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變遷史:從手工到機器人 | 人機協作新變曲

2021-01-09 站長之家

文/宋君毅

2019 年,全球製造業遭遇了重大危機。

美國製造業指數PMI創近 10 年新低,中國製造業指數也大幅放緩。向前 30 年的中美貿易的蓬勃發展,在貿易戰的影響下受到重創。

自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得製造業者得天下」

川普打著「振興美國製造業」的旗號成功競選總統,儘管從未被實踐;最近,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監製的以中國企業福耀玻璃為原型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喧囂日上,矛頭也直指製造業。有人說,這是歐巴馬在作為總統時未曾實現的美國夢的一個延續:把當政客時沒有講完的話,講全乎了。

製造業逃離美國,轉向中國是不爭的事實。影片裡的福耀背道而馳,堅持打造美國的工廠也僅是為了照顧美國本土汽車行業而做的不得已之舉,對現如今的製造業流向趨勢並無多大貢獻。

從工業革命至今,全球製造業經歷了四次大遷移,製造業的重心,從英國,歐洲轉向美國、日本,再到中國。目前全球製造業第五次遷移正在進行中,新一輪的製造中心開始流向東南亞的越南、印尼、印度等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道路也難逃製造業的發展定律。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傳統製造業依靠人力發展的道路越走越窄。與此同時,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正為傳統的裝備製造以及物流等相關行業的生產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產業變革

這樣的轉變,在關於製造的歷史長河中也許僅是一個小小的片段。但對國家來說,每一次的改革創新,都是洪流下的巨變。

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一開始,一個史前猿人因為受到了黑石方碑的影響,學會了將骨頭作為武器獵殺其他動物。與之相呼應的片尾,他將骨頭拋入高空中,畫面一轉,誕生了一艘太空飛船。

從遠古時代的石器到迄今尚在探索的宇宙飛船,這其中跨越 260 萬年歷史的變化發展,流淌的是整個人類文明製造發展史。

現如今我們所在的世界,眼之所在,皆是人類的發明製造;但這只是比較寬泛廣義上的製造。真正意義的製造業,是機械工業時代對製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01. 黎明前的摸索

遠古時期,世界的主體經濟仍以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為主,製造業的胚芽尚在孕育當中。早期的製造是以製造工具更新換代的形式存在發展的。

迄今為止,最早被發現的石器工具是在肯亞發掘出來的,距今已有約 260 萬年的歷史。最原始的工具雛形出現在舊石器時代,工具形狀大小各異,主要呈塊狀、 薄片狀和刀片狀等。

同樣是在肯亞, 1981 年,根據發掘的證據,人類控制火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42 萬年前。

使用工具和能源,被認為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這個基礎上,人類各種奇思妙想迸發,屬於人類的文明生活就此拉開帷幕。

人類定居下來後科技發展的步伐大大加快,金屬的出現成為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一次重大飛躍。

人類真正掌握鑄造技術則是源於古埃及人發明的熔模鑄造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向模型中注入熔化的金屬,排出融化蜂蠟而成型。後來古埃及人還發明了金屬鋸,用以快速鋸開木質的材料。

中國人則認為鋸是魯班在公元前 5 世紀發明。但中國人的確在公元前 400 年發明了高爐,用以煉製青銅。由其演變而來的煉鐵工業製造了數以百萬計的武器與衣物,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必不可少的工具。

製造工具的推陳出新,得益於製作材料與工藝技術不斷的發展創新。但提高製造效率的途徑不僅僅是提高工藝與材料。

在工業革命開始前的 600 多年,威尼斯人首創了大規模生產模式——經過專業化的分工,將從事不同的工種的勞動力分散在一條生產線上。生產線的誕生,大大提升了生產率和產量,實現了高品質武器的大規模生產。

這也意味著製造不再局限於製造材料與工藝技術,還包括了製造系統。與此同時,製造條件基本形成。

但在工業革命前的數千年間,在人們對能源與工具的使用無法進行指數型提升的背景下,現代人類重複的陷入馬爾薩斯陷阱: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最終弱者就會因此而餓死。

無休止的重複仿佛魔咒般無法逃離,黎明前的黑暗讓人窒息,直到工業革命的來臨。

02. 「蒸汽朋克」的匠心

為了快速煮飯以及保留骨頭的豐富營養和鬆軟的口感,高壓鍋在 1679 年由法國科學家班平發明。高壓鍋的發明讓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氣壓力會影響沸點,蒸汽的力量可以抬起鍋蓋。

