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 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

2020-09-03 光明網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科學家由此創造了「專為行走而生」、數量超過100萬個的微型四腳機器人大軍。這一成果得益於這類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動器的發展,這也是迄今已知首批尺寸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

將電子器件微型化,以致最終生產細胞大小的機器人,一直是工程師們追求的目標。微型機器人屬於典型的微機電系統,其發展依賴於微加工、微傳感、微驅動和微結構等方面。而致動器的定義,是指通過電、光信號,直接或間接控制機械結構,使之發生變形或移動等。一直以來,由於缺乏合適的微米級致動器系統,微型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

鑑於此,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馬克·密斯金及其同事,此次研發了一類新型電化學致動器,克服了這一瓶頸。這些致動器構成了機器人的腿,使得機器人尺寸小於0.1毫米(約為人的頭髮寬度),當受到雷射刺激時,就會彎曲,產生行走動作。

實驗中,研究團隊在一塊4英寸的矽片上,製造了超過100萬個行走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由板載矽太陽能電池驅動。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是已知的第一個尺寸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其中板載電子裝置用於控制驅動。它們很堅固,能在高酸性環境和超過200開爾文的溫度變化中生存下來,並且可以通過皮下針頭注射,為探索生物環境內的應用帶來了可能。

在該研究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麥可·斯塔諾表示,雖然這些機器人目前功能尚有限,譬如說它們比其他遊泳型機器人稍慢,也不能感知環境及缺乏綜合控制,但最有價值的是它們與現有矽技術的兼容,正是這一兼容性,讓其在不久的未來很快就能夠開發更多實用性功能。

