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基於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浮標成功布放太平洋海域

2020-09-18 人民網

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近日,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已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至此,該中心研製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和FZS3-1型表面漂流浮標均可採用銥星通信傳輸數據。

據悉,該中心根據不同時期衛星通信方式的技術成熟程度和用戶對通信方式的需求,不斷探索不同通信方式在浮標上的應用,先後在漂流浮標上實現了Argos、北鬥和銥星通信的成功應用。相比於其他通信方式,銥星通信速率較高,剖面浮標在水面通信時間較短,減少了浮標在水面的停留時間,降低了浮標被破壞的可能性和浮標在通信上的功耗,提高了浮標工作壽命。同時,該中心科研人員還進行了多次技術探索與攻關,完成了天線耐壓結構設計、電路設計、數據接收與解碼軟體設計等多項技術,為漂流浮標擴大應用範圍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隨著漂流浮標通信方式的逐步完備,該中心研製的表面漂流浮標和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可針對應用海域、應用性質等不同應用需求,完成多樣化的應用支撐,為全球立體觀測網建設提供必要的技術裝備。(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編輯 朱辛未)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我國自主研發的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
  • 銥星通信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布放太平洋
    本報訊 近日,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臺採用銥星通信方式的COPEX型自動剖面漂流浮標,並成功傳輸數個剖面測量數據。該浮標搭載了該中心自主研製的自動剖面漂流浮標專用溫度、鹽度、深度傳感器,標誌著浮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
  • 中國研發CTD傳感器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在西太平洋成功布放
    央視新聞9月3日消息,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了解到,搭載該中心自研專用CTD傳感器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成功,標誌著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完全國產化進程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本航次計劃布放4臺COPEX型漂流剖面探測浮標,測量深度為0~2000m,均配置該中心自主研製的漂流剖面探測浮標專用CTD傳感器,其中3臺採用北鬥衛星通訊方式,1臺採用銥星通訊方式。8月3日,編號為950213的浮標在巴士海峽以東,黑潮附近區域布放。目前,該浮標運行正常,並捕捉到一個黑潮脫落渦,截止8月24日,已完成12個0~2000m剖面的測量任務並回傳數據。
  • 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
  • 首套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布放西北太平洋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供圖  本報訊 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領銜,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浙江大學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歷時3年,完成了海氣界面觀測浮標的全系統國產化技術研究。
  •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南海海嘯浮標成功布放 可實時監測海嘯波動 為我國東南沿海提供兩小時的預警時    2014年5月2日,在有關方面的傾力配合下,南海分局的整個海嘯浮標布放作業團隊高效運轉,從早上8時開始到13時僅用了5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海上布放作業,於南海HX2號站位成功布放海嘯浮標
  • 「青島力量」助力 我國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8日訊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套全國產化海氣界面觀測浮標成功布放在西北太平洋5700米深海海域,第一次實現了1000米級大深度溫鹽深流剖面觀測,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深海示範運行。據悉,這個由四家單位參與完成的「海氣界面觀測浮標國產化技術研究」項目,離不開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的貢獻。
  • 基於北鬥的海嘯浮標於南海布放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浮標的水下單元採用了新技術,監測精度較以往有顯著提高,最小能監測到因海嘯造成的5毫米海平面抬升。一旦發生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浮標可監測到極微弱的波動,會立即通過衛星,實時將數據傳送到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浮標數據接收中心和國家海嘯預警中心,可望為我國大陸、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周邊沿海國家贏得2小時左右的預警和疏散時間。
  • 淺海型「白龍」浮標在國家海洋局海洋一所研製成功 並順利傳回數據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氣候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原有深海型「白龍」浮標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創新和技術攻關,研製出了適合淺海海洋水文和氣象觀測的淺海型「白龍」浮標。該浮標不僅可以觀測海表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溼度、雨量、長波和短波輻射等參量,還可以通過感應耦合傳輸技術,實時採集海洋表層至底層海水溫度、鹽度、溶解氧等海洋要素。
  • 全自動水文氣象浮標布放青海湖(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金泉才 通訊員巨秉中攝影報導  近日,青海省氣象部門成功將SQFB型全自動水文氣象觀測浮標布放投入青海湖使用。  圖為投放在青海湖的浮標。
  •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中國大洋50航次在東太平洋海山區域布放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 2018-08-07 23:1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印度洋4000米海-氣耦合觀測浮標成功投放
    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考船在印度洋赤道區域成功投放海-氣耦合觀測浮標一套,投放點水深4020米,目前浮標工作狀態正常、數據傳輸正常。該浮標作為南海海洋所深遠海環境在線觀測網絡和中斯中心海洋環境立體觀測網絡的重要觀測節點之一,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現場觀測數據。
  • 量子技術:變革潛艇通信方式 提高飛彈發射精度
    可是我們知道,潛艇通常工作在15~500m水下,通信方式主要分為潛對岸、岸對潛和潛對潛等幾種。目前,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甚高頻和特高頻通信方式,主要是用於潛對岸、飛機及水面艦船,而岸對潛通信方式則主要是採用甚低頻和極低頻,因為其他無線電頻率電磁波在海水中衰減很快,無穿透海水能力。
  • LTO研究團隊利用BGC-Argo浮標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的生態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