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機器人裝上"三維眼" 精度可達毫米級(圖)

2020-12-06 半島網官網
  

水下機器人"三維眼"設備的初期模型。

  

董軍宇

  水下機器人廣泛應用於海洋石油、漁業 、海上救助等各個海洋領域,給水下機器人裝上能高精度三維實時監測分析的「眼睛」,讓水下世界三維呈現。這是海大一位42歲教授所帶領團隊研發出的科技項目,如何給水下機器人安上會探測的「三維眼」?技術又是怎樣讓水下世界高清晰三維成像的?3月17日,記者採訪了這位痴迷海洋有著偉大海洋夢想的教授。為市民揭開技術的神秘面紗。  

它眼神好,能看清艦船上毫米級裂縫

  海底世界一片漆黑,卻充滿未知的奇妙。豐富的海洋資源也成為了各國爭先開發的焦點。不管海洋資源多麼豐富,不管海底世界多麼奇妙,都要有「眼睛」去探索發現它。水下機器人代替人類潛入水下,一探海底究竟。島城的科研團隊研發出的項目,可以讓水下機器人變身「火眼金睛」,讓水下世界三維成像,清晰度達到毫米級。

  「高精度水下三維重建是最重要的水下探測技術。」17日,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系主任、教授董軍宇告訴記者,他所負責的科研團隊研發出的「水下高精度三維實時檢測分析系統」能夠實現對水下世界的三維成像和分析,能廣泛應用於軍事、海洋工程、海水養殖等方面。

  董軍宇告訴記者,他們的技術的先進性在於兩個地方,一是達到毫米級的高精度,二是三維成像。「海洋石油領域上,深入海底的樁柱、管線等很容易腐蝕,用上我們的技術可以看清毫米級的裂縫。」他告訴記者,通過給水下機器人安裝他們研發的系統設備,水下機器人經過一系列的操作和分析,能看清毫米級的裂縫等,對樁柱、管線等水下結構物的表面缺陷、腐蝕狀況檢測分析,以確保安全生產及降低成本。「軍艦上有個裂縫的話是很可怕的事情,用上這個『三維眼』,能清晰呈現出潛在危險。還可廣泛用於港口碼頭、艦船外殼等表面的水下高精度視覺檢查、以排除炸彈及其他潛在威脅,在軍事及反恐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本領多,能觀察海參鮑魚生活情況

  用上這個技術是怎樣讓海底世界呈現三維立體圖像的?董軍宇向記者詳細解釋了工作原理和流程。「我以海水養殖的項目為例,給你解釋一下工作流程。」他說,通過技術探測,能夠為海參、鮑魚等高附加值海水養殖提供生存環境等詳細信息。

  先為水下機器人裝上董軍宇團隊所研發的技術設備,然後讓水下機器人下水探測。先通過聲吶技術遠距離探測出海參等的生存環境,熟悉海底環境的大致狀況。隨著距離的不斷靠近,在合適的距離時機器人會打開燈光,設備的攝像頭會拍攝到環境的大體情況,再次形成一個狀況的分析。隨著再次靠近,到達一定距離後,設備的高解析度系統會自動啟動,通過檢測和分析,能「看清」毫米級的海參生存環境。

  「海底表面的粗糙度情況能清晰地得知,甚至表面石頭的光滑與粗糙程度也能分析出來。」董軍宇說,通過分析形成的三維圖像是彩色的,水上養殖人員能很輕鬆觀測養殖環境,做出分析。「海洋生物學的研究表明,海底地表的幾何及三維紋理特徵與生物的棲息、生長具有直接的關係。」

  董軍宇表示,拿水下三維表面缺陷檢測而言,就能體現出技術應用市場的廣泛性。「可用於水下工程中的樁柱表面損壞狀態評估;水下金屬結構物表面的腐蝕的檢測、鏽蝕檢測、焊縫的檢測;結構物表面的撞擊痕跡、扭曲、彎曲、凹凸變形等檢測;底棲生物養殖的海底表面粗糙度評價等。」  

它很聰明,接到任務後會自動去工作

  「通過技術主要輸出三維表面高度及彩色反照率圖,檢測精度達到毫米級。」董軍宇解釋說,從專業角度來講,該技術研發的內容主要涉及五個方面。

  這五個方面分別是:1、基於水下結構光和光度立體學的光學成像系統及同步控制系統設計;2、高精度結構光特徵點提取,以及對結構光特徵點進行高精度空間幾何重建;3、基於光度立體學的水下吸收、散射係數及三維物體表面梯度、反照率最優化求解;4、基於水下光度立體理論及結構光獲取的表面特徵點,對水下目標進行三維表面高精度高度重建;5、水下高精度三維光學虛擬展示及檢測分析。

  「這一系列內容都是設備自我完成的,給設備一個特定任務,設備就會下潛到一定海底位置,進行定量分析,自動工作,建構出三維立體的圖形。」董軍宇說,該技術填補了高精度三維立體探測海底世界的空缺,在水下目標表面高精度三維實時檢測技術及應用上達到國際領先地位。這就象徵著通過該技術能把海底世界高清晰「繪製」出三維圖像,了解海底的環境。