1698 年,塞維利從班平的設計中得到靈感發明了抽水泵——一種最基本的蒸汽機,可以利用蒸汽動力緩解礦井排水問題。 1712 年,紐科門解決了塞維利抽水泵的距離缺陷問題,雙方合作發明了常壓蒸汽機。

儘管常壓蒸汽機氣體冷凝速度慢,無法使蒸汽行程的活塞運動連續產生,效率較低;但由於焦炭冶鐵技術的出現導致煤炭的需求急劇上升,它仍然受到了人們的熱烈追捧。

與此同時,「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革新技術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 1785 年。瓦特發明了第一臺帶獨立冷凝器的蒸汽機,體積小,耐久度高,可以持續、高效率的產生活塞運動從而提供旋轉式的動能。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創新以多種形式對製造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經濟社會從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了以工業及機械製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製造企業的模型初見端倪,企業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1776 年 3 月,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第一次提出對製造分解成若干具體的任務,將任務交由不同的人進行處理的生產,即「勞動分工」的科學定義。因為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進國民財富的巨大作用,後來分工論逐漸演變成為企業管理的主要模式。

除此之外,在製造系統方面, 1797 年,惠特尼(Whitney)談判達成了為美國政府生產10, 000 支步槍的合同,「可互換零件」與「配合裝配」概念也因此在美國大批量傳播推廣。

依靠工業革命完成的資本積累,社會結構也發生重大變革;新興城市的產生以及世界工業化的進程都為製造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肥沃的生長環境。

但此時的製造業還只是初具雛形,因為科學和技術尚只是在局部發明創造,尚未在製造業中真正結合起來,而相關的製造系統的概念也只是初步形成理論,沒有經受實踐的檢驗。

03. 「電光火石」一觸即發

當製造業不再局限在小型家庭作坊式的工廠,而是成長為大規模生產的工廠時,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這其中的關鍵在於科技與創新的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期間,科學技術的複雜性和先進性達到了新的高度——自然科學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新的技術和發明遠超過一國的範圍,規模更加廣泛,人們開始更多地嘗試以前無法完成的大型設備。

其中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製、新通訊手段的發明成為了當時科學技術最為突出的代表,製造業的發展一日千裡。

蘭索姆奧茲為了大批量生產汽車,發明了一個革新整個汽車行業的發明——裝配線,裝配線的發明將汽車產量從 1901 年的 425 輛提升到了 1902 年的 2500 輛。直到 1913 年,福特在裝配線的概念基礎上開創了流水線,大批量生產的模式進一步提高了汽車產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念對製造中的每個環節進行了科學化、理性的定義,其中包括:

1、工人的工作任務時間、節拍標準;

2、行業標準的廣泛使用;

3、計件制與勞動激勵;

4、工廠中的數據搜集,用以替換工人以及成本核算。

新概念、新模式的出現導致製造技術的過細化分工和製造系統的功能分解,逐步形成了以科學管理為核心,推行標準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企業的人與「工作」得以匹配。

依靠工業革命蓬勃發展完成的資本積累,英法德美等國家率先進入現代化工業強國,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其中,重工業長足發展,逐步佔據經濟的主導地位。但當時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極其不均衡。

與此同時,製造業開始往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兩個方向分流。而這也成為今全球製造經濟四梯隊的最初模型。

第一梯隊: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

第三梯隊: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

第四梯隊: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04. 計算機:靈魂的起舞

科技與創新始終是製造業發展與轉型的關鍵所在。計算機的產生,給製造業注入了新的靈魂,製造業的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

第一臺數字式電子計算機於 1941 年由德國工程師康拉德楚澤發明。這是第一臺全部由程序控制的計算機。 1963 年,計算機輔助設計CAD開始允許用戶使用一根「光電筆」對系統進行繪圖。 1971 年工作在雷諾公司的法國工程師貝塞爾發明了計算機輔助製造系統CAM,開始在電腦端與工廠機械設備之間建立虛擬聯繫,並實現控制。 1983 年,康柏公司開發了第一臺筆記本電腦。一體可攜式的設計,儘可能簡潔的IO設計大獲成功。

PLC於 1960 年誕生於美國通用公司,與計算機類似的是,它們都由軟體控制,以實現固定指令;但PLC的編程更加簡單,使用更加方便。在此階段,工廠大量採用由PC、PLC/單片機等真正電子、信息技術自動化控制的機械設備進行生產。

由於當時的計算機體積較大,微型計算機與微型控制器於 1971 年由英特爾公司的特德霍夫發明而成。最初是為集中功能不同的計算器,隨後又發明了英特爾 4004 微處理器。

