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發明,可以快速「製造」毫米級機器人

2020-11-19 鈦媒體APP

文丨學術頭條

1987 年,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首次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家對納米機器人的最早構想。在電影情節中,縮小至幾納米的人或飛船被注射進人體後,這些特殊的微小 「探險者」 便在人身體內部開始了一場驚險旅行。

近年來,微型機器人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設想一個場景,當你出現感冒或胃疼等病症時,醫生僅僅使用一個小小的納米機器人,就可以深入你的體內並探測出病毒源頭,然後進行針對性靶向治療,將病毒迅速、精準殲滅。

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成功開發出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Millirobots)的簡單方法。該方法只需要將類似膠水的磁性噴霧劑噴在物體表面,就可以快速製造出一種運動可控且靈活的毫米級機器人。

利用這種方法,在磁場的驅動下,被塗抹後的物體可以在不同表面上爬行、行走或滾動。

相關論文以 「An agglutinate magnetic spray transforms inanimate objects into millirobot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為題,於 11 月 19 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磁性塗層具有生物相容性,而且在必要時可以分解成粉末,在生物醫學領域,比如導管導航和藥物輸送等,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應用潛力。

穿上「磁性外衣」,秒變微型機器人

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家在微型機器人的尺寸設計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毫米級、微米級甚至是納米級的微型機器人全部進入大眾視線。微型機器人以其嬌小的身軀,在軍事監控、小空間作業、生物醫學等領域,都表現出了比傳統機器人更加優越的性能。

在這項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既不需要提升電子設計的集成度,也不用考慮機器人外殼材質如何選取,只需通過給物體塗上一種名為 M-spray 的複合膠狀磁性噴霧劑(composited glue-like magnetic spray),就可以快速構建大量毫米級機器人。

對此,論文作者之一、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解釋道:「我們的想法是利用這種 『磁性外衣』,將任何物體變成機器人,並控制它們的運動軌跡。我們研發的 M-spray 可以粘在目標物體上,並且在磁場的驅動下 『激活』 物體。」

據論文介紹,M-spray 由聚乙烯醇(PVA)、麩質蛋白(Gluten)和鐵微粒(Iron Particles)組成,可以在瞬間穩固地粘附在一維、二維或三維物體的表面上,無論這個表面是粗糙還是光滑。

研究人員首先在物體上塗上 M-spray,然後使用單一的或多個磁化方向對其進行磁化,以實現通過磁場對物體移動方式的控制,最後對物體進行加熱,直到塗層凝固。儘管 M-spray 塗在物體表面形成的薄膜厚度只有 0.1-0.25mm 左右,但這種塗層足以保持物體原有的尺寸、形狀和結構。

這樣一來,在磁場的驅動下,物體就可以變成具有不同運動模式的毫米級機器人,而且在玻璃、皮膚、木頭到沙子等粗糙程度不等的各種表面上,均可進行爬行、翻轉、行走和滾動等運動。

該研究團隊通過分別為棉線(1D)、摺紙(2D 平面)、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薄膜(2D 曲面/軟面)和塑料管(3D 圓形物體)噴塗 M-spray,使其轉化為了軟體爬行機器人、多足機器人、行走機器人和滾動機器人。

「按需編程」的機器人

當前,無論是醫療診斷機器人、管道檢測機器人,還是昆蟲式機器人等,在設計之初,其結構、用途、控制運動的程序均已確定,其靈活性受到了嚴重的制約。該論文所描述的這種方法就突破了當前微型機器人的瓶頸,其特別之處在於,研究人員可以按需對微型機器人的運動模式進行重新編程。

此外,研究人員解釋道,通過將凝固的 M-spray 塗層充分潤溼,使其像膠水一樣粘附在物體表面,再通過對其施加強磁場,就可以改變 M-spray 塗層的磁性顆粒的分布方向和排列方向,以實現對微型機器人運動方式的靈活控制。

