及綜合國力的提高,面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開發研製適合我國使用需求的水下機器人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四、國內水下機器人主要科研院所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主要從事水下機器人技術研究、水下機器人系統開發與工程應用,是國內最早開展水下機器人技術研發,並以此為核心研究方向的專業水下機器人研發團隊。研究主要方向包括:遙控水下機器人、自主水下機器人、自主/ 遙控水下機器人、收放系統、載人潛水器控制系統、自主海洋觀測技術、水下探測與作業技術。

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是國內最高水平的深海技術和裝備研究機構之一。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深海無人潛水器和水下作業裝備目前,水下工程研究所正承擔著大量國家大型潛水器的研製工作,是我國水下裝備重要的研製基地。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

七二所主要從事船舶及海洋工程領域的水動力學、結構力學及振動、噪聲、抗衝擊等相關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與水下工程的研究設計與開發。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下機器人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體系結構與智能控制技術;聲與非聲環境與目標感知技術;海洋環境適配技術。重點實驗室以面向國家海軍裝備建設和海洋發展戰略的重大戰略需求,以支撐水下機器人等裝備研究為使命,以三大研究方向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為主要任務,以水下機器人等海洋無人系統為研究領域,以群體智能、綠色為新的技術內涵進行深入的研究。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首臺水下機器人—「海事一號」研製成功,「海事一號」遙控自治水下機器人在經濟性、靈活性、活動範圍和節能環保等方面都要優於傳統遙控水下機器人,適用於大壩檢測、江河湖泊的水質檢測,也適用於淺海海底區域的勘察和監測,可與其他種類潛水器配合完成海洋調查和考察任務,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擁有航海科技創新實驗室、航海模型設計製作基地、水下機器人創新基地、魚雷和水雷陳列室、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開發一系列高科技產品,具有自主路徑規劃和導航能力,實現投餌、水質監測的自主化。2013年起,上海海洋大學錢衛國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就開始了機器魚的研究。第一代「狗魚1號」雖然外形逼真,也克服了水中視覺避障、傳感器信息接收和輸出等技術難點,但電纜驅動還是讓它「露出破綻」。於是,從「狗魚2號」開始,研發進入了無電纜驅動的時代。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與中船重工710所、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等單位合作,研製了浙江大學「海豚」系列AUV,利用AUV平臺進行了多項科學實驗和前沿技術探索,承擔並完成了多項國家重要科研任務。開展了「水下機器人研製和自主航行回塢的關鍵技術」研究工作,海試中水下機器人出色完成了預定的任務。

江蘇海洋大學

江蘇海洋大學依託院海洋智能裝備研究院,進行了水下機器人動力、控制、結構材料等方面研究,經過三年多的技術積累,具有豐富的水下機器人研發經驗。

五、國內水下機器人重點企業

縱覽水下機器人公司的發展情況,除外水下機器人僅作為公司部分業務的新三板上市公司臻迪科技,純粹的水下機器人公司頭部玩家為深之藍、博雅工道,分別於2018年7月和2019年5月完成了B輪融資,其餘玩家大多處在Pre-A輪次。相比競爭激烈的航拍無人機市場,消費級水下無人機市場還處於早期階段。

根據進入市場的策略不同,水下機器人行業玩家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消費級水下娛樂拍攝機器人和水下助推板為切入點,消費級產品體系初步建立後開始向工業級產品發展,逐步擴展應用情景和行業,不斷完善產品生態,該類公司典型代表為吉影科技、微孚智能等。第二類玩家深扎垂直行業,錨定某個工業級應用場景,解決痛點問題。該類公司中的三家典型代表分別是大力金剛科技、海之星OStar和山東未來機器人。第三類玩家依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厚技術積澱和成果積累,早期主打軍工、大B市場,後期將技術成果民用化,進入消費級市場,典型代表為國內水下機器人行業兩個巨頭——深之藍、博雅工道。以下我們精選了水下機器人市場中有代表性的玩家進行簡述,如有遺漏或錯誤請指正。

