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發「魔鬼魚」機器人 可在水下快速遊動

2020-11-23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4日報導,近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款水下機器人,因其形態仿真故命名為「魔鬼魚」(Manta Ray)。該機器人身長35釐米,通體黑色,由一整片PVC材料製作而成,在水下能像魔鬼魚一樣暢遊無阻10小時,運動速度可達每秒0.7米。

水下機器人「魔鬼魚」有兩個魚鰭和一雙後尾,均由PVC材料(聚氯乙烯)製作而成。為了讓機器人在水中更自然地運動,丘智明的科研團隊決定用單個發動機給魚鰭發電,通過魚鰭和水流的相互作用推進,而不是用一組發動機和關節機關來模擬魚鰭的運動,這對學術界來說是一個創舉。

魔鬼魚,又稱蝠鱝,具有獨特而靈活的水下運動模式,即使是在波濤洶湧的海水中,它仍能優雅地擺動魚鰭,暢遊無阻。數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為模擬魔鬼魚魚鰭的擺動形態而刻苦攻關。而這一次,這支新加坡科研隊伍在兩年內設計了40多種不同的魚鰭樣式,最終決定採用單片PVC的設計。

目前,該團隊正計劃把這款機器人放入海水中進行測試,然後根據情況進一步優化它的運動模式。此外,一款更大的「魔鬼魚」機器人也在研發之中,預計增大版的機器人長度將達到0.7米,產品問世後將給研究海洋生態多樣性、收集水文地理相關數據,以及軍事勘查等諸多方面帶來便捷。(實習編譯:羅靜宜 審稿:朱盈庫)