  記者了解到,該技術已經處在中試階段,而據董軍宇預測,技術的應用會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預計投放初期市場,規模可達到每年150~200套,加上對外出租設備收入,產值在4500~6000萬元,預計年利潤可達1500~2000萬。」董軍宇表示,除此之外,系統的研製成功,能帶動水下三維成像、水下機器人視覺等相關行業領域的發展,使我國在軍事國防、科學研究、海洋經濟等領域掌握技術主動權。本版文/本報記者 魏海洋 圖/董軍宇提供(署名除外)

相關焦點

  • 水下機器人a_水下機器人a星算法路徑規劃 - CSDN
    在第六節中,模擬是在一個經典的遙控潛水器上進行的將兩種基於模型的控制器的性能與我們的算法進行了比較,以驗證其有效性。此外,在真實海底數據集上進行了實驗,驗證了該框架的實用性。問題公式在這一節中,我們描述了水下機器人的坐標框架和深度控制問題。
  • 自主式水下機器人水下對接技術綜述
    作者:鄭榮、宋濤、孫慶剛、國婧倩,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大學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水下機器人已成為海洋開發的重要工具之一。
  • 仿生鯊魚、水下搜救機器人將亮相服貿會
    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璐水下機器人替代蛙人,協助打撈落水者在位於經開區的博雅工道(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區,一個水下機器人(智能纜控無人潛航器)正在大水箱裡「搜尋」。機器人通過攝像頭的實時監測以及聲吶掃描,可以成功確認水下目標物的具體位置。聲吶可以掃描前方300米以內的水域。
  • 【探索】中國水下機器人到底有多牛?
    「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海山拍攝到的「海兔」(上圖)和「海底花園」(下圖) 。水下機器人,通常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有纜水下機器人(簡稱ROV),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簡稱AUV)和載人潛水器(簡稱HOV)。   根據國內市場需求,1979年,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新松為首的團隊在國內最早提出了海洋機器人研究計劃。
  • 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發明,可以快速「製造」毫米級機器人
    該方法只需要將類似膠水的磁性噴霧劑噴在物體表面,就可以快速製造出一種運動可控且靈活的毫米級機器人。利用這種方法,在磁場的驅動下,被塗抹後的物體可以在不同表面上爬行、行走或滾動。穿上「磁性外衣」,秒變微型機器人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家在微型機器人的尺寸設計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毫米級、微米級甚至是納米級的微型機器人全部進入大眾視線。微型機器人以其嬌小的身軀,在軍事監控、小空間作業、生物醫學等領域,都表現出了比傳統機器人更加優越的性能。
  • 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製造毫米級機器人的簡單方法
    設想一個場景,當你出現感冒或胃疼等病症時,醫生僅僅使用一個小小的納米機器人,就可以深入你的體內並探測出病毒源頭,然後進行針對性靶向治療,將病毒迅速、精準殲滅。近日,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Millirobots)的簡單方法。該方法只需要通過將類似膠水的磁性噴霧劑噴在物體表面,就可以快速製造出一種運動可控且靈活的毫米級機器人。
  • 襄陽使用水下機器人救援,填補了湖北水下消防搜救空白
    楚天都市報11月5日訊(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蘇曉傑)昨日,湖北襄陽市消防支隊在保康縣寺坪鎮天子湖水庫,啟用了水下搜救機器人開展水域模擬救援訓練。在湖北省消防系統中,襄陽消防支隊是首家啟用水下搜救機器人參與救援的單位,填補了湖北省水下消防搜救的空白。
  • 全球首款業內最低的功耗MEMS 超聲波傳感器 可提供毫米級精度的距離
    基於 MEMS 的微型「矽晶片聲吶」裝置提供了毫米級精度的距離傳感功能,並具有業內最低的功耗。這種 MEMS 超聲波傳感器可用於距離測量、位置追蹤、人員存在檢測以及消費電子、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的避障應用。 超聲波飛行時間 (ToF) 傳感器通常被認為是適用於汽車、工業以及無人機和機器人應用的最佳距離傳感器。
  • 何時能用上「車道級導航」?權威專家解讀北鬥應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北鬥最高精度可達釐米級,為什麼汽車導航卻還達不到這樣的精度?北鬥導航系統在室內、水下等環境應用效果有限,難關何在?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8月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主管機構和權威專家就北鬥三號的應用,解答了諸多關鍵問題。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此前兩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正式投入使用。
  • 深企吉影科技「照亮」水下世界
    9月13日,正在深圳舉行的世界無人機大會上,深圳企業大放光彩,其中深圳市吉影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水下智慧機器人和水中飛行器,不僅「照亮」水下世界,而且成為行業「明星」,特別吸引眼球。據悉,其水下智能設備中搭載的全球最小全密封自研電機,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000小時,長度僅僅為57毫米。吉影水下機器人大為優越的實現了三個傳統性的代替:一是代替了進口昂貴的水下設備;二是代替傳統水下粗大笨的行業產品;三是代替需要水下搜救作業的潛水員。