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

深之藍成立於2013年1月,主要從事水下機器人的研發,圍繞海洋資源探測和海洋環境監測兩大主題,面向社會提供遙控水下機器人(ROV)、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和水下滑翔機(AUG)等小型化水下運動平臺。其最早推出的產品「河豚」和「江豚」等,主要面向軍用和工業級市場。2016年開始推出專業級水下拍攝機器人,2017年推出面向人消費娛樂的水下助推器。

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博雅工道成立於2015年9月,是國內領先的海洋智能裝備企業,涉及包括水下機器人、水下無人艇、海洋儀器儀表、水中運動裝備等多領域幾十餘款產品,公司產品已遍布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博雅工道獲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8年12月,博雅工道入選《快公司FastCompany》評選的「2018中國最佳創新公司TOP50」。2018年,博雅工道已全面實現盈利。公司擁有一支近百人的團隊,其中包括博士、碩士學歷等優秀人才十餘人。技術團隊主要成員均來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等國內知名高校,專家顧問團則由北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相關領域專家組成。公司在水下機器人整體開發及水下傳感器研發等相關技術領域,均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深圳微孚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微孚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2月,團隊來源於西北工業大學,微孚智能的主要產品前期產品為消費級無人機高清數字圖像傳輸系統、無人機相機,目前產品為應用於消費、STEAM教育和水下機器人。

深圳鰭源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鰭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7月,是一家集水下機器人研發和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全球性高科技企業,公司以水下機器人系統及水下大數據為核心,擁有100多項全球專利,不斷開拓各類應用場景的深度合作,並且兩度蟬聯美國CES創新科技大獎。目前產品覆蓋了消費及輕工業應用兩個方面。創始團隊來源於富士康、微軟、大疆、中船重工等知名企業。

天津瀚海藍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瀚海藍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水下機器人等智能海洋裝備研發和銷售的高科技公司,主要面向國家海洋發展的需求,開發和銷售以模塊化自主水下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海洋裝備;開展水下推進器、水下聲學系統、通用型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研發與銷售;進行CFD水動力分析與優化、國外先進產品的代理及設備租賃等服務。

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海洋科學技術開發應用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進行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的深海高科技公司,研究成果—「彩虹魚」號全海深載人深潛器,載人艙內徑達到2.1米,可同時搭載3個人(一名駕駛員和兩名科學家)下潛,同時也是能下潛到11000米深淵極限的作業型載人深潛器。

青島羅博飛水下機器人有限公司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水下機器人、水下設備等海洋科學相關儀器為主,集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後服務於一體,專業從事海洋儀器儀表設備研發、生產、銷售的公司。公司主營業務包括水下機器人、水下設備、船用設備、海洋儀器儀表、自動化設備、二類機電設備及配件的研發、生產、銷售、維修,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產品面向各大高校及研究機構,涵蓋海洋環境、養殖、海洋監測等領域。

北京臻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臻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10月,憑藉著自主研發的小型旋翼、固定翼和高海拔無人直升機等產品,已經在工業級無人機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並於2016年推出了PowerEgg小巨蛋消費級無人機。從2017年開始,臻迪將目光投向了「水下」,先後發布了PowerRay小海鰩、PowerDolphin小海豚和PowerSeeker尋魚器等水下機器人產品,選擇魚、水上運動作為當前主要應用場景切入。系列水下機器人產品獲得2019 IF獎、2018IDEA獎、2018紅點獎、2018 CES創新獎、2019 愛迪生發明金獎等。目前臻迪科技形成了包括無人系統(水下無人機、飛行無人機、陸地平臺機器人)、大數據、虛擬仿真的產品體系。