微處理器的發展,極大程度地帶動了各種製造工具的自動與智能化。自此,機器逐步替代人類作業,不僅接管了相當比例的「體力勞動」,還接管了一些「腦力勞動」。

製造工具也不單單是為工藝生產而服務的特種設備,更加通用、替代工人、服務於製造系統的製造工具應運而生。

機器人最早可追溯到 1495 年,奧納多達文西製造了最早的機械騎士機器人;但現代第一臺全自動機器人由美國神經學家沃特博士於 1948 年發明,這是一個類似於烏龜的小機器人,具有外部感光和觸覺傳感,在簡單的電路幫助下可以自行運動。

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工程師喬治德沃爾與約瑟夫英格伯格提出了工業機器人,即工業機械臂的概念。在經歷過若干樣機試驗後,英格伯格所在的Unimation公司生產了第一臺名為Unimate的機械臂,該機械臂重達 2 噸,服務於通用汽車的裝配線。當時僅實現將熱壓鑄件在不同工位間的轉移工作,隨後幾年開始進行車體的焊接工作。

在升級工業2. 0 的基礎上,廣泛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進一步大幅度提高了製造過程中自動化的控制程度,生產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機械設備壽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生產組織形式從工場化轉變為現代大工廠,人類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

再加上各國資源稟賦不同,全球製造業發展開始連通,製造業逐漸形成產業鏈分工不同的全球化模式。但隨著工業霸主國生產資料成本的上升,全球製造業自 20 世紀以來經歷了多次遷移,加工製造中心不斷發生轉移。

05. 智能時代,未來已來

人們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來代表一個歷史時期,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原子時代等;而 21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非網際網路莫屬。

基於計算機的出現,網際網路於 1969 年誕生。最初它還只是為了抵禦前蘇聯的核威脅,快速傳遞信息與數據;到了 1973 年,為連接不同的計算機與計算設備,施樂公司開發了網際網路,直到今日網際網路仍在工廠的信息互聯上承擔重要角色;當然也遠遠不止如此。

網際網路的協議(即TCP/IP),由羅伯特卡恩與文頓瑟夫發明,打通了電腦與電腦之間交流的最後一道坎;而極大擴大的網際網路的容量與可能性將萬物互聯變為現實。

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人類開始進入智能化時代。智能化時代下製造業的生產組織形式從現代大工廠轉變為虛實融合的工廠,柔性生產、個性化生產成為了時代的寵兒。

隨著製造的智能化與互聯化,機器人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 2010 年以前,大部分工業機器人都按照固定程序進行重複勞動,無法考慮到實際環境的變化,而且程序編寫複雜,普通人無法使用。

1996 年,由利諾州西北大學的教授J. Edward Colgate和Michael Peshkin提出的協作機器人概念,即機器人可以感知周圍環境變化,更易使用與交互。

2008 年,丹麥公司發明了第一臺協作機器人UR5,可以實現碰撞停止,圖形化編程等功能,實現了協作機器人的普及。

根據數據顯示,自 2008 年以來,協作機器人行業從萌芽期進入快速發展期;截至 2019 年 7 月,全球協作機器人廠商數量己超過 100 家,其中進入中國市場的協作機器人廠商數量超過 70 家,「協作機器人」己經從概念到深入人心,並逐漸成為各機器人廠商爭相布局的戰略產品

得益於其擁有較高的柔性、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協作機器人相較於傳統工業機器人具有更廣的應用延展性,不僅可以在工業領域應用,還可以在商業服務領域應用。

2019 年,大象機器人開發了首款機櫃一體化的協作機器人Catbot;更輕便易用的設計以及歐美亞洲數十個國家的實例應用更加廣泛擴展協作機器人在更多領域發展的可能性。

大象機器人Elephant Robotics

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曾說過,"一切生產的最終目的都是滿足人的需求",智能化時代讓人類重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但智能製造的實現需要多個層次上技術產品的支持,其中包括工業機器人、3D列印、工業物聯網、雲計算、工業大數據、知識工作自動化、工業網絡安全、虛擬實境和人工智慧等。而這些技術產品中將會產生無數新的商機和上市公司。

「在歷次的技術革命中,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可以選擇的道路只有兩條;要麼加入浪潮,成為前2%的人,要麼觀望徘徊,被淘汰。」

智能製造站在全球範圍內製造業發展趨勢的風口,將帶來新一輪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之間的較量。發展企業智能製造依然成為必然的要求和趨勢。

英國狄更斯在《雙城記》曾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也適用當下,這個正在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