實驗表明,同一個 M-spray 塗層的毫米級機器人可以在不同運動模式間切換。比如,在寬敞的環境中,可以像毛毛蟲一樣(以三維的運動方式)快速移動;在遇到狹窄的縫隙時,也可以切換到平面運動方式,宛如一支緩慢的協奏曲,慢慢地通過縫隙。

隨時分解,無副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可重新編程的驅動特性也有助於「毫米級機器人」定嚮導航至目標。為了探索這種機器人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潛力,他們使用了一種可嵌入體內進行疾病治療和手術的導管進行了導航實驗。

實驗證明,帶有 M-spray 塗層的導管可以在血管內進行急速或平穩轉彎,而且血液流動對 M-spray 塗層導管的運動性和穩定性的影響是有限的。

此外,他們也根據遞送任務和環境的不同,對棉線不同部分的 M-spray 塗層進行了重新編程,進一步實驗表明,M-spray 塗層棉線可以實現快速轉向,並順利通過不規則的狹窄結構空間。

他們表示,從臨床應用的角度來看,這可以防止 M-spray 塗層物體在進入人體過程中遇到意外的窄「通道」。「毫米級機器人在複雜的食管、血管和尿道中運動,始終需要可導航的導管進行操作,而基於任務的重新編程恰好為此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這項技術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M-spray 塗層可以在磁場的操縱下按需分解成粉末。研究人員強調,M-spray 崩解後產生的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計。「M-spray的所有原料(即聚乙烯醇、麩質蛋白和鐵微粒)都具有生物相容性,塗層在崩解後產生的粉末可以被人體吸收,或者排洩出去。」

兔胃中的成功案例

為了進一步驗證 M-spray 毫米級機器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員用途有 M-spray 的膠囊在兔子體內進行了試驗。

在給藥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兔子進行麻醉後,通過放射成像方法跟蹤 「磁性膠囊」 在兔胃中的位置。當膠囊到達目標區域時,研究人員通過施加磁振蕩再使塗層崩解。「M-spray 的可控崩解特性使得藥物能夠在目標位置釋放,而不是隨機散落在器官中。」

據論文介紹,在 pH 為 1 的強酸性環境下(人體的胃液 PH 值一般為 0.9-1.5),M-spray 塗層會在 8 分鐘左右的時間內開始崩解。但是,研究表明,在 M-spray 塗層表面上再增加一層 PVA,可以使崩解時間延長到 15 分鐘左右,而如果用鎳微粒代替鐵微粒,即使在 30 分鐘後,該塗層仍然可以在強酸性環境中保持穩定。

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可以用 M-spray 構建不同的毫米級機器人,以適應各種環境、表麵條件和障礙物。我們希望這種方法能夠促進毫米級機器人在不同領域的開發和應用,比如主動運輸、可移動傳感器和設備,特別是在有限空間內的任務。」 研究人員說。

參考資料: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5/48/eabc8191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jrkBbjCXxLZgnK1Y29LyIkaGMottDRvf