潛行創新(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潛行創新(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4月,是集研發、生產及銷售為一體的水下機器人領導企業,產品銷往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總部位於深圳,國內在北京、成都、昆明、青島設有辦公室或子公司,海外在美國建立了全資子公司。公司員工百餘人,核心團隊來自華為、中船重工、LG、富士康、美國微軟、博世等國際一流企業。成立至今已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證資質,產品鮫GLADIUS MINI斬獲德國紅點大獎。

天津海之星水下機器人有限公司

天津海之星水下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9月,是一家主要從事國產化空化射流水下清刷設備及水下機器人自主研發、生產及服務的企業。公司藉助哈爾濱工程大學在水聲方面數十年的技術積澱,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國家級水聲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桑恩方教授帶隊,其中以1名院士作為技術顧問,由4名教授、12名博士及碩士作為研發團隊的核心技術骨幹。團隊在水庫大壩、港口碼頭、海洋工程的諸多領域,主持或參與過多項國防、科技部、企業合作的高科技研發項目,共獲省部級、國家級科技獎19項,發明專利27項。

Ostar可攜式空化射流水下清刷設備

山東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

山東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11月,是專業從事水下機器人、水下攝像機、消防機器人、網絡交互式機器人等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先後參與南水北調樞紐、葛洲壩大壩監測、某大型水力發電廠等;參與了全國CNC青少年機器人聯賽,成為中國唯一指定贊助商;與某部隊聯合開發多款水下機器人;通過了CE和FCC國際認證,同俄羅斯、智利、日本、瑞典等多國客戶籤署合作協議,如俄羅斯海底採礦等。

深圳市吉影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吉影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4月,2015年正式進軍水下機器人領域,獲得發明專利十餘項,被評為「國家高新企業」「雙軟企業」,產品曾榮獲2018德國紅點產品設計大獎、2019 IF設計獎。創始團隊華為出身。

深圳潛水俠創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潛水俠創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10月,是一家可攜式水下機器人研發商,其產品可以隨身攜帶,適用於潛水跟拍、海濱旅遊、水產養殖、搜索救援、船舶檢測等領域。公司對其設備提供租賃和出售兩種模式,為用戶解決水下100米深度範圍內的探索觀測的需求。

六、水下機器人的發展前景

水下機器人的技術相對穩定,供應鏈和量產能力是關鍵。受技術水平制約的電源系統、水下通信系統,短時間難以實現顛覆式創新和突破性進步;在設計與製造、推進與控制、導航與定位方面,有相對成熟的技術方案,各廠家的產品同質化,成本控制和供應鏈能力是競爭的關鍵所在;從實驗室環境到大規模量產是對廠商設計、製造、工藝的巨大考驗,量產能力是在市場立足的前提。水下機器人(特別是工業級產品)的差異化優勢,在於具體應用情景的環境感知和作業能力;水下通信技術(光通信、水聲通信)、水下導航定位技術(超短基線定位)、自主路徑規劃與避障是當前技術研究的熱點方向。

整體來看,水下機器人市場是一個增長緩慢、短期內難以規模化應用及發展的市場,主要市場表現在:

消費級水下機器人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應用。水下推進器及攝影跟拍是消費級產品的主力產品形態,水下推進器各玩家並沒有明顯的性能及價格差異,大部分市場集中在海外,出貨量也基本在百臺-千臺的低水平量級;水下攝影跟拍受制於通信、續航、圖像及價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發展相對滯後,消費人群也主要以專業級人群為主,性能及可用性上達不到民用要求,出貨量遠低於預期。消費級的產品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短期內市場不會大規模爆發。

工業及軍工級產品商業化路徑明朗,但量產能力受限。儘管消費級產品理論上是個百億級別的市場,但落地及民用上遠低於預期,工業及軍工類產品反而具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工業及軍工市場需求更明確,作業環境更加多樣化,比如水下勘測、水質檢測、海洋測繪、管道檢測、船體清洗、垃圾清理等等,場景具有一定的可複製性,機器價格昂貴,基本在幾百萬到幾千萬不等,但一般的採購量集中在1~2臺,服務周期長,出貨量小,標準化程度相對較低,導致工業及軍工市場即使有明朗的商業路徑,也是一個相對增長緩慢的市場。