科學技術的發展深不可測,未來的製造業的發展我們尚不得知。在歷史的洪流下,我們唯一做的,就是順應時代的發展,在這場接力賽中,跑好屬於自己的那一棒。

■ 關於大象機器人

大象機器人是一家專注於機器人解決方案的供應商,致力於為工業生產、商業場景、機器人教育及科研機構提供高柔性的協作機器人、簡單易學的作業系統」RoboFlow」以及智能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目前大象機器人自主研發了三個系列的協作機器人,分別為協作機器人E系列(Elephant Robotics®E5)、P系列(Elephant Robotics®P3/5)及C系列(Elephant Robotics®C3)。三個系列機器人各有千秋,適用於工業生產、商業應用、機器人教育及科研等多種場合。

大象機器人產品已經發往韓國、日本、美國、德國、義大利、希臘等國家,在世界 500 強數家名企工廠長達19272+小時的真實工況嚴苛驗證下,大象機器人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及產品質量均得到一致認可與好評。

未來,大象機器人希望通過領先的聯接+智能技術,打造互聯、協作的新時代工廠,與客戶與夥伴共同開啟自動化工業時代新篇章。

相關焦點

  • 人機協作機器人又稱協作機器人
    人機協作機器人又稱協作機器人,是工業機器人當中新成員。人機協作機器人主要工作在需要與工人配合的生產線中從事一些枯燥的、重複性且有危險性的工作,比如拾取和放置、設備看護、加工作業、質量檢測等。人機協作機器人工作的生產線介於全手動和全自動生產線之間。
  • 盤點各大名企的人機協作機器人及技術
    iRobot在其Ava移動機器人平臺中採用了思科的網真EX60個人視頻終端。該款終端過去一直用作桌面解決方案,在全球擁有數千名用戶。通過在移動機器人平臺上安裝EX60的21.5英寸高清屏幕,Ava 500顯著提升了網真的價值,將「面對面溝通的力量」擴展到固定位置平臺之外,讓遠程用戶能夠設置系統自如移動到指定位置,以改善溝通,增進協作。
  • MiR自主移動機器人:人機協作是未來趨勢
    伴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與機器人產業加速融合,機器人技術及其產品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大多數行業,工業機器人一改以往固定、僵直的機械屬性,充分融合了機器人、智能設備與軟體算法等,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機協作」,「以機器換人」。
  • 四大機器人家族為首,人機協作將給製造業帶來了什麼?
    其中,協作機器人以輕便靈活,使用簡單快捷,並適用於複雜多樣的生產環境等優勢,逐漸成為工業機器人的「新寵」。而協作機器人的到來,不僅使得生產在短時間就能切換到不同生產線,也使得人機協作的力度逐步加強,讓生產效率得以更大程度地提升。
  • 工博會丨助力先進位造業從「機器換人」到「人機協作」 工博會機器...
    從今年展館陳設分布來看,9大專業主題展涵蓋了製造業從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到先進位造裝備、整體解決方案的智能綠色製造全產業鏈的最新產品與前沿成果,主辦方預計本屆將有超過17萬名專業客商匯聚於此。仍然不變的是,機器人「軍團」仍是本屆展會上最搶眼的一道風景線,300多家全球知名機器人品牌廠商將攜近千套機器人最新技術產品亮相展會現場,大中小型各類機器人忙著揮舞手臂工作,人機協作機器人成為亮點。
  • 人機協作迎新時代 七自由度機器人亮相工博會
    舞蹈演員與機器人同步表演>>>點擊進入專題:2015第17屆上海工博會 本次工博會以「創新、智能、綠色」為主題,人工智慧機器人成為展會最大「主角「。在本次工博會上,新松公司推出了相應的新產品柔性多關節機器人。  此次展會上發布的新鬆柔性多關節機器人是國內首臺7自由度協作機器人,具備快速配置、牽引示教、視覺引導、碰撞檢測等功能,具備高負載及低成本的有力優勢,滿足用戶對於投資回報周期短及機器人產品安全性、靈活性及人機協作性方面的需求。
  • 人機協作秘訣:機器人的準確性+人的靈活性
    但即使是那些有大量操作依賴機器人的企業也發現,機器的靈活性不足以致難以適應不同的生產作業以及意外情況。目前工廠裡的機器人都需要針對不同的任務或要求話費昂貴的離線時間進行重新設置。         讓機器人與工人在生產線上協同工作可以減少交貨時間,生產工程教授、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可持續生產主席王立輝(音)如是說。        「在歐洲,我們必須創新才能在競爭中獲勝,通過做事的新方法以降低成本,」王教授說。
  • ABB成功安裝了全球第一款真正實現人機協作的雙臂機器人YuMi
    打開APP ABB成功安裝了全球第一款真正實現人機協作的雙臂機器人YuMi 佚名 發表於 2020-04-02 11:17:23
  • 成立僅一年多 浙江遨博領航國內協作機器人
    記者近日在浙江遨博機器人有限公司採訪時,該公司負責人萬永亮一邊帶記者參觀生產車間和產品陳列室,一邊向記者介紹公司發展情況和產品特性。浙江遨博機器人有限公司雖然是一家成立只有一年多的新企業,但其憑藉「遨博智能」品牌和雄厚的研發技術實力,已經成為協作機器人行業的領航者。
  • 工業與協作共融艾利特機器人助力企業自動化升級