https://www.dropbox.com/sh/6qrzwic6qdyfe3n/AAAgmm00QU_RodcAzeZuNtG8a?dl=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製造毫米級機器人的簡單方法
    設想一個場景,當你出現感冒或胃疼等病症時,醫生僅僅使用一個小小的納米機器人,就可以深入你的體內並探測出病毒源頭,然後進行針對性靶向治療,將病毒迅速、精準殲滅。近日,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Millirobots)的簡單方法。該方法只需要通過將類似膠水的磁性噴霧劑噴在物體表面,就可以快速製造出一種運動可控且靈活的毫米級機器人。
  • 中國科學家發明磁性噴霧劑,簡單噴一噴即可快速「製造」機器人
    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成功開發出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Millirobots)的簡單方法。該方法只需要將類似膠水的磁性噴霧劑噴在物體表面,就可以快速製造出一種運動可控且靈活的毫米級機器人。利用這種方法,在磁場的驅動下,被塗抹後的物體可以在不同表面上爬行、行走或滾動。
  • 領拓智能帶你看如何簡單快速製成毫米機器人
    近日,中國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了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的簡單方法該研究項目由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申亞京博士領銜,並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聯合推進。在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既不需要提升電子設計的集成度,也不需要考慮機器人外殼材質的選取,只需通過給物體塗上一種名為M-spray的複合膠狀磁性噴霧劑(composited glue-like magnetic spray),就可以快速製造出大量毫米級機器人。利用這種特殊的噴霧劑,在磁場的驅動下,被塗抹後的物體可以在不同表面上爬行、行走或滾動。
  • 第一個發明製造機器人的是誰?
    是美國人-約瑟夫·恩格爾伯格發明的。恩格爾伯格在1925年出生於紐約的一個德國移民家庭,從小便是一個科幻小說愛好者,他在1950年的時候讀到了一本阿西莫夫的小說《我,機器人》,正是這本小說給了他靈感,剛開始讀的時候,恩格爾伯格對這本書愛不釋手,讀了幾遍之後他開始萌生了自己製造一個機器人的想法。
  • 水下機器人裝上"三維眼" 精度可達毫米級(圖)
    水下機器人"三維眼"設備的初期模型。   董軍宇   水下機器人廣泛應用於海洋石油、漁業 、海上救助等各個海洋領域,給水下機器人裝上能高精度三維實時監測分析的「眼睛」,讓水下世界三維呈現。這是海大一位42歲教授所帶領團隊研發出的科技項目,如何給水下機器人安上會探測的「三維眼」?
  • 世界首批生物機器人誕生!大小只有毫米級,會自愈,可降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正點財經》)提到機器人,人們通常想到的都是由金屬、塑料等材質製成的機器。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以活的生物細胞為材料,製造出世界上首批生物機器人。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生物機器人是此前從未出現過的。它既不是機械裝置,也不是已知的生物物種,而是一種由人類設計、由活細胞組成的生物機器人。顯微鏡下,這個大小只有毫米級的「肉團」狀物質,就是科學家們製造出的生物機器人。它是由非洲爪蟾的心臟細胞和表皮細胞結合而成。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先在一臺超級計算機上模擬出這種機器人的設計方案,也就是細胞的最佳排布方案。
  • 世界首臺微米級CT、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醫生搞出來的發明威力...
    耳科病變「看不清看不準」 世界首臺微米級CT機問世 耳部病變最常發生在中內耳區,由於位置深,難以直觀看到,影像檢查無疑成了耳科疾病診療決策的關鍵助手。然而,耳科病變隱匿、微小,例如由錘、砧、鐙骨組成的聽骨鏈僅8毫米,影像學顯示很有難度。
  • 雷射驅動的機器人大軍!Nature:機器人尺寸小於 0.1 毫米,4 英寸...
    在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們的一個較為一致的答案是:微米級致動器系統(致動器可簡單理解為能讓機器人動起來的馬達)。這一領域最近迎來了一個好消息:一組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 Kavli 生物納米科技研究所、康奈爾大學原子與固體物理實驗室、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與系統工程系、康奈爾大學應用與工程物理系的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致動器,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 100 多萬個微型四腳機器人,這也是迄今為止首批尺寸小於 0.1 毫米的機器人。
  • 食品級安全材質製作的機器人,可以吃嗎?
    曾經2016 年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大會上,就有這樣一款可食用膠囊機器人重磅亮相。時隔四年後,奧地利約翰尼斯·克卜勒林茨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也發明了一種「可食用」機器人。在題為 Resilient yet entirely degradable gelatin-based biogels for soft robots and electronics(用於製造軟體機器人等電子產品的有彈性、可完全降解的明膠基生物凝膠)的論文中,研究團隊詳細介紹了這款機器人和它背後的神奇材料。