本文依據海洋經濟觀察、初心資本ChuxinCapital、OceanPlus團隊等相關內容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水下機器人捕獲了第一個樣本!
    近日科學家利用水下機器人捕獲了它的第一個樣本,這個樣本位於海平面以下500米!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表示,他們的水下機器人剛剛完成了首次自動水下採樣操作。該機器人名「NUI」,它在希臘地區收集了樣本。NUI比智能汽車略小,重約1800公斤(3960磅),它正在地球上做一些重要的科學考察工作。
  • 時隔一年,常駐型水下機器人還是原來的那些面孔嗎?
    此外還有Houston Mechatronic的變形機器人和Modus海床幹預水下機器人(AUV)系統,Houston Mechatronic的變形機器人日前與挪威國油籤署了一份合作協議,在不久的時間內,我們將能看到這款名為Aquanaut的變形機器人在水下油氣作業中的實際應用。另一個角度,適當縮短機器人水下駐留的時間,但需要使其具備有更強的作業能力。
  • 水下機器人a_水下機器人a星算法路徑規劃 - CSDN
    在水下機器人的諸多控制問題中,深度控制在許多應用中都至關重要。例如,在進行海底測繪時,要求水下機器人與海底保持恆定的距離。水下機器人的深度控制問題存在許多困難。水下機器人的非線性動力學渲染許多線性控制器如線性二次高斯積分(LQI)和固定比例積分微分(PID)控制器性能不佳。實際應用中,即使採用非線性控制器,也很難獲得水下機器人的精確動力學模型。
  • 知識貼丨環保類無人機的好處
    水下無人機是一種可在水下移動、具有視覺和感知系統、通過遙控或自主操作方式、使用機械手或其他工具代替或輔助人去完成水下作業任務的裝置。在上世紀70年代,水下無人機得到了很大發展,開發出了一批能工作在各種不同深度、進行多種作業的機器人,可用於石油開採、海底礦藏調查、救撈作業、管道敷設和檢查、電纜敷設和檢查等領域。
  • 水下機器人的種類及國內現狀
    水下機器人是一種具有智能功能的水下潛器,國內外專家學者根據其智能化程度和使用需求,將水下機器人分為四類:即拖曳式水下機器人TUV (Towing UnderwaterVehicle)、遙控式水下機器人ROV(RemotelyOperated Vehilce)、無人無纜水下機器人UUV (Unmanned UnderwaterVehicle)和智能水下機器人AUV (Autonomous
  • MIT發明水下緝毒機器人 通過超聲波搜尋毒品
    你一定在機場見過用來搜尋毒品和爆炸物的警犬,可是你知道能搜尋毒品的機器人嗎?最近,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發明了一種可以通過超聲波來搜尋毒品的水下機器人,讓走私毒品的船隻無處遁形。這種水下機器人的原型很像保齡球,能夠在船體之間自由穿梭並利用超聲波探測船體內的異常空腔和螺旋槳軸,不法分子往往會在這些相當隱蔽的地方藏匿毒品。
  • 小海鰩水下機器人,來自中國的一款高科技產品
    小海鰩不是一種魚的名字,而是一款機器人的名字。這款機器人是中國生產設計製作的。同時這款機器人也在國外很多地方,有很大的名氣。尤其這款機器人深受日本人的喜愛。甚至電視臺裡面還專門搞了一款關於這個機器人的節目。使用這款水下機器人可以非常輕鬆的進入到海底洞穴進行拍攝。
  • 襄陽使用水下機器人救援,填補了湖北水下消防搜救空白
    楚天都市報11月5日訊(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蘇曉傑)昨日,湖北襄陽市消防支隊在保康縣寺坪鎮天子湖水庫,啟用了水下搜救機器人開展水域模擬救援訓練。在湖北省消防系統中,襄陽消防支隊是首家啟用水下搜救機器人參與救援的單位,填補了湖北省水下消防搜救的空白。
  • 水下機器人:聽令,向著蔚藍更藍處進發
    匆匆又夏 怕熱的孩子們 已經開始開啟「避暑模式」 空調泳池、冷飲冰棍、蒜味西瓜 你有沒有想過 如果機器人也能感受到四季
  • 軍校4年,我最難忘的是那臺「水下機器人」
