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記者 李卓然)撲動、滑翔、急停、轉彎、穿越……日前,在西北工業大學友誼校區的遊泳館裡,來了個大型「魔鬼魚」!由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組研發的IV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2019年8月,I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下水首航,便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年來,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小「蝠鱝」經過多次「變化」,一共有了四個型號,體重由最初的10kg發展至現在的100kg。同時,還突破了推進機理、仿生結構、智能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開展了大量水池、湖海實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為什麼要仿蝠鱝,而不是仿黑魚、巴沙魚、鯨魚、鯊魚呢?據介紹,由於蝠鱝具有流線型的扁平軀體,這種形態不僅有利於遊動推進,還有利於下潛滑行,且在航行器滑翔運動時,能有效藉助流體的能量實現更高效率的滑行運動。因此,蝠鱝這一特性,充分滿足長航時、高機動的大範圍作業水下航行器的仿生需求。
「 10kg的小『蝠鱝』在運動時,依靠柔性翼撲動推進。這種推進方式,使之能夠實現前遊、倒遊、原地轉彎、快速俯仰等高機動動作,但是它搭載能力不高、航程有限,無法滿足大範圍作業任務需求。」航海學院「仿生智能水下航行器」項目組負責人曹永輝和曹勇介紹,要改善這一點,就必須給它增重提高搭載能力,並融合另一種重浮力滑翔推進模式,使其兼具長續航與高機動能力。
據了解,IV號仿蝠鱝智能水下航行器能拖人前行、倒遊、原地轉彎,採用全柔性翼,融合了兩種推進模式,運動姿態更接近蝠鱝生物,具備長續航與高機動能力。目前樣機已經開展大量水池實驗,性能優良。綜合考慮其下潛深度、續航時間、搭載能力、推進速度等性能,IV型樣機遙遙領先於同類產品。
下一步,項目組還將為「魔鬼魚」裝上「耳朵」和「眼睛」,讓它具備環境感知能力和地形地貌觀測能力,以期用於海洋環境信息長期觀測和海底科考目標定點持續觀察。(文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