    作為國內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企業,艾利特在發布會上同時上新兩款產品,分別是全新大負載協作機器人EC612和工業機器人EI67。艾利特CEO曹宇男博士在發布會上表示,這次的雙產品線上新,意味著艾利特機器人公司在「工業+協作共融」之路上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 人機互動協作效率超高 新松協作機器人
    為打造全球機器人領域全方位溝通平臺,共建世界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新生態,共塑世界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新生態,共塑各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北京市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於2017年8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共同主辦「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
  • 貼身肉搏 FANUC在華首發協作機器人
    繼ABB推出的YuMi雙臂機器人之後,FANUC(發那科)也於近日在中國地區正式推出全球負載最大的協作機器人CR-35iA,創立了協作機器人領域的新標杆。  目前,工業機器人普遍有個弊端,從安全角度,機器人作業時,人必須遠離,即機器人只能獨立作業。
  • 濟南兩會訪談 | 蔣作棟:搭建新智造生態模式,培育協作機器人產業...
    蔣作棟認為,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專業人才急缺問題凸顯。只有懂產業發展,才能對症施策服務企業,從而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特別是,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他說,濟南市產業集聚以企業空間集聚為主,缺乏生態協同性,缺乏高端企業集聚、高新產業集群發展的帶動效應。而且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也有待加強。
  • 詳解協作機器人伺服、傳感器核心器件
    據預測,協作機器人從2015年到2020年會增長十倍,市值從2014年的9500萬美元漲到10億美元,而輕量級機器人會在兩年內大受歡迎,價格降到1.5到2萬美元。分析公司TechNavio預計,到2019年全球協作機器人高值的年複合增長率會是50.88%。   三大代表——日系、歐系和國產
  • 協作機器人也「瘋狂」
    12008年,美國機器人製造專家,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主任羅德尼·布魯克斯創建了Rethink Robotics公司,他將基於行為的人工智慧理論和其在MIT人工智慧實驗室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應用於機器人的開發,由此Rethink也就有了協作機器人鼻祖之稱。
  • 專注協作機器人領域的越疆科技獲3.2億元新一輪融資
    借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越疆科技」)董事長兼CEO劉培超的話來說,就是「將機器人從籠子裡解放出來」。一方面,機器人可以突破傳統的安全圍欄的限制,拉近人機距離以實現真正的人機協同。另外,協作機器人所採用的輕量化設計、安全控制器、傳感器等技術來保證人員安全。
  • 2017世界十大領先協作機器人公司及產品盤點
    【PConline資訊】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簡稱cobot或co-robot,也叫合作機器人。這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2014年左右才興起。顧名思義協作機器人是一種能夠和人類在共同工作空間中進行近距離互動、幫助人們工作的機器人。
  • 協作機器人與傳統機器人有何區別?
    除此之外,因為每一條生產線上的大部分設備(末端工具、非標機械、控制流程等)都是針對特定的產品設計的,如果涉及到中途變更生產需求,很大概率上之前的生產線無法直接滿足新產品生產的需求,這就涉及到機器人系統的重新設計和部署,這部分的工作量有時會接近首次部署。
  • 機器人市場邊界無限 在多機互聯的場景下實現人機共融
    機器人市場邊界無限 在多機互聯的場景下實現人機共融 高工機器人 發表於 2021-01-12 15:52:08 撰文 | 劉凱程 12月22日,2020高工機器人&高工移動機器人年會技術向新專場
  • 越疆科技完成3.2億元C輪融資,定義協作機器人新品類
    2020年初,越疆科技還獲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1600萬資金支持,本項目由越疆科技牽頭實施人機協作機器人重點技術研發,包含自學習人機協作機器人系統開發,開展人機協作機器人評價體系建設與標準制定,填補國內行業空白。目前公司智慧財產權總數628個,專利總數超過460個,其中發明專利246個,專利數量全國第一、世界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