    難忘那臺「水下機器人」■海軍工程大學學員 陳澤生 解放軍報作為一名軍校工科學員,從入學第一天起我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在大學期間「折騰」出點小產品、小設計,不僅過把動手癮,還能更好地理解生澀抽象的書本知識。
  • 【探索】中國水下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水下機器人,通常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有纜水下機器人(簡稱ROV),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簡稱AUV)和載人潛水器(簡稱HOV)。   根據國內市場需求,1979年,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新松為首的團隊在國內最早提出了海洋機器人研究計劃。
  • 機器人課程系列:水下機器人ROV航海家號(Voyager)I的研發奧秘
    2016年12月著手進行航海家I開發的同時,ROVMAKER團隊以「水下載具模塊化項目」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第一期申請,並於2017年2月獲得評審通過,進行為期半年的開發補助。
  • 仿生鯊魚、水下搜救機器人將亮相服貿會
    來源標題:仿生鯊魚、水下搜救機器人將亮相服貿會 2020年服貿會將於9月初舉行,記者昨天(8月9日)獲悉,仿生鯊魚、水下機器人等多款海洋智能裝備已經「整裝待發」,它們將在服貿會服務機器人展區「大放異彩」,為觀眾帶來驚豔的展出效果
  • 自主式水下機器人水下對接技術綜述
    作者:鄭榮、宋濤、孫慶剛、國婧倩,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水下機器人已成為海洋開發的重要工具之一。
  • 水下機器人裝上"三維眼" 精度可達毫米級(圖)
    水下機器人"三維眼"設備的初期模型。   董軍宇   水下機器人廣泛應用於海洋石油、漁業 、海上救助等各個海洋領域,給水下機器人裝上能高精度三維實時監測分析的「眼睛」,讓水下世界三維呈現。這是海大一位42歲教授所帶領團隊研發出的科技項目,如何給水下機器人安上會探測的「三維眼」?
  • 2020年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在遼寧大連舉行
    楊毅 攝中新網大連9月18日電 (楊毅 鄒滄海)2020全國海洋智能裝備創新大賽暨2020全國水下機器人大賽18日在遼寧大連開幕,大賽吸引了來自國內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30支高水平水下機器人團隊參賽。
  • 北航團隊取得新突破,創新性的為水下機器人加上「吸盤」
    如此一來,水下機器人將如同魚類一樣可以吸附在動物或是物體上。 在機器人領域,水下機器人市場無疑是一個「大藍海」,引得眾多玩家紛紛跳入。在行業級市場,探測、檢修等等是最為常見的應用,而拍照、探險則是消費級玩家購買水下機器人的動因。
  • DIY知識:怎麼製作你的第一個機器人
    為什麼要製作機器人呢?你的動機是什麼呢?看起來很Cool?還是想參加像battlebots那樣的比賽?機器人學能教你太多的知識,其涵蓋了電子科學、機械學、控制理論、程序設計甚至動物行為學和人類心理學。
  • 新加坡研發「魔鬼魚」機器人 可在水下快速遊動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4日報導,近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款水下機器人,因其形態仿真故命名為「魔鬼魚」(Manta Ray)。該機器人身長35釐米,通體黑色,由一整片PVC材料製作而成,在水下能像魔鬼魚一樣暢遊無阻10小時,運動速度可達每秒0.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