  • 新方法可像拼插積木一樣製造機器人
    新華社華盛頓7月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日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套包含5種微型零部件的「組件箱」,其中的零部件可用於組裝成不同功能的機器人。這項技術有望大幅簡化機器人的設計與製造,使機器人製造變得像拼插積木一樣簡單。
  • 移植角膜3次後,他發明聲控機器人戴拔隱形眼鏡
    從患者到發明家眼睛是很敏感的器官,要把外來物體貼在眼球上本來就有一定風險,尤其對身體有缺陷的人來說,用雙手拿取小東西甚至不夠穩定靈活,更何況小小一片隱形眼鏡。機器人的發明者、Cliara光學設計公司創始人Craig Hershoff就有這種困擾。
  • 比髮絲還小的機器人「大軍」來了,10釐米晶圓能造100萬個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團隊發明了一個只有草履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登上了今天的Nature雜誌。首先,是因為它用了與製造晶片相同的工藝技術。一個4英寸(約10釐米)的晶圓就能生產超過100萬個機器人。機器人的前後腿由兩組不同的光電池控制,當光電池被雷射照射時,就會在腿上施加電壓。通過控制在兩組光電池之間來回切換雷射,就可以控制機器人行走。
  • 哈佛大學開發硬幣大小的微型機器人,可完成人類外科顯微手術
    此後的近30年時間裡,Delta機器人憑藉精度高、速度快,被廣泛用於取放組裝、機械加工、焊接、食品包裝等工業流程中。目前,Delta機器人已經步入了「毫米級」時代。據哈佛大學官網消息,哈佛大學Wyss生物創新工程研究所和John A. 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Robert Wood團隊最近已開發出一款新的設計,被稱為「milliDelta」機器人。
  • 製造變遷史:從手工到機器人 | 人機協作新變曲
    人類真正掌握鑄造技術則是源於古埃及人發明的熔模鑄造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向模型中注入熔化的金屬,排出融化蜂蠟而成型。後來古埃及人還發明了金屬鋸,用以快速鋸開木質的材料。中國人則認為鋸是魯班在公元前 5 世紀發明。但中國人的確在公元前 400 年發明了高爐,用以煉製青銅。由其演變而來的煉鐵工業製造了數以百萬計的武器與衣物,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必不可少的工具。
  • 高效、快速、大規模製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新方法
    為了尋找更環保的矽的替代品,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了薄膜鈣鈦礦上,這種低成本、柔性的太陽能電池可以用最少的能源生產,幾乎沒有二氧化碳排放。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很有前途,但在其普及之前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不穩定性,這使得它們難以大規模製造。
  • MIT發明一款計算機系統,可自動設計機器人結構
    使用 MIT 研究人員發明的系統 RoboGrammar ,我們只需把準備用到的機器人組件(如關節、連杆等)輸入到系統中,再告訴系統機器人需要在什麼類型的路面上行駛,RoboGrammar 就能算出多種適合的機器人結構。就像這樣,下圖是 RoboGrammar 給出的其中一種設計,經過系統優化的機器人在身材比例上明顯和諧了許多,爬行速度也更快了。
  • 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 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科學家由此創造了「專為行走而生」、數量超過100萬個的微型四腳機器人大軍。這一成果得益於這類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動器的發展,這也是迄今已知首批尺寸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
  • 結合運動員數據、增材製造和機器人製作跑鞋
    該項目在不到一年的創紀錄時間內,在阿迪達斯團隊驚人的基礎工作基礎之上,利用廣泛的Kram/Weisshaar代碼庫,通過一系列的快速迭代作為一個輕量化的超級緊湊的微型工廠,Futurecraft.Strung機器人單元以一系列專有的硬體和軟體發明為特色,促進了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密切互動。
  •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一項最新成果: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
    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 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科學家由此創造了「專為行走而生」、數量超過100萬個的微型四腳機器人大軍。這一成果得益於這類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動器的發展,這也是迄今已知首批尺寸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
  • 中國發明抗輻射和可修復集成電路 可用於晶片製造
    除了通用晶片外,由於太空探索和核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對輻射硬化電氣設備和集成電路的要求也在快速增長。"此前提出的大多數使電子器件更具抗輻射能力的策略,都是為了僅對電子部件的單個元件進行硬化。因此,用它們來製造完全抗超高輻射的電晶體和集成電路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