總編輯圈點

目前世界範圍內微型機器人的研究已有不少成績,一些「專注於」運動型的機器人可以做到與昆蟲一般大小,但對工程師們來說,還是希望它們能小到肉眼幾乎都要看不到的程度。這就需要微致動器的先行發展,首先體積要足夠小,其次能驅動微型結構產生運動,最後還要平衡整體結構,不能在運動的同時發生偏移。常見的輪式和履帶式行走機器人顯然容易得多,但對於邁「腿」走路的機器人,尤其是想要克服不平坦的地面,要求就非常高了。而結合了「微型」與「行走」,正是此次工程師們取得成果的關鍵。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一項最新成果: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
    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 小於零點一毫米的機器人誕生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出現突破,科學家由此創造了「專為行走而生」、數量超過100萬個的微型四腳機器人大軍。這一成果得益於這類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動器的發展,這也是迄今已知首批尺寸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
  • 科學家研製出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 由板載矽太陽能電池驅動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電子學研究論文,描述了一個行走的微型四腳機器人百萬大軍的誕生,該成果得益於一類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動器(使機器人移動的部件)的發展。論文通訊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馬克·米斯金(Marc Miskin)及其同事展示的一類新型電化學致動器,這些新型致動器構成了機器人的腿
  • 世界最小的機器人亮相:小於0.1毫米 肉眼無法辨別
    你知道機器人最小可以小到什麼程度嗎?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了一項機器人最新成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馬克·密斯金及其同事,開發出了一款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的機器人,其尺寸小於0.1毫米,人類用肉眼根本無法辨別。
  • 雷射驅動的機器人大軍!Nature:機器人尺寸小於 0.1 毫米,4 英寸...
    這一領域最近迎來了一個好消息:一組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 Kavli 生物納米科技研究所、康奈爾大學原子與固體物理實驗室、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與系統工程系、康奈爾大學應用與工程物理系的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致動器,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了 100 多萬個微型四腳機器人,這也是迄今為止首批尺寸小於 0.1 毫米的機器人。
  • 小於0.1毫米,世界最小機器人面世 - 新晚報數字報
    據人民網消息  英國《自然》雜誌8月26日公布了一項機器人研發的新成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馬克·密斯金及其同事開發出了一款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的機器人,其尺寸小於0.1毫米,人類用肉眼根本無法辨別。  《自然》雜誌報導稱,這一成果得益於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動器的發展。
  • 世界最小的機器人亮相:尺寸小於 0.1 毫米,肉眼無法辨別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 本周三,英國《自然》雜誌公布了一項機器人研發的新成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馬克 · 密斯金及其同事,開發出了一款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的機器人,其尺寸小於 0.1 毫米,人類用肉眼根本無法辨別。
  • 細胞大小的機器人深入人體,這一聽來科幻的技術最近又有新突破
    但如今,這一技術已成為現實,且最近又收穫了新的突破。 微米級致動器系統需要滿足兩個基本要求:可與半導體處理無縫集成,並可響應標準電子控制信號。 8月26日,《自然》發表的一篇研究推進了微型機器人的發展。康奈爾大學納米科學 Kavli 研究所的 Marc Z.Miskin 及其合作者研究了一類新型電化學致動器(SEA),它們與現有矽電子器件兼容,電壓可控,能夠喚醒機器人,使得它們移動 [1]。
  • Nature突破:首個比頭髮絲還細的機器人誕生了!可用針頭注射入人體
    1959年,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 首次提出微型醫用機器人的概念。此後,將電子器件微型化以生產細胞大小的機器人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但由於缺乏合適的微米級致動器系統,該技術一直受到限制。
  • 康奈爾大學研發比草履蟲還小的微型機器人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8月27日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團隊日前公布了一項關於微型機器人的研究成果。據悉,這種機器人體積比草履蟲還小,可以植入人體任何部位。
  • 康奈爾大學研發比草履蟲還小的微型機器人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8月27日報導,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團隊日前公布了一項關於微型機器人的研究成果。據悉,這種機器人體積比草履蟲還小,可以植入人體任何部位。該團隊介紹,這款微型機器人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摺紙技巧,其本體僅有5微米厚,40微米寬,根據不同的用途可在40微米到70微米範圍內調整其整體長度。
  • 首個比頭髮絲還細的機器人誕生了!可用針頭注射入人體
    此後,將電子器件微型化以生產細胞大小的機器人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但由於缺乏合適的微米級致動器系統,該技術一直受到限制。近日,使機器人移動的重要部件——致動器研究終於出現重大突破,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及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團隊首次製造出尺寸小於0.1毫米(約為人的頭髮寬度)的機器人
  • 世界最小機器人尺寸小於0.1毫米;7月工業利潤同比漲19.6%;中國電子...
    三分鐘了解產業大事 1 【世界最小的機器人亮相:尺寸小於 0.1 毫米,肉眼無法辨別】 本周三,英國《自然》雜誌公布了一項機器人研發的新成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馬克 · 密斯金及其同事
  • 沒腿不行:能在水下行走的微型機器人
    設計出能讓微型機器人在液體環境中移動的推進策略有很多挑戰,因為強大的阻力讓機器人無法維持其動量[2]。為了克服這一挑戰,Miskin等人設計了一種能將能量轉化為運動的微型致動器——當微弱電流通過時,致動器會彎曲和伸展(圖1)。電流讓周圍溶液中的離子吸附到致動器表面,改變腿部的壓力使其彎曲。
  • 比髮絲還小的機器人!可在人體內自由移動,10cm晶圓能造100萬個
    據外媒今日報導,一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近日在著名英國科學雜誌《Nature》上發表了一項關於微型機器人的研究成果據悉,這款機器人實現了在液體中自由行走,且體積比單細胞生物草履蟲更小,可植入人體內多個部位。
  • 2016年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都有哪些新突破 | 2016 影響因子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軟體自驅動機器人誕生,也看到了最會走路的Altas再次突破自己學會走「梅花樁」,這些技術的突破必將在業界產生影響。LENS研究所研發),打造了一款15毫米長的仿生微型軟體機器人,它能夠模仿毛毛蟲的步態。
  • 世界最小微型機器人有多小?
    雖然之前我們也聽說過各種各樣的「微型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探索,但日前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微型電子機器人,並號稱其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電子機器人。更重要的是,它的移動是通過射出雙噴射氣泡來實現的。該裝置採用了近10年前首次設想的推進系統,由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的Oliver G.Schmidt教授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
  • 哈佛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套基於摺紙造型的高精度微型手術機器人
    近年來,機器人已經在外科手術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拓展醫生能力的同時,還可帶來更高的手術精度和控制水平。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由哈佛大學懷斯研究所副教授 Robert Wood 博士開發的一款微型手術機器人。儘管採用了基於平行四邊形的基礎結構,僅網球般大小的它,還是配備了三套線性致動器,支持旋轉、上下移動、以及伸縮等動作。
  • 今日Nature:利用MoS2納米片打造電化學致動器
    致動器能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並在機器設備如可控導管、飛行器自調控機翼以及風力渦輪減阻等眾多電化學體系有著廣泛的用途。
  • 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發明,可以快速「製造」毫米級機器人
    設想一個場景,當你出現感冒或胃疼等病症時,醫生僅僅使用一個小小的納米機器人,就可以深入你的體內並探測出病毒源頭,然後進行針對性靶向治療,將病毒迅速、精準殲滅。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成功開發出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Millirobots)的簡單方法。
  • 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問世
    >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這種微型機器人大約有 5 微米厚(1 微米是一米的百萬分之一)、40 微米寬、40 到 70 微米長,可由標準光刻工藝製造而成,並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一個 4 英寸的矽片可同時製造約 100 萬個這種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