  • 消費級水下機器人研發商博雅工道獲億元C輪融資
    近日獲悉,消費級水下機器人研發商博雅工道宣布完成億元C輪融資,由領中資本領投,華和資本、鵬博投資、中關村啟航創新基金跟投。我們判斷,水下機器人應用市場廣闊,且處於市場爆發的前夜。在對該領域內公司進行系統性比較分析之後,我們選定博雅工道,最核心是看中團隊同時兼具研發和市場能力。博雅的團隊年輕有活力,對行業動態反應敏捷,在多個應用場景落地行業首單業務,並能進一步推動產品標準化。公司產品技術自研比例高,同時擁有國內國際領先的仿生技術,為公司未來業務拓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 知識窗▏對水下機器人(ROV),你知道多少?
    按照無人潛水器與水面支持設備(母船或平臺)間聯繫方式的不同,水下機器人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纜水下機器人,習慣上把它稱為水下遙控運載體(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ROV通過電纜由母船向其提供動力,人在母船上通過電纜對ROV進行遙控;另一類是無纜水下機器人,習慣上把它稱為水下自主式無人運載體(Autonomous Underwater
  • 水下機器人:聽令,向著蔚藍更藍處進發
    2021年中國主場 機器人主題會不會有大變化? 今天小坑就來聊聊機器人中的「潛水員」 水下機器人 水下機器人是什麼?
  • 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打造「全國一張網」 毫米級精度服務普羅大眾
    隨著30顆北鬥三號衛星全部到位,致力於打造後處理毫米級高精度服務的北鬥地基增強系統備受各方關注。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於2014年9月啟動研製建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承擔系統建設總體任務。記者了解到,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是在一個系統內集成米級、分米級、釐米級和後處理毫米級四類高精度服務,這在國內外尚屬首創,並無先例可循。
  • 水下機器人的種類及國內現狀
    水下機器人是一種具有智能功能的水下潛器,國內外專家學者根據其智能化程度和使用需求,將水下機器人分為四類:即拖曳式水下機器人TUV (Towing UnderwaterVehicle)、遙控式水下機器人ROV(RemotelyOperated Vehilce)、無人無纜水下機器人UUV (Unmanned UnderwaterVehicle)和智能水下機器人AUV (Autonomous
  • 行業|精度高達0.002毫米的手術機器人,在中國大陸已裝機62臺
    最好的外科醫生可以精確到0.1毫米。醫生過了50多歲之後,精度進一步下降。而本文的主角,達文西機器人,其手法無比精準,可達到0.002毫米以內。不僅精準,而且靈巧,擁有7個自由度,可以輕易到達人手不能到達的區域。非常適合微創手術。
  • 我國水下機器人對「海底黑煙囪」探測取得突破
    新華社瀋陽3月25日電(記者 徐揚、王瑩)記者25日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中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日前成功地對西南印度洋脊上的熱液活動區開展了試驗性應用探測。「潛龍二號」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課題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負責,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作為技術總體單位,聯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製,為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AUV)。「潛龍二號」主體長3.5米,高1.3米,寬0.7米,外部為鮮黃色,頭尾部還各有兩個紅色「魚鰭」形推進器,看上去就像一條扁扁的熱帶魚。
  • 最強可達13級!欽州將……
    「卡努」最強可達13級今年第20號颱風「卡努」(熱帶風暴級)的中心今天上午8點鐘位於海南萬寧市偏東方向約1050公裡的菲律賓西部近海,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20米/秒)。預計「卡努」將以20~25公裡的時速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最強可達強熱帶風暴級或颱風級(11-13級,30-40米/秒),可能於15日傍晚到16日早晨在海南三亞到文昌一帶沿海登陸(11-13級,30-40米/秒),也可能掠過海南島南部近海海面趨向越南北部。
  • 勃肯特Polyhedron系列並聯機器人標準節拍可達300次/分鐘
    在工業機器人中,並聯機器人一直憑藉其高速度、高精度的優勢在工業生產中廣泛應用。不同於以往並聯三加一軸在本體生產線組裝過程中分別安裝減速機基準板和筋板的組裝過程,一體鑄造省去了安裝過程中的螺釘緊固環節,避免了螺釘緊固扭矩不一致導致的精度誤差和使用中螺釘鬆動移位引發的結構變化,使得機器人本體的精度更高、結構更穩定。材質上用鋁合金替代掉原來三加一軸的45號鋼鍍鋅,在減輕靜平臺重量的同時提升更高剛度。
  • 新加坡研發「魔鬼魚」機器人 可在水下快速遊動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4日報導,近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款水下機器人,因其形態仿真故命名為「魔鬼魚」(Manta Ray)。該機器人身長35釐米,通體黑色,由一整片PVC材料製作而成,在水下能像魔鬼魚一樣暢遊無阻10小時,運動速度可達每秒0.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