相關焦點

  • 可以在海中遊泳的「魔鬼魚」水下機器人(內有精彩視頻)
    從神秘炫酷的軍事潛水艇到集高科技於一身的水下機器人,海底工業革命一直在悄悄地進行著。目前,水下機器人廣泛應用於軍用、海洋石油、漁業、新能源產業、科研教學、船舶水下檢修和河道疏浚等領域。日前,mailonline發布消息,新加坡研究人員最新發布了一款形式魔鬼魚的水下機器人,在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具體內容詳情,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為您做如下編譯:新加坡的研究人員建造了一個水下機器人,長相和遊泳方式都酷似魔鬼魚,只靠一個發動機和彈性鰭片在水中推進
  • 仿生鯊魚、水下搜救機器人將亮相服貿會
    蛙人可以下潛50米,而機器人可到達水深300米的水域,基本覆蓋了近海和內湖湖泊。就在今年6月,水下機器人剛剛參加了北京消防救援總隊的防汛抗洪應急演練。除了搜救落水人員,機器人還能檢查水下壩體是否存在裂縫。他說,機器人中最核心的一個配件為水下雷射測距儀,由公司剛剛研發完成,填補了國內空白。
  • 科學家曝光"魔鬼魚"巨型蝠鱝秘密水下生活(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1日報導,生物學家經過長期的水下觀察,拍攝到巨型蝠鱝的秘密水下生活。  蝠鱝(manta ray)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底層,有「魔鬼魚」之稱,因為其長相特別古怪,頭又寬又大,兩側長著一對肉角,而嘴就長在兩個肉角之間,那嘴不是圓的,而是方的。
  • 去年大火的西工大「魔鬼魚」長大了,胖了90公斤,還多了很多新技能
    去年大火的西工大「魔鬼魚」(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今年長大了,從10kg長到了100kg,下潛深度、續航時間、搭載能力、推進速度等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遊泳館裡出現了一條「魔鬼魚」去年8月,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遊泳館裡出現了一條「魔鬼魚」。
  • ...西工大的「魔鬼魚」長大了!將來還會「長」出「耳朵」和「眼睛...
    去年「魔鬼魚」剛剛落戶西工大時,它在遊泳池裡撲動、滑翔、急停、轉彎、穿越……好不自在。那時它還很靈動小巧,只有10kg。但是在過去的一年裡,它「急速成長」,除了背部「長」成黃顏色,體重也達到了100kg。記者前去探訪時看到,這條「魔鬼魚」不但個頭長大了,還「力大如牛」。「拖個把成年人前行,一點都不氣喘。並且非常靈動,可原地流暢轉彎。」
  • 西工大的「魔鬼魚」長大了!將來還會「長」出「耳朵」和...
    去年「魔鬼魚」剛剛落戶西工大時,它在遊泳池裡撲動、滑翔、急停、轉彎、穿越……好不自在。那時它還很靈動小巧,只有10kg。但是在過去的一年裡,它「急速成長」,除了背部「長」成黃顏色,體重也達到了100kg。記者前去探訪時看到,這條「魔鬼魚」不但個頭長大了,還「力大如牛」。「拖個把成年人前行,一點都不氣喘。並且非常靈動,可原地流暢轉彎。」
  • 仿生海洋「魔鬼魚」來了
    仿生海洋「魔鬼魚」來了我國首款滑撲一體自主變形仿生柔體潛航器誕生西北工業大學遊泳館內,一條可愛的「魔鬼魚」四處遊弋——它翼展0.8米,「背部」黝黑,「腹部」雪白,「頭部」又扁又寬,「尾部」又尖又扁,「翅膀」(翼狀鰭)則和身體融為一體……別看它外表憨態可掬
  • 觀察魚群遊動,北大團隊揭示類似大雁飛行的省力原理
    近期,工學院先進位造與機器人系謝廣明教授課題組在水下集群遊動的節能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Vortex phase matching as a strategy for schooling in robots and in fish」(L. Li, M. Nagy, J. M. Graving, J. Bak-Coleman, G. Xie & I. D.
  • 西工大遊泳池裡來了個大型「魔鬼魚」
    由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組研發的IV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2019年8月,I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下水首航,便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年來,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小「蝠鱝」經過多次「變化」,一共有了四個型號,體重由最初的10kg發展至現在的100kg。
  • 遊動微納機器人的醫療開發,搭建基於納米機器人的免疫系統
    吳志光說:「人們一直幻想能不能做出主動的遊動納米機器人,裝載藥物在人體內遊走,將藥物遞送給病患區域內。」 他對遊動微納機器人的研發便致力於此。研發微納尺寸機器人首先要解決的是驅動問題,許多宏觀世界的驅動方法在微觀世界裡卻難以實現。吳志光在演講中打了個比方:「比如你躺在浴缸裡,感覺浴缸裡都是水。
  • 仿生兩棲機器人可用於農業和搜救
    以色列本古裡安大學(BGU)研究人員表示,在對蟑螂和蜥蜴運動進行研究之後,他們研發出一種新型手掌大小的高速兩棲機器人,能遊泳、水上跑步以及地面爬行,應對複雜的地理環境。  本古裡安大學機械工程系仿生設計和醫學機器人實驗室從事動物運動研究,並將成果用於仿生機器人開發。
  • 西北工業大學遊泳池裡來了個大型「魔鬼魚」
    由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組研發的IV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2019年8月,I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下水首航,便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年來,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小「蝠鱝」經過多次「變化」,一共有了四個型號,體重由最初的10kg發展至現在的100kg。
  • 西北工業大學遊泳池裡來了個大型「魔鬼魚」
    由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組研發的IV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2019年8月,I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下水首航,便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年來,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小「蝠鱝」經過多次「變化」,一共有了四個型號,體重由最初的10kg發展至現在的100kg。
  • 西北工業大學遊泳池裡來了個大型「魔鬼魚
    由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組研發的IV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2019年8月,I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下水首航,便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年來,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小「蝠鱝」經過多次「變化」,一共有了四個型號,體重由最初的10kg發展至現在的100kg。
  • 美科學家研發可水下探索的魷魚機器人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工程師們製造了一種像魷魚一樣的機器人,它可以自由遊泳,還可以通過產生水來推動自己。機器人把自己的力量帶進身體。它還可以攜帶用於水下探測的傳感器,如照相機。魷魚機器人主要由丙烯酸聚合物等軟材料製成,具有剛性、3D列印和雷射切割部件。在水下探索中使用軟機器人對保護魚類和珊瑚很重要,因為剛性機器人可能會傷害魚類和珊瑚。但是,軟機器人往往移動緩慢,難以操縱。
  • 北航團隊取得新突破,創新性的為水下機器人加上「吸盤」
    如此一來,水下機器人將如同魚類一樣可以吸附在動物或是物體上。 在機器人領域,水下機器人市場無疑是一個「大藍海」,引得眾多玩家紛紛跳入。在行業級市場,探測、檢修等等是最為常見的應用,而拍照、探險則是消費級玩家購買水下機器人的動因。
  • 西工大「魔鬼魚」研究再獲新進展
    其實,這是該校科研團隊模擬「魔鬼魚」(學名「蝠鱝」)外形,製造出的一一款特殊水下航行器——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底層的軟骨魚類蝠鱝,因外形恐怖而被稱為「魔鬼魚」。它具有流線型的扁平軀體,不僅有利於遊動推進,還有利於下潛滑行。
  • 為什麼魔鬼魚它叫魔鬼魚?得知真相瞬間笑哭
    一說到魔鬼魚,很多朋友都會想起那巨大的翅膀、扁平的身體和細長的尾巴。尤其是看到魔鬼魚那兩點一弧線的眼睛和嘴巴後,都會感覺魔鬼魚是不是有點萌啊。沒錯,魔鬼魚並不魔鬼,它們確實很萌很可愛的。但是為什麼它們會被稱作魔鬼魚呢?看完之後保證你知道答案!
  • 哈佛大學研發新一代蟑螂機器人HAMR 既可陸地行走也能水下漫步
    哈佛大學研發新一代蟑螂機器人HAMR 既可陸地行走也能水下漫步  Emma Chou • 2018-07-05 14:06
  • 「納米」可重構的活性液態金屬遊動納米機器人集群
    液態金屬,尤其是鎵以及鎵合金,在室溫下即可呈液態,具有流動性、黏度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熱導率等特性,這些特性使得鎵基液態金屬在軟物質材料、智慧機器人和可穿戴器件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受生命體非平衡動態自組織行為的啟發,藉助活性的遊動納米機器人構建具有可交互、自適應功能的可重構活性軟物質系統,將為更好地理解生命體系湧現性自組織行為提供絕佳的物理模型,也為下一代活性軟物質材料工程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